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播出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九二一大地震造成五萬多棟建築全倒,位在台北市的東星大樓,是當時單一建築受困人數最多的,高達兩百多人。21年前的那一天,對當時參與搜救的新北市消防局副局長陳崇岳來說,一切還是歷歷在目。「九二一發生的時候,我們只有消防隊跟救助隊,當時的救助隊,沒有任何土方災害的救助能力。」

當時總共有21個國家,38支搜救隊與103隻搜救犬來到台灣,精良的裝備和訓練有素的搜救人員,讓消防單位大開眼界。局限空間救援需要高度專業,這場地震讓政府意識到救災能力的匱乏,身處地震帶,台灣必須擁有自己的特種搜救隊。

在2000年通過的災害防救法中,將設置特種搜救隊寫入。2002年,隸屬內政部消防署的特種搜救隊成立。除了離島,各縣市也陸續設置。並且到國外取經,導入INSARAG (International Search and Rescue Advisory Group國際搜索救援諮詢小組)的準則。

台南市的特搜隊在2011年成立,在那之前,救災人力是臨編,分散在救助分隊中。台南市消防局災害搶救科股長邱士榮說明,從臨編改成專責編制,成立特搜分隊之後,開始有了雷達、聲納、影音、光纖等生命探測器。

2016年2月6日上午3點57分,特搜隊面臨成軍之後的第一場大考,高雄美濃地震將台南維冠金龍大樓震垮。在布滿粉塵的局限空間進行救援,狹小空間有時連轉身都很困難,空氣不流通、環境極度悶熱,加上餘震、不知道建物結構是否穩定等心理壓力,每場任務都很艱難。

台南市消防局第五救災救護大隊大橋特搜分隊分隊長鄭明華回憶,最棘手的個案是李宗典,當時他壓的位置,結構技師判別是很容易倒塌的。從討論救援策略到進行牆面破壞、經歷了三個多小時,最後是從他的下方,破壞了床墊,才順利救出李宗典。

當時也擔任現場指揮官的邱士榮,印象最深的是在震後第四天發現的思樂冰女孩。他說,因為她壓三到四層樓之下,結構複雜,動用台北市、中搜、高雄、宜蘭特搜隊,以及很多民間團體,調用的器材,除了鑽的,甚至切的、撐的,重型機具幾乎都用上。


照片提供 台南市消防局

維冠金龍大樓倒塌事故,造成115人死亡,生還者175人,成為單一建築物倒塌傷亡最慘重的災難。現場動員了警消、義消等2000多人,除了特種搜救隊,還有各方專家,參與維冠救援的新北市特搜大隊,從這次經驗成長,因而擴大編組,結合外部專家,成立快搜部隊。為了熟悉地震發生時,與時間賽跑的救人任務,每年舉辦的72小時不間斷訓練,也邀請外部專家參與。

救災要靠團隊合作,每場訓練都是隊員建立彼此默契的機會,除了震災,特種搜救隊還有其他的挑戰。新北市消防局特搜大隊組長周祐陞表示,特種搜救人員要學,不是只有地震災害,空難、墜機、大型交通事故、山域搜救、潛水打撈,都會由特搜隊員去承擔。

地震災害,常造成建築物毀壞,他們要熟悉繩索作業、高空吊掛、切割破壞、頂升等技術,為了避免救災時建物突然塌陷,更要懂得支撐,選擇使用木材,一方面方便搬運、組合,另一方面,一旦木材超過承受力,變形斷裂前會發出聲音,能夠示警。

特種搜救隊中,受過1280小時專業訓練的EMT-P,也就是高級救護技術員,橫跨了救援組與醫療組,他們平時支援救護勤務,累積豐富的醫療經驗。震災時,受到壓困、短時間難以脫身的患者,他們可以依照醫囑,執行插管這類的侵入式治療。但是受到法規限制,有些醫療行為無法由高級救護技術員執行,如果遇到狀況很複雜的受困者,醫生能不能前進瓦礫堆?

新北市特搜大隊率先將原本設置在災區外圍待命的「DMAT災難醫療救護隊」重新定義,與醫院簽訂MOU(諒解備忘錄),其中一種合作模式,是在第一時間將醫生帶進救災現場。這項變革,是受到柳營奇美醫院急診部緊急醫療系統科主任潘師典的影響,他在維冠金龍大樓的災難中,以義消的身分深入災區協助。

新北市消防局災害搶救科技正顏一加回憶,當年在瓦礫堆間看到醫師,震撼很大,決定趕快推動,但醫師的時薪很高,時間又少,在尋找的時候就憑著一股熱情跟傻勁,直接去問醫師願不願意。努力得到了回應,新北特搜的例行訓練中,出現了醫師的身影。

在災難現場,救難人員也需要被照顧,但直到近幾年,搜救隊員的醫療才開始受到重視。新北市消防局慈福分隊專責救護隊小隊長陳暉翰表示,之前九二一的時候,消防都著重在搶救,怎麼樣把受困者從瓦礫堆裡挖出來,卻缺少關注去找的這個人,他的生命安全與健康狀況。

消防與醫療的另一種合作模式,是讓醫療人員成為隨隊醫生。現在出發前,每個隊員都要進行健康評估。不論是救災當下,或任務結束之後。台南市消防局第五救災救護大隊大橋特搜分隊分隊長鄭明華表示,在災區工作,看到各種死亡方式,全身都是死亡的味道,洗澡都洗不掉,會覺得精神壓力滿大的。

