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水庫淤積的問題有多嚴重?
目前石門水庫的總淤積量高達九千三百萬立方公尺,而台灣四十座主要水庫的總淤積量,更高達四億七千萬立方公尺,比起一座翡翠水庫的蓄水量更多。而上游的土石仍持續崩落,每年以一千四百六十萬立方公尺的繼續增加中。成千上萬噸的淤泥流進水庫,成了水庫的頭號殺手,但是換一個場景,淤泥卻鹹魚翻身,成為燒磚製瓦不可或缺的原料!
距離石門水庫四公里外有一座八十歲的老窯廠,老闆蔡文聰承接父親留下的磚瓦工廠,他說石門水庫的淤泥富含石灰質,燒起來硬度夠,是很好的磚瓦原料。當一塊塊壓好的黏土經過上色與高溫燒製之後,搖身一變,有了豐富而多彩的模樣。一片瓦當中淤泥的用量大約是百分之六十,一塊磚中淤泥的用量則佔了百分之八十。蔡文聰樂觀的期待,如果有一天,台灣的人行步道大量使用本土製的透水磚,或許可以解決部分石門水庫的淤泥問題,也可以為式微的傳統磚瓦產業,找到一條的活路。
水庫淤泥不但可以做成人行道上的透水磚、屋頂上覆蓋的唐瓦,還有另一種新用途--「輕質骨材」。所謂輕質骨材是先將水庫的淤泥磨揉成球,再經過一千多度高溫燒結而成的陶粒,以這種陶粒取代砂石跟水泥攪拌,就成為「輕質混凝土」。
輕質骨材有著堅硬的外殼,內部卻有許多孔隙,因為這樣的特質,當它與水泥混合成建築混凝土之後,可以發揮隔熱、隔音、防火、抗震、耐蝕等等的特性。輕質骨材在歐美等地已經有五十年以上的歷史,包括各種大樓、體育場、橋樑、甚至是海上鑽油平台,都可見輕質骨材的應用。
為了尋找適合燒製的淤泥,中興大學土木系教授顏聰走遍台灣每一個水庫,蒐集各個水庫的淤泥來做試驗。他指出,在國外輕質骨材的原料絕大部分來自於礦區,但是台灣水庫淤泥的成分幾乎都適合燒製輕質骨材,這是台灣水庫淤泥很有價值的地方。但是過去因為台灣的砂石價格偏低,所以輕質骨材一直無法打入建築市場,也很少有人知道,埋藏在水庫裡令人痛惡的淤泥,竟然是世界上其他國家汲汲營營要去開採的原料。
放在對的地方、做正確的利用,水庫淤泥也可以找到新的生命。
當「淤泥再利用」這樣的想法開始在政府部門中漸漸成形時,台灣傳統的磚瓦產業卻紛紛關廠、外移,本地的磚瓦賣不出去,而國外的磚瓦正大舉進逼,夾殺台灣本土的磚瓦產業。磚瓦廠老闆蔡文聰投資上億元的磚瓦廠房,因為接不到訂單,已經停擺了好幾年。他說,自從政府將陶瓦的關稅從百分之五十降到百分之五之後,國外的磚瓦大量傾銷到台灣,傳統的磚瓦產業生存困難。面對空盪盪的廠房,他希望政府給傳統產業一條活路,也給水庫淤泥一條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