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播出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歐陽夢澍是一名獸醫,原本在新北市中和區經營動物醫院,因為家人的呼喚,他和妻子徐曉萍回到金門。金門沒有民間救傷組織,於是在2015年與獸醫王齡敏,一起成立金門縣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展開金門野生動物救傷工作。

救傷站一開始設立在動物醫院,後來改租古厝營運,現在則是由金門縣政府提供閒置營區,讓軍營變成野生動物救傷站。站內聘有專職照顧人員,救援各種野生動物,其中以鳥類居多。廣大營區除了進行醫療,還能提供收容。

金門有時會發生掛網或毒鳥事件。在救傷之外,徐曉萍常常走進校園,透過生態教育推廣,呼籲人們認識與愛護身邊的動物。在這座營區裡,一群人忙碌著,為前線島嶼,守護野生動物的安全。

台南一家動物醫院,這天來了一位貴客,受傷的保育類黑面琵鷺。每年冬天,台灣各地都會發生候鳥中毒事件,鳥會與保育單位,聯合進行救援。

過去黑面琵鷺受傷生病,都是後送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救治,但是搶救重時效,曾擔任台南市野鳥學會理事長的獸醫陳培中,決定讓自己的動物醫院,兼做地區性鳥類救傷中心。他回憶三十年鳥類救傷,每個階段有不同傷亡原因。

動物醫院進行手術、醫療,後續收容就由台南市野鳥學會接手,台南市政府提供社區活動中心,做為鳥類收容所。像是鳥類旅館,不同箱籠內,居住不同的受傷鳥類。

房間放著各種食物,提供給不同鳥類。有些受傷的鳥,無法自己進食,需要幫助。收容鳥類,部分可以野放,部分必須終生收容。終生收容的鳥類,有些交給資深有能力的志工,有些就養在收容站。一隻名叫阿福的領角鴞,因為翅膀受傷,必須終生收容,於是養在站內,可以自由行動。

救傷經費一部分來自政府,大部分需要鳥會自籌,於是吸引民眾加入,增加會費或獲得捐助,成為重要經濟來源。台南市野鳥學會總幹事林岱瑢得常常設計推廣活動,讓更多人加入鳥會。

鳥會收容站內的另一隻黑面琵鷺,日前在嘉義中毒,經過治癒,即將野放,這裡像是返回自然前的過境旅館。台南市野鳥學會人員將黑面琵鷺,帶到嘉義鹽田濕地,在眾人祝福下,走出野放箱,振翅飛向天空。

鳥類自由飛翔在天空,因為自然或人為因素,落難人間。一群傷鳥守護人,用愛心與專業,讓受傷鳥兒,重回天空的懷抱。

學科
動物
縣市
  • 金門縣
  • 台南市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郭志榮
攝影/剪輯 張光宗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八八風災後,台灣五十多個部落受到重創,為了提供族人避災,政府在各地興建十多個永久屋區。十年之後,族人為了傳承,為了生存,紛紛在永久屋旁,蓋起建築,或在周圍擴建,形成違建。

屏東縣禮納里永久屋區有條藝術大道,族人加蓋建物,經營接待家庭與餐廳,吸引許多遊客,留住年輕人。為了創造經濟,周邊產生許多違建,政府依法行政,進行拆除,強調追求發展,還是必須遵守法令。

走到屋外,禮納里永久屋區瑪家部落的謝銀鄰長,指著牆面雨淋板,說明漏水原因。他的鄰里中,有人口增加,不夠住的問題。最後只能搬來貨櫃,部分家人擠在貨櫃屋裡。狹小的空間,簡單的傢具,成為臨時住所。

二代同住的小家庭設計,永久屋區沒有多餘土地。現今第二代成家,第三代出生,居住空間不夠,成為永久屋區共同的問題。瑪家部落因為地裂危害,集體遷村下山,謝銀有時會回到故鄉,整理環境。部落中還有一些老人,因為永久屋不夠居住,選擇回到山上。

