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name」相關文章

棲蘭森林運動

2001-01-29

1998年保育人士舉發退輔會森林保育處,於棲蘭山以枯立倒木整理之名行砍伐之實,於是一場"搶救棲蘭檜木"的森林運動在全國燃起。 同年環保團體發起"棲蘭檜木國家公園"催生連署,為森林而走千人遊行、為森林祈福守夜等活動,透過民間的力量全力搶救台灣殘存的天然檜木林,而經過三年的努力,棲蘭檜木的前景為何?

和平島的畢業秀|在地媽媽反對污水處理廠帶來的環境衝擊

2001-01-21

一群家住在和平島的媽媽們,參加解說員的訓練課程,她們的畢業秀就是要辦一個解說活動,為了籌備這個活動意外發現和平污水處理廠的興建可能破壞一個古蹟砲台,於是她們開始寫陳情書、辦活動。和平污水廠所在地要挖山填海,經過這群媽媽們的訪查,發現漁民對污水廠的興建也持反對立場,因為填海造成海水混濁,會影響漁獲。污水廠的設置是為了處理環境污染的工程,但是設置的地點與方式恰當嗎?面對民眾的反對聲浪,縣府的做法又是什麼?

大地之愛

2001-01-15

在各種化學肥料與農藥開發之後,幾十年來過度施作化肥與農藥,以追求作物完美外表與高產量的結果,造成土壤酸化、鹽化,地力衰竭,土壤生態失衡。為了改善農地,師法古人的有機耕作方式,重新回到農家。

兵來將擋

2001-01-14

彰化漢寶的黃先生,家中三位兄弟都種植蔬菜。他表示,政府利用輔導轉作綠肥來進行減產,讓農地不種經濟作物,反而種著沒有價值的東西,再去領取一期四萬六的補助款,根本是錯誤的。黃家三兄弟的問題,正是台灣農業處境的縮影,也是政府必須面對的課題。國外低價農作的進入,迫使國內必須減產,如何進行農地調整?繼續種植的農作物,如何進行品質提升,讓產業升級?優良及有競爭力的農作物,如何購建行銷網絡,擴大市場?

滄海桑田

2001-01-14

你知道過去清朝為了例行禁採硫磺政策,每年在陽明山燒山四次嗎?你知道日本人如何使當年癩痢頭一樣的陽明山林木翁鬱,卻又讓她遭受病害之苦嗎?你知道蓬萊米的發祥地竹子湖,如何成為今日的海芋勝地嗎?

台灣人 自求多福

2001-01-08

台灣的環境問題愈來愈多浮在檯面上,還有多少是地雷呢?會不會哪一天會引爆更大的災難,對於工業污染的防治,與經濟發展的程度,政府應該以更大的智慧來處理。

當水離家愈來愈遠

2000-12-25

山上野溪的水愈來愈少,水源地愈來愈遠,水管就愈拉愈長。 布農族校長回憶十幾年前走過吊橋時所聽見潺潺的水流聲,如今卻發現橋下的水聲變小了,只聽見自己的腳步,他開始憂心,是不是再過十年就完全聽不到水聲。

綠色黃金的昨天與明日 

2000-12-18

紅灰、白灰與包葉,只有吃過檳榔的人才知道這其中不同的口感。紅唇、白肉與穿得少,也藉由檳榔西施來領會性別與慾望間的挑逗。檳榔現象是台灣特有的文化之一。今天四處映入眼簾的檳榔攤和滿街的摩托車騎士是外國觀光客對台灣最為印象深刻的兩種文化。台灣吃檳榔的人口已超過三百萬人,每年的消費額近千億元。檳榔的存在,在台灣已經不僅僅是單純的破壞水土保持、暴利農作物、或是口腔癌的恐慌,它已經是關於社會的、文化的、以及性別的議題。

屋頂不見了

2000-12-11

近幾年來,每到豪雨、颱風、地震,總是造成嚴重的崩塌、土石流等災害;水庫的淤積與污染更是被熱門檢討的話題。這些災害的元兇,有一部分是來自於山地的濫墾,高山農業的開發造成水土保持不良,甚至污染集水區的水源。探尋一切問題的源頭,就是在於中橫公路的開通,梨山點樹成金的奇蹟,讓更多人上山務農,賺取現金...

變色的珍珠項鍊

2000-12-04

東台灣海岸山脈因先天脆弱的地質及海岸獨一無二的景觀資源,而有珍珠項鍊之美譽。然而,以開發交通,繁榮地方為由的台十一線濱海公路道路拓寬工程,挖山填海,並覆上擋土牆、消波塊以穩固地質結構脆弱的邊坡,阻擋強烈大浪對海岸的不斷侵蝕。目前拓寬工程幾近完工,我們已犧牲了寶貴的地景,但是這場似乎是以卵擊石,與自然力永無止境的對抗賽,不知何時停止。

WTO來了

2000-12-04

台灣加入WTO對農業部門產生的衝擊,不僅與農業部門因應農產品進口的策略有關,也同時涉及國土如何規劃的問題。高山農業政策在這波衝擊中如何定位,既對高山農戶的生計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亦對台灣山野的地景有至為關鍵的決定。

落入人間的梅花鹿

2000-11-20

三十年前,台灣梅花鹿因為經濟上的獵殺及棲地的被掠奪而在野外絕跡。之後在墾丁國家公園的社頂地區,成功復育了台灣特有的梅花鹿亞種,也使得梅花鹿恢復了野外的生存能力,這是台灣野生動物保育的一項重要成就。然而復育成功後,卻面臨了不能野放及棄養的問題。野生動物保育法自民國1989 年公告以來,不曾將梅花鹿列為保育類的野生動物來保護,一般的獵人或民眾可隨意去獵捕野放的梅花鹿,復育梅花鹿變成了繁殖家畜的諷刺。今天復育真正要面對的挑戰,在於人是否能根據過去的教訓,建立人跟自然能夠永續相處的保育觀念。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