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播出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澎湖南方四島有東、西吉嶼和東、西嶼坪,過去交通不便,遊客稀少。2014年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成立,觀光業者積極開發東吉航線,還有業者造船,直接從台南開往東吉,省掉飛澎湖轉東吉的時間與費用,帶來更多遊客。

過去漁業時代,早上進港都是漁船,現在每到假日早上,一艘艘觀光船進港。碼頭上從滿地魚貨換成成群遊客。目前東吉的大眾旅遊模式有快速的遊島觀光,以及浮潛活動。

觀光熱潮帶動人口回流,也帶來水電供應與垃圾問題

根據海巡署的登岸旅客統計,東吉每年已達九萬遊客。許多島民陸續回鄉,整理老家房舍,經營餐廳、民宿等生意,人口開始回流。但是不可否認,人潮也為小島的電力與垃圾,帶來新的問題。

因為速食旅遊引發的水電供應、垃圾處理問題,東吉居民請求澎湖縣政府協助。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為解決人潮過量問題,思考規劃總量管制,管理登島人數。

延伸閱讀》澎湖速食旅遊

規劃工作假期手作步道,國家公園管理處盼推動生態旅遊

為了提升小島生態旅遊,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和千里步道協會合作,在東吉島規劃手作步道。透過工作假期模式,邀集許多志工參與,以每梯次三天的工作模式,接力進行。

千里步道協會思考配合島嶼旅遊特性,規劃步道系統。村落後方有條越過草原,通往潛水點的步道,成為修目標。

另外一條步道在遊客中心後方,希望因為有好走的步道,改變依賴機車觀光的旅遊模式。這條步道以手作方式建立新的入口路徑,土質路面鬆軟有彈性,沿路保持原有林木,相對舊有的水泥石階步道,算相當生態化的設計。

志工參與手作步道,不是只有工作,也有安排認識東吉的時光,認識島嶼過去風華。在廟前,邀請耆老吟唱澎湖特有褒歌,在歌聲中放入歷史,放入心情。

延伸閱讀》小島上的手作步道假期|來去東嶼坪

西吉無人島  暫不開放遊客登島

東吉慢慢熱鬧起來,但是距離四公里的西吉,居民遷出後,至今是座無人島。居民只能在節日登島回鄉。

這天,一群西吉居民要回故鄉,清晨搭上包好的船隻出海,因為沒有登岸碼頭,只能利用漲潮,在玄武岩搶灘登岸,然後爬上高聳的玄武岩。

站上西吉最高的丘頂,居民介紹小島地理,村落為了躲避強勁東北季風,建在山丘下,另一側就是西吉有名的地景,一個頂端塌陷的玄武岩海蝕洞,陽光灑入照亮洞內海面,被稱為藍洞。

回到家園,老家依舊在,只是被羊占據,簡單整理後,在門戶貼上佛號祈福,守護這個充滿童年記憶的家園。目前居民回來還是要申請他們希望能建立簡易碼頭,甚至開啟發展。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同意居民申請登島回鄉,但是暫時不開放遊客登島觀光。

東吉的兩條手作步道終於完成,千里步道協會希望未來能結合社區心願,再手作一條回顧東吉歷史的步道。

小小島嶼,歷經時代的起伏變化,當居民慢慢回鄉,觀光快速興起,居民透過手作步道,希望造出一條未來的路。

學科
生活, 文化
縣市
  • 澎湖縣
關鍵字
東吉, 西吉, 南方四島, 海洋公園, 離島觀光, 澎湖離島, 工作假期, 千里步道, 手作步道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郭志榮
攝影/剪輯 張光宗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彰化縣埔鹽鄉一塊青蔥生產農地,多年來受到隔壁工廠影響。農民說,2020年業者違法在舊廠房旁加蓋,新增廠房造成鄰近田區日照不足,影響作物生長。

農民數度向彰化縣政府陳情,但始終未執行拆除。拿出縣府信箱回函,說明業者透過申請納管,拖延拆除時間。根據立法院新修訂的工廠管理辦法,2016年以後興建的農地工廠,依法必須拆除,無法申請納管,農民不明白新增建的廠房,為何不拆除?

彰化農地工廠仍持續營運或建設,政府是否有所作為?

在政府嚴管時刻,來到彰化農地,還是可以看到許多農地工廠,持續營運或建設。彰化環保聯盟總幹事施月英查探其中一家,懷疑業者以倉庫名義,逃避工廠管理輔導法的管制規範。經過不斷檢舉,經濟部中部辦公室認定為有作業的工廠,處分斷水斷電。

經濟部中部辦公室強調,認定不是農地工廠的建物,必須回歸縣市政府以違章建築處理。目前經過查核,農地上有1667家違法建物,其中約有兩百多家屬於農地工廠,由地方政府執行斷水斷電,其他違建物必須通報內政部處理。

政府宣布2016年5月20日後農地不能有新建工廠,但是在彰化農業區,還是可以看見巨大廠房,正在興建。環保團體認為政府實際執行成效不彰。

面對亂象與問題,彰化縣府以防疫排不出時間為由,拒絕受訪。經濟部中部辦公室則指出,針對拆除經費,其實都有安排與準備,提供地方依法執行。3月19日納管截止,根據經濟部中部辦公室統計,違法農地工廠有四萬多家,約有兩萬多家申請納管。

台中市潭子區一家工具機工廠,開設在農地上。在319期限前申請納管,但是必須進行改善,業者為求合法,更新工廠工安與環保。納管是走向合法的過程,但並非所有農地工廠,都可以納管。

延伸閱讀》台灣農地往哪去|當農地不停長出工廠

劃設產業聚落,標榜低污染就地合法,就沒有污染嗎?

