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播出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熊鷹是台灣最大的猛禽。畫面提供/玉管處

在研究者與生態攝影師眼中,熊鷹是最艱鉅的目標。在排灣族與魯凱族的文化裡,牠的羽毛象徵地位與榮耀,但時代變遷,傳統規範式微,想佩戴熊鷹羽毛的人變多,導致嚴峻的盜獵危機。當科學家們努力探索熊鷹的奧秘,在這片土地上,古老文化與熊鷹該如何並存?

想收到最新推播,加入我們的島line社群

下著雨的早晨,長期拍攝鳥類生態紀錄片的梁皆得導演決定賭一把,開了一個多小時的車來到北部山區,他經常在這裡等熊鷹。他曾有過連續五個月、幾乎天天到山區蹲點,最終卻只拍到三次求偶畫面的艱辛經歷。


長期拍攝鳥類生態紀錄片的梁皆得導演,經常到北部山區蹲點等熊鷹。

熊鷹是「定點伏擊」型的猛禽,不像同為森林性猛禽的林鵰,常在空中長時間巡弋。梁皆得導演說:「牠的滯空時間只有林鵰的四分之一。」極難在廣闊的天空中,捕捉到牠的身影。


熊鷹的狩獵的策略是定點伏擊,能拍到牠們在天空翱翔的機會相對少。畫面提供/邱嘉德、林可欣

連看見都很難,想研究牠們更是難上加難

熊鷹棲息於海拔300到2800公尺的山區,喜歡有大樹的環境,方便觀察與伏擊,主要捕食山羌、飛鼠、藍腹鷴等棲息在原始森林的物種,築巢時會挑選陡峭而且視野良好的環境。因為棲地喪失、非法獵捕,屏科大研究總中心野鳥研究站特聘研究員孫元勳推估目前族群數量約500對,主要分布在中央山脈的深山。


熊鷹築巢時會挑選陡峭而且視野良好的環境。畫面提供/林業保育署

屏東科技大學的孫元勳老師團隊,投入熊鷹研究超過二十年。他們長期的野外調查發現,一對熊鷹約需10平方公里的廣闊生活空間。曾擔任孫老師助理的黃永坤,嘗試以聲音來理解熊鷹,他長期觀察野外與圈養個體,整理出牠們至少有七種叫聲,還釐清了不同叫聲與當下的情境。

2019年至2024年,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孫老師團隊執行研究計畫,團隊首次透過衛星追蹤熊鷹,成功繫放8隻個體、追蹤7隻,取得了長期且精準的定位資料。當時的研究助理謝季恩說:「這對我們來說,是整個台灣熊鷹研究跨了很大一步。」透過追蹤資料,團隊推估玉山國家公園範圍內,約有53至86對熊鷹,約占全台灣總族群的七分之一。

另外,熊鷹天性謹慎,常將巢位築於人類難以到達的陡峭邊坡。藉由追蹤成鳥的活動熱點,研究團隊成功找到了隱密的巢位,為後續的繁殖生態研究,奠定了基礎。


2019年至2024年,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孫老師團隊執行研究計畫,成功繫放8隻個體、追蹤7隻。畫面提供/謝季恩


研究團隊透過衛星追蹤熊鷹,取得長期且精準的定位資料。畫面提供/玉管處

熊鷹的巢,是生命誕生的起點,也是研究人員理解繁殖成功率、天敵壓力與環境威脅等議題的窗口。孫老師團隊位在宜蘭的研究人員,在五月下旬成功為一隻名為「烏奈」的幼鳥進行繫放。專業攀樹師上攀至數十公尺高的巢樹,將幼鳥帶回地面。為了避免幼鳥銳利的爪子,抓傷研究人員或牠自己,團隊還特別準備了小球讓牠緊握。接著團隊迅速為牠測量各項形值,如跗蹠長徑、全頭長等,熊鷹的虹膜會隨年齡改變顏色,也是紀錄的重點。完成測量之後,研究人員為幼鳥綁上發報器,方便追蹤牠離巢後的活動範圍與移動路徑。