嘉義縣來吉部落族人陳有福,向遊客介紹得恩亞納永久屋區,這個阿里山中的小山村,因為永久屋建築相當有特色,成為熱門旅遊景點。永久屋區內推動部落接待家庭,採取同住共食的旅行方式,減少增建空間,加深部落交流。

嘉義縣番路鄉的逐鹿部落,居住多個鄒族部落受災居民。在新土地上,族人莊莫俄成立文化工坊,希望在永久屋區,創造部落風貌。族人合力重建一座稱為庫巴的男子聚會所,做為部落精神中心,如今卻殘破不堪,無法修復。

為部落學童打造部落教室,還有各種文化裝置,都因為土地問題,不能固定地面,只好裝上輪子,隨時可推走,有如一個漂浮的部落文化園區。

莊莫俄透過文化工坊,想打造部落風貌,傳承部落工藝,也因為土地問題,困難重重。過去為了創造經濟,在附近建設一棟結合商場與文化的展演中心,工程長期延宕,最近又復工,但是族人憂心,未來由誰主導經營?

鄭信得搬入永久屋區,擔任部落合作社執行長,透過協力創造永久屋經濟。在嘉義林管處協助下,打造梅花鹿生態園區。透過復育梅花鹿,以生態教育取代狩獵文化,重現鹿原獵場景況。然而族人寄以厚望的生態園區,因為動物展演問題,面臨難以經營的局面。

居住空間不足,文化建築缺乏,部落經濟受限。永久屋的永久意義是什麼?成為風災十年後,部落族人的大疑問。一場風災,讓族人逃難下山,當一棟棟永久屋興建完成,山上土地劃設特定區,再也回不去,山下的永久屋,要如何永久下去?

學科
開發, 文化
縣市
  • 屏東縣
  • 嘉義縣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郭志榮
攝影/剪輯 張光宗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邱永仁自稱北門蚵男,從城市回到台南北門蘆竹溝後,就以推廣故鄉的風光和美食為工作,駕駛車輛四處奔波,用燒烤食物為故鄉宣傳。蘆竹溝以養蚵聞名,潟湖上的蚵田,形成壯闊地景。

邱永仁有個生產密技,將海蚵收回後,飼養在魚塭,可以長成手掌大的海蚵,有如國外的生蠔等級。他也推動社區旅遊,看海岸上的潟湖風光,看港邊熱絡的養蚵產業,也可以看魚塭中的生態,從地理、文化到生態,全方位的深度旅遊,但是魚塭區卻有開發計畫。

蘆竹溝社區周圍約有90多公頃的魚塭,其中20公頃被劃設為不利耕作區,光電業者購買大面積土地,第一期申請開發面積約40公頃。為了反對設置光電場,蘆竹溝鄉親來到台南市政府進行抗議,要求實踐當初在台61線道路以西,不會設置光電場的承諾。

政府在雲林、嘉義、台南、屏東等地,針對地層下陷、不利農業使用等土地, 在2016年時,劃設了18區,約1200多公頃的不利耕作區,提供光電業申請使用,但是陸續引發爭議。

光電場開發大多數無需環評,民間要求納入環社檢核,但是台南市政府表示,已通過案件並不適用。看著光電場即將設立,邱永仁擔心一旦開發,蘆竹溝的生態美景,將再也回不來了。

台南將軍鹽田濕地上,每年冬天飛來許多候鳥,其中不乏世界級珍稀鳥種,吸引許多賞鳥人前來。不過,將軍鹽田也要設置光電場,台電開發200公頃鹽田,第一期區域已經裝設大面積光電板,第二期區域進行整地。還有民間光電業者計畫另外開發200多公頃鹽田。

開發鹽田濕地,高度衝擊生態,台南市野鳥學會發起尋找諾氏鷸的賞鳥活動,進行搶救,目前位在高度生態爭議地區的計畫已終止。管理鹽田的國有財產署表示,只是針對高度生態區位停止開發,並不是全面禁止。然而人類依照調查,劃分高中低生態區位,但是生物需要的卻是完整棲地。

 


