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播出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彰化環保聯盟總幹事施月英,來到彰化芳苑一個廢棄養雞場。從空中望去,鐵架的雞舍裡,充滿不明砂土,旁邊的建築廢棄物,堆的像山一樣高,還有怪手在挖坑。附近農民憂慮廢棄物會帶來污染,卻一直無法解決。環保團體在2018年提出檢舉,政府表示會調查處理,但是廢棄物至今依然堆置,並未清除。

養雞場對面另外一塊農地,是新的污染場址。知名食品大廠生產後的食品污泥,被棄置在此,經過彰化縣警察局芳苑分局與環保署中區環境督察大隊聯手追查,從11個違法傾倒地點,追出傾倒的處理業者,移送地檢署進一步釐清案情。

食品污泥案件,反映出企業不斷追求大量生產,卻沒有能力處理廢棄物,造成污染的問題。


知名食品大廠生產後的食品污泥,被棄置在彰化芳苑農地上

台南後壁一片農地上,市府人員和地主一同勘查疑似遭到污染的土地。地主在八年前,和友人一起買下大約5公頃農地,想圓一個田園夢。

地主買下農地後,先租給農民耕種,種植花生和飼料玉米等作物。但是農民種植時發現有問題,一些土地上,玉米長不好,一些土地上,完全光禿禿,作物不生長。


台南後壁的這片玉米田,有些土地就是長不出玉米

台南社大黃煥彰與晁瑞光等人,前來農地調查,在土地上發現灰色土質,懷疑遭到污染。透過儀器測試,發現重金屬數據超標。生長不好的玉米田區上,晁瑞光拔起作物,觀察植物根部,說明鎘對植物造成的傷害。

過去這個地區曾發生鉻米污染事件,全區都應該被劃為污染控制場址,但是玉米田區原為工廠用地,不明原因被劃在污染場域外,遺留污染問題。面對農地疑似受到污染,農民和地主都希望能降低損失。台南市政府勘查人員表示,必須等待進一步化驗確認。

農地被棄置廢棄物,可能產生食安問題,因為棄置不處理,或棄置後清理,都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危害作物,間接影響食用者健康。

政府目前除了積極追查非法棄置案件,更重要的是督促生產業者,將產製的廢棄物,循環回到生產體系,成為有用的原料,不要再棄置農地。

 

學科
農業, 公害
縣市
  • 彰化縣
  • 芳苑鄉
  • 台南市
  • 後壁區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郭志榮
攝影/剪輯 賴冠丞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一望無際的鳳梨田,是嘉義民雄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地景之一。二十多年前,陳文取返鄉接手父親的鳳梨種植事業,2019年9月,他的田區卻出現了從沒遇過的生長異狀。

起初,農民們懷疑是台電清洗高壓電塔時,使用了化學藥劑,造成污染,但是台電並沒有清洗記錄。由於出現異狀的鳳梨田,都緊鄰台糖地,農民接著詢問台糖公司,請他們派人來勘查,台糖的代表表示,他們曾用無人機在甘蔗田噴灑2,4-D這種除草劑。

2,4-D是一種荷爾蒙,高劑量使用可以做為除草劑,低劑量時則有促進植物生長、早熟的效果。台糖噴藥一個半月後,周遭的鳳梨田,植株的異狀越來越明顯。起初只是植株歪斜,接著農民們發現長出的鳳梨葉變得小而短,而且特別密集,也就是所謂的「簇生」現象,鳳梨可能不結果,就算結果也會很小,成為格外品。

受損的6.6公頃鳳梨田中,有5公頃已經生長一年,準備進入採收期。受影響的16位農民擔心血本無歸,向台糖求償。不過台糖認為,要請公正第三方單位進行鑑定。協商過程中,承包無人機噴藥的廠商,當天是以什麼樣的高度和路徑飛行?這些資料台糖並沒有公布,使得還原事發現場的工作,十分困難。至今如何賠償仍然沒有定案。

這起藥害事件,讓許多人開始關注無人機噴藥的安全問題。不過無人機運用在農業領域,有著極大潛力。除了可以用來噴灑農藥、管理作物,農政單位也積極開發以無人機調查天災農損、作物種植面積,比起傳統的人工作業,既快速又精準。

無人機越來越普及,如何管理也成為難題,經過數年研擬,2020年3月31日起,民航局的新規範即將上路。基本操作規範,包括了五要:「要在白天飛行」、「要在視距範圍內進行操作」、「要低於400英尺活動」、「要隨時監視遙控無人機之飛航及其周遭狀況」、「要遵守管理規則之操作限制」。