攀樹師上攀至數十公尺高的巢樹,準備將幼鳥帶回地面。


研究人員為帶回地面的幼鳥「烏奈」,進行各項形值測量,如跗蹠長徑、全頭長、虹膜顏色等。

透過架設在巢邊的自動相機,團隊也紀錄到「烏奈」的菜單,山羌、大赤鼯鼠、和藍腹鷴等物種經常出現,整體來說哺乳類的比例比較高。

想活下去,熊鷹得面對氣候、盜獵等多重壓力

這項由林保署支持的研究計畫,從2022年開始觀察到13隻個體,包括7隻成鳥、2隻亞成鳥與4隻幼鳥,其中有一隻幼鳥在細雨中夭折。研究人員林可欣觀察到,在牠的成長期間有高達48%的日子都在下雨,連續降雨導致親鳥無法外出覓食,幼鳥最終因營養不良而死去,最後,飢餓的母鳥選擇吃掉了自己的孩子。


在近年追蹤案例中,有隻幼鳥個體在細雨中夭折,研究人員林可欣推測,可能連續降雨導致親鳥無法外出覓食,導致幼鳥營養不良死亡。畫面提供/林業保育署

想要活下去,熊鷹得要面對天候、棲地品質、天敵、盜獵等多重變數,林可欣說,北部族群遭遇的是氣候問題,南部族群遭遇的是獵捕壓力。

想減輕壓力,讓更多人認識熊鷹是重要的。以往只有研究人員才有機會目睹的育雛點滴,2024年,屏科大、民間企業及玉管處合作進行熊鷹巢位直播,讓更多人看到成長的喜悅與艱辛。這場直播吸引了十多萬人觀看,後來因為電力因素只進行了12天,主角莎倫順利離巢。


為了讓更多人認識熊鷹,在2024年,屏科大、民間企業及玉管處曾合作進行熊鷹巢位直播。畫面提供/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梁皆得

原住民傳統規範式微,導致熊鷹羽毛商品化

原住民傳說中,百步蛇年老後會蛻變成熊鷹,因此年輕熊鷹飛羽上的三角斑紋,被視為與百步蛇圖騰的連結。在排灣族與魯凱族的傳統中,是地位象徵。過去,羽毛的使用受到嚴格限制。排灣族耆老謝榮祥解釋,只有三種特殊身分的英雄或勇士才有資格佩戴。青葉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巴俊傑也指出,在魯凱族部落,唯有貴族以上身分者才能佩戴。


熊鷹的羽毛曾是排灣族、魯凱族領袖才能佩戴的身份象徵,但現在傳統規範式微,想佩戴的人變多,熊鷹羽毛被商品化。

從前羽毛的使用上有嚴謹規範,然而隨著時代變遷,這些規範逐漸式微。研究者黃永坤指出,以前一個部落就只有部落領袖可以佩戴,後來外來殖民政權與西方宗教進入,削弱了部落領袖的傳統權威,使得羽毛的佩戴規範變得鬆動。耆老謝榮祥感嘆,我們本來既有的傳統尊嚴被我們自己踐踏了,已經失去了原有意義。

想佩戴羽毛的人變多,導致熊鷹羽毛商品化。孫元勳老師訪查發現,在藝品市場上,一根品質好的熊鷹羽毛,價格可超過新台幣五萬元。希望能減輕盜獵壓力,孫老師在2018年起與工藝師鍾金男合作推廣仿真羽毛。鍾金男特別強調「在授課過程裡,第一堂課就一定要傳授傳統文化的意涵,跟羽飾的佩戴意義。我們不是在衝撞文化。」為了尊重傳統,嚴格篩選學員,確保只有具備佩戴資格的族人才能參加。


2018年起孫元勳老師與工藝師鍾金男合作推廣仿真羽毛,為了尊重傳統,鍾金男也嚴謹篩選學員,有佩戴資格的族人才能參加課程。

孫老師團隊推動初期的問卷調查,仿真羽毛在排灣族約有四成接受度,在魯凱族則達到五成左右,好消息是使用風氣逐漸增加。排灣族部落領袖包金蓮強調,領袖真正的核心是責任與肩膀,羽毛只是象徵。他呼籲部落應共同討論,建立新的使用規範,讓傳統在現代社會中找到新的平衡。


排灣族部落領袖包金蓮認為,羽毛只是象徵,領袖真正的核心是責任與肩膀。

牠們還面臨哪些新型威脅?

