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藻礁

採訪 柯金源 于立平
攝影 蘇志宗 賴振元

台灣目前藻礁的分佈,除了觀音海岸,就只剩下南台灣的墾丁風吹沙,以及北台灣石門、三芝、淡水之間的海岸,還保有部份的藻礁地形,它們的年紀從上千年到上萬年,是屬於冰河時期的古老記憶,究竟藻礁是什麼,又怎麼生長呢?

根據台灣大學海洋所教授戴昌鳳的調查,台灣目前除了觀音海岸之外,就只剩下南台灣的墾丁風吹沙一帶,以及北台灣石門、三芝、淡水之間的海岸還保有部份的藻礁地形。牠們的年紀,從上千年到上萬年,是屬於冰河時期的古老記憶。

台北縣三芝鄉的淺水灣海岸擁有目前面積最大的藻礁,斷續綿延約10公里,最寬大概有110公尺,珍貴處在於其前緣還繼續在生長。依附其中生存的生態相當豐富,有蝦蟹、活珊瑚和藻類等;然而濫捕造成珊瑚等生物因魚網纏繞而死亡,是珊瑚礁和藻礁生態的危機。

戴昌鳳在桃園進行水底觀察時,發現海床上有柳珊瑚的生長,這是否代表海水混濁的西部海岸曾有藻礁的存在?在台中市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岩石標本室裡可以找到蛛絲馬跡,包括於竹圍以南由珊瑚藻所形成的石灰岩塊和伴隨這些造礁珊瑚的碎塊、觀音的藻礁,以及棲息於上的生物所留下的生存印證。

資深環境記者柯金源表示,目前台灣的藻礁地形大多面臨自然環境變遷、海岸過度開發、沈積物增加等問題,而觀音的藻礁則因為觀塘工業區填海造陸的開發計畫,正面臨死亡的威脅。

如果工業發展是不可避免的,「環境零損失」的機制是否該同時被確立?如何兼顧觀塘工業區的開發,又不致減損觀音藻礁的規模,將是環境保護基本法展現立法精神的試金石。

集數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