以及五不要,「不要與其他航空器、建築物或障礙物接近或碰撞」、「不要投擲或噴灑物件」、「不要裝載危險物品」、「不要於人群聚集或室外集會遊行上空活動」、「不要同一操作人同一時間控制二架以上遙控無人機」。

為了協助農民、噴藥業者取得合格證照,農委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台灣大學、嘉義大學都開辦了訓練班。飛手除了要考取無人機操作證,如果要噴灑農藥,還要再多考一張農藥代噴證照。

但是目前無人機的相關規範,是由民航局主導,卻不見得能合乎農業實務操作的需求,提前15天申請的行政流程,被認為不夠彈性,眼看新法即將上路,申請系統也遲未上線。3月20日,立法院舉行了一場農用無人機公聽會,不少業者、農民前來表達不滿心聲。

新法上路後,就能有效保障農藥使用的安全,還是阻礙了智慧農業的發展?農用無人機的未來,將飛往何方?農民、業者們還在等待一個清晰的方向。

學科
農業, 科學
縣市
  • 嘉義縣
  • 民雄鄉
  • 台灣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陳寧
攝影 葉鎮中 許中熹,剪輯 葉鎮中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彰化縣二林鎮的農民顏丁輝,曾經是一名商人,退休後決定返鄉務農,並從技術門檻較低的高麗菜開始。去年2019年10月,他曾因市場菜價低於採收成本,耕鋤作物,沒想到捲土重來後,今年農曆春節前夕,又遭受相同命運。

當時高麗菜在市場上量多價跌,每公斤均價九塊多,幾乎只能跟成本打平。盤商前往田區採收的意願,也隨著售價降低,若現場勘查後,發現是次級品,大多建議農民直接耕鋤。顏丁輝不忍看兩個月的心血付諸東流,只好自力救濟,開放民眾自採,就算半買半相送,至少不致於血本無歸。

高麗菜適合種在涼冷的環境,夏季產地主要集中在宜蘭、南投、台中等高海拔山區;秋冬則分布在彰化、雲林、嘉義等平原地區。即使全年都有農民生產,不同時節的菜價行情,主要還是由當下的天氣,影響買氣。此外,它享有「菜王」美名,因為在市場上占比高,產量與售價對其他蔬菜來說,都具有指標性的作用。

彰化縣竹塘鄉的高麗菜專業農蔡宜修,管理的高麗菜田不下九公頃。透過長期的觀察與估算,他認為高麗菜從種苗蛻變成市售商品,每公斤至少需消耗八塊錢的成本,隨著栽種規模大小,誤差值大約在10%之內。

根據農糧署統計,2019年,甘藍在台北主要批發市場均價,最高點落在五月上旬的每公斤30.44元。換句話說,只要農民抓緊時機生產,就有機會淨賺成本的兩倍以上。由於利潤誘因高,有些農民不只是因循節氣栽種,而是抱著「跟老天爺賭一把」的心態,在預估菜價會高漲時,一窩蜂搶種,導致生產集中在特定期間。


資料來源:農糧署

為了避免高麗菜超量栽種,造成產銷失衡問題,農委會在2019年8月,正式啟動「甘藍種植登記制度」,只要在高麗菜種植前後限定天數內,到在地農會辦理登記,提供地籍與栽種面積等相關資訊,就能獲得有機質肥料補助,與每公斤至少六塊錢的保障。

農委會也同步與全台種苗場合作,透過供苗源頭的數據統計,試圖掌握每十天的出貨量。只要當旬的種苗出貨量,高於消費需求540萬株,就會發出紅色燈號警示;一旦超過600萬株,則發出最高警戒紫色燈號,並由多元管道發布預警資訊。

在彰化縣溪湖鎮,謝悉文經營種苗場已經有二十年歷史,秉持永續經營的眼光,對於農委會推行的甘藍登記制度,他選擇支持與配合。不過他坦言,在自由經濟市場中,當農委會發出超量預警,種苗場只能柔性勸導農民,無法發揮控管的約束力。

究竟每十天公布一次的預警資訊,對農民是否具參考價值?有農民表示,高麗菜種苗栽培至少需要一個月,所以必須提早下單,就算在定植日前夕被預警,也不好跟種苗商毀約,只能硬著頭皮栽種,否則就是種苗商要承擔損失。另外,植株種下田後,天氣與蟲害都是威脅,實際存活率難以預測,而且不願前往登記的農民,也大有人在,光靠政府提供的數據來估計產量,恐怕會有誤差。

