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張家古厝竹塹林

採訪/撰稿 郭志榮
攝影/剪輯 陳忠峰

屏東恆春,張家古厝圍繞的竹塹林,勾勒起台灣傳統民居的防衛體系。保護古厝竹塹林,形成一場文資守護運動,但是面對開發壓力,還有多數後代子孫的反對,竹塹林的留存,更顯艱辛。

屏東縣恆春鎮的南門城樓,建於1875年,是台灣最南的古城樓,目前保留最長的古城牆,是重要文化資產。古城守護城內安全,城外家戶,就必須依賴自我,保護家園安全。恆春北門城外的張家竹塹古厝,就保留了當時的防衛樣貌。

藉由厚植的竹林,構成茂密保護網,讓外人難以進入。張家竹塹古厝約有140年歷史,磚造結構,低矮屋身,隱身在茂密竹林,竹林內布置生活所需的菜園、豬舍、水井,達成自給自足的生活功能,形成一座民間的竹塹堡壘。

2015年張家竹塹古厝一度面臨拆除,經過搶救,2016年古厝建築獲得指定為歷史建築。古厝被保護下來,但是周圍廣大竹塹林未受保護,古厝前方的部分竹林,已經劃入都更,面臨拆除。

張家子孫張洧齊,原本計畫出國生活,為了協助撰寫祖譜,回到故鄉,卻碰上古厝拆除風波,為了保護家族古厝的完整性,他協同家族長輩,將竹塹林申請為文化景觀,進行文資保護行動。在文資現勘現場,來自台灣各地的社運團體、專家學者,聚集到這個台灣南方小鎮,為了守護深具歷史意義的竹塹林。

文化學者蕭文杰表示,張家古厝的竹塹林,不只具有歷史意義,同時在講求降溫節能的時代,完整的竹塹古厝,更保有過去綠建築智慧。他指出在文資保護上,常常保護了古建築,卻忽略建築周遭環境,希望透過張家古厝周圍竹塹林的文化景觀申請,建構起過去居住環境的樣貌。

但是守護竹塹林,讓已經購地,計畫進行都更的建商,面臨無法開發的問題,因此來到現場抗議,表達不該文資指定。同時,百年歷史的張家古厝,所有權持分相當繁複,張家後代不全然贊成,拒絕進行文資審查,現場發生衝突。

屏東縣政府表示,面對兩方爭議,縣府依法受理文資審查,並邀請審查委員,進行初勘工作。面對家族成員的不諒解,張洧齊依舊進行導覽工作,希望能保護張家文化資產。

在台灣,早期依賴竹林構成家園防衛體系,所以有竹塹、竹圍之稱,來到平埔族所在的北頭洋聚落,部落文化研究者羊子喬說明當時村落地景。隨著時代演進,當時竹林圍家園的景況不再,在新建的部落文化村中,說明竹塹的歷史意義,實景卻已成為記憶。

張富宇是張家後代,他和張洧齊共同保護家園,希望保留下來的文化資產,家族可以共同經營,讓各方都獲利。面對張家許多成員,憂心指定文資侵犯財產權,損及利益,屏東縣政府表示,政府設有補償措施,但必須由家族成員來提出。

張家古厝竹塹林提報為文化景觀的審議,最後未獲通過,張洧齊的守護行動受挫,但對於保護家園的態度,依舊堅持。

張家竹塹古厝反映在文資保存下,開發與保留的衝突,當一樣樣代表台灣歷史文化資產的事物,消逝在歷史洪流中。讓人思考因應開發潮,現代的文資保護,該有何種新作法,才能保護更多歷史資產。

 

集數
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