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一條溪

從溪頭附近發源,一直流到濁水溪,全長只不過是18公里的清水溝溪,再怎麼看,也是貌不驚人,但是,在台灣的生態保育史上,卻是赫赫有名。台灣第一個民間自發性的河川保育組織榮生會,就是在這裡成立的。 清水溝溪能成為台灣首屈一指的河川保育典範,其實是有深厚的淵源。它的長度並不長,地形也比較封閉,維護起來比較簡單。這裡的居民一直因為宗教上的理由,有封山禁溪的傳統。二十四年一度的做醮,又要開始了。今年輪到建醮的是有一百七十幾年歷史的受龍宮。

位於南投縣鹿谷鄉的清水溝溪,貌不驚人,從溪頭附近發源,一直到濁水溪,全長不過18公里,但在台灣的生態保育史上,卻赫赫有名。台灣第一個民間自發性的河川保育組織「榮生會」,就是在這裡成立的。

清水溝溪流經的清水和瑞田兩村,數百年來會進行一項古老的傳統,村民每隔二十二年會對清水溝溪進行為期兩年的禁溪活動,此時人們不可在溪裡或溪邊,對生物進行任何侵犯行為,如釣魚、抓青蛙、撈小蝦。

擁有170年歷史的受龍宮曾承作建醮活動,這個活動按例是在封溪結束的當年年底舉行,封溪的傳統是基於宗教信仰的理由,希望讓世居此地的民眾,可以在某段時間內暫停對生物的捕殺。

受龍宮建醮委員會副總經理游清泗表示,這活動主要禁止殺生,對社會有深遠的教育意義。一般至少要禁一年,講究一點的要到三年,委員會通過的決議是兩年,等到做醮結束,燒完紙錢後,才開放殺生。「我們這條溪資源多,只要禁一年不抓,魚蝦就多得不得了。」游清泗說。不過做醮完,民眾馬上進行毒魚、電魚、網魚,到了第二、三天,溪裡就沒有魚了。

對於這樣的現象,竹山國小的羅兆陵老師,感到非常心痛。他說打醮的第二天一早,他開速霸陸(SUBARU)帶著還在念大學的兒子去釣魚。他到了魚最多的地方,看到溪裡滿滿的人用米籮毒魚。他心裡覺得失望,覺得村裡面的人並非誠心保護魚,於是興起保護溪流的念頭。

1981年,羅兆陵自掏腰包購買魚苗,號召小朋友發動象徵性一元、二元的樂捐。「全校的小朋友圍在河邊,把魚苗倒在臉盆,手捧著,放下去,你看那個時候自然地他的感情就和河流(有了連結)。」那是用自己零用錢買的,只要發現有人破壞河流,馬上就向大人告狀。他認為這樣的方式比封溪還有效,為了持續性保育清水溝溪,也成為「榮生會」聯合發起人之一。

巡溪是「榮生會」會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會內編制有6組巡檢員,每組有4到6個人,共30人左右,還有一組機動組,分定期和不定期巡檢,用車隊跟步行的方式巡邏。在認真的執法之下,以往經常可見的毒魚跟電魚活動,幾乎已經絕跡。現在的重點放在勸導釣客配合村子裡的封山禁溪活動,暫時不要釣魚。

「榮生會」剛成立時因陋就簡,現在製茶室成了當時所有的理事、幹部的活動據點,有時候是幹部的講習,有時舉辦定期的理事會,有時候則進行出勤前的任務提示。重要人物之一會長曾德昌,在鹿谷鄉是有名的才子,寫了一手好書法。曾因推動環保有功,而被總統召見。雖然連初中都沒有畢業,但鄉土的智慧跟趣味卻是信手拈來。同樂晚會上的謎語,有很多都是出自他的手筆。

另一位絕對會提到的人物,是民國85年死於車禍的李大朋老師。捧回了兩座金鼎獎後,他放棄了在台北雜誌社的工作,來到這裡組織護溪義工隊調查清水溝溪的生態。學生林世章說,李大朋很少拿公家或補助的錢,多是自掏腰包,辦活動剩下的錢,也是納入公基金。

而現任的總幹事陳炳煌,則是一個釣魚高手,曾經創下一小時釣上178條的記錄,從組織剛成立開始就是中堅幹部。他面臨的新挑戰,是將公共建設推往對友善環境的方向。

清水溝溪魚蝦保護區的水會注入濁水溪,政府的重大公共建設-跨越濁水溪的集集攔河堰完工後,一些魚類,像是降海性的魚類,就無法進出,於是他們行文給水利局要求做一個魚道。另外,接近濁水溪的地方,遍佈俗稱肉粽的消波塊,配上鋼筋水泥的堤防顯得突兀,為了美化景觀,他們極力爭取將之改造成一個親水公園。

群山環繞的瑞峰國中,是「榮生會」成立的地方,直到現在,學校裡面的老師,大部份還是會員。學校的鄉土教室裡擺滿了從河邊撿拾回來的石頭,以及有關「榮生會」的資料,如羅兆陵所帶領的環境教育活動。

從工藝課開始,到鄉土教育,在教育上都有一貫的脈絡。這裡的老師們很能因地制宜,學校也不忘記在課餘之際,安排學生淨溪,延續榮生會愛護這條溪流的傳統。

同富國中校長蘇坤芳表示,過去談到環保,非得專家不可,但現在在這裡參與的是非常草根性的農民,所以環保工作不一定非要高知識水準的人才可以做,只要他們知道不得電魚和毒魚、垃圾不能亂倒汙染溪水,這也就夠了。

「榮生會」引發村民和師生們對清水溝溪的疼惜之情,留下的,是後代永續的護溪行動,以及讓村裡婦人們引以為傲的乾淨水質,她們天天在溪邊洗衣服,「我們這條溪很有名,叫清水溝溪。」老婦人自豪地說。

集數
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