不過農委會回應,經過階段性實施,觀察到種苗商普遍配合度高,甚至主動提出需優化回報項目,把實際出貨地點加以納入,以便針對不同地區的氣候條件,做更精準的判斷和推估。學者則建議,農政單位應該持續跟農民溝通,讓他們更願意配合登記,整套預警機制才能有效運行。

對多數農民來說,穩定供應是經營通路的不二法門,即使有預警機制,還是只能當作參考,不是影響種植與否的關鍵,因此,農政單位提供透明的資訊,媒合加工、輔導外銷和轉作,是不可省去的功夫。而農民學習從生產前就開始掌握農情,並持續開拓新的銷售通路,才能不只種得好菜,也種得安心。

學科
農業
縣市
  • 彰化縣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張瑜珊
攝影/剪輯 陳添寶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屏東縣185縣道沿線,有著廣大的平地造林。許鳳珠是農場主人,協助推動185縣道觀光,結合農業與遊憩,形成地方特色。

二十多年前,因為台糖農地轉作造林的政策,從雲林、屏東到花東地區,約有一萬公頃農地,進行造林,形成今日萬頃樹海的景觀。在二十年造林契約陸續期滿之時,台糖規劃在屏東三個造林地,進行結合綠能的營農型光電計畫。

負責規劃作業的綠能公司,在說明會上展示推動計畫,強調設置太陽能光電,能獲得資金,協助土壤改良,以利推廣農業。然而這個計畫,被外界視為砍樹種電,引發爭議,地方官員與環保團體紛紛表達反對。

台糖推動造林地種電,主要是因為這些造林地原本是農地,二十年造林契約期滿,必須重新規劃,恢復農用。不過當初推動萬頃造林的環保團體,原本沒有造林期限的思考,而是從地區防洪和地下水涵養,來保護生態。

長期關心屏東水資源的周克任,收集歷史資料,發現在百年前,現在的許多人造林地區,原本就是熱帶雨林,也是原住民獵場,孕育豐富水源。如今進行造林,實際是恢復過去的森林樣貌。

十多年前,王乾坤來到屏東萬巒成立有機農場,生產優質農作。近年與氣象科技公司合作,收集附近的微氣候,發現人造林有助當地環境改善,同時提供蜜蜂蜜源,對於農場果樹的授粉,有著相當大的幫助。

推動營農型光電計畫的台糖梁耀光組長,以規劃圖說明,這個計畫並非砍樹種電,而是讓農業與綠能共生,引進新農民。

八八風災後,屏東的泰武部落搬到山下,建立吾拉魯滋社區,村長郭茂源曾經開創地區農業,但是最後因為銷路不佳,結束營運。對於推動光電,引進新農的營農型光電計畫,抱持保留態度。吾拉魯滋社區旁,就是新赤農場人造林地,規劃有營農型光電開發區域。郭茂源批評,社區屋頂光電計畫,一直都未完成,如今卻要砍樹種電。

對於搬到山下的部落,相鄰的人造林,成為部落孩童的遊樂場,留下許多美好回憶。部落一直希望能進一步結合,作為山林文化的傳承地。而對於185縣道的居民來說,社區旁的平地造林,像是大安森林公園,希望繼續享有優質的生活環境。

二十多年前,種下樹苗如今在開發綠能與保留綠林之間,如何尋求平衡的出路?

學科
山林, 開發, 能源
縣市
  • 屏東縣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郭志榮
攝影/剪輯 賴冠丞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買一瓶運動飲料解渴,但你知道它從生產到運輸,排放多少CO2?這家位在桃園歷史悠久的飲料工廠,是能源大用戶,一開始連廠商也不知道工廠的碳排放量是多少,更不用說商品的碳足跡了。2010年,工廠開始進行碳盤查,計算出不同產品的碳足跡,平均下來一瓶運動飲料碳足跡是320克。廠商做完盤查後,發現重油鍋爐是碳排放最主要的來源,2017年開始將廠區內所有重油鍋爐,改成燃氣。

為了進一步節省天然氣耗用,廠方在屋頂架設太陽能集熱板,用太陽的熱能預熱鍋爐,將耗能的鼓風機、馬達汰舊換新。另外,生產線從原本的高溫生產改成無菌生產,飲料不需要高溫充填,不必再使用耐熱的塑膠瓶,減少塑膠原料的使用。經過一連串減碳措施,一瓶飲料的碳足跡,從320公克減少為220公克。