全台灣的特搜部隊,加起來只有1442人,有些縣市並沒有專責化,隊員只有訓練或出勤時,才能集結在一起。救災之外的日子,隊員還有很多勤務要執行。勤務量大,就壓縮受訓與休息的時間。消防署特種搜救隊副隊長黃博村說,受限於總員額的管制、經費、場地等因素,人力是非常不足。

每年9月21日的國家演習都會設定不同情境,今年演習模擬中洲構造錯動,發生芮氏規模6.9的地震,震度達到六級以上,建物倒塌最嚴重的是台南市的新化區與新市區。

目前特搜訓練或演習,主要是派遣調度與技術面的精進,專家建議在內容上,能納入更細緻的地震模擬與災損推估,做較小尺度的境況模擬,讓各個搜救大隊對當地環境與脆弱點的掌握,能更精準。前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主任陳亮全表示,現在台灣已經發展到500*500公尺方格尺度的境況模擬,如果有這樣比較細緻的空間災情,救災隊伍就比較容易掌握要先到哪個地方做救災工作。

九二一之後,台灣擁有了這群訓練有素的冒險者,歷經多次磨練,成為救援領域的菁英,在最艱困的時刻,與待救者共度生死難料的瞬間。憑著心中的那股熱血,努力減少災難中的遺憾,他們在瓦礫堆之間發光,提升台灣面對災難的能力,為彼此把未來照亮。

學科
災害
縣市
  • 台灣
  • 台南市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 陳佳利 郭志榮,撰稿 陳佳利
攝影 葉鎮中 顏子惟 陳添寶 陳慶鍾 許中熹,剪輯 葉鎮中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珍珠海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珍珠海》是以金門為出發點,看保麗龍回收在離島的樣態,同時也進入金門當地,看這些被廢棄保麗龍危害金門當地物種的現況。另外本片也討論公務體系的因應之道,以及無力承受的當地環境。透過空拍影片,開始了保麗龍的離島之旅,希望能讓觀眾身歷其中,窺見台灣保麗龍回收體制不足的問題。

過去台灣對保麗龍回收產業的關注度不足,海灘上出現越來越多保麗龍廢棄物,也開始有民間淨灘團體,意識到海漂保麗龍的問題,經過多方討論,政府逐漸建立回收機制,但在推動期間,仍有許多角落堆積著大量廢棄保麗龍。希望能透過本片,呈現離島的保麗龍處理困境,並讓更多人關注這個議題。片末我們也邀請到陳蔚慈來跟大家分享拍攝的初衷以及這一路上的觀察。
 

 

學科
海洋, 公害
縣市
  • 金門縣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陳蔚慈 製作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黃彩玉平時是清潔工,五年前報名新北市蘆荻社區大學的水電班,這也成為她關心電力和能源議題的開始。幾年下來不但自己會組裝太陽能板,還擔任講師,向民眾介紹太陽光電的設備和發電方式。

為了拉近民眾與能源之間的距離,2015年蘆荻社大推動參與式節電預算,由民眾提出充滿創意的節電提案,實際執行。這幾年也持續深化能源教育,帶學員走進發電廠,認識各種發電方式。並且在2019年3月成立新北市庶民發電學習社區合作社,社員來自各行各業,包括布行老闆、保全公司職員、鐵工廠老闆娘、清潔工等等。一人五千元就可以入股合作社,有了資金,合作社開始招募屋頂。

為了尋找適合裝設太陽能的屋頂,庶民發電合作社的成員,跑遍三重、蘆洲一帶。新北市屋頂成千上萬,想找到一個合適的屋頂,卻是困難重重。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終於在新北市林口、宜蘭壯圍找到屋頂,建置太陽能板。

從尋找屋頂、設計到監工,社員都一起參與,太陽能板後續維護也不能馬虎。庶民的知識來自實踐,社員們非常樂於分享學習歷程,他們組成「庶民發電講師團」,2020年開始在新北市各地舉辦巡迴講座。秉持「發電力」、也要「長能力」的信念,實際參與綠能的過程中,社員因為找到實踐管道,能量滿滿。

綠能合作社的成員可以來自都市,也可以很鄉村。嘉義縣大林鎮明華社區是典型的農村,2019年10月,三十個居民一人出資十萬組成合作社,他們和光電的相遇,要從社區活動中心的屋頂開始說起。

對偏鄉社區有一筆穩定而自主的財源,對社區發展來說相當重要。明華社區活動中心屋頂有9KW的太陽能板,五年來賣電收益都回饋給社區,設置老人關懷據點或直接發放。活動中心的前例讓居民很有感,當社區有人發起要成立綠電合作社,居民很快就被說服。

大林鎮大部分房舍都是透天厝,徵募屋頂就從社員自家開始。在尋找屋頂的過程中,也遇到許多問題。原來農村早期有許多私有甚至公有的房舍,都沒有申請使用執照,沒辦法申請裝設太陽能板。除了沒有使用執照和違建問題,南部屋頂很多已經裝設太陽能熱水器,也讓尋找屋頂時有些困擾。目前嘉義大林綠電合作社已經有五個屋頂案場,其中兩個建置完成,即將開始掛表賣電。

台北市和新北市住宅用電最多,但屋頂裝設光電的比例卻相當低。台灣第一家 由主婦聯盟的成員發起的綠主張綠電合作社,從2017年成立至今,總共有七個屋頂案場。2019年底終於在台北市中心建置第一座屋頂型光電場。

都市屋頂最常遇到的狀況,就是遮蔭。為解決問題,綠主張綠電合作社在太陽能板下方加裝優化器,萬一被遮蔭只會影響到少部分光電板,不會像過去一整排光電板都受影響,這樣的技術在國外已經普遍被應用。