彰化鹿港地區,政府透過都市計畫劃設水五金產業聚落,聚落內的工廠只要符合低污染,可以就地合法。環保團體指出,劃設產業聚落不代表附近舊的違章工廠,都會搬入,反而因此提供更多土地,吸引新設工廠。

產業聚落標榜是低污染工廠聚集,不會造成環境污染。環保團體卻認為,低污染還是有污染,特別是產業聚落不是工業區,缺乏完備的除污設施。

延伸閱讀》農地上的大工廠|農地設廠危及農業環境

也有業者盼政府協助,進入合法工業區閒置工廠

精密車床加工業者拿起產品,說明台灣技術的精良。農地工廠問題中,有一大群工廠,不是蓋在農地,而是建在農村舊聚落建地上,同樣是違章工廠。吳先生的工廠蓋在家族建地上,因為不符地目使用,同樣面臨斷水斷電或停工處分。

面對違章工廠的困境,吳先生也想解決問題,找到能夠搬遷的地方。距離他工廠不到100公尺,就劃設有乙種工業區,區內有許多閒置工廠,他希望搬過去成為合法工廠,但是因為租金與售價過高,無法達成。他希望政府能協助媒合中小型違章工廠業者,以分租合用的方式,進入合法工業區。

各縣市都有劃設工業區,但是對一些進不去工業區的中小型工廠,應該如何安排,成為國土計畫應該思考的問題。

農地上還有兩萬多家農地工廠沒有登記納管,而納管後的工廠,仍存在污染問題要改善。另外還有不斷違法新設的工廠。環保團體擔心,如果工廠不走、污染依舊,最後就是農民離去。

3月19日後,納管工廠進入合法程序,未納管的等待拆除,但是在行政效率低落下,拆除還要等很久,於是農地地景依舊,問題持續存在。

學科
農業, 開發
縣市
  • 彰化縣
  • 台中市
關鍵字
工輔法, 違章工廠, 鐵皮工廠, 工廠管理辦法, 納管, 斷水斷電, 水五金產業聚落, 電鍍廢水, 閒置土地, 工業區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郭志榮
攝影/剪輯 張光宗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2005年,確認四斑細蟌存在台灣

四斑細蟌是一種體型嬌小的豆娘,生存在淡鹹水交界,過去只在日本、香港有發現紀錄,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近危物種。台灣則是到2005年,一個六歲小男孩在新北五股濕地發現了牠,確認四斑細蟌在台灣的存在。十多年來,荒野保護協會在淡水河流域持續做調查,曾見證牠滿天飛舞的盛況。

荒野保護協會志工每個月都前往濕地進行四斑細蟌稚蟲和成蟲的調查,發現數量變化相當劇烈。五股濕地的四斑細蟌數量大量減少,志工推測,可能是因為2012年水門修復後,導致濕地陸化、棲地改變。台北社子島濕地是四斑細蟌另一個出沒點,荒野保護協會培訓志工投入調查,不過想在這裡看見四斑細蟌,要有雙腳深陷泥灘、難以自拔的準備。

延伸閱讀》社子島i-Voting之後|環境與人如何雙贏?
延伸閱讀》走訪溼地|溼地的價值是什麼?

相較於社子島濕地,北投磺港溪口濕地就在自行車道旁,雖然環境比較人工化,但觀察成蟲也相對容易。根據國外資料,四斑細蟌成蟲一生飛行距離不超過100公尺。磺港溪口濕地高密度的蘆葦叢,對牠是絕佳保護。除了高密度蘆葦,濕地的水深、水質和鹽度,也必須符合幼蟲生長條件。

只能生存在河海交界特定環境,是河川生態多樣性指標之一

四斑細蟌對環境要求相當嚴苛,只能在河海交界的特定環境下生存,因此是河川生態多樣性的一種指標。不過根據荒野保護協會的調查,在淡水河僅存的三個棲地,最近每個月調查到的成蟲數量都是個位數。

2019年,磺港溪口濕地曾發生公部門委託廠商清理垃圾,廠商卻大面積剷除蘆葦叢,四斑細蟌數量從前一年的40隻,銳減到當年的9隻。荒野台北分會棲地組志工陳鴻旻擔心,當族群處於數量低點,棲地又遭遇人為破壞,可能造成地區性的滅絕。


2019年,磺港溪口濕地曾發生公部門委託廠商清理垃圾,廠商卻大面積剷除蘆葦叢,照片提供 荒野保護協會。

現在磺港溪口濕地的清理工作已不再委外,台北市政府也和荒野保護協會合作,營造人工濕地,想延伸四斑細蟌的生活空間。

剛開始復育池沒有植被,只有大型蜻蜓來報到,荒野保護協會在復育池種植鹹草,蘆葦也開始生長覆蓋。復育池的水位也是幼蟲能否生存的關鍵,不能太乾,但水也不能太深,市府水利處和荒野保護協會經過不斷試驗,調整復育池高程,打通出水口,模擬自然循環的淡鹹水環境,終於成為適合四斑細蟌產卵、孵化的環境。

四斑細蟌幼蟲如何生長?牠在食物鏈又扮演什麼角色?