產品背後的足跡 你所看不到的碳排放

過去,廠商生產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散逸到大氣中,無聲無息,無須付出成本,也因此很少廠商會去計算,一般消費者選購商品時,也不會意識到碳足跡這件事。環保署從2009年開始推動產品碳足跡,取得碳標籤的商品,涵蓋食衣住行各方面,標籤的有效期限是三年。業者在取得同時也提出減量承諾,三年內減碳超過3%就可以取得減碳標籤。

碳足跡在美英日韓等國家都行之有年。這幾年國內有些業者基於企業形象或客戶要求,開始進行產品碳足跡的計算。塑膠中心是碳足跡的輔導單位之一,2016年開始輔導新北市這家鉛筆工廠,進行碳足跡的計算。

以鉛筆來說,原料與製造過程占碳排放的九成。業者第一步是將舊型兩片裝的刀具,更換成一體成形的新刀具,提升產品良率。再來是減少原料使用,為了減少油漆用量,業者添購搓桿機,將木桿磨得更平更光滑。另外不同的油漆配方碳足跡也不一樣,根據油漆成分中碳係數的多寡,重新調整油漆配方。

改善前,每枝鉛筆的碳足跡是36公克,改善後,每枝鉛筆碳足跡減少11公克,幅度將近三成,2019年拿到環保署的減碳標籤。業者表示,國內大部分消費者對減碳標籤很陌生,對銷售其實並沒有幫助,但如果要外銷歐美,碳排放認證就很重要。

各行各業減少碳足跡 消費力量提供支持

有些科技大廠很早就因應國際趨勢和客戶要求,設訂減碳目標,進行產品碳足跡的計算。以這顆第一代滑鼠來說,小小一顆足跡達3.8公斤,要怎麼減少碳足跡呢?研發人員從簡化設計著手。第二代滑鼠比起第一代,減少了30%的電路板面積,除了減少用料,新的光學設計可以節省使用過程10%以上的電力,整個生命週期的碳排放減少了18%。


右邊的黃色電路板是第二代滑鼠設計,比起第一代,減少了30%的電路板面積,也更省電省碳。

除了日常用品,我們吃的食物也跟碳足跡息息相關。根據統計,台灣養豬所產生的廢棄物,一年碳排放量約300萬公噸。由於豬排泄物產生的沼氣,造成溫室效應的程度是二氧化碳的23倍,因此沼氣回收是畜牧業減碳的關鍵。

中部這家肉品業者在畜牧場與分切廠,設置沼氣發電設備。另外,豬肉進入分切廠後,廠房內的溫度必須維持在15度以下,空調、冷凍設備,是最耗能的部分,為了節能減碳,工廠採綠建築設計,玻璃與牆面都有隔熱功能。採行減碳措施之後,碳足跡跟三年前相比,從7.5公斤降到2.4公斤,減量超過六成。

一些在地小工廠也摸索著減碳的道路。中部一家透水磚工廠,希望透過廢棄物循環再生達到減碳效果。滿滿一貨車的電子業廢料,被載到這家地磚工廠,這些東西是IC面板中常見的材料。半導體業者封測之後,剩下大量的廢料。過去這些廢料送到焚化爐,無法完全燃燒,每公噸會產生約800公斤的底渣,增加焚化爐與環境的負荷。

透過循環利用可以減少廢棄物,也間接減少碳排放,但是跟其他地磚相比,究竟可以減多少碳?還是要有科學的依據。經過計算,從原料、製造到運送,一塊透水磚的碳排放是600公克,業者除了申請碳標籤,也申請低碳建材的認證。


半導體業者裁切下來的大量廢料,可以做為透水磚的材料來源之一。
​​​

目前企業投入做碳足跡都屬於自願性質。雖然政府在採購上,對低碳商品有獎勵措施,環保署為了鼓勵消費者購買碳標籤或環保標章產品,也推出環保集點活動。但是十年下來,取得碳標籤的產品只有四百件左右,取得減碳標籤的產品,更只有四十幾件,很顯然讓企業願意做碳足跡的誘因仍然不足。許多業者及學者都建議,環保署應該將碳足跡變成廠商的必選題,而不只是加分題。

未來會不會有更多廠商主動揭露產品的碳足跡,需要政府提出具強制性的要求,消費者也可以用消費力量支持減碳,讓企業履行應盡的環境責任。

學科
能源, 生活
縣市
  • 台灣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張岱屏
攝影/剪輯 陳添寶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為了落實巴黎協定的減碳目標,國際氣候峰會年年召開,實際的成效卻讓人失望。許多環保人士認知到,要寄望政治人物推動減碳,希望渺茫,如果能由下而上,發揮消費者的力量,或許是一條出路。

