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璞歸真的有機畜牧|與環境共生的牧場

採訪/撰稿 郭志榮
攝影/剪輯 張光宗

台南歸仁有座牧場,它不用傳統集約的飼養方式,而是採取自然有機。希望在提供有機飼料、不用藥劑、重視動物福祉、達成環境共生的規範下,建立反璞歸真的畜牧農業。

台灣的畜牧農業,在土地有限的思維下,長期集約化飼養。然而當國際日益重視有機畜牧,2018年政府通過《有機農業促進法》,許多農民也嘗試突破困難,走出屬於台灣有機畜牧的未來。

徐紫珊、馬伯煌等人合力經營這座牧場,八年前,他們向台糖租用台南仁德港墘農場十多公頃土地,依照規範,一步步建立標準化的有機牧場。目前主要畜養雞、豬為主,其中特別挑選平埔黑豬的品種。

平埔黑豬有著適應台灣氣候的優點,牧場也自製有機飼料來餵養豬隻,增加換肉率。有機畜牧的飼養環境非常重要,不僅要求乾淨清潔,也要求動物福利。而核心精神,就是減少人類過多干預,回歸動物天性,讓生物以自然方式對抗疫病。

從事有機畜牧,最關鍵就是飼料的製作,透過玉米、黃豆等有機作物混合,熟化後加入益菌。雖然自製有機飼料,一些作物原料還是要向外購買,於是他們租下更大農地,開始種植有機玉米和其他作物,讓原料自給自足。

近十年努力,牧場嘗試為台灣有機畜牧找出標準化的做法,同時舉辦工作坊,讓有心從事的朋友,交流學習。一般對有機畜牧最大的疑問就是,大面積土地飼養少量動物,達不到規模經濟,成本會不斷上升。徐紫珊說明,有機畜牧的重要在產出優質高經濟畜產,減少疫病,提升畜產價值,才是思考核心。

前原住民委員會主委瓦歷斯‧貝林也報名參加有機牧場課程,他離開公職後,回到故鄉南投眉溪部落,經營有機農場,希望研究適合部落的經營方式。農場採多元經營,種植不同作物,近幾年開始推動有機畜牧,以農場與周邊社區的農作及農業剩餘物,轉作有機飼料,達成循環農業。

農場以山豬和黑豬育種命名為巴萊豬。他們曾到韓國學習製作不同菌液,補充作物與動物的營養;同時利用菌種發酵技術,創造像森林腐植土的畜舍地面,讓飼養環境融入周邊的山林空間。

2019年,徐紫珊、馬伯煌等人經營的港墘農場遇到綠能工業區開發計畫,馬伯煌全力阻擋,並希望劃設有機畜牧促進區,讓更多人加入,形成上下游產業鏈。徐紫珊原本唸企管,接觸有機畜牧後,一頭栽入研究,特別專注在建立標準的法規上。他覺得有機畜牧是幫助台灣農村成長的好管道,希望更多年輕人能加入,生產出不輸國外的優質畜產品。

有機牧場不只照顧畜產動物,其實友善環境下,有恢復生態的功能。在牧場周遭,出現更多野生生物,達到環境共生的最終目標。
 

地點
集數
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