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研究所研究生汪君穎,在復育池收集稚蟲,一隻隻測量體長和頭寬,回到研究室觀察生長狀況,並採集稚蟲糞便做DNA分析。

汪君穎目前發現四斑細蟌稚蟲的食物,有跳蟲、蛾類,甚至是同類,但完整的食性分析還需要更多調查。另外,水流大小對稚蟲的生存也影響巨大,台灣大學水工試驗所特約研究員黃國文透過水工試驗,模擬當洪水侵襲河灘地,可能對稚蟲產生的衝擊,計算出棲地復育所需最小的安全範圍。

四斑細蟌生活的河灘地,往往因為防洪治水工程被大幅改變

台北市政府計畫在磺港溪口附近興建抽水站,也引起保育團體關注。市府表示,目前抽水站仍在規劃中,過程還是會納入生態檢核機制,邀請保育團體和當地民眾一起參與討論。

四斑細蟌輕巧停佇在淡水河邊,牠生活的空間離我們如此接近,但我們對牠的認識卻是相當缺乏。為了保護這稀有又敏感的小生物,許多保育志工、研究人員多年來堅持走進這片泥灘,點點滴滴累積資料,希望未來生活在這個城市的孩子,依然能看見牠美麗的身影。

學科
動物, 水文
縣市
  • 新北市
  • 台北市
關鍵字
蜻蜓, 四斑細蟌, 豆娘, 蜻蛉目昆蟲, 瀕危物種, 荒野保護協會.五股濕地, 磺港溪, 感潮濕地, 蘆葦叢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張岱屏
攝影/剪輯 顏子惟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今年(2022年)5月底,正在重建新店溪碧潭堰的施工人員,遠遠看見堰體下方出現密密麻麻的黑點,本以為是水垢或鏽蝕,前往察看後,發現這些黑點竟然都在爬動。清華大學生科系教授曾晴賢接獲通知後,前往現場觀察,才知道牠們原來是一群準備上溯的小毛蟹。

曾晴賢說明,毛蟹屬於河海洄游生物,幼蟹在近海孵化後,會在河口住六到七個月的時間,才會繼續上溯河川成長,成熟後再度回到海中產卵繁殖。 毛蟹再次現蹤,代表至少過去半年時間水質還算良好。但毛蟹在睽違多年後重回新店溪,卻被1977年完工的碧潭堰,擋住回家之路。

毛蟹闖關之路 須越過重重障礙

工程人員在曾晴賢建議下,架設繩索,幫助毛蟹上溯。一隻隻小毛蟹沿著繩索往上爬,但數量實在太多,難免有點塞車。工程人員與清大學生以人工方式,把部分毛蟹搬運到上游。但越過碧潭堰之後,高度更高的直潭壩,對毛蟹們來說,是難以越過的天險。

曾晴賢認為,既然毛蟹已經能上溯到碧潭,未來可以考慮以人工搬運的方式,幫助牠們通過更上游的障礙,這在國外已是普遍的做法。 早期興建的堰壩,大多沒有考量生物的需求,重建後的碧潭堰,將會新設魚道,研究人員正在進行魚類調查,這些資料將用於評估魚道效益。

調查過程中發現的鱸鰻、日本禿頭鯊,也被順道移往堰體上方。牠們與辛苦往上爬的小毛蟹,提醒著我們在改造或利用河川時,要有更全面的考量。

學科
動物, 水文
縣市
  • 新北市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 撰稿 林書帆
攝影 剪輯 葉鎮中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山蘇|花蓮秀林

清晨,花蓮縣秀林鄉佳民部落的婦女穿梭林間,一邊搜尋、一邊俐落割下每片翠綠嫩葉。山蘇沒什麼蟲害,不需要噴灑農藥,唯一頭痛的是,這種慢悠悠、專吃嫩葉的饕客-蝸牛。

位在中央山脈山腳下的秀林鄉,雲霧圍繞、水氣充沛,非常適合山蘇生長。種植面積有137公頃,其中佳民部落就高達60公頃。居民大約在三十多年前開始種山蘇,當時收購價格高,成為部落重要經濟來源。

不過好光景沒有持續太久,當種植農戶越來越多,山蘇收購價也從一斤兩百多元,一路下滑到一斤三十元。由於盤商收購價太低,這幾年很多農民放棄種植,任山蘇田荒廢。

林秀瑛原本在部落診所上班,三年前在原住民新部落發展協會理事長林俊雄號召下,共同組成「後山蕨起」團隊,幫農民解決山蘇問題。

山蘇嫩葉容易腐壞,老葉沒辦法食用,慈濟科技大學農業生醫研究室研發將山蘇製成粉,加在餅乾、牛軋糖、冰淇淋裡,不但解決保鮮不易的問題,利潤也遠高於蔬菜販售。

雨來菇|花蓮秀林

山蘇之外,慈濟科技大學也輔導佳民部落,設置雨來菇養殖場。雨來菇是一種陸生藍綠藻,原住民稱它為「情人的眼淚」,過去都是下過雨後在野外採集,但野外採集的雨來菇雜質多,清洗比較耗費人力。養殖的雨來菇更乾淨、好清洗,而佳民部落的山泉水乾淨富含礦物質,非常適合培育雨來菇。