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教授李堅明認為,要用消費者的力量推動減碳,第一步是要求業者,清楚標示產品碳足跡,第二步是鼓勵業者達到碳中和。

李堅明和新北市鶯歌一家陶藝店合作嘗試推廣負碳商品,原本一個陶藝品碳排放720公克,購買國內風電產生的碳權一公斤後,變成負280公克。中部這家茶葉生產商,除了在製茶過程中,想辦法減碳,也購買國外的碳權,讓自己的茶葉達到碳中和。

然而不管是減碳或負碳商品,分散在賣場中很難被消費者辨別。李堅明決定在台北大學進行實驗,和校內的便利商店合作設置負碳商品專櫃,架上商品都有碳標籤,再透過購買碳權包裝成負碳商品。學生利用手機APP掃描負碳商品的標籤,就可以在碳帳戶內累積碳權。

李堅明指出,負碳商品的購買有如個人的碳交易,累積碳權同時鼓勵更多企業或民間社團減碳。但這項實驗能不能成功推廣,達到減碳目標,還有待時間驗證。

國際間也有來自非政府組織的壓力,要求企業對減碳做出承諾,其中一個就是由聯合國全球盟約(The United Nations Global Compact)、國際碳揭露計畫(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等組織,共同創立的「科學基礎減碳目標」(SBTi)。

目前台灣有兩家企業通過SBTi的審定,其中這家科技大廠,承諾在2025年要比起2014年減碳56.6%。業者計畫藉由節能、綠能及購買綠電憑證等方式,逐步達成減碳目標。雖然在短期內會增加許多企業成本,但業者很清楚地認識到,在國際壓力下,這已經是一條非走不可的路。

2019年底,歐盟也發布綠色新政,目標在2050年達到碳中和。其中一個策略,是計畫對歐盟境外高碳排產品的進口,課徵「碳邊境稅」。

反觀台灣,政府的減碳目標,是在2030年比2005年減少20%,2020年要減少2%,但是還有1%的目標沒有達成,其中工業部門排碳居高不下是主因。環保署環管處副處長黃偉鳴表示,我國目前在制度設計上誘因不足、法規強制性不夠,讓業者在減碳上仍有猶豫空間。環保署考慮透過「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法,向企業課徵「碳費」,同時溫室氣體總量管制相關規範,也計畫在今年底定案。

面對供應鏈的要求,歐美等國碳稅的壓力,台灣必須盡早建立總量管制或碳費等制度,讓產業對碳排放付出成本,克盡減碳責任,才能避免在下一輪的國際競爭中被淘汰。

學科
科學, 生活, 城市
縣市
  • 台灣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張岱屏
攝影 陳添寶 張光宗 顏子惟,剪輯 陳添寶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1626年,西班牙人占領北台灣基隆,在和平島建立第一座城堡-聖薩爾瓦多城,做為拓殖台灣的據點,與當時荷蘭人在台南建立的熱蘭遮城遙相對峙,因此有「南大園、北社寮」的說法。隨著時光推移,聖薩爾瓦多城早已不存在,只能從古地圖中,推測它的位置,可能在現今台船造船廠的廠區下方。

不過學者在古地圖中發現,城堡附近還有一座西班牙人興建的教堂,位置可能就在平一路的停車場下方。從2011年開始,清大人類學研究所所長臧振華與西班牙學者合作進行試掘,2016年發掘出教堂的一角與四具墓葬,除了歐洲人遺骸,還發現原住民孩童的甕棺。

2019年,在基隆市文化局委託下,清大考古團隊延續發掘計畫,諸聖教堂的全貌逐漸展開。從遺址現場的地基可以看出,教堂的內殿與主體,以及扶壁的遺構,推估教堂內面積超過200平方公尺,占地面積超過350平方公尺。根據荷蘭史料,荷蘭人擊敗西班牙勢力時,曾將島上的四百多個西班牙俘虜囚禁在教堂,可以想見這座教堂的規模。

在歐洲傳統中,教堂往往也是墓地,考古團隊發掘至今,在教堂內外總共發現十五具墓葬。墓葬中還發現一種稱為卡拉瓦卡的十字架,是典型十七世紀在西班牙流行的十字架樣式,教堂外側墓葬也陸續出土。墓葬方位分別呈南北向與東西向,推測可能是不同殖民時期來自不同國家的傳教士。為了解這些人究竟來自哪裡,考古人員將一根根人骨取起來清潔保存,並取出一部分送到德國做DNA鑑定。


