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島氏銀鮈的命運與機會|為保育類淡水魚續命

採訪 / 撰稿 林書帆
攝影 / 剪輯 陳樂晞

台灣有三種一級保育類淡水魚,生活在高山的櫻花鉤吻鮭,經過多年復育,數量已達到一萬多尾,然而,生活在淺山到平地溪流的巴氏銀鮈及飯島氏銀鮈,由於棲地與人類生活環境高度重疊,極易受到人為干擾,研究也相對不足。究竟牠們面臨什麼樣的威脅,我們又該如何讓牠們繼續悠游在台灣的溪流中?

客家長輩記憶中的飯島氏銀鮈

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這是苗栗公館鄉北河村的寫照,這個看似平凡的小村落,正是飯島氏銀鮈的家園。在村長劉永錦家中,保育人士吳金樹一問起飯島氏銀鮈,一群客家長輩們馬上七嘴八舌說道:「以前很多啊!」「但是刺很多又硬,不好吃!」

苗栗公館鄉北河村民大多看過飯島氏銀鮈。

村長笑著說,早年村民生活普遍不寬裕,常常到溪裡捉魚蝦,「現在知道這個飯島氏銀鮈是保育類,大家都很珍惜啦,平常我們也都會注意溪邊有沒有人亂倒垃圾、電魚毒魚什麼的。」

溪中的飯島氏銀鮈。畫面提供/胡冠中

過去有部分文獻記載,客家族群會將飯島氏銀鮈稱為「南風魚」,由來已不可考。不過,根據台大森林系劉奇璋副教授,與《台灣淡水及河口魚圖鑑》作者周銘泰等人最新的口訪調查,南風魚指的應該是另一種外型與飯島氏銀鮈相似的「小鰾鮈」,若是同時提供兩種魚的照片供指認,幾乎所有客家長輩都會說小鰾鮈才是南風魚。

被棲地破壞與外來種夾擊的一級保育類

飯島氏銀鮈雖是一級保育類,以往相關研究卻不多,根據文獻記載,牠分布於新竹的頭前溪,以及苗栗的後龍溪流域,不過頭前溪已經很長一段時間沒有正式發現紀錄,當地的族群可能已經滅絕。直到2018年,才有學者針對後龍溪的族群展開調查,但目前累積的資料,甚至不足以判斷牠的族群量增減趨勢,只知道牠的棲地非常侷限,僅在後龍溪支流沙河溪、南湖溪、老田寮溪有調查到。

飯島氏銀鮈體型嬌小,成魚只有六到七公分左右。

體型嬌小的飯島氏銀鮈,成魚只有六到七公分左右,因為身上布滿像芝麻一樣的小斑點,又被稱為飯島氏麻魚。研究人員發現,牠們喜歡的棲地水流較緩,大多有完整的濱溪植被及水草,提供牠們躲避大型魚類捕食、產卵的空間。然而,溪流整治工程時常剷除濱溪植被,整治過的河道流速加快,不利飯島氏銀鮈的生存。

溪流整治工程時常剷除濱溪植被,讓飯島氏銀鮈失去躲藏與產卵的地方。

2022年,台大森林系副教授劉奇璋的研究團隊,在鄰近南湖溪的後龍溪主流,發現一處看似適合飯島氏銀鮈的棲地,卻只看到滿滿的何氏棘魞,牠們是原本生活在東部、南部的原生魚類,因為人為放流入侵西部各大河川,與線鱧、吳郭魚等外來種一樣,都會對小型原生魚造成生存壓力。

外來的何氏棘魞威脅小型原生魚類。畫面提供/胡冠中

幸運的是,這一段河岸的環境還保持相對自然,沒有太多水泥構造物,雖然研究團隊目前在這裡沒有發現飯島氏銀鮈,但仔細觀察,可以看到許多小魚躲藏在兩岸的植被根系之間。劉奇璋進一步說明,這一段溪流還有自然擺動的空間,因此會產生一些辮狀支流,這樣的小支流可以成為小魚的庇護所,是溪流生態重要的一環。

