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世界海洋日__振興:為海洋採取集體行動

整理/林燕如

為了喚醒人類對海洋環境的重視,聯合國在2009年起,指定6月8日為世界海洋日,希望全球人類藉此審視全球性海洋污染以及過度消耗資源等問題,今年主題是振興:為海洋採取集體行動

2022年聯合國氣象組織公布《2021年全球氣候狀況報告》,提出溫室氣體濃度、海平面上升、海水溫度以及海洋酸化四項氣候關鍵指標都已打破紀錄,而當前的海洋是至少兩萬六千年以來最酸的時刻,因為海洋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產生化學反應,導致海洋酸化;海水溫度也不斷上升;南極冰河融化,過去10年間,海平面就上升多達4.5公分。 

此外,世界自然保育基金會與研究機構合作,檢視全球2590份海洋研究,發現全球2144種物種遭遇塑膠海廢污染,有高達9成的海鳥及一半的海龜誤食塑膠。學者指出根本之道在於源頭減量,基金會提出警告,再不設法從源頭減廢,到2050年塑膠海廢將4倍成長,而地中海、黃海、東海與北極海等污染熱點,因微塑膠濃度過高,已超過生態危險的臨界點。

延伸閱讀》蚵苗消失之謎|西部沿海牡蠣養殖走入黃昏?
延伸閱讀》酸化之海|溫室氣體的排放讓海水加速變酸
延伸閱讀》塑膠微機|流入海洋的微塑膠

台灣的海洋現況又是如何呢?

 

▌古老生物| 海龜

全球有七種海龜,在台灣海域常見的有綠蠵龜、赤蠵龜、玳瑁、欖蠵龜、以及革龜。都是被列入第一級瀕臨絕種保育類動物。產卵棲地開發、海廢污染、人為捕捉、船隻撞擊等因素都造成海龜族群面臨危機。根據海保署資料,2021年全年度統計,海龜擱淺359隻(活體70隻,死亡289隻);2022年第一季國內海龜擱淺件數有106件(活體25隻,死亡81隻),以常見的綠蠵龜為主。
延伸閱讀》平安龜

 

▌生物起源|珊瑚礁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長期進行全國珊瑚礁體檢,在世界海洋日前夕公布12年來全台珊瑚礁健康狀態,並以生態健康紅綠燈燈號來做區分。健康良好的綠燈只有蘭嶼;健康堪憂的黃燈區則有墾丁、綠島、澎湖;岌岌可危的紅燈區,分別是北海岸、東北角、東海岸、小琉球等地,其中小琉球活珊瑚覆蓋率只剩10-20%,中研院學者認為已經超過生態韌性可自行恢復的臨界點,需要人為協助來強化保育。
延伸閱讀》海中之森|台灣珊瑚礁體檢計畫


▌海中精靈|鯨豚


出現在台灣海域的鯨豚種類多達全球的八分之三,也因此促成賞鯨觀光的生態旅遊模式,不過,也常聽見鯨豚擱淺的消息。根據海保署資料,2021年全年鯨豚擱淺共144隻(活體11隻,死亡133隻 ),而2022年第一季國內鯨豚擱淺統計,通報件數有51件(活體9隻,死亡42隻),其中以露脊鼠海豚最多,糙齒海豚、弗氏海豚居次。

延伸閱讀》當鯨豚上岸|敲響海洋生態的警鐘

▌海洋廢棄物及污染


塑膠、保麗龍的便利性,讓人們在使用時,很容易忘記它們可能對環境造成的污染,但,它們正對我們的環境造成衝擊。從海保署資料得知,2022年4月清出的684噸海洋廢棄物:寶特瓶有37噸、竹木類143.6噸、保麗龍22.6噸、廢漁具漁網33.8噸,無法分類的廢棄物有428.2噸。更多的還有難以計量的微塑膠,正在危害我們的海洋環境。同時漏油、化學物等海洋污染也沒有消失,2022年第一季接獲海洋污染通報件數就有21件。

延伸閱讀》海塑去哪兒|了解台灣海底垃圾有哪些?
延伸閱讀》管不住的漁網│海中漂流成生態殺手
延伸閱讀》油到小琉球|2021.6.22 中油高雄大林外海油污事件


台灣四面環海加上離島地區,我們與海洋息息相關,她是我們的母親,我們也常稱呼自己是海洋國家。但我們對這片海洋好嗎?


我們可以做那些改變?

不想再有傷心太平洋,我們每個人都是垃圾的製造者,都有可能成為污染這片海的幫凶,一起來做些改變。

群眾的美麗減塑│自備環保餐具愛護環境
紙塑盒你叫外送|呈倍數成長的外送垃圾
聽見海龜媽媽的求救|持續為海龜發聲
手感的溫柔|布尿布、布衛生棉減少地球的負擔
在稻田裡護海洋|花蓮新社農民轉型有機耕作
吃魚這門課|學習吃有刺的魚
尋找「膽」蹤|許馬糞海膽一個未來
未來食物養成記:穿越八十年來吃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