雨來菇其實可以有千變萬化的模樣,慈科大教授耿念慈和劉威忠,在實驗室利用光照等技術,經過特別篩選,把片狀的雨來菇改良為各種不同顏色和大小的球狀雨來菇。雨來菇含有藻膽蛋白和天然的螢光色素,除了食用也可以應用在生醫產品,雨來菇有沒有可能和部落特產結合,發展出新的產品呢?

葛鬱金|花蓮玉里

葛鬱金是阿美族傳統的食物,也是早年製作太白粉的原料。隨著工業化生產,曾一度消失。花蓮縣玉里鎮織羅部落,十年前開始復育葛鬱金,加工做成葛鬱金粉,可以替代工廠製成的太白粉和澱粉,用來油炸食物或做成各種果凍、糕點。

近幾年織羅部落產業漸漸有起色,越來越多青年回鄉。不過種植葛鬱金耗費人力,利潤有限,大部分都是老人家在種植,年輕人缺乏意願。能不能幫葛鬱金找出新的亮點?

慈科大研發從雨來菇萃取天然色素,添加在葛鬱金粉中,做成葛鬱金珍珠,希望能變成織羅部落新的特色飲料。

滸苔|花蓮豐濱

用心發掘,其實每個部落都有值得傳承、作為部落特色的產物。花蓮縣豐濱鄉海岸,每年11月到隔年4月是海藻生長季節,部落長輩走在潮間帶,在海浪拍打間,撿拾綠色絲絨般的滸苔。

滸苔是海邊阿美族人餐桌上常見的菜色,用來涼拌或煮湯。但因有季節性,無法生鮮保存,市場銷售也受限制。慈科大將滸苔烘乾做成粉末,並且和東華大學的師生一起來到部落,教導部落居民如何運用,像是製作蛋捲和冰淇淋。滸苔口味的餅皮和冰淇淋,讓部落老人小孩吃得津津有味。

豐濱鄉部落年輕人幾乎都在外工作,少數年輕人回來想從事觀光,也還在摸索階段。居民期望滸苔加工或許能為部落創造機會。東華大學社會參與中心也建立產品區塊鏈資料庫,協助推廣花東部落的特色產品。

不論是森林裡的山蘇、濕地的雨來菇、平原的葛鬱金或海邊的滸苔,都曾是部落生活文化中最難忘的味道,也是最適合當地風土的大自然贈禮。在學校和公部門合力協助下,這些農產品漸漸改頭換面,發展出新滋味、新價值,也替部落產業和未來,開出不一樣的道路。

學科
農業, 生活, 文化
縣市
  • 花蓮縣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張岱屏
攝影/剪輯 顏子惟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台灣總用電量中,工業就占了55%,2017年經濟部對2025年發電量的預估,是2774億,2018年預估發電量卻大增到3132億度。去年更預估,從2021到2027年,全國用電將以2.5%的速度加倍成長。但實際上,去年(2021)用電成長幅度高達4.7%,打破11年來的紀錄,遠超過政府預期。

用電成長主要來自工業,其中又以電子業最大宗。半導體龍頭台積電的高用電量,是造成用電成長加速的重要因素。

台積電正進行中的建廠案,包括南科三奈米以及新竹寶山一、二期,未來五年陸續開始生產。根據環評資料,用電需求將再增加2.1GW左右,相當於一個核二廠的發電量,或大潭八九號燃氣機組的發電量。而剛通過的台積電高雄廠用電量,還要增加1.26GW。

台灣全力發展半導體產業,其他高耗能產業並沒有加速汰換。從今年用電的成長來看,半導體、電子零組件、基本金屬製造業等高耗電產業,比去年用電提升一成,造成整體用電大幅增加。

延伸閱讀》寶山徵收之前

我國的法規制度裡,有沒有任何制度,可以對產業大規模的用電需求把關?

其實有,能源管理法第15條、16條,規定政府要按照能源開發及使用評估準則,對可能使能源供應及區域平衡,造成重大影響的大型投資進行審查,核准才能興建,但是否有落實,是一大問題。

幾乎所有研究能源轉型的學者都不斷強調,節能是比創造能源更優先的選項。

能源局早在2015年就規定,用電量達800KW的用電大戶,平均每年強制節電1%,到2020年五年過去,沒有達到節電標準的工業用戶有174家,電子業34家,化工業和金屬業共56家。對沒達成節電的用戶,能源局沒有公布名單,也不知裁罰和改善狀況。

國際能源總署2021年5月提出,2030年前各國必須達成每年改善能源效率4%以上,但是台灣能源效率改進目標,還停留在每年下降2.4%。

延伸閱讀》能源危機

台灣住宅電價是世界倒數第四,工業電價世界倒數第六,電價低廉是能源轉型的致命傷。

中經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溫麗琪認為,電價太低將導致他國不要的高污染、高耗能產業移入,對整體社會經濟發展不利,我們以為賺到經濟,但代價是環境和健康的損害。