根據台大風險中心今年的調查,當詢問民眾家中有沒有裝設屋頂型光電,只有6%有安裝,有一半的人不願意安裝,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民眾願意裝設,有兩成以上,有意願卻沒條件安裝。看起來民眾跟光電之間,還有一段距離。

要加速推進屋頂型光電,民眾的參與是必要條件,但實際面臨的各種障礙,還需行政部門來思考解決。

學科
能源
縣市
  • 新北市
  • 嘉義縣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張岱屏
攝影 陳添寶 許中熹,剪輯 陳添寶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他們從小學三年級開始,每學期上十堂以獨木舟為主軸的海洋環境課程,也包括認識潮間帶的生態教育。

因為今天有第一次划獨木舟的家長,到了海邊,教練王婷瑤(Candy)先教大家在海上國際慣用的求救訊號,比如有狀況了,需要鄰船注意,就交叉揮動雙槳;救生衣要別上哨子,緊急狀況可以求救等等。

這次的畢業趴,畢業生與家長划的是村子裡大家親手做的手工舟,參與造舟的教練Candy表示,「會選擇愛斯基摩舟,是因為現代推展休閒運動的船筏,包含亞奧運項目是用愛斯基摩舟的原型Kayak或印地安式的獨木舟Canoe,這兩種船是目前人類划艇最有效率的,所以為什麼現在休閒划艇會做為原型。」

造舟課程請來大沐老師(溫志榮)指導,大沐老師在各地推廣造舟多年,他說,造舟是種生命教育,「整個造舟過程,太多繁瑣的東西要學,面對材料、學習工具,還有時間壓力。最重要的,完成後自己還要坐上去、划出去。如果沉了、破了、不穩定了,壓力很大!在各地造舟,目的不單是推廣海洋教育,也希望透過這艘船,讓他們認識自己的許多可能性。」

參與造舟的還有兩位港口國小畢業生,十七歲的Atomo和妹妹Alifowang,「很久以前的南島語族,台灣的阿美族,應該是有能力可以航行到很遠的地方。可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阿美族,可能就只有用竹筏在溪流河邊、很近的海岸航行。我跟妹妹就很想找出來,阿美族很久以前,是用什麼樣的船型,到底能航行多遠。」

為了向阿美族的傳統竹筏致敬,在港口村的造舟課,大沐老師特地教大家做了竹編骨架的海洋舟,畢竟一直以來,老祖宗就是這麼做的。這艘舟裡也放了一塊石頭、一個小木梯,以及一個玻璃瓶,合起來就是「石梯坪」,是這艘船的靈魂。

大家努力做好的手工舟,是村子的共有財產。所以港口國小的畢業趴,就請出這些漂亮手工彩繪的海洋舟。在航行過程中,因為風大,有艘獨木舟吃到側浪,翻船了。在場指揮的教練快速把大家分成兩組,沒有參與救援的小舟,迅速划開,救援小組則把翻覆的小舟頂起來,兩艘舟呈現T字型,就是所謂的T-rescue(T字型救援),目的是要讓翻覆舟的座艙能夠排水。

翻船當時,為什麼教練要指揮其他船迅速划開?當三公里的航程結束,大家檢討分享心得,小朋友們立刻回答,「因為浪太大了!」是的,如果大家都圍在一起,大浪可能會讓小舟們互相追撞,不但危險,也耽誤救援時間,這時候大浪很可能會把小舟們推往岸邊的大礁石,那就更危險了。

Candy教練強調,海上的遊憩活動,一定要懂得海的脾氣,要「知海」,才能降低危險。而造舟教練大沐老師則強調,「如果你告訴人家,海洋、河流可以去親近、盡量去使用、遊玩,那教育就會開始注意,為了讓青少年不要有危險,所以告訴你什麼是安全的玩、安全的認識,當我們認識河海的一些安全使用方式,危險就降低了。」大沐老師認為,一昧限制親近河海,就不會做親水教育,反而更危險。

就像Candy教練剛來港口國小,想教小朋友游泳,由於教育部規定,必須在有救生員的標準游泳池,可是「這邊的游泳池在豐濱,開車單程要20到25分鐘,學校一節課不過40分鐘。」在學校支持下,他們找來有救生員證照的家長,和熟悉石梯坪海域的村民。於是,在操舟課程帶入游泳技巧,從游泳到操舟,小朋友親水的能力,一點一點,學會了。

2020年港口國小畢業班的獨木舟趴,就快要結束,大家一邊玩樂,一邊等待漲潮的時候,可以輕鬆地划舟上岸,會玩水會划船,對小朋友的前途有幫助嗎?或許將來,他們可以把港口村經營成兼顧生態與海洋遊憩的基地。

也或許,他們會乘更大的船走更遠;或者,潛到更深的海底,探索海洋的奧秘。不過現在就能確定的是,他們享受到只在陸地上觀望的人,享受不到的樂趣。

學科
海洋, 文化
縣市
  • 花蓮縣
  • 豐濱鄉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呂培苓
攝影 顏子惟 陳添寶,剪輯 陳添寶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種樹可以讓環境降溫、提升生活品質,你知道,種樹也能幫上蝙蝠嗎?不是所有的蝙蝠都住在洞穴裡,有些種類很需要樹。一串一串掛在蒲葵樹上,隨風搖曳,這是每年春天飛來台灣育幼的高頭蝠,遠看像是奇異果,近看會發覺,雖然白天是蝙蝠的休息時間,躲在樹上的高頭蝠,可忙著呢!

