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外飄來的酸雨

採訪/撰稿 王晴玲
攝影/剪輯 陳忠峰

東北季風吹起,深秋的台灣,下雨的機會特別多。但很少人知道,台灣下酸雨的機率超過50%,北部地區更高達80%。而酸雨是跨國性的環境問題,台灣會下酸雨,除了本地的污染源外,更有許多隨著東北季風由大陸帶過來的排放物。面對這無國界的環境問題,民眾應有更多認知與關心。

當夏天遠離,東北季風吹起,台灣的天氣轉為陰冷有雨的天氣。雨中漫步或許帶來了些許深秋的浪漫,但是東北季風帶來的降雨,卻可能潛在您不知道的酸雨危機。根據長期監控台灣酸雨的中央大學林能暉教授研究,台灣下酸雨的機率,超過50%;北台灣更高達80%,酸雨問題已經是普遍現象。

大自然的降雨本來就呈現弱酸性,但因為愈來愈多的工廠、車輛等排放出的廢氣汙染,將硫化物與氮化物排進空氣中。經過輸送、擴散、滯留在大氣中的這些氣懸微粒,和水氣結合,以濕沉降的降雨方式回到地面,PH值一旦小於5.0,就是我們稱的酸雨。

酸雨最常被觀察到的危害,就是造成湖泊的死亡、森林的衰退與土壤酸化。

湖泊如果酸度超過5.0,會造成魚蝦死亡,土壤長期累積酸雨的侵害,造成作物生長困難。而這些人們幾乎都難以察覺。

台灣從10年前開始進行酸雨監控,全台灣有12個測站,從12個酸雨監測站中得到的資料,可以明顯看出,台灣目前酸雨嚴重的地區,主要集中在北部。而在深究酸雨的污染源,有一半以上屬於境外污染,也就是大陸產生的污染隨著東北季風帶到台灣來降雨。在東北季風天氣型態下,大陸東北地區所釋放的硫化物,約 72 小時後逐漸傳送至台灣地區。大陸沿岸污染物更只需要一天,就可以到達台灣,尤其以長江下游的高污染區,對台灣地區的污染潛勢最大。

酸雨是跨國界的,一個國家的污染,通常是另一個國家受害。面對全球性的污染問題,需要的是跨國合作。也需要地球村的每一成員,拿出誠意與良心,共同為酸雨問題,思考出合宜的解決對策。

為了監控酸雨,桃園縣環保局號召了幾個國小的高年級小朋友,成為酸雨小尖兵。每天這些同學必須將清洗乾淨的桶子拿到戶外擺放,一旦降雨,小朋友必須蒐集雨水,並做初步的酸鹼度測試。看著小朋友日復一日、仔細不苟地參與酸雨監控工作,深切感受到,關心環境需要在地的力量,更期待這些酸雨小尖兵,未來能成為關心環境的先鋒。

地點
集數
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