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動物

採訪/撰稿  楊蕙萍
攝影/剪接  陳添寶

世界動物保護協會WSPA2004報告曾經警告「採取即時措施,遏止工業化畜牧業的發展,尤其是在亞洲、拉丁美洲、美洲等已成為主導的地區更為緊迫」,WSPA 擔心的是工業化畜牧是否會引發下一波全球健康危機?
不知道,但密集空間帶來的疫情問題卻最近讓衛生、農業單位繃緊神經。疾病管制局接獲通報的流感個案數直線攀升,而南韓上個月底爆發人畜共通的H5N1禽流感,採取撲殺政策,又引起週遭各國的緊張。空間密閉爲什麼是高危險因子,又有何種方式能夠讓人類和動物可以相安無事?

對「豬」這個動物,你的印象是什麼?

「牠很愛乾淨很愛睡覺」,「牠會發出這種聲音。」

那「雞」呢?

「雞很愛說話。」「牠會咕咕叫。」

那看到牛你想到什麼?

「牛奶很好喝。」

以上是我們對於經濟動物的印象, 養了牠可以賣錢,烹煮牠可以得到溫飽,這是所謂的經濟動物。有多少人知道牠們是如何飼養出來的?又有多少人知道我們的一個決定,如何影響牠們的一生?

從一天早餐開始,我們就和經濟動物有了接觸,不過,多數人是從市場或商店認識牠們,但科學家的眼裡這些經濟動物有不同的樣子。

這隻鷄從出生到開始就被關在小籠子,研究人員設計了一些關卡,測試牠的行為反應,牠得通過這些考驗,例如說,牠要連續啄拉環三下,才能啟動電腦幫牠打開這扇門,結果呢?

鷄的本能,讓牠發現可以築巢的地方,我們再來看看後天的狀況。在這個餵食實驗裡,請兩隻雞看電視,螢幕上的雞吃著碗裡的飼料,請注意,牠們吃的是「紅色」碗裝的飼料。

實驗開始,把紅色和黃色的碗放在一起,裡頭都裝著飼料讓牠挑,你猜牠的反應是什麼?

我們通常對叫做『寵物』的動物,和要吃的經濟動物,是不同的方式。商人希望短期獲利,於是積極尋求改善這些經濟動物基因,為了讓這些經濟動物有更高的產值,我們通常這樣對待牠們---關在一起、集體飼養、最低單位面積有最高產值。但過度集中的問題,您不難想像。

全球有超過60億人口,隨著人類的需要,我們也同樣畜牧經濟動物,導致有10億頭豬、13億頭母牛、18億頭綿羊和山羊及154億隻雞,跟著人類一起爭奪著地球上的資源。

每天各地肉品拍賣市場交易活絡,來自畜牧場的豬隻在市場上待價而沽。根據中央畜產會的資料台灣現有養豬頭數722萬多頭,養豬戶13034戶,平均每戶飼養頭數544頭,.年產值568億,佔農業產值的15.38%,也佔畜牧產總產值46.53%,為農業中最大產值產業,從交易到宰殺過程更需要嚴格把關。

以新竹縣肉品市場為例,總共有六位獸醫師負責屠宰肉品線的衛生安全檢疫工作,但是,早上兩位值勤,下午三位負責黃昏市場豬隻檢疫,一天只有一位獸醫師可以休假的龐大工作量,對於獸醫師對於民眾都不是件好事,更重要的是,我們是不是真的需要這麼多的豬肉呢?

民國86年爆發口蹄疫,國內豬價持續下跌,88年底豬源減少,豬價飆漲平均豬價上探到每公斤72元,今年二月到十一月連續五個月則在45元的價格,甚至傳出台糖員工每個月必須強迫購買十公斤豬肉因應偏低的豬價。隨著進口玉米飼料暴漲,養豬成本提高,紛紛趕著出豬,以及開放各種畜產肉類進口,地狹人稠的台灣面臨農業轉型,消費習慣轉變的挑戰。

工業化的畜牧會不會引發下一場全球健康危機?沒有人知道。但我們對待經濟動物的方式,卻是和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獸醫師檢驗人數,畜養環境管理都是問題,而我們最終要問:是不是願意在面對這些經濟動物時,給予更多人道思考與對待。

集數
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