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能源轉捩點-核能夢

採訪/撰稿 張岱屏
攝影/剪輯 陳志昌

很多人認為,發展核能發電,是解決台灣溫室氣體排放的希望,是最快速的一個捷徑,政府也將核能發電列為低碳能源的選項。但核能發電真的是便宜又經濟的選擇嗎?核四的工期為何一延再延?而核廢料最終處置場址,最後又將獎落誰家?

去年行政院長劉兆玄公開承諾,核四將在今年七月商轉,如今這項承諾確定跳票。台電證實核四工程進度落後約5%,估計最快也要到民國100年以後,才能商轉,並且預算還要再追加四、五百億。

事實上,核四計畫從民國81年通過至今,總共展延過四次,工期總共延後約11年,整個施工過程一波三折。導致核四工程不斷延宕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台電曾列出七大原因,包括:1.計畫採邊設計、邊採購、邊施工,互為牽連糾葛。2.採分包而非統包或模組化方式施工,介面繁多。3.設備採購及設計出圖延遲。4.設計變更及設計衝突多。5.停復工之後續影響。6.原物料價格上漲導致承包商虧損。7.實際設計施作數量超出契約數量甚多,承包商要求另議單價。

許多人認為核四工程落後最關鍵的因素,是從統包改成分包。原來核四工程各由不同的公司承包,反應爐是由奇異公司得標,發電機是由日本三菱公司得標,核島區的工程由新亞公司接手,焊接則是中鼎公司負責。台電則是第一次負起所有工程介面整合的工作。為了整合這複雜的工程,台電擅自變更設計多達390件,其中18件可能危及安全。原委會認定台電違法,在去年四月與十一月對台電開出400萬的罰單,而環保團體則對核四工程的安全性憂心忡忡。

設計變更加上工期不斷延後,讓核四的建廠成本跟著水漲船高,平均分攤下來,台灣每個人負擔核四建廠費用超過一萬元。環保團體認為,過去台電在計算核能發電成本的時候,並沒有把建廠成本與核廢料處理等成本計算進去,才會讓外界有核能發電經濟便宜的錯覺。

核廢料是核能發電另一個難解的問題。目前蘭嶼露天貯存場有97000桶核廢料,核一二三廠內,共有95000桶核廢料,正急著尋覓最終的歸處。今年三月,經濟部公告兩處低放射性廢料潛在處置場址,分別是台東縣達仁鄉南田村與澎湖縣望安鄉東吉嶼。

目前設籍在東吉的300多位居民中,有200多人居住在台南、高雄,真正長住在島上的只有20多人。為了不讓自己的家鄉成為核廢之島,東吉旅台同鄉會這幾年不斷集結,位於高雄的信仰中心東吉啟明宮,也成為東吉人跨海反核廢的誓師地點。

面對中央將東吉列為核廢料潛在場址,澎湖縣政府也使出了殺手鐧。由於核廢料最終處置場址選址的依據,是人口密度必須在每平方公里600人以下,還要避開斷層、不利的地質條件與地下水問題,當然依據文資法劃設的保護區,也不得開發。澎湖縣政府依照文資法將東吉劃為保護區,已經間接排除了東吉成為核廢料場址的可能性,剩下的就是台東縣達仁鄉了。

相較於澎湖縣政府明確的反對態度,台東縣政府的態度,顯得曖昧不明。南田村是東海岸最南端的村落,由於位處海岸沙地,土地貧瘠,又被稱為「難田」。這裡的特產就是海邊一顆顆的大石頭。長久以來因為交通不便,人口外流嚴重,居民一直盼望台26線能貫通,但是道路沒通卻先盼到了核廢料。

吸引地方居民與代表同意核廢料設置最大的誘因,不外乎是五十億的鉅額回饋金。其中在地的鄉鎮有40%,也就是20億,鄰近的鄉鎮有30%,而縣政府可以拿到10%。雖然南田村民釋出了歡迎之意,但是南田村周遭的部落,仍掀起陣陣反對聲浪。

實際走進台東核廢料的預定場址,一邊是太平洋,另一邊是高聳的山壁,台電預計在這裡開隧道、挖山洞,存放100萬桶以上的核廢料。長期在台東進行地質調查的老師姜國彰指出,達仁鄉南田村的地質脆弱、斷層林立,又正位處菲律賓板塊與歐亞板塊的交界,正是造山運動最活躍,地震最頻繁的地帶,他相信沒有一個國家,會把核廢料放在造山運動最猛烈的活動斷層附近。

不論是低放射性的核廢料,或是用過的核燃料,在還沒找到最終處置場址之前,都只能繼續放在核電廠內,直到電廠可以存放的容量額滿為止。如果核廢料問題無法解決,以核能發電解決溫室效應的夢想,恐怕也是黃粱一夢罷了。

集數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