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為了提供多元環境新視角,我們的島與各地導演合作,推出「環境映像」影展,讓好片能夠讓更多人看見,這些作品有的紀錄家鄉,有的是導演本身長期關注的生態環境議題,其中六部也是「2023神腦原鄉踏查紀錄片競賽」的入選作品,在公視我們的島YT頻道也能收看
氣候變遷帶來的劇烈變化,極端高溫也是其中之一。
這幾年,世界各地都陸續傳出熱浪,巴黎甚至進行模擬演習,假設2032年連續出現攝氏50度高溫時,該怎麼做,而台灣也飽受高溫的威脅,在各層面都受到了衝擊.....
2024年的世界環境日,主題定為:「修復土地,沙漠化和乾旱」,提醒大眾水資源的重要性。台灣雖然四面環海,但山高水急,水資源難以自然留存,而各項開發與污染,也加速惡化水資源的處境。根據氣候變遷災害風險調適平台資料,台灣近六十年的年降雨雖互有增減,但豐水年與枯水年差距逐漸加大,且枯水年次數有增加跡象....
在台北市的基隆河流域,很多人好奇鸕鶿怎會來到這裡?讓「追鸕鶿」變成很熱鬧的公民科學?在湖山水庫發現第一筆鸕鶿群體繁殖的紀錄,這代表什麼含意?而金門慈湖原本是鸕鶿最重要的夜棲地,在2016年莫蘭蒂颱風侵襲後,倒了許多木麻黃,又對鸕鶿造成什麼樣的變化?
2023年12月10日,亞洲棒球錦標賽冠軍戰開打,這是台灣首座室內棒球場,不少台灣民眾期待32年的大巨蛋,也開展全新的一頁。
32年前,台北市立棒球場是北部地區主要的棒球比賽場地,不過職棒總冠軍賽第7戰,因為大雨中斷賽事,當時球迷吶喊要一座風雨無阻的巨蛋,揭開籌建大巨蛋的序幕。不過,下蛋在何處?從關渡平原、市立體育場到松山菸廠,最後以腹地大,交通便捷,位於市中心等理由,最後定案松山菸廠,這一路走來發生了什麼事呢?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