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是光點小火蟻在東亞的第一個入侵地,體型非常小,以工蟻來說,體長只有1到1.5毫米,從土壤、石頭、朽木到樹上,只要有空間都能夠居住。蟻巢型態也沒有明顯特徵,必須實地翻找或利用洋芋片當作誘餌,才能更有效率地監測光點小火蟻。
研究人員會按照之前調查到的樣點,一一放置洋芋片吸引牠們。大約40分鐘過後,再回去樣點拍下洋芋片上的光點小火蟻,如此就能進行統計和分析,並按照牠們的取食密度,判斷該地光點小火蟻的危害程度。
光點小火蟻防治專案計畫助理許伯誠,翻開其中一片洋芋片說明:「以這個來說,應該已經有50隻以上,就算是3到4級的程度,危害比較高。」
國內最早發現光點小火蟻的地方,位於台中市烏日區,後來研究團隊一邊根據當時的入侵點位擴大調查,一邊也順著民眾的通報,去外縣市查看,現在調查到的,都集中在台中市的烏日區與和平區。
小小的光點小火蟻為什麼會成為百大外來入侵種?原產於中南美洲,可以取食各種野外的無脊椎或脊椎動物,而且對其他物種具有強烈排他性。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計畫博士後研究員李錦城表示:「我們時常在小火蟻蟻巢,發現其他昆蟲的屍體,像是鱗翅目的幼蟲,還有一些白蟻的屍體。」
這種小火蟻的螫針可以麻痺獵物,一旦受到壓迫也可能會咬人,被螫到的感覺就像觸電,所以又被稱為「電火蟻」。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教授林宗岐指出,在夏威夷,曾有農夫被樹上掉下來的光點小火蟻螫咬;也有文獻顯示,貓狗因為被光點小火蟻攻擊眼睛,引起白內障等疾病、最後失明的案例。
一般來說,不同巢的螞蟻之間存在競爭關係,相遇還有可能打架。但光點小火蟻具有超級群落的特性,也就是說,巢跟巢有蟻道可以相連,同一個區域裡所有的巢都算同一巢。李錦城解釋:「這代表牠們可以把精力用在壯大族群,因為不需要自己競爭,所以族群密度就會提高。」
「一個區域幾百公頃都是同一巢,而且數量非常多,牠們就可以把這區域占下來。」林宗岐提到,像是烏日區與和平區,光點小火蟻入侵範圍都只有幾公頃,但裡面已經全是光點小火蟻,樹上地上都是,其他螞蟻已經很少。
另外,光點小火蟻的蟻后還會行孤雌生殖,產下新的蟻后。「意思是蟻后可以自己生蟻后。」林宗岐表示,這意味著:「只要一巢、一隻蟻后帶進來,在這個環境慢慢長,牠可能就會變成一千萬個巢,占下地盤。」
為了避免棘手的光點小火蟻蔓延,從今年起,研究團隊每個月都會到烏日區跟和平區施放餌劑。許伯誠說,團隊主要是參考國外做法,以及從其他螞蟻的防治經驗中,挑出數種餌劑來測試。由於其他螞蟻也可能會食用,而且確切功效還得再評估,所以目前唯有確定的入侵樣點,才會施放餌劑。
「跟去年數據相比,在分級方面,牠們已經從危害很嚴重,下降到比較初階的階段。」透過每次的野外洋芋片觀察,許伯誠指出,防治工作進行到現在,原先的入侵樣點裡,光點小火蟻的蟻巢數量已經明顯變少。
林宗岐預計,防治工作大約再進行半年到一年,就有可能達到清零,停藥後再監測六個月,都沒有光點小火蟻出現的話,就可以將該地解除列管。「當牠真的沒有了,防治撒藥的位置也會縮小,空出空隙讓其他螞蟻回來,幫我們做第一線的攔截。」
研究人員提醒,民眾如果碰到疑似光點小火蟻或不明螞蟻時,可以試著用洋芋片吸引螞蟻,將樣本寄到實驗室鑑定,千萬不要隨便買藥除蟲,以免把其他的螞蟻跟生物也殺光了。
不過研究團隊也提到,其實在國外成功防治光點小火蟻的案例並不多,只是國內的光點小火蟻看起來入侵時間不算長,因此還有機會去抑制牠們的族群,這次是否能順利將風險扼殺在搖籃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