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楓人楓事

採訪/撰稿 郭志榮
攝影/剪輯 陳志昌

楓紅迷人,在日本賞楓成為時節美景,也吸引大量國內外遊客前往,尤其京都賞楓季,一年更吸引上百萬旅遊人次,開創出豐厚的觀光經濟。日本楓景迷人,台灣的楓紅也毫不遜色,山野間有壯闊的氣勢,農場內有幽雅的趣味,更有社區以楓葉為名,開創不同的人文楓情。台灣楓景有多美麗?台灣楓樹有什麼故事?就跟著我們,一起走入台灣的楓紅世界,看看那些迷人的楓人楓事。

在台灣原生種的楓樹約有近十種,生長在不同海拔地區,新中橫公路沿線,就有許多楓樹種類,適合進行楓樹的認知旅行。一般遊客對於新中橫的印象,就是壯闊的山景,以及在道路旁悠閒自在的猴群,往往忽略了新中橫沿線,在冬季時候,楓紅像山火一般,染紅綠色山野,形成壯闊的景緻。

楓葉轉紅掉落,當然不是為了美化山林,而是許多植物在面對寒冷氣候,發展出來的一套生物策略。其實許多植物都會葉片轉黃或轉紅後再落葉度冬的現象,但是為何楓樹葉片會變得特別紅,這關係到植物體內一些化學變化的作用。植物體內存有許多不同的化學物質,在冬日來臨時,部分植物會分泌一種花青素的化學物質,用來阻斷葉片進行光合作用,當在葉片失去光合作用逐減凋萎後,呈現綠色的葉綠素減少,就剩下呈現紅色的花青素以及黃色的胡蘿蔔素。

那麼現在把葉片想像成一個調色盤,當葉片上只有紅色的花青素與黃色的胡蘿蔔素,彼此交互作用下,就形成從黃到橙、甚至到深紅的不同葉片顏色,由於部分楓樹的花青素較多,於是葉片顯得特別鮮紅,能為原野山林打扮出紅嫣誘人的容顏。

但是有些楓樹,因為植物體內的化學成分不同,天氣再冷,它始終也只會變黃。尖葉楓除了不會變紅之外,它的葉裂通常也不明顯,樣子和一般樹葉相似,在山林必須仔細觀察,才能發現它的蹤影。除了尖葉楓之外,在新中橫公路上,還有一種漂亮的三角楓,葉型相當可愛。三角楓葉片較小,幾乎只有尖葉楓的三分之一大小,呈現三裂葉尖,葉裂集中在前方,有點像鴨掌,顏色能夠轉成深紅色。

葉型的特殊,常常成為分辨楓葉的方法,但是有些形狀相似的楓葉,有時也會讓人困惑,就像青楓和紅榨楓很相似,分辨上必須注意一些小地方。青楓是常見的原生種楓樹,分佈範圍可從中高海拔到低海拔區域,顏色深受環境因素影響,變色範圍很大,可以從青色到紅色,它的葉裂明顯,一般多為五裂葉尖。

一般城市裡、公園中最常見的楓香,其實它不是楓香科植物,它屬於金縷梅科植物,依照植物特徵來判別,甚至可以說它不是楓樹,但是它的葉片會轉紅,葉型也分裂,常常讓人誤認為楓樹,尤其最容易和青楓搞混。就植物特徵而言,楓樹科的楓樹,葉對生、結翅果﹔但是金縷梅科的楓香,葉互生、結朔果,二者完全不同。

早期日本植物學者,將金縷梅科的楓香定名為楓樹,為了和楓香科的楓樹家族區別,又將楓樹另行定名為槭樹,所以常常可以聽見紅榨槭、青槭等稱呼,結果造成植物分類的混淆。植物學界現今重新正名,強調楓樹和槭樹其實都是指楓樹科植物,只要別把金縷梅科的楓香,放進楓樹家族就行。