被稱為卡拉瓦卡的十字架,是典型十七世紀在西班牙流行的十字架樣式。圖片提供 清大考古團隊  

遺址出土的除了遺骸,還有歐式扣環,跟中國交易來的瓷器、青花杯、安平壺等。不過遺址包含的不只是荷西時期,往下挖掘,還有四百年到兩千年前的鐵器時期文化層,甚至距今三千多年的圓山文化層。

考古學者在遺址發現清朝時期房舍的殘跡,就緊鄰著教堂,還發現了日治時期的酒瓶。從圓山文化到日治時期,不同時期人類生活的痕跡,就這樣同時呈現在眼前。

和平島遺址也是平埔族巴賽人生活的證據。在諸聖教堂遺址發掘的同時,2019年,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在和平橋附近施工,工程剛開挖就發現大量史前遺物。考古人員在這裡發現疑似煉鐵爐的構造,堆砌煉鐵爐的砂岩,在高溫煉鐵後被燒成紅色,外面還沾附許多鐵碴。在目前台灣所有考古遺址中,只有十三行與漢本遺址曾發現煉鐵爐,之後若被確認,將是台灣出土的第三座煉鐵爐。

西班牙文獻中曾經記載,和平島的巴賽人擅長交易,交易物品是一種紅白色的珠子,考古遺址中果然發掘出一顆顆精緻的瑪瑙珠,印證了當時西班牙人的紀錄。

經過四百年的通婚,和平島上的原住民早已漢化,但有些角落還是保有巴賽人的文化印記。像這座擺放在社頭福德宮裡的人耳香爐,就是170年前,巴賽人的作品。基隆原住民文化會館館長潘江衛,是巴賽人的後裔,會館裡蒐集也複製許多原住民的古文物,對於正進行中的考古發掘,他充滿期待。

過去大家提到和平島,聯想到的是新鮮的海產、奇特的地質景觀,其實和平島的歷史故事同樣迷人。隨著考古現場的發掘,歷史不再只是文字,而是具體可見的事物,和平島公園的經營團隊和當地的文史工作者,合作舉辦導覽活動,讓更多人認識考古遺址的價值與意義。

和平島考古遺址是西班牙人台灣拓殖留下的唯一證據,讓我們更了解大航海時期的歷史,呈現出台灣多元而豐富的文化面貌。在文化部的歷史場景再造計畫中,基隆市政府提出「大雞籠歷史場景再現整合計畫」,範圍涵蓋基隆港東西岸與和平島,諸聖教堂遺址是其中一個亮點。

因應未來停車場空間不足,市府也提出交通串聯改善計畫。不過,另一個重大建設即將落腳和平島,中央政府計畫在台船基隆廠設置潛艦園區,對於聖薩爾瓦多城遺址的保存,是否會產生衝擊?基隆市文化局文化資產科科長郭麗雅表示,今年會啟動遺址的指定程序,範圍除了諸聖教堂,也會包括聖薩爾瓦多城遺址。

和平島的遺址有如一扇窗,讓我們認識北台灣精彩的過去,未來聖薩爾瓦多城與諸聖教堂遺址,如何找到更好的保存方式,成為基隆重要的觀光與文化資源,值得拭目以待。

學科
文化
縣市
  • 基隆市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張岱屏
攝影 許中熹 陳添寶 陳忠峰,剪輯 許中熹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興建於1962年的東市場,曾因為921地震造成建物結構受損,再加上啟用至今,已經超過鋼筋混凝土建物的五十年使用年限,斗六市公所於是開始規劃拆除,希望進行商業開發。2019年8月,斗六市公所強制封閉東市場,由於沒有規劃一處完整空間,攤商們只能四散各地,另起爐灶。公所提供的安置方案,除了不符合攤商們的使用需求,他們也擔心東市場的人氣,會因此沒落。

縣府的文資審議機制,成了保留東市場的最後一線希望。但是歷經2019年5月和7月,兩次現勘與審查會議後,東市場拆除,幾乎已成定局。

爭議漸漸在地方上發酵,文史工作者、學者紛紛加入調查,訪查在地耆老,查閱舊報紙等史料,有別於前兩次文資審議結論,他們意外發現,東市場其實不只是一棟普通的鋼筋混凝土建物。

戰後的台灣,公共衛生知識尚未普及,在世界衛生組織及美援挹注下,1950年代,國民政府開始在台灣推展一系列衛生示範計畫,希望改善餐館、學校、住家環境,同時也在全台打造七座示範性的公有市場,斗六東市場正是由環境衛生試驗所和斗六市公所合辦的示範市場之一。

對當地耆老來說,示範市場每個月都有中央派來的檢查員,進行衛生檢查,過程十分嚴格。不過隨著環境衛生試驗所在1983年裁撤,由中央發動的衛生檢查制度停擺,當年的示範市場,漸漸變得跟其他傳統市場一樣髒亂、老舊。

近年來,不少傳統市場紛紛進行了改造行動,例如台北市士東市場,以明亮、整潔的空間,吸引已經習慣到超市買菜的消費者,重回菜市場。雲林的西螺東市場,還有近日剛完成修復的土庫東市場,則化身文創市集。老市場除了拆除重建,還有沒有其他的可能?