照片提供 台南市野鳥學會

冬季強烈季風,在濁水溪出海口翻起白浪,這片過去逃過國光石化開發的灘地,部分又陷於光電開發危機。開發區域在彰化縣大城鄉濁水溪出海口北岸,面積約90多公頃,以海堤為界,分為堤內魚塭區與堤外灘地區。由於灘地屬於海岸保護區,營建署舉行現勘會議,審查土地使用狀況。

第一期開發區域中,許多海埔地已經租給漁民,改作魚塭。光電業者申請開發,國產署同意租用,但是一些承租漁民並不知情,表達抗議。環保團體更擔心第二期光電開發,將帶來生態問題。

許多過去反國光石化的環保團體,重新聚集在立院,表達反對光電進入濁水溪口濕地。彰化環盟總幹事施月英指出,八八風災時,濁水溪出海口淤積五公尺的砂,所以這個潮間帶,是災害非常高的地方。

台南市野鳥學會理事長潘致遠認為,綠能應該是友善環境的能源,一旦可能破壞環境,是不是該慢下腳步,審慎思考。

光電是綠色能源,是否應該避免開發生態豐富的海岸區域,規劃到屋頂、工業區等適當地點,提供能源,也能友善環境。

學科
開發, 能源
縣市
  • 台南市
  • 彰化縣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郭志榮
攝影/剪輯 張光宗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大概在二、三十年前,台灣就有人把綠鬣蜥當作寵物,當時數量少,單價高到上萬元,但在2000年之後,全面開放進口加上人工繁殖,數量暴增,導致價格崩盤。」嘉義大學生資系暨研究所助理教授陳宣汶,說明綠鬣蜥進入台灣的始末。

曾經是熱門寵物的綠鬣蜥,如今卻成為台灣中南部地區,部分農民的大麻煩,因為綠鬣蜥喜歡吃果實、嫩葉,所以常造成農作物損害,再加上綠鬣蜥在野外沒有天敵,族群量就愈來愈龐大。

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陳添喜長期研究觀察,認為牠們要在野外環境建立野化族群,需要同個地點、同時出現很多隻,推測最主要原因,可能是業者繁殖的族群逃跑外逸,再加上小時候可愛的綠鬣蜥,長大後可達一兩公尺,未必每個人都能接受,導致棄養,所以綠鬣蜥在野外很多地方,呈現點狀分布,顯示是人為造成,而非自然擴散。

林務局,2020年8月中公告綠鬣蜥為「有害生態環境、人畜安全之虞之原非我國原生種陸域野生動物之種類」,將綠鬣蜥列為有害外來種,公告後要求飼主在期限內做飼養登記,且未經同意不得人工繁殖,希望藉此降低綠鬣蜥數量。另外也持續進行野外的移除作業,2020年移除數量超過一萬隻,又以屏東最多。

另外,民間也開始出現自發性的捕捉行動,不過也引起部分人士擔憂,沒有系統的移除,有可能會讓綠鬣蜥的族群流竄,造成擴散更難以掌握,因此希望納入正規移除系統內。

長期關注綠鬣蜥議題的屏科大野保所副教授陳添喜,看待綠鬣蜥移除課題時,認為沒有必要把綠鬣蜥妖魔化,這些動物都是生命。移除控制不管是用網子把牠裝起來,或是用膠帶把牠黏起來,對動物都是緊迫,還是希望能用最短的時間,來解決掉動物的痛苦。

這些外來種非出於意願來到台灣,想辦法生存,本是動物常情,因為人類的自私, 讓牠們流落異鄉,被人擒獲捕捉,成為人人口中喊打的獵龍,身為島嶼主宰的我們,是否能多點反省呢?