@嘉義

端出紅蛋為高頭蝠寶寶慶祝滿月,嘉義四股社區居民不只為牠們獻上祝福,為了這一刻,居民默默的努力了好多年。四股社區緊鄰以候鳥聞名的鰲鼓濕地,很少人知道,這片候鳥的冬季樂園,夏天是高頭蝠餐廳,社區裡的樹是牠們的民宿。

原本社區裡只有一棵華盛頓椰子樹住著高頭蝠,居民擔心萬一颱風傷到這棵樹,高頭蝠會沒地方住,剛開始的時候,嘗試做了一些蝙蝠屋,但入住率不高,期待能有人送樹。皇天不負苦心人,真的有人贈送,而且正好是高頭蝠喜歡的蒲葵樹。

在水保局工作的農村建設組科長王智緯,鼓勵他的丈人,將二十多棵樹高三米多的蒲葵樹,捐贈給四股社區,並且以水保局的計畫資源,協助遷移。2018年移過來的蒲葵樹,在居民細心照料下,站穩了腳步,其中三棵,已有高頭蝠入住。

天色漸暗,高頭蝠要出去覓食了,站在樹下的人們也準備數蝠。居民每個月至少會進行一次數蝠活動,紀錄數量變化。台北市蝙蝠保育學會研究員徐昭龍表示,四股社區的高頭蝠,從一開始三、四百隻,到現在超過兩千隻,在地居民發揮公民科學家的精神,透過他們的紀錄,可以知道高頭蝠的生活情況是變好的。

四股社區居民蔡淑麗也說,不要等到數量變少成為保育類之後才來保育,在牠們很多時候,表示我們環境是好的,牠們是環境指標,我們應該好好珍惜。

@花蓮

台灣有三十七種蝙蝠,體型大多小巧玲瓏,只有一種翼展長度將近一公尺寬,讓看過的人永生難忘。樹棲型的台灣狐蝠,因為大環境改變,數量驟減,成為一級保育類動物。


照片提供 吳昌鴻

台灣狐蝠是台灣體型最大的蝙蝠,以果實維生,幫助許多植物授粉,維繫森林健康,研究人員意外發現,有個地方,穩定庇護著數量已非常稀少的台灣狐蝠。喜愛自然的生態顧問公司執行長吳昌鴻,經常前往郊區進行調查,最讓他感到意外的是,花蓮市區就有狐蝠。

謎樣的狐蝠,也曾出現在花蓮市的國小校園。對於極度瀕危的狐蝠,小朋友也想伸出援手。中正國小的吳庭葳老師得到校長支持,在校園裡種下三棵台灣狐蝠喜歡吃的稜果榕,期待牠們能再來到校園。

稜果榕是桑科榕屬,分布在低海拔山區與溪邊,是狐蝠喜歡的食物來源之一。近幾年狐蝠只在龜山島、綠島與台灣東部有少數目擊記錄,為什麼花蓮市會成為狐蝠的庇護站呢?

吳昌鴻表示,花蓮縣府在市區種了大葉欖仁、福木、大葉山欖等樹種,加上原本就有的榕樹、毛柿等,這些樹的果實狐蝠都會去吃,食物種類變多,選擇性變高。

花蓮市有處日式建築群,被稱為將軍府,也有許多狐蝠喜歡的樹。吳昌鴻帶領的團隊,鼓勵當地居民,在進行治安巡守時,也留心觀察狐蝠,成為在地的守護力量。保護狐蝠,需要結合在地居民與政府,一起建立共識,制定可以保護地方的規則,慢慢往前走。

守護的力量,從民間滋長,對公部門也產生影響。流經花蓮市的溪流,原本溪畔有許多狐蝠喜歡的稜果榕,長期整治,導致許多原生植物消失,花蓮縣政府在前瞻水環境的整治計畫中,決定將消失的植物種回來。

@台北

彌補開發對野生動物造成的剝奪,台北市也正在發生。內湖區大溝溪生態治水園區的排水箱涵中,住著台灣葉鼻蝠,水利處與台北市蝙蝠保育學會合作,希望進行牆面改善,讓葉鼻蝠倒掛時,能有更好的抓點,住得更舒服。

水利處特地配合葉鼻蝠作息,選在夏夜晚間七點,葉鼻蝠出外覓食後,將材料運進箱涵,降低干擾。準備了木纖板、鐵焊鋼絲網與樹脂砂漿三種材質,每種材質以一公尺乘十公尺的面積裝設,葉鼻蝠最喜歡的會是哪一種呢?

蝙蝠不是遠在天邊或藏在山裡的野生動物,牠們其實離我們很近。寺廟建築的縫隙,就常有蝙蝠住著。從文化的角度,蝙蝠是福氣的象徵,仔細觀察建築裝飾細節,也隨處都有蝙蝠的圖騰。從生態的角度,蝙蝠是生態系統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當人們造成野生動物的棲地減少,在能力範圍內,體貼一點,多做一點,儘管力量微薄,只要開始改變,野生動物活下去的機會,就能多一些。

學科
動物
縣市
  • 嘉義縣
  • 花蓮縣
  • 台北市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陳佳利
攝影/剪輯 葉鎮中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但這群舟友的目標,就是要往南划向管制範圍內的南澳神秘沙灘。他們為什麼明知故犯?因為想要爭取玩水、親水的權利。那麼,台灣要玩水有那麼難嗎?不是有很多人都在游泳、釣魚,玩衝浪板嗎?