雖然近幾年開始進行繫放研究,關於熊鷹,還有許多未解之謎。放眼國外,日本的熊鷹面臨風力發電葉片撞擊、高壓電線觸電、鉛中毒等新興威脅,這些都是台灣的熊鷹未來可能要面對的挑戰。

持續收到發報器回傳的訊息,宜蘭的研究人員確定「烏奈」已經順利離巢,展開對世界的探索。蒼穹浩闊,祈願每隻熊鷹都能找到良好棲地,平安地翱翔天際。


宜蘭的研究人員持續收到發報器回傳的訊息,確定「烏奈」已經順利離巢,開始探索周邊環境。

 

延伸閱讀》祕境丹大|布農族傳統領域與狩獵文化

 

核稿/廖婕妤,編輯/林彤恩、林燕如

學科
動物
縣市
  • 台灣
關鍵字
猛禽, 熊鷹, 獵捕, 棲地, 原住民文化, 孫元勳, 屏科大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工作人員
陳佳利
顏子惟
戴嘉宏
工作人員標籤
採訪報導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想收到最新推播,加入我們的島line社群

稻稈入土不易腐化影響稻作

早年農業社會,在稻米收割後,農民會燃燒稻草,將灰燼埋入土中,但因為焚燒造成空污問題,和影響交通視線等危險,《空氣污染防制法》規定,禁止在田間露天燃燒稻草,目前約有八成稻稈都隨著收割後,翻耕入土。


早年農業社會,在稻米收割後,農民會燃燒稻草,將灰燼埋入土中。圖為資料畫面

一公頃的稻田收割後,大約會產生五到六公噸的稻草,在新竹務農的鄒承諺說明,這些稻草會在農地裡曬乾收捲起來,拿來做草繩或變成菜園保濕防曬的墊材,不過大部分農民都會選擇切碎,打入土壤裡變成養分。

「但這些打到田裡的稻草,遇到颱風或急降雨,就會浮在水溝堵塞排水系統,或影響下一期秧苗生長。」鄒承諺表示,水稻矽含量高,分解速度比雜草慢,超過一個月都還會保持完整形狀,非常令人頭痛。


打到田裡的稻草,不容易腐爛,還會浮在水面,影響排水。 圖為資料畫面

變成100%稻草托盤再利用

根據主計處綠色國民所得帳的統計資料,稻草的年平均產量約167萬公噸,是國內最大宗的農作生產剩餘資源。農業試驗所試著將稻草製作成稻草紙漿,再塑形成可分解包材。


稻草的年平均產量約167萬公噸,是國內最大宗的農作生產剩餘資源。

農業試驗所農化組應用微生物研究室助理研究員郭聆亦表示,曬乾後的稻草,會先進行捆包、切碎,再使用低污染的鹼浸泡一個晚上,溶解出纖維素,接著進入機械搓揉機破壞稻草結構,再透過設備,變成更細緻稻草漿。


使用低污染的鹼浸泡


溶解出纖維素

這些稻草漿接著進入紙塑成型機,最後再烘乾,成為100%稻草製的超市托盤或鳳梨裝箱墊材,農業試驗所農化組副研究員張明暉指出,「稻草托盤可以取代塑膠疏果套,達到兼顧減少塑料和食品級的需求,而且稻草源源不絕。」


可分解蛋盒


鳳梨裝箱墊材

稻草壓縮製成燃料顆粒發電

此外,由於稻草體積龐大,不耐儲存,集運和運送成本高,國內缺乏稻草漿的廠商和集運商,於是農試所也與地方農會合作,希望將稻草切碎壓縮,製作成燃料顆粒,提供生質能鍋爐所需要的熱能。


農試所與地方農會合作,希望可以將稻草切碎壓縮,製作成燃料棒發電。

目前農試所可以將100公斤稻草轉化成90公斤的燃料顆粒,這些燃料顆粒會送樣檢測,也會到造紙廠提供試燒,確認是否符合CNS標準。張明暉指出,「稻草灰分比較高,加上含矽,燃燒過程會阻燃,因此仍需專爐專燒等技術克服。」(相關新聞:農業剩餘資源再利用 稻草轉化可發電燃料顆粒)

