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鬣蜥移除策略|加強移除力道、祭出獎勵金】

整理報導

今天(11/22)林保署對綠鬣蜥祭出強力移除策略,將訂出具體移除數量目標,並且比照埃及聖䴉模式,用高效能工具來移除,募集更多專業人士加入移除行列,並且訂出全國一致的獎勵金制度,希望加速解決綠鬣蜥擴散。

從寵物身分轉變為外來種移除對象:

綠鬣蜥幼體有鮮豔的綠色,模樣十分討喜。

長相酷似小恐龍的綠鬣蜥,很多人會被牠的外表嚇到,其實牠的身世也很坎坷,牠是如何從捧在手上的綠色小可愛,變成眾人口中的移除對象呢?故事要從二三十年前說起。

二、三十年前綠鬣蜥,剛被引進台灣時,小小一隻翠綠色,圓圓的頭,小圓眼睛很可愛,是寵物市場的熱門寵物, 但隨著長大,成熟個體的外表和體型變得不如飼主預期,於是有些飼主就棄養,讓綠鬣蜥逐漸在野外建立族群,也對中南部的農作物開始造成嚴重損害。​

適應良好,範圍擴散:

隱身在樹冠層的綠鬣蜥,體色與樹葉相近,很難找到牠的蹤影。

沒想到,遠從中南美洲來的綠鬣蜥到了台灣野外適應良好,就此落地生根下來,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陳添喜發現,這幾年綠鬣蜥在野外呈現點狀分布,顯示其擴散並非自然現象,而是人為造成的。 主要原因可能是業者繁殖的綠鬣蜥逃逸,以及飼主棄養。

政府的移除行動和民間的擔憂:

綠鬣蜥數量一直未獲控制,不少民間人士或團體自發性地進行移除。(圖為示意)

為了控制綠鬣蜥的數量,林務局在2020年將其列為有害外來種,要求飼主登記並禁止未經許可的繁殖。 同時,政府也持續進行野外的移除作業,但成效不彰。民間自發性也開始出現自發性的捕捉行動,引起部分人士擔憂,擔心缺乏系統性的移除反而會導致綠鬣蜥擴散。

為了防堵綠鬣蜥族群持續擴散,林業保育署在2024年11月22日召開會議,做出綠鬣蜥移除策略和重要原則:

包含要用更大的移除量能,在無公安之虞下,使用空氣槍等高效能工具、移除不能中斷,並擴大移除人力和移除區域,委託多家專業團隊共同執行,提高移除能量和覆蓋率。另外也請地方政府開放個人或團體在接受訓練後發給識別證,共同協助移除。林保署也會另組綠鬣蜥移除團隊,機動協助各縣市政府。對於三不管地帶、軍營等禁制地區,也將會進行跨部門協調,與地方政府共同移除;此外在標案上,也將增加可跨年度的擴充條款,避免移除工作因跨年度中斷。尤其是針對具有繁殖力的成蜥,應加強移除,並設定全國及各縣市應移除的綠鬣蜥數量目標,每月公布並檢討。

至於爭議較多的獎勵金制度,達成應全國一致的共識,委託專業廠商移除含屍體處理費用,成蜥(吻肛長含30公分以上)每隻500元,未達30公分每隻200元;完成受訓參與移除的民眾,則是成蜥(吻肛長含30公分以上)每隻250元、未達30公分每隻100元之獎勵,除現金外亦可提供等值之禮券或農產品。

然而,也有民眾認為獎勵金未必是最佳解決方案,過去外來種沙氏變色蜥也曾採獎勵金鼓勵移除,但十多年下來,沙氏變色蜥數量卻未見減少,用獎金作為誘因,有可能會帶來反效果。

移除情非得已,人道移除是最後的溫柔:

長期研究綠鬣蜥的陳添喜副教授總是不斷呼籲,在移除綠鬣蜥的過程中,應該避免將其妖魔化,並盡可能減少動物的痛苦,要更人道的方式進行移除,並反思人類在這個問題中的責任。

綠鬣蜥的例子提醒我們,引進外來物種,必須審慎評估其潛在的生態風險。 同時,我們也應該思考如何更負責任地對待這些外來寵物,避免讓牠們成為人類行為下的犧牲品。

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