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逐漸趨緩,但禽流感還是持續有案例發生,為了防範疫情,新北市動保處會定期在野鴿聚集處,進行消毒。
不只河濱,都會裡的公園、廣場,甚至住宅區,也常有野鴿駐足,有些腳上還有腳環,為什麼牠們在都市裡流浪?台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教授袁孝維表示,因為台灣有賽鴿活動,每年有兩、三千隻鴿子放飛,真正回收的大概一百隻,剩下來的都在野外,加上台灣四季如春,鴿子對都會環境適應力好。
灰色、白色、棕色,野鴿的顏色變化多端,因應賽鴿活動而產生不同品系,但體型大小、體態都很接近,牠們的基因來源是岩鴿,喜歡在垂直岩壁找落腳處,都會大樓在牠們眼中,就像岩壁一樣。高樓大廈的冷氣口與窗台,就可以築巢,加上牠們一年能繁殖四到六次,每次兩顆蛋,如果食物來源充足,有得吃、有得住,自然開枝散葉,越來越多。
台北市中山區江寧里里長徐信洲表示,鄰近榮星花園的大樓,只要有冷氣窗口,都有野鴿築巢,造成很大的困擾,那些空間難以清理。
不只環境整潔受影響,還有更嚴重的。
台北市信義區廣居里里長楊玉堂說,有里民被鴿螨叮到全家三人都發燒,另外鴿子大便帶菌,會引起腦膜炎,都是很傷腦筋的問題。袁孝維教授說,野鴿會造成的傳染疾病有七十多種,蜱、螨、真菌、披衣菌,都會攜帶在野鴿身上,嚴重的會致命。
有些居民會以鐵網來防堵,但是如果網子破損或孔洞太大,依然防不勝防,一家專門處理鳥害問題的民間公司,針對野鴿的生物特性,選擇了一種祕密武器-防鳥刺。不會傷害鴿子,但會讓牠們無法降落,因而另覓他處。負責人杜昆盈表示,野鴿是外來種,人類隨意進口並野放外來種生物,不只會引發生態危機,也可能反撲自己。都會的野鴿問題就是這樣的例子,雖然面對的是野生動物,其實處理的是人的問題。
面對野鴿擾民,廣居里的楊里長曾經以鳥網捕捉野鴿,送往動保處。但是捉鴿不容易,收容空間又有限,台北市動保處於是試辦節育計畫。清晨五點,研究人員鋪上防水布,撒好飼料與120g避孕藥,退到一旁觀察。
台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研究助理陳韋廷說,避孕藥廠商建議,每隻鴿子一天必須吃5.7g以上,工作人員會在旁邊拿望遠鏡和計數器,算大概有多少鴿子來吃飼料。
台北市動保處從2017年到2019年,執行了三年野鴿節育計畫,避孕藥的適口性不如民眾餵的食物,野鴿其實不愛吃,另外還有其他問題。袁孝維教授表示,這款避孕藥在夏威夷與新加坡有成功案例,野鴿幾乎減少到六成,但是台灣高溫多雨,避孕藥會融化,使用狀況不是很理想。
台北市動保處副處長陳英豪說,這個藥物必須在72小時內連續給鴿子服用,但是在野外,鴿子可能沒辦法配合,所以2020年之後動保處就改變策略,用社區宣導的方式,請民眾不要隨意餵野鴿。台北市依照公園管理自治條例第13條,禁止在公園內餵食鳥禽,違反規定得處1200元以上、6000元以下罰鍰。
如同其他流浪動物,減量關鍵在源頭。袁孝維教授表示,賽鴿是有利益的活動,不可能禁止,希望在過程中淘汰的鴿子,可以用不同方式處理,例如安樂死或送養,不要直接放到野外,這樣來源就能減少。
尷尬的是,對於鴿子的飼養,政府並沒有限制,由於規模沒有雞鴨等家禽那麼大,目前也沒有制定管理辦法。法源部分,動保法規定主要針對犬貓,野保法針對的則是保育類野生動物,但野鴿是外來種,並不適用。台北市動保處副處長陳英豪建議中央進行評估,針對鴿子的飼養,建立制度來做納管。
管理端尚待加強,想減量需要民眾與飼主合作。民眾出於愛心喜歡餵食,不管餵食對象是野生動物還是流浪動物,對動物本身、對民眾、對整體環境,都有負面影響。俗話說,路邊的野花不要採,為了避免疾病傳播,路邊的野生動物,請不要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