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星期至少三、四次,張恒嘉會帶領志工和學生,來到雲林縣水林鄉蘇秦村,調查黃金蝙蝠的數量和分布情形。身為當地誠正國小的老師,張恒嘉把蝙蝠生態融入學校課程,幾年下來,學生們早就摸透黃金蝙蝠的習性,能在一片葉海中,找到那小巧身影。
玉蘭葉下,這群黃金蝙蝠睡得正香甜,突來的一陣風驚醒牠們,這裡有三隻母蝠帶著三隻小蝙蝠,剛出生兩三個禮拜的小蝙蝠,個頭較小、身形也較扁,育幼期間,是母蝠最辛苦的日子,忙到沒時間整體毛髮、蓬頭垢面,連睡覺也不得安穩,外出覓食還要帶著小蝙蝠。
黃金蝙蝠學名是金黃鼠耳蝠,屬於樹棲型蝙蝠。十六年前,來到誠正國小任教的張恒嘉,賞鳥時意外在校園發現牠,於是開始打造蝙蝠的特色校園。爭取到政府經費後,設在誠正國小由台灣永續聯盟經營的黃金蝙蝠生態館成為保育基地,沒有奧援,不收解說費用,蝙蝠館經營的壓力可想而知。
每年總會有許多學校、團體,預約來一趟賞蝠之旅,這次的訪客是水林公立托兒所中班的小朋友。
許多人對蝙蝠相當陌生,其實在傳統建築和廟宇的雕刻繪畫中,都能找到蝙蝠的圖騰。尋找寺廟裡蝙蝠的雕刻,成為孩子們的探索遊戲。當小朋友走進黃金蝙蝠生態館,迎接他們的是張恒嘉培養的誠正國小小小解說員,從基礎的蝙蝠食性解說,到進階的蝙蝠研究調查方式,都難不倒他們。
終於可以親眼看看這些可愛的朋友,蝙蝠館外大樹上,住了幾隻黃金蝙蝠。透過望遠鏡,渺小身影變得清晰。張恒嘉堅持,必須先了解蝙蝠,才能賞蝠,教育民眾,是他成立蝙蝠館的宗旨。
蘇秦村是一個務農為主的小聚落,生產稻米、花生,世居在此的居民,過去並不知道黃金蝙蝠的存在,現在牠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明星,也有越來越多人,認同蝙蝠的保育。蘇秦村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吳鴻祥引以為傲,因為黃金蝙蝠生態館,讓蘇秦村更廣為人知。
退休返鄉的吳永發夫婦,得知庭院裡住著這群嬌客後,把牠們當成家人般呵護,除了每天數蝙蝠數量,修剪樹枝時,還要選在晚上,避免干擾蝙蝠,若是有人在樹下大聲喧嘩,牠們還會出面制止,「我們叫牠家蝠」吳先生夫婦這麼形容。
蝙蝠保育從學校教育推廣到社區,再進一步推動到社會,這條路走了十幾年,漫長沒有捷徑。張恒嘉認為,從教育著手,喚起大眾的覺醒,在社區保育的部分,可以產生很大的力道。
跑遍雲嘉南地區,張恒嘉以蝙蝠完成他的碩士論文,他發現黃金蝙蝠次要分布點數量還算穩定,但兩大主要分布區卻亮起紅燈。曾經是大本營的北港糖廠,過去是張恒嘉舉辦賞蝠活動的基地,卻在2002年有調查紀錄以來,從最高峰將近200隻,到現在只剩個位數,其實黃金蝙蝠對棲地的忠誠度很高,很少遷移到鄰近族群。這天,張恒嘉帶我們找了半天,還出動了望遠鏡,卻只找到一隻,對照四年前,我們鏡頭紀錄的影像,落差之大,令人不勝唏噓。
另外一個主要分布點水林鄉許姓民宅(不對外開放),是黃金蝙蝠唯一棲息在民宅的點,估計民國三、四十年時,有上千隻的規模,這幾年卻只剩下五十幾隻。
是什麼原因導致黃金蝙蝠消失,因為缺乏研究,張恒嘉只能猜測,可能是大面積地景改變、農藥使用、蝙蝠飲用水遭污染和人為砍樹等因素,該如何搶救黃金蝙蝠,把牠列為保育類動物,是可以邁開的第一步。
張恒嘉指出,在歐洲,所有的蝙蝠都是保育對象,包括飛行、覓食、棲息地點都是保護範圍。對照台灣的立法,因為研究資料不足,現有的三十七種蝙蝠,只有兩種是保育類。
抬頭在樹葉間尋找黃金蝙蝠,發現後的那份驚喜,只能親自體驗,觀察這小巧生物如何展現倒掛金鉤的絕技,即使枝搖葉晃,牠卻安然自得。讓遇見黃金蝙蝠的感動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