學科
動物
縣市
  • 台灣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 劉啟稜 陳淯茜
攝影/剪輯 劉啟稜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其實,他說的是實話。因為他架設了一套智慧農業管理系統,請太陽公公來當總管,節省了四分之三的灌溉用水。「我有裝環境傳感器啦!裝了就不會生氣。」陳文億說。

陳文億用的是農業改良場開發的智慧農業管理系統,裡面有一個光積程式,透過田間偵測器,計算農作物照光的累積值。「這個數值是光度500就開始累積,從早上七點到下午五點,每分鐘執行一筆。當它累積到九十萬的時候,就會自動灌溉。」農委會高雄區農改場副研究員王仁晃解釋。

這套系統的基礎,就是植物的蒸散作用,王仁晃說,「植物的蒸散作用跟光合作用是相關的,光合作用是靠光,所以當光的強度越強,植物就越需要水,蒸散作用就越強。」

一般的澆灌是裝定時器,不管晴天、雨天,時間到了就灌水。光積灌溉的好處是,只給作物需要的水分。當然,事先得勤做功課,先參考農民的經驗值,再推估不同作物,不同的生長期,不同的土壤,所需要的水分。

既然用了光積程式,要精準控制灌溉水量,那麼果園裡,就不能再用傳統的噴灌系統。因為噴灌出水量大、水流速度快,很多水分還沒滲到土壤,就流出去了。在陳文億的果園,用的是滴灌系統,「我們用滴的比較好,因為它是慢慢擴散,可以滴得很深,基本上對果樹是比較好。」陳文億說。

陳文億使用的智慧農業系統,電腦還會幫忙計算肥料用量,肥料跟著灌溉水一起進入果園。缺水或缺肥料,電腦就會提醒陳文億快快補上。他很滿意用手機管理他的木瓜,「裝這個智慧管理系統,就是要讓我們比較快活,可以比較懶惰,可以有更多時間跟家人相處,不要說,做農的,就是整天只能灰頭土臉在田裡面!」

 

學科
農業
縣市
  • 台南市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呂培苓
攝影/剪輯 許中熹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台灣的紅樹林有水筆仔、海茄苳、欖李與紅海欖,北部以水筆仔為主,南部則是海茄苳比較多,即使看起來綠油油的,因為具有丹寧,樹皮呈現紅色,它們被稱為紅樹林,對於河口地帶,鹹水與淡水交錯的環境,有很高的適應力。積在根系的有機物與底泥,是魚蝦貝類的食物來源。它們生長在水流快的地方,可以抓穩土壤不被海水沖刷,保護陸地的安全。

因為紅樹林有「固岸」功能,曾有中研院學者倡議,在台灣西海岸廣植,當時,香山濕地也種了一排。新竹市政府生態保育科科長陳岫女表示:「民國48年在海山罟種了一些,民國八十幾年的時候,沿著海岸整個種了一排,民國104年去做調查,發現已經擴散到三百多公頃。」

隨著紅樹林生長,灘地的沙泥比例跟著改變。清華大學分析與環境科學研究所教授楊樹森說明,紅樹林會讓漲退潮的時候,海水流速變緩,因而細顆粒沉降的速度就越快 ,讓灘地變得更泥。

香山濕地是北台灣最大的濕地,面積有1700多公頃,退潮之後,潮間帶寬達兩公里,泥灘地上布滿招潮蟹所挖的洞,其中就住著特有種台灣旱招潮蟹。紅樹林來了,原本的招潮蟹卻不見了。

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施習德表示,台灣旱招潮蟹的棲地相當獨特,位在比較乾旱的高潮線,空曠沒有遮蔭,以黏土質為主,紅樹林栽植後,灘地變得相當泥濘,不適合牠們生存。關心香山濕地十多年的荒野基金會國際自然教育講師張登凱觀察到,不只台灣旱招潮蟹減少了,以前泥灘地常見的鳥類、魚蝦貝蟹,遇上紅樹林,通通不見了。

位在彰化的芳苑濕地,和香山濕地一樣,退潮後有寬廣的潮間帶,原本沒有紅樹林。彰化環盟前理事長蔡嘉陽說,在中部海岸,泥灘地才是緩衝海浪沖刷最好的天然消波塊。

但是人為種植打破了這道天然界線,芳苑濕地也陷入困境。海茄苳的氣生根阻擋小型水鳥進入覓食,紅樹林也造成底棲環境改變,原有的台灣旱招潮蟹、清白招潮蟹,被紅螯螳臂蟹取代。