發起搶救行動的民間團體認為,斗六東市場如果能保存下來,重新改善市場內的環境,不但可以成為很好的在地飲食文化教學場域,也有機會帶動斗六市其他公有市場的改變。在民間團體提出和斗六東市場相關的新事證後,2019年11月5日,雲林縣文化處舉行第三次現勘與文資審議。文化處預計在這份研究報告出爐後,將第三次文資審議中所提出的新事證,進行更詳細的探討,進一步審查,決定東市場的去留。

一座老市場,承載的不只是攤商的生計,也記憶了在地民眾的生活和歷史軌跡。它還有沒有機會,拒絕遭到時代淘汰的命運?

學科
開發, 文化
縣市
  • 雲林縣
  • 斗六市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陳寧
攝影/剪輯 葉鎮中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跟著雲林科技大學師生的腳步,進到位在斗六市區的日式老屋,彷彿走入了時光隧道。這棟超過八十歲的老屋,是日治時期圖南株式會社宿舍群的其中一棟,2019年底剛完成修復,正等待下一步的再利用計畫,還沒有正式對外開放。

這些老宿舍的身世,之所以有機會重見天日,其實是因為發生在2012年的一場大火,其中一棟老屋,被燒到只剩漆黑的骨架。不過,宿舍群不僅沒有文化資產的身分,也缺乏相關的文獻資料。當時擔任雲林縣文化處處長的劉銓芝決定,盡力爭取資源進行修復,首要工作,就是調查出宿舍的歷史。

在劉銓芝邀請下,建築師呂政道一頭栽進了調查史料與老屋修復的工作,他發現這群宿舍,可說是台灣咖啡發展歷程的一段縮影。

1999年921地震後,受到重創的古坑鄉,為了重振在地經濟,重新發展咖啡產業,也讓張景科找到返鄉契機。歷經二十年的耕耘,古坑咖啡已經成為台灣咖啡的代名詞,不過古坑種植咖啡的歷史,最早可以回溯到日治時期,張景科的家族,和咖啡的淵源,也遠比二十年還要長。

日治時期,圖南株式會社在古坑的荷苞山一帶,種植了70公頃的油桐樹和咖啡。戰後,國民政府接收圖南株式會社,更名為「雲林縣經濟農場」,咖啡園卻一度荒廢。直到1958年,在美援資金挹注下,農復會決定重啟古坑的咖啡種植事業,並在斗六成立咖啡工廠,加工古坑生產的咖啡生豆。張景科的父親,就曾在咖啡工廠中工作。

當時斗六的咖啡加工規模,可說是全東亞最大,比人還高的巨大烘豆機,十分壯觀。咖啡工廠的榮景,因美援而起,也隨著中美斷交而熄燈。咖啡工廠停業後,廠房隨後拆除,只剩下這片員工宿舍群,靜靜守著這段從圖南株式會社到雲林縣經濟農場的時代記憶。

張景科重回古坑投入咖啡事業後,一邊研發烘豆技術,也和古坑鄉公所的職員,一一找到當年曾經參與經濟農場和咖啡生產的耆老,著手收集相關歷史檔案。

歷經五年的工程,圖南宿舍群首先完成了第一棟宿舍修繕,對於已經燒毀的另一棟宿舍,則採用搭建鋼梁骨架的方式,讓訪客回憶它過去的樣貌。

在許多人奔走下,曾經為台灣咖啡產業付出的耆老,他們的故事,即將以新的面貌,呈現在人們面前。一棟老宿舍,不只串聯起產地和市區,也串聯起台灣咖啡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學科
植物, 文化
縣市
  • 雲林縣
  • 古坑鄉
  • 雲林縣
  • 斗六市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陳寧
攝影/剪輯 葉鎮中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這邊有一條裂縫,先記起來。」檢測人員所在的位置,是中山高速公路圓山橋箱梁內部的一個箱室,整座圓山橋,這樣的箱室有兩百多個,平時是密閉的,需要進行檢測的時候,檢測人員會事先開啟通風設備,確保空氣流通,進入箱梁時,身上還要攜帶監測空氣的工具。