在楓樹家族中,楓香不是楓樹,外表卻長的極像楓樹,但是有一種植物,明明是楓樹,外表卻長的完全不像楓樹。這種植物在台灣極為罕見,多方打聽下,才發現奮起湖的阿里山鐵路旁有著一棵。

大名鼎鼎的百年樟葉楓就長在鐵道旁,它的外表幾乎和樟樹一樣,樹幹表皮龜裂,葉片也和樟葉一般厚實,終年常綠不會轉紅。但是仔細觀察,才發現樟葉楓長著翅果,完全是楓樹家族的特徵,落果時隨風飛翔,數量龐大像群蛾飛舞,因此它另外有個別名叫飛蛾子樹。

楓樹的種類,千奇百怪,也就是因為如此,才能在冬季,用著紅黃橙綠的顏色,為山林抹出鮮豔的印象畫風。但是美麗的楓樹,並不是全部都是野生成長,其實它漂浪在台灣的歷史中,曾經和農業經濟,有著深厚的關聯。在埔霧公路旁,一座山谷內的幽靜農場,有著十幾萬棵楓樹,成為新興的賞楓景點。但是農場種植楓樹走向觀光,卻完全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的結果。

在早期台灣香菇種植產業中,楓樹或楓香樹幹是最好的培養木,許多農民當起林農,瘋狂搶種楓樹賺錢,後來香菇產業改用真菌培養的太空包,楓樹乏人問津,山林中一下子多出許多遭到遺棄的楓樹。原本蔡建宏想要砍掉楓樹,專心經營農場種植,但是他曾經從事旅遊業,發現休閒農場將是農業主流。他轉而規劃以賞楓為主題的農場,將楓樹留下,開闢出許多賞楓步道,以及製作楓葉藝品,成為一座兼具農業生產與觀光休閒的農場。

從楓景勝地到楓樹農場,有形的楓樹開創無限可能,但是有一個社區,卻以無形的楓樹意象,找尋社區的未來。當一棵棵美麗楓樹印章,蓋落紙面,這個以楓樹腳為名的社區,給予楓樹一個全新的人文氣息。台中市楓樹社區位於烏日與台中的交界處,有著濃厚的農村氣息,它曾經是古道的重要樞紐,開發史已經有兩百多年。

走進楓樹社區,社區裡一條古道,依舊保存著些許舊日的時光,但是急速的發展,也開始改變社區的面貌。老宅子一棟棟拆除,居民一個個遠走,社區就像傳統農村一般,流露繁華過盡後的破敗。嫁到楓樹社區的江鳳英老師,發現楓樹腳的魅力,她覺得社區不是沒有未來,而是遺忘過去,遺忘楓樹人曾有的精神。十幾年前,江鳳英老師開始推動社區再造,她將歷史結合到圖騰之上,讓楓葉四處在社區出現,路上的楓葉陶磚,溪邊的楓香路樹,為了就是鼓勵居民守候家園的意念,自傲做為楓樹人為榮。

到了現今,楓樹社區的居民意識,展現在各種公共事務的參與上,從環保肥皂的示範教學,到社區工藝教室的成立,楓樹社區展現強烈的內聚力。從一個歷史聚落,提升成為一個環保社區,江鳳英老師計劃將整齊安適的空間,轉型成為一座休閒與藝術的社區,成為都市邊緣的綠帶,提供一個心靈安憩的場所。

當浩瀚山林的楓葉,化作一項迷人藝品,凝結出一座感人社區,楓樹在台灣有了新意。看完這些台灣的楓葉故事之後,賞楓是否會有著新的角度,楓葉的美,不只在驚豔者的眼裡,更在溫暖的人心裡。

側記|

從植物到人物,一趟尋楓的採訪行程,才發現台灣有著許多以楓為名的楓人楓事,不僅在葉片上美麗,在人心上也十分動人。事物因人而溫暖,在冬季美麗的楓紅背後,世界不冷。

集數
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