招潮蟹與濕地的關係,就像蚯蚓與土壤,如果招潮蟹消失,濕地也會失去健康。施習德教授表示,台灣旱招潮蟹挖的洞,最深有50公分到1公尺,可以把外界的空氣跟水,帶進基質深處 ,有活化作用。

楊樹森教授也觀察到,招潮蟹吃泥巴,把地表的藻類、有機質、碎屑放到嘴巴裡洗一洗,能吃的吃下去,不能吃的泥沙吐回來,假如沿海濕地沒有這些生物替我們做這些服務,濕地表面長時間堆積從陸地輸出的有機物,沒辦法分解,最後就變成厭氧、發臭,到海邊就會聞到臭雞蛋的味道。

根據日治時期的紀載,台灣旱招潮蟹的分布,北從宜蘭、基隆,南至高雄永安,澎湖的青螺濕地原本也有分布,2007年因為紅樹林而族群滅絕。彰化的伸港溼地,原本也是台灣旱招潮蟹的棲地,後來因為建築堤防,改變水流與底質,台灣旱招潮蟹難再發現。

海岸開發,加上人工種植的紅樹林密度越來越高,對台灣旱招潮蟹族群來說,香山濕地變得更重要。施習德教授說,這裡的族群是北台灣最大,等於扮演種原庫角色,幼生可以往北延伸到淡水河口,甚至往南。

2006年,為了興建客雅水資源回收中心,台灣旱招潮蟹在香山濕地的棲地,已經失去16公頃。加上紅樹林不斷蔓延,關心生態的張登凱,十多年前就招募志工,以人力移除紅樹林。當時他跟新竹市政府申請經費,在海山罟北岸,做了一公頃的紅樹林疏伐 ,發現台灣旱招潮蟹族群開始擴散,後來每年都做五公頃、十公頃的小區塊疏伐,可是紅樹林一年擴散不只這十公頃,而是十倍,整個一公里的海岸線,大概被紅樹林占據一半。

這場行動雖然以台灣旱招潮蟹為號召,目的是想恢復香山濕地的原貌與生物多樣性,從2007到2015年,花費了1700多萬,只清除了64公頃,直到紅樹林與居民產生衝突,新竹市政府才決定進行大面積移除。從2015年開始,一年一個區塊,陸續以機械進行清除,直到2020年5月,才完成三百多公頃清除工作。


照片提供 張登凱

為了謹記慘痛經驗,在香山濕地南端的海山罟,市府保留了十公頃進行環境教育。為了避免擴散,志工要定期進行棲地維護。同樣為紅樹林所苦的芳苑濕地,南段曾進行一小片紅樹林移除,殘幹還在,旁邊已經生出許多小苗。

芳苑現存的三十公頃紅樹林,彰化縣政府不打算疏伐或圍堵,而是要興建海空步道,推廣生態旅遊與環境教育。蔡嘉陽質疑,既然有八千萬的經費,為什麼不能在紅樹林外圍架設漁網,攔截幼苗,讓它不要擴散?如果紅樹林未來繼續擴散,生態繼續惡化,辦生態旅遊、做環境教育有什麼意義?

香山濕地花費三千多萬元的公帑、無數志工的努力與十多年的歷程,才得到改變,這段經歷突顯出,如果沒有充足的知識基礎,善意也會引發災難。當香山濕地開始復原,西海岸其他被種植紅樹林的地方,有沒有這樣的機會?

學科
動物, 植物, 濕地
縣市
  • 新竹市
  • 彰化縣
  • 芳苑鄉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陳佳利
攝影/剪輯 陳添寶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眠月線是阿里山鐵道支線之一,起點於阿里山新站,止於石猴站,全長9.2公里,沿途有二十四座橋梁與十二個隧道,早期是日本政府為了運送砍伐下的巨木而建造,隨著樹木砍伐殆盡,這條鐵路也失去功能。而後在1983年,為了觀光需求,開始使用蒸汽火車載客,當時就造成了鐵路迷的大轟動。