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指出,如果把空污、碳排這些外部成本算進去,平均每度電應該再增加1.3元,這些外部成本必須盡快內部化。

延伸閱讀》能源台灣-便宜的代價(上)
延伸閱讀》能源台灣-便宜的代價(下)

因為俄烏戰爭爆發,國際燃料價格大漲。中興大學環工系教授莊秉潔表示,目前天然氣發電原料成本已達一度4元,如果加上設施和管線等,一度成本高達6元。另外燃煤成本也高漲,如從澳洲購煤發電,一度電成本也高達5元。

從2018到2022年上半年,電價已經連續八次凍漲,無法合理反映成本,台電至今累積虧損達到八百多億元。環團認為,這等於是納稅人的錢補貼用電大戶,負債卻留給全民和子孫。

對於調漲用電大戶電價,有部分工商界人士宣稱要出走,環團表示,高耗電產業如果無法負起社會責任,歡迎出走。

當然,工業用電調漲也可能讓通膨壓力加大。莊秉潔認為,政府去年稅收超收4034億,今年或明年可以透過大幅退稅,來協助內銷產業和國人。

世界各國正努力朝向2050淨零碳排,能源價格也沒有回頭的趨勢。台灣繼續維持不合理的低電價,不但造成社會不公平,對節能減碳也是最大阻礙。

特別企劃》能源轉型轉到哪系列報導|啟動下個能世代
特別企劃》電電看圖表|那些我們想用圖表告訴你的電力事

學科
能源
縣市
  • 台灣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張岱屏
攝影/剪輯 賴冠丞 陳添寶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台東‧稻米|空包彈及黑椿象大舉入侵

六月是一期稻作收割的季節,但今年在台東關山沒有美麗的稻浪,農民面對的是一粒粒乾癟的稻榖。

台東縣關山鎮的稻作面積有2500公頃,因為土壤肥沃、水質清淨,農民都以高品質的稻米自豪。今年農民按照往例,在立春時節插秧,沒想到老天的臉色越來越難掌握。雨下個不停,根據台東氣象站統計,今年降雨日明顯增加,日照時數是十年來最少。

這片慣行農法的稻田,因為雨水而減產五成,但有機的稻田更慘烈。關山有120公頃的有機專區,雨災過後,還要面對強勢回歸的害蟲大軍。德高里里長周敏勝指著有機田區的稻穗無奈表示,幾乎每株稻穗上,都爬滿了黑椿象。二月初,台東農改場估算,每100公頃大約有2000萬隻黑椿象,五月底估算增加十倍,大約有兩億多隻

農民認為,過去除蟲都是靠焚燒稻草,將蟲卵燒死,但2019年空污法修法,規定禁止農民露天焚燒稻草,除蟲只能靠噴灑更多農藥,對土地和人體健康恐怕傷害更大。而有機稻農則指出,有機田不能用農藥,他們嘗試了許多方法,但效果不佳。6月18日台東縣政府專案特准關山有機水稻田,有條件進行焚燒稻草作業,以防治蟲害。

雖然政府已經將水稻強制納入保險,可以申請理賠,但農民認為農業保險的評檢,是大面積抽樣,對受災最嚴重的有機農戶,就算有理賠也難以彌補。

農民站在氣候災害最前線,該如何讓農業面對災害時,更有韌性,政府的配套措施又是什麼,不只關係著農民生計,也關係著我們的糧食安全。

台東‧小米|土壤潮濕生病菌

小米是原住民的傳統主食,過去部落生活幾乎都圍繞著小米。小米也是麻雀等鳥類最喜愛的美食,成熟時節部落長輩必須整天都守在田裡趕鳥。今年初,政府開始補助架設鳥網,農民以為終於可以揮別鳥害,等待豐收,沒想到期待還是落空。

小米屬於旱作,但四、五月連綿不絕的雨水,導致小米田太過潮濕,土裡的病菌發作,從根部開始往上枯黃。

拿著乾枯的小米給別人拍攝,台東縣金峰鄉正興部落的耆老陳進興,覺得很不好意思。小米長得不好,老人家總是先怪自己而不是怪天。但小米生病已經不是零星現象,南迴公路沿線部落的小米田,幾乎一片枯黃。在多良部落,部落主席林明祝的小米得了另一種紋枯病,小米整株枯死,只能有多少就收多少。

在縱谷區,台東縣延平鄉布農族人邱曉徵,這幾年努力復育各種傳統作物,包括極少見的油芒。他指著照片,四月時的小米穗還長得飽滿美麗,但連續大雨,讓小米在兩天之內全部枯萎。

台東的小米產量占全國九成,慈心基金會專員易奉萱在花東調查發現,今年花東小米普遍被病害襲擊,產量不到過去的五成。輔導台東小米產業朝向六級化加值的易奉萱認為,在氣候異常、耕種人口老化、缺乏技術支援下,不要說產業六級化,就連維持一級恐怕都很難。

延伸閱讀》歷坵小農復耕
延伸閱讀》未來食物養成記:油芒的故事

遇到氣候引發的病蟲害,水果、稻米多少可以領到一些災損補助,小米卻沒有人聞問。市面上雖然也可以買到進口小米,價格只有本土小米的三分之一,但是和部落的原生小米相比,品種、風味完全不同。

對於一些部落老人家來說,小米是祖先傳承的味道,就算遇到困難,還是會努力種下去。不過易奉萱指出,小米的產量與種植面積正急速萎縮,照這個趨勢下去,可能三五年就要面臨保種的程度。

小米不是主要經濟作物,卻是傳承原住民文化的重要食糧。面對極端氣候的威脅,能不能得到該有的支援,還是只能任其在田裡自生自滅?

