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縣二林鎮的農民顏丁輝,曾經是一名商人,退休後決定返鄉務農,並從技術門檻較低的高麗菜開始。去年2019年10月,他曾因市場菜價低於採收成本,耕鋤作物,沒想到捲土重來後,今年農曆春節前夕,又遭受相同命運。
當時高麗菜在市場上量多價跌,每公斤均價九塊多,幾乎只能跟成本打平。盤商前往田區採收的意願,也隨著售價降低,若現場勘查後,發現是次級品,大多建議農民直接耕鋤。顏丁輝不忍看兩個月的心血付諸東流,只好自力救濟,開放民眾自採,就算半買半相送,至少不致於血本無歸。
高麗菜適合種在涼冷的環境,夏季產地主要集中在宜蘭、南投、台中等高海拔山區;秋冬則分布在彰化、雲林、嘉義等平原地區。即使全年都有農民生產,不同時節的菜價行情,主要還是由當下的天氣,影響買氣。此外,它享有「菜王」美名,因為在市場上占比高,產量與售價對其他蔬菜來說,都具有指標性的作用。
彰化縣竹塘鄉的高麗菜專業農蔡宜修,管理的高麗菜田不下九公頃。透過長期的觀察與估算,他認為高麗菜從種苗蛻變成市售商品,每公斤至少需消耗八塊錢的成本,隨著栽種規模大小,誤差值大約在10%之內。
根據農糧署統計,2019年,甘藍在台北主要批發市場均價,最高點落在五月上旬的每公斤30.44元。換句話說,只要農民抓緊時機生產,就有機會淨賺成本的兩倍以上。由於利潤誘因高,有些農民不只是因循節氣栽種,而是抱著「跟老天爺賭一把」的心態,在預估菜價會高漲時,一窩蜂搶種,導致生產集中在特定期間。
為了避免高麗菜超量栽種,造成產銷失衡問題,農委會在2019年8月,正式啟動「甘藍種植登記制度」,只要在高麗菜種植前後限定天數內,到在地農會辦理登記,提供地籍與栽種面積等相關資訊,就能獲得有機質肥料補助,與每公斤至少六塊錢的保障。
農委會也同步與全台種苗場合作,透過供苗源頭的數據統計,試圖掌握每十天的出貨量。只要當旬的種苗出貨量,高於消費需求540萬株,就會發出紅色燈號警示;一旦超過600萬株,則發出最高警戒紫色燈號,並由多元管道發布預警資訊。
在彰化縣溪湖鎮,謝悉文經營種苗場已經有二十年歷史,秉持永續經營的眼光,對於農委會推行的甘藍登記制度,他選擇支持與配合。不過他坦言,在自由經濟市場中,當農委會發出超量預警,種苗場只能柔性勸導農民,無法發揮控管的約束力。
究竟每十天公布一次的預警資訊,對農民是否具參考價值?有農民表示,高麗菜種苗栽培至少需要一個月,所以必須提早下單,就算在定植日前夕被預警,也不好跟種苗商毀約,只能硬著頭皮栽種,否則就是種苗商要承擔損失。另外,植株種下田後,天氣與蟲害都是威脅,實際存活率難以預測,而且不願前往登記的農民,也大有人在,光靠政府提供的數據來估計產量,恐怕會有誤差。
不過農委會回應,經過階段性實施,觀察到種苗商普遍配合度高,甚至主動提出需優化回報項目,把實際出貨地點加以納入,以便針對不同地區的氣候條件,做更精準的判斷和推估。學者則建議,農政單位應該持續跟農民溝通,讓他們更願意配合登記,整套預警機制才能有效運行。
對多數農民來說,穩定供應是經營通路的不二法門,即使有預警機制,還是只能當作參考,不是影響種植與否的關鍵,因此,農政單位提供透明的資訊,媒合加工、輔導外銷和轉作,是不可省去的功夫。而農民學習從生產前就開始掌握農情,並持續開拓新的銷售通路,才能不只種得好菜,也種得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