這群抗議的人,主要是獨木舟和立式划槳(Stand Up Paddle, SUP)的玩家,包括業者。獨木舟和SUP,因為設備和技術的入門門檻低,容易上手,這兩年玩家人數迅速增加。也因此,出現要求解禁的聲音。

比如,公園裡面的小湖,為什麼很多都寫著「水深危險,禁止下水」?對玩獨木舟、SUP等浮具的人來說,水深五公尺和一百公尺沒有差別,因為他們就是用載具浮在水面上。「我過巴士海峽,我下面是一千多公尺。只要我能浮,海深千丈與我何干?只要我能游泳,水深千丈與我何干?」台灣第一位徒手操槳,花了56天,完成獨木舟環島創舉的前民生報記者張銘隆說。他認為,危不危險,跟「水深」沒有關係。

水庫,可以水上活動嗎?

另外,水庫也是玩家爭取開放的場域,因為比較起海洋和河流,水庫的水面相對平和,而且有山、有水、有風景。那麼,開放獨木舟、SUP或風帆等水上遊憩活動,會不會影響水質?或水波會不會影響壩體安全?

現況是,石門水庫有民眾的農牧用交通小船65艘、漁民小船72艘,還有民間經營的遊艇45艘。幾乎都是有動力、燒柴油的。

主管石門水庫的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局長江明郎表示,考慮到民眾遊憩需要,已經在研擬辦法,「將開放民眾水上活動的地方,集中在阿姆坪碼頭。這個水域相對寬敞,是三民溪和大漢溪的匯口。」江局長表示,水利署完成法定程序公告以後,大概9月底,就可以開放無動力載具到水庫進行遊憩。不過,只接受有立案的團體申請,不包括民眾個人申請。

海洋,如何安全解嚴?

而在海洋的部分,大部分縣市都有公告所轄海域的禁限區,這是根據《水域遊憩活動管理辦法》賦予縣市政府的權利。目前,海洋水域的遊憩活動要不要開放,中央跟地方不同調。

2019年11月1日立法院三讀通過「海洋基本法」,行政院長蘇貞昌表示,要在2020年提出國家海洋政策白皮書,2020年7月出席宜蘭岳明國小的風帆環島,還親自上船比「耶!」,拍了「向海致敬」的影片。

行政院的態度,趨向於解除更多的「海禁」,因此海洋委員會轄下的國家海洋研究院,委託成功大學近海水文中心副主任董東璟教授規劃「風險海域劃設與管理策略」。將全國海岸分成57區,再依照各種不同項目的水上活動,比如游泳、獨木舟、風帆等,一年十二個月不同季節,劃分成高中輕三種不同的風險指標。

比如獨木舟這項活動,建議初學者最好在浪高一公尺以下、風速和流速都在四節以下、水溫在20度C以上的「低風險」環境從事活動。以台南市黃金海岸為例,划獨木舟的初學者,建議在3到10月區間下水,因為這裡的這個時間區段,整體環境條件是「低風險」,比較適合初學者。

海洋研究院希望,將來透過以水文大數據建立起來的「風險分級」建議,代替很多縣市海岸禁止海域遊憩的禁令。以「風險海域」代替「危險海域」的觀念。

台灣各縣市政府基於管理方便和防止民眾溺水等原因,對於海岸遊憩多有管制。比如桃園市46公里的海岸線,就禁限水上遊憩活動,除非是以訓練、教育等名目申請。而宜蘭縣南澳的神秘沙灘,也是水上活動愛好者希望解禁的目標。

南澳神秘海灘,因為2018年9月2日,一天之內發生好幾件落水傷亡意外,因此從宜蘭烏鼻石到宜蘭、花蓮交界的和平溪口,南北長達27公里的縣轄海域,禁止水上遊憩活動。

神秘沙灘海域是台灣東部常見的陡降地形,海面下的坡度尤其陡。陡降地形會呈現什麼現象?成大董東璟教授說明,「近岸海域是波浪破碎區,波浪在深水區平緩前進,但在碎波區的海面十分不穩定,加上東部海域坡度陡,常有較明顯的反射波,讓海象更顯混亂。」

這樣的海域地形,就不適合從事任何水上遊憩活動嗎?「像這樣的坡度,從事很多活動就不是那麼合適,比如說衝浪,如果掉下水,這個坡度可能造成的流也滿大的,游泳可能也不是那麼合適。但是如果從事有器具的水上摩托車、獨木舟,或許還可以,不會到高度風險,可能是中度風險。」董東璟解釋。

也就是說,這種地形如果遇到天候不佳,就會常常看見大浪,還有海浪衝到沙灘上的景象,如果在沙灘上散步、釣魚、開沙灘車,和在近岸游泳、潛水,是很危險的。尤其神秘沙灘這一帶,部分海灘只有三十公尺寬度,很容易被浪潮影響。 所以,神秘沙灘一帶應該管制的,究竟是現在沒有被禁限的沙灘?還是現在被禁限的南北長達27公里海域?

類似這樣的沙灘地形遊憩活動,更要特別注意氣象報告。2018年9月2日悲劇發生那天,肉眼看起來天氣晴朗,但外海有個燕子颱風,「它在外海停留轉向日本,按照中央氣象局的定義跟研判,對台灣沒有直接侵襲的可能性,所以沒有發布颱風警報。但是當時確實是發布了湧浪或長浪警示,只是一般人可能沒那麼在意。」

國際衝浪學院ASI (Academy of Surfing Instructors)認證的立式划槳(SUP)教練駱文文表示,台灣越來越多人喜歡水上活動,但是忽略水上安全意識。比如說,很少人下水前會去看氣象預報,她呼籲大家做個有知識的水域玩家,「注意喔,新手一定要很注意三點:風、流、浪。」以風向來說,「如果風出去是離岸風,那可能回航岸上時會比較辛苦。所以我要預測,回來還是不是這個風。估量自己有沒有體力回來。」

如何打造親水環境?