苗栗‧西瓜|連續多日大雨難有收成

雨連續下了三天,苗栗縣後龍鎮灣寶里的老農,放心不下田裡的西瓜,冒著大雨來巡頭看尾。眼睜睜看著滿地西瓜都已成熟,想搶收,也沒辦法。

後龍屬於砂質土壤,排水良好,種植西瓜歷史久遠。日治時期,這裡的西瓜曾被日本天皇欽點為台灣第一瓜,進貢到日本。目前種植面積大約160公頃,是苗栗最大產地,每年都會舉辦改西瓜節。但今年五、六月在雨水連續攻擊下,西瓜幾乎全數陣亡。

洪箱的西瓜田有兩甲左右,全部採友善種植,只噴灑益生菌,跟其他農田相比稍微幸運些,還有一成左右的西瓜可以收。大雨過後,洪箱走進田裡檢視,一顆顆甜美人,外表看起來完整,但對市場來說都是不合格品。

農民都知道,做農本來就是看天吃飯,但現在幾乎年年跟天對賭。雖然政府公布,受災西瓜田一公頃提供救助金6萬2千元,但對農民來說,只能彌補成本。政府也推動辦理西瓜保險,但理賠標準是一天要下201毫米雨量,才能理賠3%,達到801毫米才能100%理賠,門檻太高,目前還沒任何申請案

延伸閱讀》水不落田
延伸閱讀》灣寶農民戰役

氣候變異,降雨越來越極端,但風險卻大多由農民來承受。望著辛苦種植的各種農產品付諸流水,農業的未來會是什麼,而誰又能給農民一個確切的答案?

學科
農業, 災害
縣市
  • 台東縣
  • 台東縣
  • 苗栗縣
  • 後龍鎮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張岱屏
攝影/剪輯 顏子惟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亞泥新城山礦下部落處境

Ayu部落居民指著部落上方的山壁,礦場邊坡已被草木遮蔽,但偶爾仍會聽見落石聲音。雖然亞泥標榜植生綠化第一,每天炸山時間也都會在服務中心公告,但對居民來說,壓力仍然存在。礦下的Ayu部落大約五十戶,住戶普遍有牆壁龜裂漏水的問題。居民王馮建國曾在亞泥工作,近年來亞泥補助部落房屋修繕累積達三百多戶,但他覺得住在這,缺乏一種實質的安定感。

土地承租過程的不正義

亞泥礦區有180多公頃屬於原住民保留地,從原住民土地變成礦區的歷程,是否有不公平和欺騙,一直是爭議所在。回顧民國50年代,政府剛開始在花蓮的原住民保留地進行地籍測量,民國58年(1969年)原住民才開始設定他項權利,取得耕作權。按照當時法規,耕作權要設定滿十年才能取得所有權。當亞泥進駐申請租用土地時,原住民地主都還沒取得所有權,甚至沒有耕作權。

★延伸閱讀|捍山:花蓮太魯閣族人抗議亞泥占用祖居地

為了讓亞泥能合法承租保留地,原住民耕作權被塗銷、拋棄後,領取到一筆地上物補償,土地成了國有。亞泥每年的土地租金,都進入秀林鄉公所鄉庫。以2009到2016年為例,礦場租金有一億三千多萬,再加上礦石稅等補助,讓秀林鄉公所成為花蓮所有鄉鎮中,財政收入最多的鄉鎮。秀林鄉雖然坐擁豐厚的礦場回饋,但多數鄉民依然在貧窮邊緣,中低收入戶的比例在花蓮縣排名第三。

為了要回土地權利,三十多年前,地主田明正、田春綢組織「反亞泥還我土地自救會」,發起一波波「還我土地」運動。2014年法院判決原住民勝訴,62筆未被塗銷耕作權的土地中,兩位第一代地主取得所有權。但地主隨即發現。不論地主同不同意,根據礦業法47條,業者還是可以繼續採礦。

礦業法第47條又被稱為「霸王條款」,另外第31條更規定,礦業權的展限以核可為原則、否準為例外,主管機關如果駁回展限申請,還必須補償業者損失。諸多條文旨在保障礦業權,卻罔顧人民生存權、財產權和環境權。2017年環保團體推動礦業法修法,得到二十四萬人的連署支持,一時之間民氣沸騰。

2017年,礦務局在礦業法草案送出前,火速核准亞泥礦權展限,自救會也在年底發起封路抗議。2018年,總統府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為了回應亞泥爭議,召開三方會談,由部落代表、亞泥、官方共同參與,經濟部長沈榮津和政務委員林萬億親自主持,決定成立「土地真相調查小組和地質安全調查小組」。同時,法院的攻防也持續進行。2021年9月,最高行政法院判決亞泥礦權展限違反原住民族基本法,必須踐行原住民諮商同意程序。

