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竹林總種植面積約20萬公頃,其中麻竹、桂竹、孟宗竹、刺竹、長枝竹及綠竹等六種,是重要的經濟竹種,過去從建築材料到生活器物,都會利用。隨著塑膠、水泥等現代材料出現,取代竹建構、竹製品,加上開放進口,台灣竹子的盛世已過。
補充資料》認識台灣竹有哪些?
延伸閱讀》負碳木竹構未來|消費者建材使用上的減碳新選擇
竹林老化或轉種淺根作物 可能帶來土石災害
台灣竹林大約種植二、三年就能砍伐,多數由竹行承包竹農竹林,雇工進入砍竹。砍竹經過挑選,找出直立強韌的竹子。砍竹工作很辛苦,必須在陡坡上作業師傅年紀都偏高,年輕人多數不願做。
隨著竹子需求的降低,竹農找不到竹行收竹,開始老化、枯死。原本面積廣大的竹林,一旦大量枯死,可能產生土石災害。因為失去經濟價值,部分竹林開始轉種果樹,也有許多種植生薑、高麗菜等淺根作物,同樣帶來土石流危機。林務局為了防範荒廢竹林問題,鼓勵轉種肖楠等樹種,提升經濟,也保護坡地,但是竹農同樣面臨難以管理的問題。
延伸閱讀》台灣竹三部曲|竹產業轉型怎麼做?
吊運大批竹子,一路載回竹行,傅志雄放棄科技產業工作,回鄉接手家族經營的竹行,他知道台灣竹林的問題,也憂慮員工生計,只能盡力收竹,再想辦法找新出路。竹子裁切後會留下很多剩料,過去可以做竹掃把、竹籤等物品,現在卻變成農業廢棄物,必須想辦法再利用。
竹構達人為社區帶來觀光效應
雲林縣石壁社區的郭守發,十年前運用竹子,蓋出三角形、五角形的涼亭,還用竹子鋪設景觀步道,是有名的竹構達人。他建竹構,完全無師自通,從生活經驗中,思考出竹構技術。他在茂密竹林旁,興建稱為五元二角的涼亭區,又在風景秀麗的溪谷,建立稱為一瓦屋的竹構,形成一條旅遊動線,為社區帶來觀光效益。
找尋新的材料和構築方式
如何用竹,成為復興台灣竹產業的核心工作,台灣竹會成立,目標就是為台灣竹找到新出路。透過台灣竹會與林務局合力推動的「構竹林鐵新銳展」,就是希望透過不同建築師、設計師的作品,探究竹構的種種可能。
第二屆構竹林鐵活動,挑選阿里山鐵道沿線幾處車站展出,在梨園寮車站旁,竹構師傅興建名為「螢河月台」的作品。作品挑戰運用竹片彎出弧度線條,考驗師傅的功力。另一件名為「無門之門。入山門」的作品,邀請台南藝術大學師生共同參與製作,研究如何製作新的竹構材料。這屆構竹林鐵計畫中,每項作品都在找尋新材料,設計新接頭,挑戰竹構的支撐度、彎曲性。
國際上有越來越多的竹構建築,像是印尼峇里島知名的竹子學校,就是利用巨大竹構,興建學習空間,成為竹建築標竿。
把竹構應用在日常,組建台灣的建築新願景
讓竹構應用在日常生活,也是推動竹產業的共同目標。郭守發受邀在苗栗大湖興建竹構觀景亭,並計畫在農村社區推動興建竹構,擴大竹子應用。
建築師甘銘源2022年在台南長榮大學,完成竹構集會堂,意象展現過去製糖的糖廍,結構利用集束竹的桁架,支撐大跨距的圓形屋頂。不斷創作大型竹構建築,其實有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讓建材規格化,可以大量廣泛被運用。
滿山竹林形成優美景觀,但是如何用竹,成為難題。許多人從不同位置出發,希望找出竹構建築的台灣新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