河、湖、海洋等水域要不要更多的開放,關係水上體育競技項目的發展,也關係有沒有可能發展新的觀光事業。比如台灣在1980年代的「一村一漁港」政策,造成許多現在廢棄不用的老舊漁港。「台灣是全世界漁港密度最高,每七到八公里一個漁港,也就是說,只有我們有條件發展獨木舟驛站。可以吸引國內外來環島,獨木舟環島。」造舟教練溫志榮(大沐老師)如是說。

海洋研究院院長邱永芳認為,「目前我們也有可能會去思考廢棄或使用率低的漁港,如何去改造,讓它可以做成一個海洋農場。就是可以上山採橘子,也可以到海裡去抓魚的概念。」

除了海洋開放的討論,台北海科大航海系兼任助理教授方凱弘表示,以台北盆地來說,市民生活領域有很多的河流,建議可以建立友善無動力載具,比如SUP、獨木舟、風帆等方便使用的碼頭,而且可以提供即時水文資訊,你可以附QRcode,透過手機連接網路,即時看到這邊的水文狀況,這才是最正確、即時的方式。」

河、湖、海洋等開放水域要不要更開放,由於《水域遊憩管理辦法》賦予各縣市政府管理的權責,目前各縣市政府都還在審慎評估當中。

 

學科
海洋, 水文
縣市
  • 台灣
  • 宜蘭縣
  • 桃園市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呂培苓
攝影 顏子惟 陳添寶,剪輯 顏子惟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漫步在潔白沙灘上,遊客們盡情享受被蔚藍海景圍繞的時光,距離台灣只有270公里的石垣島,是日本沖繩縣內,最靠近台灣的幾個島嶼之一。這個四面環海的小島,漁業才是早年居民賴以維生的根本。

Sabani是沖繩傳統的小型無動力木製帆船,在石垣島上,只有經驗豐富的老漁夫,才有駕駛Sabani出海的經驗,年輕世代對Sabani已經越來越陌生。不想讓文化消失,平良正吉夫婦在船越村嘗試復興傳統祭典「海神祭」,祭典重頭戲,就是大家一起扛著彩繪Sabani,繞行村莊。

但是,Sabani如果只在祭典時才出現,卻沒人知道如何製造和駕駛它,這樣文化仍然可能失傳。一位從東京搬到石垣島定居的青年,接手了這個任務。

十二年前,吉田友厚帶著家人搬來石垣島,他曾經務農、到海裡打魚,也到牧場工作過,過程都不太順利。摸索幾年後,他聽到島上一位高齡八十歲的造船師傅新城康弘,即將退休的消息,興起了跟他學手藝的念頭,決定鼓起勇氣前往拜訪。

Sabani沒有設計圖,製造方法全都存在師傅的腦海中。吉田從觀察新城老先生使用刨刀的手勢和姿勢開始,一點一滴學習。沖繩人最早是用整根樹幹挖空做成獨木舟,1793年,當時的統治者為了保護森林資源,規定不能再製造獨木舟,居民才發明出拼接木板來造船的特殊技術。

成為獨當一面的造船師傅後,吉田致力投入復興Sabani的工作,前來體驗的觀光客漸漸變多,也得到在地老漁夫的認同,還有人開始向他訂製Sabani。他希望,有一天能夠駕著Sabani,跨越黑潮,拜訪台灣。

為了讓海洋文化向下扎根,台東成功鎮的小學生,向部落耆老學習,共同打造出手作竹筏。在宜蘭,一群老師和家長,則持續推廣帆船運動,希望培育更多的種子,透過這種低污染,低耗能的方式,拉近人與海的距離。

暑假的宜蘭冬山河,岳明國小的學生,一早就準時報到,頂著大太陽,準備開始一天的帆船訓練。2007年,緊鄰無尾港,座落在蘇澳海岸線的岳明國小,決定引進專門為14歲以下青少年設計的樂觀型帆船,簡稱OP帆船,作為學校的特色課程,讓孩子親近海洋,也在駕駛帆船過程中,培養面對大自然的智慧和膽識。

早期,台灣的帆船訓練,多是為了培育選手,高強度的訓練方式,卻讓孩子很快失去興趣。岳明的家長們從一開始陪孩子上課,到跟著跳下去學怎麼操作帆船,更有不少家長,後來成為帆船教練,帶著孩子從遊戲中學習。

分級分齡是岳明帆船課的重點,第一步要克服的,就是孩子對水的恐懼。船在水上,會隨著波浪晃動,如果不能適應,就很難再繼續學習進階技巧。孩子們兩兩一組,把船當成蹺蹺板,上下擺動,船身晃動幅度也越來越大,不知不覺中,習慣了在水上活動的感覺。

儘管帶著孩子親近海洋的路,走的不容易,看到他們在學習駕駛帆船的過程中,展現自信與勇氣,對環境的觀察力也變得敏銳,就是支持他們走下去的最大動力。揚起風帆,換個角度,從海上往回看看這片土地,也許會得到不一樣的感動。

學科
海洋, 文化
縣市
  • 宜蘭縣

請輸入稿頭

國外
  • 亞洲
  • 日本
  • 沖繩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陳寧
攝影/剪輯 張光宗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高雄美濃正進行一場野溪生態的導覽活動,溪流生態老師陳柏豪帶著學員,進入雙溪的黃蝶翠谷。亂石林立的溪床,形成多樣化棲地,生活著不同的魚類。陳柏豪透過魚籠的捕捉,讓學員進行觀察辨識。