為了爭取部落支持,亞泥加碼提出各種補助。2021年10月,部落舉辦的亞泥案說明會上,居民關心的地質安全、土地返還議題,仍然看不到具體結果。

2022年1月4日,玻士岸部落會議主席和幹部開會決定,2月12日就要舉行諮商同意投票。玻士岸部落是組合型部落,由中富世(Ayu)、落支煙、可樂、大同、大禮、德卡倫六個小部落組成。距離礦區最近、受影響最直接的是Ayu部落,但六個小部落的家戶代表都可以參與投票,讓Ayu部落居民覺得非常不公平。

此外,部分玻士岸部落會議的成員也質疑,部落會議主席的決策過程,沒有遵照部落會議章程,不符合自由、事先、知情、同意的原則。曾參與三方會議的部落代表陳孝文說,部落曾向亞泥提出三十項要求,包括配合政府辦理土地權利返還、提供財報做為利潤共享依據、盡速公布地質安全報告等等,但這些都沒有得到亞泥回應。亞泥承諾項目都是回饋部分,包括電費補助每月1000元、學生獎學金、敬老禮金、三節禮券等等。

諮商同意的程序爭議

由於部落內協商無效,2月8日,部分部落族人北上行政院陳情。隔天,行政院卻迅速公布「亞泥土地真相調查報告」。不過行政院發言人說,調查報告結論:「本案查無不法」,讓調查報告撰寫者和參與調查的專家,都感到錯愕。

另外在地質安全調查部分,礦務局也趕在2月11日投票前一晚,召開部落說明會。礦務局表示,因為調查小組委員對邊坡穩定和斷層等部分沒有共識,調查報告仍沒有完成,無法公布。

對於一些在亞泥上班的族人來說,最關心的問題是眼前的工作,也有些居民認為,近年亞泥對部落的回饋已經做得很好。2月12日諮商同意投票當天,反亞泥還我傳統領域自救會成員在現場高呼訴求,正反雙方情緒都相當高張。玻士岸部落有550戶,一戶一票,開票結果亞泥得到294票,反對45票,亞泥順利跨過部落諮商同意的門檻。

投票後自救會委託律師提起訴願,訴求諮商同意投票無效,但部落間已經撕開一道隱形的裂痕。

根據真相調查報告的建議,政府要在一年內,擬定礦場所在地「原住民保留地權利回復計畫」,亞泥也要在土地權利回復前,依據保留地租金標準,與地主洽談簽訂土地租約,並提撥一定金額成立基金,由部落與亞泥共同管理運用。地質安全調查部分,還有待學者專家和當地居民說明後,再做結論。後續工作能否真正落實還有待觀察。

學科
山林, 開發
縣市
  • 花蓮縣
  • 新城鄉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張岱屏
攝影/剪輯 顏子惟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走進嘉義朴子一棟百年老屋,施女士介紹母親施周靜江的產房,保存超過半世紀的醫療設備。助產士施周靜江出生於1922年,日治時代修習生產醫術,考取助產士資格,進入衛生所與醫院服務,因為長期跪姿接生,造成腿傷,難以騎自行車外出接生,後來決定在家中開設產房。

因為技術的口碑和新穎的設備,吸引許多產婦前來,曾經平均一個月接生超過30人。施周靜江的女婿張鎰三表示,過去生產風險極高,施周靜江總是盡心接生,幫助產婦化險為夷。從事助產士超過一甲子,接生人數超過萬人,對地方的幫助,獲得許多表揚。

2017年施周靜江過世後,老屋因為產權分配,轉賣給建商,計畫拆除改建大樓,百年老屋難以保存。雲林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系蘇明修副教授得知後,前來勘察,發現建築超過百年,具有強烈的時代風格。

▼怪手下的老屋嘆息

施周靜江信奉天主教,修習當時西方傳入的現代接生技術,在台灣醫療史上,有重要歷史意義。施周靜江故居旁,就是過去朴子鎮長的老屋,如果能一起保存修復,更能形成文化區域。

 

嘉義朴子牛挑灣社區,吳杯初的濟生醫院正在施工,修復團隊運用傳統技術,製作竹編泥牆。

建於1920年代的濟生醫院,原本保存面臨危機,但是在蘇明修奔走下,家族願意保留,建物獲得文資指定,準備修復。卻沒想到2015年一場颱風,吹倒大樹,破壞立面,必須重新設計。建築後方完全復舊,前方成為開放空間,新舊融合,成為修復團隊的考驗。


2014年濟生醫院


修復中的濟生醫院

老醫院修復後,吳杯初家族希望提供學校、社區作為醫療文化與社區空間。松梅國小學生參與製作花磚,加入社區意象,未來作品將在院區呈現。

社區發展團隊長期經營地方,修復一棟老屋作為工作基地。牛挑灣社區在清代建有大埤塘,成為地方重要的文化與生態資源,希望未來結合老醫院,介紹牛挑灣生態特色。

▼搶救日新老醫院

除了修復中的濟生醫院,朴子還有一棟建於1936年的日新醫院,原本轉賣計畫拆除,後來經過搶救,已經指定為縣定古蹟,目前等待修復中。蘇明修希望濟生醫院、日新醫院,還有能夠保存下來的施周靜江產房,形成老醫院文化群,作為朴子的地方特色,彰顯台灣醫療文化史。

