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麻的新時代|沒有塑膠的日子

採訪報導

在過去,黃麻、瓊麻植物製作的麻布袋、麻繩等物品,曾是生活中重要的日用品,但是塑膠出現之後,漸漸被取代,甚至植物也面臨消失。高雄、屏東的社區居民,進行復育與創作,希望開啟台灣麻的新時代。

 

高雄市田寮區崇德社區,過去是黃麻重要產地,居民種植黃麻,送到麻市去賣,提供生產麻繩。1960年代,塑膠製品出現之後,黃麻需求減少,居民不再種植。多年前,社區計畫復育,才從一些老人家手中,獲得留種的種子。

丁好阿媽在自家田地,復育一批黃麻,最近長到兩米高,已經到了採收期。黃麻主要取得纖維做成麻繩,麻葉可以餵豬,枝幹則有特定用途。黃麻有著長纖維,採收回來後,必須經過剝皮,取得植物表皮。再用工具刮除外皮,取得纖維,經過日曬,就能獲得乾燥的麻絲。

崇德社區的一間雜貨店,陳列農作產品,並舉辦黃麻體驗課程,由在地居民教導如何採麻、取纖,以及利用搓揉方式,製作簡易麻繩。希望提升黃麻用途,開創新經濟。

在屏東恆春地區,長期研究地方傳統工藝的楊美雲,開辦瓊麻創作課程,讓居民認識過去的地方植物。沒有塑膠的時代,瓊麻是重要的生活用品,也是地方的主要作物,農民的經濟命脈。

恆春設有瓊麻歷史文化園區,回顧當時產業的興盛。但是瓊麻現在卻面臨日益減少的問題,沒人種植,甚至在野地也是不斷消失。目前僅在海崖邊,還有野生瓊麻。陳清秀是位園藝家,關心恆春原生植物不斷消失的問題,透過採種育苗方式,鼓勵農民田邊栽培,再將植物創作為園藝作品,達到復育目的。

拿出採收的瓊麻,楊美雲學習取絲技術,希望從種麻、取絲到創作,完成整個瓊麻工藝的製作流程。學習製作再開班授課。她更期待能結合新科技,研發取代塑膠的瓊麻產品,形成環保產業。

黃麻、瓊麻植物,曾經出現在我們生活周遭,但是消失之後,有社區展開復育,為地方創造旅遊商機,也有組織推動改良,希望成為環保產品,讓消失的台灣麻,重新回到生活之中。

集數
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