雙溪河岸有著豐富的昆蟲與植物,蝴蝶專家廖金山帶著大家,認識溪谷中的生態。成群的銀紋淡黃蝶,在牠們喜愛的鐵刀木周遭翩翩飛舞,準備交配產卵。大家忽然發現一隻羽化未完整的紫斑蝶,翅膀有著缺陷,在捕捉標記後,讓牠繼續遷徙的旅程。

今年五月,雙溪中游進行疏浚工程,將河床的土石,挖到兩邊堆高,形成一個平整的河床。更大危害是在夏季,原本作為魚類避難的小水窪,完全消失。

疏浚工程起因是附近農民,擔心大水淹沒田區,要求管理單位第七河川局進行施作。疏浚位置雖然在雙溪中游,黃蝶翠谷的下方,但是經過河流淘刷回填的作用,還是會危害上游的黃蝶翠谷。

雙溪中游,過去每隔幾年,還會進行開挖河床的疏浚,不斷造成生態破壞。當地居民建議,建造永久性的水泥堤岸來防災。第七河川局強調,不會施作水泥護岸,但會開會溝通,尋找不破壞生態的自然工法,治理洪泛問題。

美麗的雙溪,成為生態秘境,但是流域不斷的工程開發,形成生態危機。希望找尋平衡的方式,讓溪流永保自然。

學科
水文, 開發
縣市
  • 高雄市
  • 美濃區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郭志榮
攝影 張光宗 賴冠丞 許中熹,剪輯 張光宗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屏東東港一處濕地上,飛來十多隻彩䴉,吸引拍鳥人士,帶著俗稱大砲的望遠鏡頭,組成壯觀的拍鳥砲陣,此起彼落的快門聲,呈現這個拍鳥成瘋的時代。為了生態記錄拍鳥,和為了藝術攝影拍鳥,兩者是完全不同心態,運用方法也不一樣,有時候為拍而拍的目的,變成只求美照,不太關心鳥類生態。

桃園市野鳥學會理事長吳豫州走進觀音海邊的防風林,探查一個拍鳥人士聚集的場地,透過人為餵食、播放鳥音等方式,引誘鳥類出現,拍鳥人士還會利用現場枝幹布置,期待拍出美麗的鳥類照片。他表示現場不斷餵食的結果,就是影響動物生態,耽誤遷徙時間。

高雄的生態人士吳文,今年四月在公園步道旁,發現黑枕藍鶲築巢繁殖,因為緊鄰路邊,容易被發現,一下子就吸引許多拍照者。很快的育雛照片被放上網路,並且標明位置,吸引更多人來觀看、拍照,讓他很擔心鳥類安危,果然有一天,鳥巢不見了。


照片提供:吳文

整個鳥巢不見,被人類取走,一個可能是被販賣、飼養,另一個可能,就是進入囚禁捕捉珍貴鳥類的私人農場,進行棚內拍攝,保育人士稱為養雞場。日前一張稱為七小福的鳥類照片,七隻魚狗雛鳥站在一根樹枝上,保育人士研判可能在養雞場內,抓雛鳥擺設的棚拍照。

部分拍鳥人士為了追求清晰的數毛照、飛羽照,或是親鳥餵食照,運用各種方法。李璟泓在網路上,設立了反對不當拍攝鳥類的網站,公開種種不當拍鳥行為,希望讓大眾知道,美麗鳥照片背後的問題。

今年六月,桃園大漢溪旁飛來一隻保育類的八色鳥,美麗身影立即吸引許多拍鳥人士前來。市政府為了維持秩序,掛起宣導野生動物保育法的告示牌,桃園市野鳥學會也拉起封鎖線,勸導保持適當拍攝距離。

台南六甲山區,有八色鳥棲地,每年夏季飛來繁殖。拍鳥人士常常為了爭好位置,發生糾紛。

現場還有民間團體申請組成協會,要求不越線,並且安靜拍照。他們強調不用麵包蟲餵鳥,改用蚯蚓餵食,並且提前放置在拍照區域,讓八色鳥家族出現在鏡頭前。但是這樣的餵食方式,可能讓鳥類失去戒心。針對拍鳥人士要求餵食鳥類,以及合理合法的拍鳥秩序,讓拍鳥成為生態旅遊一環,林管處計畫邀請多方團體共同討論,訂出明確規範。

金門的夏季,都會飛來羽色鮮豔的栗喉蜂虎,築巢繁殖,青年農莊是其中一處重要的棲地。因為靶場不再使用,軍事設施荒廢崩毀,棲地也漸漸消失。後來金門國家公園透過棲地重建,讓栗喉蜂虎重新回來,在土堤上築滿密密麻麻的巢洞。同時解決過去拍鳥人士過度逼近,驚嚇鳥類的問題,建築遮蔽式的拍鳥空間,讓人類歡欣拍鳥,鳥類也不會受干擾。

拍鳥是生態攝影,無論如何應該以不影響生態為前提。當一張張美麗又動人的鳥類照片出現,人們在按讚鼓勵之前,也應該理解拍照的方式,是否秉持不傷害生態的初衷。

台灣有數以萬計的拍鳥人士,帶動龐大商機,每個人鏡頭下的鳥類,都是無比美麗。但是如何深厚生態理念,讓拍鳥活動成為保育行動,就是政府、保育團體與拍鳥人士等,多方必須溝通與規範的課題。