60、70年代,這條路線也是當時熱門的阿溪縱走必經之路,途經阿里山沿著眠月線、水漾森林,一直到南投杉林溪,行走在平均海拔二千公尺的山林間,就像走入水墨畫一般。

而這樣的美景,經歷砍伐、觀光,在大自然的力量下,到了1999年,有了喘息機會。

九二一地震造成眠月線多處地基受損,好不容易修復,才短暫恢復通車,又遇上八八風災,鐵道再度損毀,有關單位經過評估,決定暫不修復,讓它沉睡在這片山林間。現在因為山林旅遊興起,再加上疫情因素,再度掀開了眠月線的神秘面紗。

經過崩塌路段遇到的第一個明隧道,裡頭滿是帳篷,有旅遊業者看到商機,在網路招攬旅客,打出包吃包住輕便旅遊的口號,來報名的大多是登山新手。眠月線中段屬於一葉蘭自然保留區,只要途經這段,就必須申請保留區進入許可證,每天管制人數五百人,超過就必須抽籤。景點爆紅,越來越多遊客想來探秘,部分遊客的不當行爲,也對環境帶來衝擊,隨處可見的垃圾、排遺,是人們留給大自然的足跡。

嘉義林管處在眠月線沿途設置了兩處生態廁所,也把圓鍬放在旁邊,讓遊人掩埋排遺使用,不過遊客的使用習慣,遠超過清理頻度,使得貓坑的氣味惡臭難聞。許多遊客還是選擇在路徑二旁便溺,隨意丟棄的衛生紙,到處可見。

為了解決貓坑的氣味問題,林管處每週都會派志工上山清理。在貓坑旁也放置一大袋木屑,提供民眾使用完生態廁所後,可以掩蓋氣味。為了還給山林原來的面貌,有學校開始推動無痕山林教育,也有人為淨山而努力。

山林開放不只是讓我們走進山林,而是要讓山林走進我們的心,再多的設施,都不及我們從心的改變,開放一年後的眠月線,你期待它變成什麼樣子呢?

學科
山林, 生活
縣市
  • 嘉義縣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 劉啟稜、陳淯茜,撰稿 劉啟稜
攝影/剪輯 劉啟稜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根據環保署統計,網購所產生的包裝材料廢棄物,平均一年高達三萬公噸,如果換算成包裝盒或是包裝袋,數量超過一億個。加上今年受到疫情影響,許多民眾連一般生活必需品,也改用網路購物,讓包裝垃圾的問題更加雪上加霜。網購平台業者就表示,今年(2020)三月份,網購的數量暴增百分之四十的成長量,換算大約兩百萬的出庫。

為了減少網路購物產生的一次性包裝,環保署在2019年訂定「網購包裝減量指引」。第一階段先進行包裝減量,包裝材重量應低於包裹總重的10%,到了2020年底,要達成包裝單一材質,可以回收,而且不再使用PVC。有網購業者就從更換紙膠帶,重新設計包裝,以及調整出貨流程,著手減量。

今年(2020)有四家網購平台,進一步嘗試少量使用循環袋。環保署希望在2022年底,能達到一成的網購包裝,可以循環再利用的目標。由於處於試辦階段,並沒有強制回收機制,環保團體也擔心,是否會造成更多的浪費。

看守台灣秘書長謝和霖肯定這項循環袋的使用措施,但在執行細節中,從回收點的普及、民眾配合回收的意願,和執行上的效益等問題,都需要相關配套措施。謝和霖認為,需要有一些強制手段,例如循環袋要搭配押金來實施,不然也只會造成更多垃圾的產生。

目前回收點,以中華郵政郵箱據點為最大宗,加上其他業者設置的回收箱,全台共有九千兩百多個,如果要提高民眾回收的意願,應該還有提升空間。

新北市就有生鮮購物網路平台,以服務特定地區的概念,採取包材全回收的形式,這樣的做法,考驗著配送的方式。業者向民眾推廣回收機制,運用自家的物流系統,在物流士送貨時,將上次購物中,可再利用的保冷劑、生鮮袋、包材等做回收。

