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底的秘密河流──探尋台南府城古河道

採訪報導

台南素有文化古都之稱,以中西區為核心的舊城區內,有許多歷經歲月洗禮的廟宇、數百年前遺留下來的城門,見證著這裡是台灣最早發展的縣市,但你知道台南除了地面上的古蹟,地底下也隱藏著古河道嗎?

想收到最新推播,加入我們的島line社群

台南府城曾經有溪流過

攤開1807年的「台灣縣城城池圖」,可以看到台南府城城牆內有兩條主要水系,包括德慶溪、它的支流枋溪,以及福安坑溪。古都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顏世樺表示,這些河流與台南的歷史發展息息相關。

1807年的「台灣縣城城池圖」,繪製出台南府城城牆內的主要水系,包括德慶溪和支流枋溪,以及福安坑溪。

顏世樺指出,當初荷蘭人會在赤崁地區興建普羅民遮城,原因之一是德慶溪從這裡流過,淡水取得容易:「後來鄭成功來台,到清代整個府城的市街發展,也大概不出德慶溪跟福安坑溪之間的地帶。」

從小在福安坑溪旁長大的老台南人張家豪回憶,這些溪流大約是在民國六、七十年代陸續加蓋:「因為蓋起來剛好就變成路,也因為那個年代家庭廢水沒辦法處理得很好,政府就乾脆蓋起來,比較聞不到臭味。」他感嘆:「其實沒有比較,沒有傷害。你如果到日本京都去看,就會想到我們小時候,都有溪的那種紋理,現在都沒有了。」

從小在福安坑溪旁長大的張家豪,指著馬路回憶小時候溪流經過的位置。

目前福安坑溪僅存的露天河道,位於建興國中校地和浸信會之間,被一道磚牆阻隔。台南市政府委託工程顧問公司規劃環境改造,讓民眾能更容易親近這條溪流。顧問公司專案經理温健安表示,他們也計畫要去除部分硬鋪面,加強這個區域吸收雨水逕流的功能。

目前福安坑溪僅存的露天河道,位於建興國中校地和浸信會之間,被一道磚牆阻隔。
為了讓民眾能親近福安坑溪,台南市政府委託工程顧問公司規劃環境改造,計畫把紅磚牆拆掉,改用欄桿讓視覺穿透。(照片為模擬圖)

福安坑溪開蓋的可能?

對於府城歷史水文的關注,近年開始在部分民間團體與市民心中萌芽。今年適逢府城建城三百年,古都文教基金會舉辦走讀,帶領大家沿著今天的府前路,走一段福安坑溪流經的路。不少人對於自己腳底下就是過去的河道,感到十分驚奇。

古都文教基金會舉辦走讀,帶領民眾認識福安坑溪曾經流過的地方。
雖然已經變成一條看不見的溪流,福安坑溪在城市中還是留下不少蛛絲馬跡。

參與走讀的蕭小姐表示:「很多時候會覺得不知道自己跟這塊土地的連結是什麼,如果能更瞭解這個城市原本的樣貌,就好像可以連結到以前祖先的生活,會覺得原來我是可以去溯源的,跟這塊土地的連結、歸屬是很深的。」

另一位台南市民高小姐說,自己居住的社區也有舉辦認識福安坑溪的活動,除了希望更多人藉由這條溪,瞭解台南歷史,他也思索,如果福安坑溪能有部分重新開蓋,是否可以降低當地在大雨時淹水的機率?

台南市政府曾委託古都文教基金會,進行福安坑溪開蓋的前期調查規劃,他們為此多次進入地底探勘,發現除了少部分家庭污水排入,福安坑溪具有穩定、清澈的水源,可能來自地下水。

古都文教基金會曾多次進入地底探勘,發現除了少部分家庭汙水排入,福安坑溪具有穩定、清澈的水源,可能來自地下水。

基金會執行長顏世樺認為,如果家庭污水能接管或截污處理,開蓋應該有一定程度的可行性:「否則我們也不希望為了開蓋,還要用自來水補注、特別設置過濾設施等等。」他指出,開蓋最大的困難點是占用河道的增建建築:「當然適度的溝通、補償或是其他引導作為是必要的。」

張家豪認為,如果福安坑溪要開蓋,可以優先考慮台南地方法院舊址、現今司法博物館前的河道,因為該區道路寬敞,也不會影響到住戶:「先有一絲光進來,其他地方像德慶溪,以後也是有可能打開。」

古河道存在的意義,不僅在於了解歷史,也在於它為當代提供的環境與生態價值。福安坑溪等溪流的故事,未來還會持續被書寫下去。

 

核稿/廖婕妤,編輯/林彤恩、林燕如

地點
集數
1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