學科
動物
縣市
  • 屏東縣
  • 桃園市
  • 高雄市
  • 台南市
  • 金門縣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郭志榮
攝影 張光宗 賴冠丞 許中熹,剪輯 張光宗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小小的鄰里公園,綠樹圍繞,設施精巧簡單,小朋友玩得開心,大人在一旁有椅子坐著休息,閒適的日常,累積著生活記憶。記憶是有力量的,當危機產生,就會有凝聚力。

台北市雙連捷運站旁的線形公園,原本是通往淡水的鐵路,捷運地下化之後,地面設計成狹長的綠草皮,並在周圍種上行道樹,從1997年至今,二十多年,綠樹成蔭,為了這片綠地,一堂公民參與的課程因而開啟。

台北捷運公司投入9000萬經費,在中山站與雙連站之間,打造心中山線形公園,中山段已經在2019年完工,雙連段計畫將現有的綠草地,改造成有噴水池、共融遊具等設施的公共空間,大部分草地將水泥化,並且在遊具周圍鋪上人工草皮,原定在7月1日施工,居民看到施工告示才知道,公園要被大改造。

「守護綠草地,拒絕水泥化,設計無共識,反對七一開工日。」與這片綠地同年誕生的謝懷瑩,緊急發起連署搶救,不到一個月,獲得4000多人響應。

炎炎夏日,有樹有風有草地的公園,在都會地區是稀缺的寶貝。這裡也是野生動物喜愛的小天地、大台北地區的生態跳島之一。雙連捷運公園綠地保留自救會發起人謝懷瑩表示,捷運公司規畫設置遊樂設施,但是附近步行五分鐘已經有五座溜滑梯、五座遊樂場,但這裡是唯一的綠地,台北缺少的不是設施,也不是水泥廣場,而是一塊讓人放鬆的綠地。

去公園,想看見什麼、聽見什麼?什麼樣才是好公園?十五年前帶頭打造洲仔濕地公園的謝瑞訕,觀察高雄幾處公園,發覺有些設施的使用率很低,例如大面積的水泥廣場、缺乏遮蔭的健走步道與兒童遊樂設施。

夏日的高雄非常炎熱,遮蔭成為設計上非常重要的細節,烈日當頭想獲得喘息,大樹能提供的清涼,是人造建物比不上的。走在洲仔濕地公園步道上,腳步可以很輕鬆。這裡沒有水泥廣場,樹木也沒有種在花台裡。

洲仔濕地公園原本是菱角田與稻田,面積有10公頃,高雄市府將這裡編列為左營第一號公園,原本規劃為民俗技藝園區,遭到居民反對,後來台灣濕地保護聯盟以水雉返鄉計畫為主軸,申請設立濕地公園,保留大面積水域。

這座公園緣起於對野生動物的體貼,但流動在這裡的,還有人與人的互助與回憶的溫暖。當年建設公園的經費不多,許多設施的材料是募集而來,由志工親手搭建。前洲仔濕地公園執行長謝瑞訕表示,這座公園一開始就定位成生態公園,水泥化對生態是非常負面的,萬不得已的狀況下不會用。善用募集來的建材,不需要水泥也可以建構持久耐用的工程,例如公園裡的步道,雖然是志工用非專業的手法鋪起來,使用了十五年都沒有壞。

想長久擁有一座活生生的公園,讓公園與自然生態產生深刻連結,樹種的選擇與日常管理,處處都是學問。洲仔濕地公園的落葉不掃除,而是移到樹下,底層空間也不會隨意清除,因為雜草之間,有大樹的寶寶。

這樣的公園是都會的綠肺,可以幫助周圍環境降溫,硬體少一點,自然元素多一點,面對氣候變化的調適能力也強一點。另外,因應極端氣候,公園可以再多一種身分。位在高雄市三民區的本和里滯洪池,就是這樣的複合型公園。

公園有大有小,各有不同的屬性與功能,重要的是避免不必要的設施,尤其是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鄰里公園,因為面積小,空間配置就更重要。

希望公園更好,也希望更多人了解公園原本的美麗,雙連捷運公園綠地保留自救會,透過舉辦活動與生態調查,重新認識這個陪在身邊二十多年的空間。自救會更積極爭取在開工前了解規劃設計,要求台北捷運公司舉辦說明會。在6月19日的會議中,除了討論草地保留與遊具設置,捷運公司為了處理攤販問題,希望在公園周邊設置的1.8米高綠籬,成為討論焦點。

這場會議之後,台北捷運公司在6月29日公開新的設計,決定將2635平方公尺的草地完全保留,不設置遊樂設施,原本想設置的1.8米高綠籬,改成低矮灌木與植草,並且延後至7月15日施工。自救會發起人謝懷瑩表示,很慶幸綠地完整保留、綠籬取消,更開心的是,三十年前雙連國小小朋友做的洗石子步道也能留下來,這就是親子的連結跟回憶的傳承。

台灣女建築家學會理事長許麗玉表示,6月29日看到的設計圖,幾乎就是把原貌留下來,接下來幫公園的樹木適度的修枝舒緩,調整根系生長範圍,未來這邊就可能是非常棒的、線性的都市森林。

當公民有機會與管理單位面對面,透過對話讓歧異縮小,共識生成,公共建設的過程不再只是由上而下,而能更貼近地方需求。風能流動,人能放鬆,呼應心靈底層那份對自然的嚮往。

學科
開發, 城市
縣市
  • 台北市
  • 高雄市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陳佳利
攝影/剪輯 葉鎮中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頁面

Subscribe to RSS - 本週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