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震之前-核電危機

採訪/撰稿 胡慕情
攝影/剪輯 陳慶鍾

2011年3月11日,日本因為地震引發的海嘯,席捲農田、住家,也淹沒了核電廠的發電與冷卻系統。隨後,福島核電廠運轉中的一、二、三號機,出現爐心融毀的情形。歲修中的四號機,也因為貯存核燃料的燃料池,失去冷卻而爆炸,歲修中的五、六號也岌岌可危…

福島成了輻島,就算日本動用灌海水的絕招,依然無法阻止情況惡化,國際援助也因輻射危機而撤退,福島事件成了史上第二大的核能災難。全世界也開始重新檢討電廠的安全系統。

台電公司核一廠運轉經理羅烈成說明,當核電廠發生緊急事故時,一定要先讓運轉中的機組停機,「就要讓控制棒插進爐心,讓它的燃料不要再分裂反應」,在電廠第二和第一圍阻體間,會有一套驅動系統,當緊急事件發生時,驅動系統會把控制棒插入燃料棒,燃料棒就會急停,不會再有連續的核分裂、避免產生更高的熱能。

福島電廠之所以要避免熱能不斷產生,是因為福島電廠是輕水式核電廠、採用沸水式反應爐。沸水式反應爐的運作原理,就像我們一般人使用電湯匙加熱一樣,透過電湯匙(核燃料棒分裂)放入水中加熱,產生蒸氣後推動機組的渦輪機去發電。因此,沸水式反應爐中的燃料棒一定要泡在水裡、保持一定的溫度。

不過,沸水式反應爐比電湯匙還麻煩一點、配置更複雜一點:電湯匙不插電以後,就沒有反應,但是燃料棒沒有這麼簡單。當燃料棒在核分裂時,會產生一千度的高溫,就算停機,也還有6%的衰變熱。因此就算機組停止運轉,也還要保持燃料棒的溫度,這就要靠反應爐配置的冷卻系統,為它降溫。



而冷卻系統並非獨立個體,它也需要電力才能維持運作。但核電機組的電力,本身就是靠核分裂而來,也就是說,核分裂產生的電力除了供給發電外,還得提供電力、驅動幫浦才能讓冷卻系統正常運作。原能會副主委徐明德強調:「反應爐、電力系統或冷卻系統,只要一個出問題,就要停機。」

台電核一廠副廠長吳才基表示,一般來說,電力系統和冷卻水系統的防海嘯措施,是跟著整座電廠一起安排的;然而,徐明德透露,維持反應爐安全的冷卻系統和電力系統,並不是核電廠本身的「安全系統」。因此「電力系統和冷卻水系統,防震係數都小於反應爐本身」。

到目前為止,因為日本核災還沒有告一段落,台電和原能會都坦言「不清楚為什麼電力系統會受損」,也就表示,電力系統和冷卻水系統,除了已知受海嘯侵襲外,也很可能是受到了地震的侵襲才出問題。

不過,就算核電機組本身的電力系統出問題,在核電廠的安全設計概念內,也還設計了外電供應電廠電源的設計。不過徐明德說,所謂外電,就是我們一般看到的高壓電塔,以台灣為例,會有三種不同規模的電(345KV、4.16KV和一般民間使用的220V)。

高壓電塔的電是345KV、核電廠內提供冷卻設備運作的電則是4.16KV,因此外電要接進來核電廠內,還需要變壓器轉換。由於外電的高壓電塔,只位於和一般民宅一樣海平面高度的位置,因此這次海嘯,也讓外電遭到侵襲。「福島要靠東北電力公司接電,所以我們推測是它的電網出了問題。」

徐明德說,目前台灣還不清楚福島電廠,究竟將電力系統配置在什麼地方,「因為每個電廠都會依它自己的廠區,還有地質條件去做設計,不過一般來說不會離建物太遠。」

儘管如此,福島電廠也還有緊急柴油發電機提供電廠發電,但讓台電公司驚訝的是,就連柴油發電機也沒有發揮作用。羅烈成推斷,恐怕是太大的海嘯超出福島電廠意料之外,「(海嘯)灌進了它的廠房、打壞它的設備,還帶來大批垃圾,造成它的設備沒辦法順利運轉,也取不到海水。」

對核電廠來說,電與水如同心臟與血液、缺一不可,這次福島成為輻島,正是因為兩者都缺乏,而原因就是「電廠設計超乎對災害的預期」。這場災難導致嚴重的輻射外洩,日本的電力公司人員,必須承受每小時2萬毫西弗的輻射值搶救,而且還不一定有作用。

3月19日,福島電廠終於接上外電,徐明德說,由於消防車已進駐,水源足夠,未來福島電廠的狀況可能會朝正面發展。但他也坦言,有水有電,還要能把水順利地注入反應爐內,「而這要期盼設施都正常」。

這場核災,突顯核電廠的安全牽一髮而動全身,一旦一個環節失靈,就很可能導致全盤失控的危機;目前日本政府對福島電廠的束手無策,也讓全世界陷入恐慌,不僅引發搶購口罩、存糧與碘片的情況,也再度引發全世界的反核風潮。

目前德國與泰國,都宣佈停建新的核電廠,甚至停止運轉現有核電廠。但台灣政府一再強調,台灣核電廠的安全。原能會每天召開記者會,也只告訴民眾日本的輻射塵不會來到台灣。



由於福島事件一直沒有平息,總統馬英九才宣布核一廠延役暫緩、核四廠興建暫緩一年,仍然沒有檢討台灣是不是真的適合發展核能發電。和日本使用同樣機組、有類似地質環境條件的台灣,會不會從福島事件有所反省和檢討,留給台灣下一代一個沒有恐懼的未來?

集數
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