馬太鞍溪堰塞湖災難從形成、潰壩模擬分析到疏散避難,學界怎麼看?|我們的島【聽專家怎麼說】

今年七月,薇帕颱風帶來的強風豪雨,導致馬太鞍溪上游發生大面積崩塌,面積達500公頃,林保署表示是台灣這一兩世紀以來觀測到最大的一次崩塌,高達兩億方的土石阻塞河道,形成巨大的堰塞湖。 林保署評估由於地處深山,工程人員和機具都不易到達,開闢林道又要一兩年的時間。另外,由於崩塌量體大,擔心用炸的方式進行壩頂破壞,會讓山體更加不穩定,經過專家會議,決定採取監測、疏散避難的方案來處置。

我們的島採訪了陽明交通大學防災與水環境研究中心主任林志平、中興大學水土保持系終身特聘教授陳樹群、台灣大學土木系主任游景雲以及農村水保署減災監測組組長陳振宇,從什麼時候發現堰塞湖的?堰塞湖如何形成的?政府單位進行哪些緊急應變及監測作業,不能用工程事先引流嗎 ?事前學界又做了哪些潰壩和受災範圍的模擬分析?堰塞湖災害為什麼難以掌握?台灣還有哪些地方有堰塞湖?面對這場罕見的災害帶來的慘痛經驗,我們又從中學到什麼教訓?

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