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的省思|為燈節垃圾找解方

採訪/撰稿 陳寧
攝影 張光宗 許中熹,剪輯 張光宗

承載著人們心願冉冉升空的天燈,造型精緻可愛的小花燈,一夜絢爛過後,卻逃不了成為垃圾的命運,在歡慶元宵的同時,應該如何減輕環境的負擔?

載滿大批遊客的火車,駛入這個位於新北市的山城,施放天燈的遊客,把十分老街,還有鐵軌擠得水洩不通,平溪放天燈的習俗究竟起為何,有許多不同說法。有人說是過去山區居民遭遇盜匪來襲時,互相報平安的信號,也有人說天燈的閩南語發音跟「添丁」相近,有祈求平安好運的意涵。



1999年,當時的台北縣政府開始大力舉辦「平溪天燈節」,施放天燈漸漸從地方的民間習俗,成為全台知名的觀光活動。近幾年更躍上國際舞台。天燈雖美,卻也造成了環境問題。元宵過後的平溪山區,再度恢復平靜,沒有完全燃燒掉的天燈,有些高高掛在樹梢、電線桿上,有些則掉在溪底。

2011年,新北市政府頒布天燈施放管理辦法,只有平溪區特定地點、時段,可以施放天燈。部分商家也主動發起回收天燈底座的機制,用一個八塊的價格購買民眾撿回來的竹筐,讓平溪在地居民加入清潔環境的行列。

只有天燈底座,有賣給天燈業者再次利用的價值,有些人撿走底座,卻把天燈紙棄置原地。新北市環保局實施用天燈紙兌換專用垃圾袋的方案,希望提高回收率。

天燈的回收機制,創造了新的經濟模式。但平溪居民多半年事已高,不是每個人都有辦法深入山區冒險撿天燈。有沒有可能讓每個來這裡的遊客,都加入淨山行列呢?帶領民眾進行淨山活動的作家劉克襄呼籲,遊客放完天燈之後,也該有一份責任,可以多走入平溪周邊山徑,加入淨山撿天燈的行列。

靠著人力撿拾天燈,很難百分之百清除,至少有一群人已經開始透過實際行動,試著讓山林恢復原貌。撿不回來的天燈,雖然棉紙、竹子和鐵絲都可以自然分解,但完全分解需要好幾年時間,施放數量太多,還是可能對野生動物造成傷害。有一群年輕人,試著動手改良天燈結構,想找出解方。

經過半年試驗,他們製作出環保天燈,實際施放後也得到了成功的實驗結果,儘管安全性和穩定性,還必須經過更詳細的測試,未來是否有機會取代傳統天燈,需要更多人集思廣益。

每年元宵燈會都不缺席的,還有各式各樣造型可愛精巧的免費小提燈,吸引民眾爭相排隊領取。輕便的LED燈,讓小提燈散發出彩色燈光,根據環保署統計,2016年全台各地就發放出126萬盞小提燈,總共用掉3.7噸的鈕扣型電池,如何妥善回收?成為難題。

鈕扣型電池的汞含量,比一般電池還要高,卻因為體積小,隱藏在玩具內部拆除不易,很容易不小心就未經回收丟進一般垃圾桶中。目前回收率只有34%,比整體廢乾電池的回收率47%還要低。即使是妥善回收後的鈕扣型電池,還是有一半的數量,必須遠渡重洋,出口委託國外業者處理。



一盞盞飛入夜空的天燈,一顆顆小小的鈕扣型電池,在元宵佳節過後,要付出的回收代價,可能遠超過我們的想像。需要更多人一起動手,改變現況。

集數
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