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大學老宿舍|文化人士呼籲保存知名學者故居

採訪/撰稿 郭志榮
攝影/剪輯 賴冠丞

許多大學的老宿舍,有著悠久歷史,曾經是知名學者的故居,甚至是發揚文化的處所,承載著許多故事。現在它們面臨破敗與開發,一一消失。一群人發起搶救運動,不僅搶救老屋,更要搶救台灣記憶。

台北市溫州街,一群人聚集在國學大師臺靜農故居前,目前台大計畫將要拆除,文化人士緊急提報古蹟,進行搶救,台北市文化局安排文資審查前的現勘。

蕭文杰長期關心台灣文化資產,向文資審查委員介紹老宿舍的價值。長期以來,老屋的保存狀態,成為判定是否保存的依據,但是參與搶救的文化人士表示,老屋的價值,不只是建築本身,還有歷史的意義。

外界質疑,臺靜農在這裡居住時間並不長,不能成為被保存的理由。但是蕭文杰強調,居住時間長短,不該是妨礙保存的理由。

日治時期建立的帝國大學,就是台大的前身,為了提供學者、教職員居住,在現今的羅斯福路兩側,建立規模龐大的宿舍群,成為台北歷史上最早文化區域。這些宿舍中,前後居住了許多名人,為台灣作出不同貢獻。像是居住在溫州街老宿舍的立石鐵臣,是位知名畫家,為台灣建立早期動植物標本畫,也以畫作紀錄台灣民俗,但是住所至今沒有文資身份。

台大老宿舍因為城市發展和新建宿舍,不斷拆除消失,過去發起很多次搶救運動。青田街區域後來以聚落風貌保存,但是溫州街提報聚落保存,至今審議未過。建築師陳勤忠等文化人士,推動溫州街聚落保存,包含臺靜農、立石鐵臣等人的故居,希望整體區域保存,而非一棟棟的搶救。

除了台大老宿舍群,另一群人發起搶救政治大學老宿舍群,希望留下珍貴的化南新村。化南新村建立於1960年代,約有六十多戶,因為當時物質缺乏,採用簡約設計,透過不同巧思,來建築房屋。

苑舉民年幼時,曾跟著學者父親居住在化南新村,記憶中許多國家重要學者都是鄰居。過去種植的樹木,如今也成為參天大樹。但是政大計畫興建新院舍,化南新村面臨拆除危機。

2014年,苑舉民、王曉敏夫婦,和許多文化人士發起搶救行動,透過導覽小旅行、拍攝紀錄片,成功救下化南新村。但是政大提出異議,化南新村文資身分必須重新審查。搶救人士感到失落,以貼門牌介紹老屋的行動,希望喚起社會重視。

大學的老宿舍群,居住過許多對台灣有貢獻的學者,如同一部生活的歷史書,如今不斷被拆除,所剩不多,是否能在兼顧開發的需求下,妥善保存。

地點
集數
1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