包裝減量,究竟行不行,從購買、包裝、運送,一直到回收,每個環節都關係著我們的環境。當網購成為日常,政府如何推動更積極的包裝減量制度,業者能不能將減量,內化成生產與銷售的必要條件,而消費者除了考慮價格,能不能多點綠色消費意識。要讓網購變得更環保,關鍵在於決心。

學科
生活
縣市
  • 台灣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 劉啟稜、陳淯茜、林燕如,撰稿 劉啟稜
攝影/剪輯 劉啟稜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陳豪毅的母親是阿美族,父親是卑南族,而傳統工藝的啟蒙,則來自於向泰雅族學習藤編。黃藤在原住民文化中運用十分廣泛,除了編織器具,也能發揮如同鐵絲的功能,舉凡蓋工寮、做竹筏都能用上它,當對於藤的運用越來越熟練,蓋一間傳統家屋的想法,也逐漸在陳豪毅心中成形。

但想要蓋家屋,首先面臨到的困難,就是傳統知識的流失。阿美族的家屋型態,大致可分為立柱式與卡榫式,陳豪毅想嘗試後者,卻發現已經找不到熟悉這種工法的老人家。幸運的是,他從耆老口中得知,部落還有少數幾間僅存的百年家屋,是採用卡榫式工法,透過研究這些家屋的結構,逐漸摸索出建造方法。

阿美族的傳統家屋完全由植物組成,包括木材、竹材、黃藤、白茅與五節芒等。蓋一間家屋需要的黃藤,總長將近三公里,為了採集足夠的量,陳豪毅幾乎跑遍全台灣。他認為,適合用作建材的黃藤,之所以這麼難取得,部分原因是採集方式不當:「有些人為了食用,只把最前端的藤心砍斷,後半段很長一段藤就在山裡慢慢腐爛,如果從根部採,把整段藤帶回去好好利用,明年它就會再長三、四支新的出來。」

這些關於採集、山林的知識,與建造家屋密不可分。有些人問陳豪毅,為何要花費心力蓋一間每兩、三年就需要整修的房子?他回答:「正是因為它不耐久,所以你必須為了換屋頂種茅草、知道去哪裡採竹子來更換牆壁,如果不需要修繕,久而久之就會忘記這些技能。」

稱為Mipaliw的換工互助,是阿美族社會中重要的傳統精神,這次陳豪毅也透過幫工換宿,招募各地有興趣的人參與,在一百多位幫工協助下,花了將近三個月把家屋建造完成。在新蓋好的家屋內,陳豪毅舉辦了傳統醃肉(siraw)、釀酒、捲菸與竹編便當盒的製作課程,透過沉浸式的體驗學習,讓更多人認識阿美族文化。

從零開始,用雙手打造一間家屋,陳豪毅認為,自己的行動用文化保存來形容太過嚴肅,他只是想與自己生活的土地,有更緊密的連結。但也許文化真正需要的,原本就不是靜態的保存,而是賦予它動態的生命。

學科
文化
縣市
  • 台東縣
  • 成功鎮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林書帆
攝影 陳慶鍾 賴冠丞 陳錦彪,剪輯 賴冠丞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買回以後呢?美麗灣這個占地0.9997公頃,從沙灘起算五層樓高,有游泳池的建築,要怎麼辦呢?拆,還是不拆?不拆,要怎麼用?

美麗灣事件爭議十五年,這十五年,對台灣的環評機制有什麼改變?

美麗灣後續使用問題 花錢拆除還是不拆繼續投入更多錢?

關於美麗灣度假村所在位置的杉原灣,台東縣政府宣布,將朝公共海水浴場規劃,預計2021年夏天啟用;其他的土地,則由部落討論怎麼使用。

這是個模糊的說法。海水浴場的管理中心,就直接使用美麗灣建築嗎?這座量體巨大的建築,部落怎麼跟管理中心分開使用?其實到最後,會不會又是以「經營管理不易」的說法,變成住宿或其他商業使用?