拿著手電筒,沿著牆面仔細檢查,有裂縫就拍照,完成一個箱室,再爬往另一個。往橋板與橋板連接的鉸接點前進,空間越來越小,人已經站不直,只能半蹲著往前走。圓山橋的主橋長度有671公尺,完成檢查需要四個工作天。檢測結果會上傳到高公局的橋梁管理系統。

1977年底完工通車的圓山橋,跨徑達到150公尺,依據高公局的資料,比照那時候全世界同類型的工程,是非常少有的巨大工程。現在每天有二十萬輛以上車次經過,是高速公路在大台北地區最重要的橋梁。

大部分的橋梁,是兩年進行一次檢測,圓山橋的檢測頻率比一般橋梁還要高。但是這座當時採用先進工法興建的橋梁,在通車第二年(1978年),就出現鉸接點沉陷的問題。2019年,累積沉陷量已經達到64.5公分。高公局北區養護工程分局內湖工務段段長劉法親表示,原因可能是混凝土的潛變或乾縮,或是鋼鍵鬆弛,這是複合性的問題。

高公局分別在2000到2005年和2014到2018年,使用電子儀器監測圓山橋的沉陷情況。內湖工務段段長劉法親表示,垂直變位已經慢慢在收斂,長期的趨勢是穩定的,不影響行車安全。

橋梁和人一樣,要面臨生老病死的生命週期,雖然目前圓山橋的沉陷趨於穩定,更重要的是防患未然。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名譽教授陳振川表示,這座橋沒有替代性,下面是基隆河,因為防洪頻率,已經沒有地方建新的橋墩,持續老劣化,總有一天要拆掉重建,應該要及早準備。內湖工務段段長劉法親回應,改建跟延壽都是選項,高公局有做很嚴謹的分析,評估後會知道走哪個方向對大家是最有利的。

與圓山橋同一時期興建,採用相同工法的松山橋與民權大橋,也同樣面臨沉陷的問題。台北市新工處維護工程科王志良科長說,除了外力的變位以外,造成的原因應該是混凝土的乾縮、潛變,還有溫度的影響。

發現民權大橋沉陷,台北市政府從2013年開始進行橋面板的觀測,左右兩側的沉陷量有些許差異,分別是28公分與26公分,變位的曲線已經趨緩。台北市政府在2019年委託顧問公司進行評估,提出兩項改善建議,接下來要怎麼做,目前還沒有定案。

除了混凝土潛變,老舊橋梁還面臨結構老劣化、鏽蝕、河川沖刷與耐震能力不足等問題。九二一地震之後,交通部多次提升橋梁耐震規範,不符合目前規範的橋梁,必須進行補強。面對四十多歲的圓山橋,高公局希望透過定期維護與耐震補強,來延長它的使用年限。

以交通量極大的台北市為例,三百多座橋梁當中,有39座不符合目前的耐震標準,從2011年至今,持續進行耐震評估與補強,陸續完成了37座,目前只剩下環河南路高架橋與建國高架橋,還在進行橋柱鋼板包覆等措施。

新建的特殊橋梁,橋管單位會建置監測系統,圓山橋與民權大橋等橋梁,因為沉陷問題而有機會進行監測,然而大部分的老舊橋樑是沒有的。

隨著時間推移,老橋數量會越來越多。台北科技大學工程學院院長宋裕祺說,台灣有29800多座橋梁,橋齡大於五十年的占5%到6%,橋齡三十年以上的占50%,有一萬多座。照顧老舊橋梁最要緊的是經費,需要的費用將會隨著時間增多。

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名譽教授陳振川擔憂的說,這已經不是單一座橋的問題,影響到整個社會、國家,目前用於老舊橋梁的維護經費,遠低於新建工程。以鄰近的日本為例,公共建設維護與更新經費,早在十年前就已經比新建工程經費還要多。

陳振川也提醒,關鍵的公共設施,不只有橋梁,還有隧道、堤防、水庫、還有地下管線,這些都是很基礎的公共建設,哪些是最重要的,就應該先花經費去體檢。

老化是生命終結的前奏,公共設施需要仔細檢驗,判斷哪一些可以透過維護來延壽,哪一些不敷使用、必須重建,已經刻不容緩,不能再等。

學科
科學, 城市
縣市
  • 台灣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陳佳利
攝影 張光宗 顏子惟 鄭嘉明,剪輯 張光宗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頁面

Subscribe to RSS - 本週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