稻殼需求變低需要就地利用

除了稻草,碾米後的稻殼在國內每年產量高達65萬噸。早年農業社會對稻殼有需求,如今大幅降低。台東池上的陳協和米廠經營超過一甲子,卻面臨稻殼堆積的問題。

以池上稻作面積約1680公頃,一期產生1680公噸稻殼,兩期就有超過3000噸需去化。老闆陳政鴻說,「過去農民會拿稻殼燒熱水或當肥料,但現在化肥選擇多,需求量下降,米廠堆積問題越來越嚴重。」


過去農民會拿稻殼當肥料。

國內雖有廠商收購做為煉鋼保溫劑或養雞墊材,但東部運輸不便,必須尋找就地利用的方式。「東部常遇颱風或豪雨,交通中斷,倉容量塞住就無法碾米。如果能就地利用,不僅解決堆積問題,還能減少運輸成本與碳足跡。

在2011年,陳協和米廠與工研院合作,使用稻殼炭化技術。工研院中分院副執行長李士畦說明,以前大家收割完在燒田後再翻土,其實就是利用燃燒後的生物炭,來中和土壤,這是老祖宗流傳的智慧。


池上的陳協和米廠在2011年與工研院合作,使用稻殼炭化技術,希望讓稻殼就地利用。

製作炭化稻殼和稻殼醋液

工研院和碾米廠設有一座中小型稻殼炭化爐,可以一次處理500公斤的稻殼。碾米廠將稻殼填充到鍋爐中點火燃燒,最後再封蓋,進行耗氧悶燒三天。設備溫度約控制在380到450度C,最後等待冷卻開蓋。

「火侯和鼓風機要控制好,要保留生物炭,而不是全部燃燒變成灰燼。」陳政鴻表示,500公斤的稻殼可轉化成120到150公斤的稻殼炭,另外悶燒後的氣體收集,經過冷凝設備,製作成「稻殼醋液」,同時也是天然驅蟲資材。


稻殼炭化的過程,會將悶燒後的氣體收集,經過冷凝設備,可製成具有驅蟲功效的「稻殼醋液」。

這些資材會提供給萬安社區有機稻米產銷班使用,農民在一期稻作時,會以稀釋300至500倍的稻殼醋液,進行葉面噴灑,預防負泥蟲。而稻殼炭是多孔隙的鹼性資材,增加土壤的通透性,讓更多微生物能夠進駐,讓植物長得更好。


稻殼炭能改良土壤酸度


稻農噴灑稻殼醋液預防蟲害

稻殼製成貓砂循環利用

目前因為設備處理量有限,碾米廠仍有部分稻殼需要委外處理,也有民間企業善用稻殼特性,製作成稻殼貓砂,創造新價值。宜蘭三星有家貓砂代工廠,就回收農民的稻殼,做成貓砂。

生產後的貓砂不只要除臭,也要具備吸水凝結的特性,放到水裡還要能順利崩解,考驗著研發業者調配稻殼的比例。老闆Steven指出,稻殼它本身就吸附味道,做成貓砂希望可以解決環境問題。


宜蘭三星有家貓砂代工廠,回收農民的稻殼,製成環保貓砂。

從貓砂、蛋盒、包材到生物炭,如何將稻殼與稻稈等農業剩餘物資,創造新的循環價值,棄物再利用,也是循環農業的挑戰。這些剩餘的農業材料,有機會回到土壤,未來也可能變成你我生活中的材料來源。(延伸閱讀:家有貓小孩,貓砂怎麼丟?)

 

 

核稿/廖婕妤,編輯/林彤恩、林燕如

學科
農業
縣市
  • 台東縣
  • 池上鄉
  • 宜蘭縣
  • 三星鄉
關鍵字
稻草, 稻殼, 農業廢棄物, 焚燒, 紙漿, 蛋盒, 燃料棒, 貓砂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工作人員
謝承恩
張光宗
工作人員標籤
採訪報導
Subscribe to RSS - 本週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