十五年來堅持反對美麗灣的環保團體認為,美麗灣應該拆除。建築師曹羅羿表示,拆掉整棟建物大概是三千六百萬元,如果不拆,繼續做其他使用,可能更花錢,「很多地方政府的案例是,要避免這樣一個閒置的公有財產,又投入大量的金錢,去不管是硬體軟體的改善,改善之後,一個新的計畫進到這個房舍,往往結果就是又不成功。所以這樣一而再、再而三,不停投入公部門資源,造成的問題,遠比拆除來的更大。」

曹羅羿認為,拆掉比改建更省錢,而且拆掉也不是浪費,只要做好建築廢棄物的回收及再利用。比方說,拆掉的混凝土不要和磚塊混雜,就可以回收,「基本上,它們兩個是強度不同的物質。我們所謂的再生混凝土,這些打碎的東西叫做骨料,如果有磚塊混在裡面,它的可再利用性就變得比較低。

另外,海水浴場只需要小量體的建築物,這個建築物可以思考如何使用美麗灣拆下來的建材。

而住在杉原海岸北邊富山社區的陳世岳,則是希望美麗灣可以變成海洋訓練中心。他的概念是一個水上活動基地,可以提供浮潛、獨木舟等水上活動的訓練和使用。

淡江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劉欣蓉,帶領大四學生做了一個題目 :美麗灣建築的未來。劉老師說,「我不認為我們只能從一個『房子蓋好了,拆掉很可惜,繼續使用,它有各種功能』這樣一個非常功能導向的思考邏輯,而要看到這個行動本身的社會與文化意涵,乃至於象徵意涵,這幾個層面考慮下去之後,它都不應該用現在這種方式繼續留下來。」同學們大多認為要大量減少建築量體;也有同學認為要分階段拆除,每個階段都有不同展演,讓大家看到,一個建築體是如何漸漸消失不見。


淡江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劉欣蓉帶領大四學生拆解美麗灣的各種可能性

美麗灣度假村開發案對環評機制所帶來的影響

環保團體之所以堅決抗議美麗灣度假村,是因為開發過程,從一開始就規避環評。台東縣政府上網公告的開發範圍就是5. 9公頃,美麗灣卻是以0.9997公頃送件,規避環評法規定:一公頃以上必須環評。
我們來審視美麗灣的這幾年爭議
2004年,美麗灣與台東縣政府簽訂BOT五十年的合約。
2005年,美麗灣開始動工。
2006年,美麗灣申請變更投資計畫,擴大開發面積為6公頃。這一次,美麗灣主動提出環評,但是,杉原海灘已經開挖,環境已經改變了。

十五年來,環保團體以停工、環評無效、建照無效等標的,多次提起訴訟。

2012年,台東縣政府召開環評決議:有條件通過。過程中,環團強烈抗議,質疑這個BOT案,台東縣政府官員,為什麼沒有迴避?
2016年,最高行政法院判決台東縣政府的環評決議違法、撤銷台東縣政府准許業者復工的行政處分。
2017年,美麗灣希望結束這個開發案,要求仲裁來解除BOT合約。
2020年,仲裁結果,台東縣政府以6.29億元買回。

有鑑於美麗灣案的環評問題,環團訴訟律師詹順貴在擔任環保署副署長期間,主張修改了環評法施行細則,關於旅館、觀光旅館開發的環評主管機關,「因為在中央評比較容易受到檢視,我就把位於國家公園、國家風景區、重要濕地、國家森林遊樂區,這些屬於國家等級的環境敏感區的旅館開發,拿到中央。」比如說,美麗灣位在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那麼這個案件就得到中央環評。

另外詹順貴還主張,依照《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簽訂的BOT案,因為開發單位與官方的利益一致,這類案件的環評,要嘛到中央來環評;或者,地方官員就必須迴避,不出席環評審查。

台東縣政府109年度預算,稅課收入是35.85億,要靠中央政府補助117億元來維持縣政運作。所以買回美麗灣度假村的6.29億元,不只是台東縣的6.29億,還是全民買單的6.29億。付錢的人民頭家,認為值得嗎?

 

學科
海洋, 開發
縣市
  • 台東縣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呂培苓
攝影 陳慶鍾 許中熹,剪輯 陳慶鍾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頁面

Subscribe to RSS - 本週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