後龍溪的辮狀支流。

然而,由於這一段河岸部分堤頂高度未達防洪保護標準,第二河川局計畫要在這裡興建堤防,也曾諮詢劉奇璋應如何保留、或重新創造飯島氏銀鮈的棲地。但劉奇璋建議:「整條後龍溪不是只有飯島氏銀鮈這一種魚,如果真的非蓋不可,應該要保留溪流自然擺盪的空間,這樣才能創造不同生物需要的微棲地。」

延伸閱讀》烏溪魚類的未來|藏在辮狀流裡的生態秘密

應關注整體溪流生態系健康,而不僅是某種珍稀魚類

今年年初,有保育人士發現食水嵙溪有新的整治工程。照片提供/李璟泓

棲地破壞,一向是原生淡水魚面臨的最大威脅之一。今年劉奇璋與幾位保育人士偶然發現,另一種二級保育類台灣白魚的棲地、位於台中新社的食水嵙溪,又有新的整治工程。

劉奇璋說明食水嵙溪工程對生態的影響,包括重型機具對河床的擾動,以及將溪床上的石頭全部挖走拿去做護岸:「在沒有石頭的情況下,魚根本就無法在這一段溪流停留。」

2009年台灣白魚被列入保育類,但族群量持續減少。

台中市政府水利局表示,經查詢工區範圍內並無台灣白魚,然而工區一旁就豎立著封溪護魚的告示牌,且工區距離台灣白魚分布熱點番社嶺橋不到九百公尺。

即使工區範圍確實沒有台灣白魚,工程就不會造成生態影響嗎?劉奇璋指出,雖然水利局後來採納保育人士的部分建議,設置動物通道,並且將新設的固床工打出一個缺口,試圖降低魚類上溯的困難,但右岸是堆積坡,又是國有地,真的有必要設置高聳的護岸嗎?「很多觀察都已經證明石虎是會利用溪流環境的,如果右岸不施工,至少溪床跟後面那片淺山環境的連通性不會受到阻礙。」劉奇璋強調,我們應該關注的是整體溪流生態系的健康,而不僅是某種珍稀魚類。

延伸閱讀》寂寞溪塘|台灣原生魚悲歌

研究人員嘗試人工繁殖、建立緊急庇護所SOP

台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副教授劉奇璋帶領的研究團隊,今年在野外採集飯島氏銀鮈,希望建立人工繁養殖的SOP。

種種生存威脅,加上棲地高度侷限,使飯島氏銀鮈的命運顯得岌岌可危。今年劉奇璋研究團隊在野外採集飯島氏銀鮈,帶回台北市立動物園飼養,希望建立人工繁養殖的SOP。

研究人員嘗試了各種不同環境與飼養密度,不過五個多月以來,這些魚都沒有交配、產卵。但解剖結果顯示,不同時間採集的成魚,生殖腺都處於成熟狀態,顯示牠們全年都有可能繁殖。究竟圈養的個體為何不產卵,還有待研究。

研究人員解剖部分飯島氏銀鮈,想要了解牠們的生殖週期。

劉奇璋強調,嘗試人工繁殖是不得已的手段,假設未來繁殖成功,也得有適合的棲地讓這些魚能夠回到自然,「棲地保育才是最終的目的」。

守護自然棲地,才能留住生物多樣性

對於飯島氏銀鮈這種棲地與人類生活環境非常接近的魚來說,在地居民的認同與守護也是關鍵。長期在苗栗藉由募資購地保育淺山環境的吳金樹說,北河村保有良好的自然環境,他希望未來有機會與當地居民合作發展生態旅遊:「讓地方民眾因為守護環境而得到產業發展的機會,我們認為是永續發展的重要方向。」

飯島氏銀鮈的命運,是整體溪流環境變遷的縮影,不論是研究人員、當地居民,或民間團體的努力,都不僅僅是為了保育單獨一種魚,唯有留下更多自然的溪流,才能留住珍貴的生物多樣性。

延伸閱讀》山貓森林拚保育|讓野生動物能安棲的土地

集數
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