 

學科
文化
縣市
  • 嘉義縣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郭志榮
攝影/剪輯 張光宗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沿著淡水河與基隆河的河濱自行車道,在關渡、社子島、五股、蘆洲,會見到強壯茂密的紅樹林 (註:紅樹林樹種包含海茄苳、欖李、五梨跤與水筆仔,此處是水筆仔純林),偶爾有小白鷺或八哥停在上面,一片綠油油,很美,可是從前這段河濱,沒有紅樹林。

水陸兩用的怪手,漲潮時也能浮在水上工作,前端改成夾子,一把一把抓起紅樹林,連根拔起。集中之後,準備載往淡海污水處理廠旁邊的空地製作堆肥。這是新北市高灘地工程管理處今年(2022)四月下旬開始的工程,地點在觀音坑溪與淡水河的匯流處,清除紅樹林是為了重現泥灘地。

在五股與蘆洲堤防外,新北市高灘處與第十河川局,2020年合作移除了10公頃的紅樹林,因為這裡的紅樹林生長,影響到淡水河的瓶頸:寬度只有400公尺的台北橋河段。紅樹林使得灘地陸化、淤高,影響通洪,也因為棲地環境改變,底棲生物跟著改變,原本喜歡泥灘地的水鳥無法覓食與停棲,鳥況大不相同。

隔著社子島,對面的關渡情況也雷同。在關渡堤防外側,強健壯碩的紅樹林,取代了原本寬闊泥灘地,從前不是這樣的景象。55公頃的土地,曾記錄到每年10萬隻水鳥停留的盛況。1986年依文資法成立關渡自然保留區,這是國內第一個國定自然地景,受到高強度保護。

關渡的未來
紅樹林悲喜

長期研究關渡紅樹林的台灣大學土木系副教授施上粟表示,從1986到1996年,短短十年,紅樹林就擴張了25公頃,將近50%。台北市野鳥學會總幹事陳仕泓說,1981年水筆仔開始出現,2011年占70%以上,目前已經幾乎占滿。

第十河川局副局長楊連洲則說,關渡增生的紅樹林已經占河道三分之二,造成基隆河主深槽往下刷深四到五米,關渡地區的寬度只有550公尺,是通洪瓶頸,已經嚴重影響基隆河水文,造成上游百齡橋段的水位上升。紅樹林也造成川廢問題,垃圾都卡在紅樹林裡。

考量大台北地區的防洪安全,淡水河畔的五股、蘆洲紅樹林與基隆河畔的關渡紅樹林都必須處理,但是關渡自然保留區的55公頃,在2021年12月解編之前受文資法保護,依法不得有人為介入,也無法進行工程。第十河川局因而與關渡自然公園合作,在2019與2020年,嘗試在蘆洲先進行小範圍人工疏伐試驗來汲取經驗。2021年在蘆洲堤防外清除了6.9公頃,為了節省運輸經費,將伐倒的水筆仔就地掩埋,灘地重現,視野變得更開闊。

2022年4月,關渡自然公園的葉再富主任來到蘆洲堤防進行鳥類調查,從望遠鏡看出去,有魚鷹、黃足鷸、青足鷸等,最讓人驚喜的,有兩隻白面琵鷺、兩隻黑面琵鷺正在理毛休息。原本喜歡灘地環境的鳥類回來了,冬季時觀察到雁鴨變多,黑腹濱鷸也變多的情況。

清掉紅樹林,將原本淤高一米的高灘地挖平,也減輕淡水河的通洪壓力,但是灘地上活潑的招潮蟹與彈塗魚,卻是一項警訊。葉主任說,適合招潮蟹與彈塗魚的環境也適合紅樹林,看到牠們,表示紅樹林很快又會長回來,他建議靠近陸地的灘地再往下降挖深一米,靠近河道的那側挖深三米,減少水筆仔胎生苗著生機率。

同樣被紅樹林困擾的關渡,早在2001年就有學者提出疏伐建議,2021年底解編後,改依濕地法管理,成為關渡重要濕地。陳仕泓建議,此區應繼續維持核心保護區,可沿河道疏伐20公頃,以漸層的方式營造外緣的裸灘地,就能達到保護水鳥的效果。施上粟副教授則表示,沿著河道疏伐20%就可以達到防洪效果,其他紅樹林保留,能提供生態系服務與碳匯功能。

該怎麼做?負責疏伐的台北市水利處正在進行調查,未來將舉辦工作坊,與各界達成共識再動工。這片河口濕地,只疏伐紅樹林還是不夠,還需要從流域治理的角度,減少淤沙,才能真正解決困局。

紅樹林能吸收二氧化碳、也能固岸,同時有著屬於它的生態系統,造成問題是因為長在原本沒有它的地方。因人為影響而生長的紅樹林,也仰賴人的力量來恢復成灘地,代價很高,但必須做。

學科
植物, 濕地
縣市
  • 台北市
  • 新北市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陳佳利
攝影 陳添寶、呂紹華
剪輯 陳添寶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頁面

Subscribe to RSS - 本週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