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播出

珍珠海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珍珠海》是以金門為出發點,看保麗龍回收在離島的樣態,同時也進入金門當地,看這些被廢棄保麗龍危害金門當地物種的現況。另外本片也討論公務體系的因應之道,以及無力承受的當地環境。透過空拍影片,開始了保麗龍的離島之旅,希望能讓觀眾身歷其中,窺見台灣保麗龍回收體制不足的問題。

過去台灣對保麗龍回收產業的關注度不足,海灘上出現越來越多保麗龍廢棄物,也開始有民間淨灘團體,意識到海漂保麗龍的問題,經過多方討論,政府逐漸建立回收機制,但在推動期間,仍有許多角落堆積著大量廢棄保麗龍。希望能透過本片,呈現離島的保麗龍處理困境,並讓更多人關注這個議題。片末我們也邀請到陳蔚慈來跟大家分享拍攝的初衷以及這一路上的觀察。
 

 

學科
海洋, 公害
縣市
  • 金門縣
關鍵字
珍珠海, 金門, 保麗龍, 廢棄物, 回收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陳蔚慈 製作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在過去半個世紀中,病毒「外溢」(Spillover,即病毒跨物種傳播)的發生次數,增加了三倍,因此奪走了無數生命。然而人們總是在每次瘟疫爆發的當下,才意識到危機正在發生。

2014年伊波拉疫情在西非爆發,當世界聚焦在伊波拉病毒時,地球上還有其它致命疾病虎視眈眈,立百病毒 、屈公病毒、茲卡病毒......,這些人畜共通病毒,其實擁有很多共同點。它們來自何處?如何致人於死?以及該如何防止它們的擴散?世界為下一次大規模爆發做好準備了嗎?

本片透過講述這些致命病毒的生還者和醫護人員的故事,試圖為觀眾找出答案。

學科
科學, 生活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2017年 美國公共電視(PBS) 製作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營養豐富的雞蛋,是重要的蛋白質來源,這幾年來,因它而起的食安事件,戴奧辛、芬普尼毒蛋風波,劣質液蛋接連流入市面,卻讓民眾人心惶惶。

越來越多消費者,開始關注每天吃的蛋怎麼來,也希望為人們生產雞蛋的母雞,過得更快樂。淘汰格子籠集約飼養模式,已經成為世界潮流,台灣的蛋雞產業,要怎麼改變?

台灣蛋雞產業的轉型方向

集約化、高密度的飼養,壓低雞蛋的價格,卻犧牲了母雞的自由和健康。歐盟宣布於2012年全面廢止傳統的格子籠飼養模式後,透過民間團體逐年倡議,台灣的消費者漸漸認同友善飼養的觀念,農委會也於2014年正式公布「雞蛋友善生產系統定義及指南」。推出最高三千萬的專案低利貸款,鼓勵農民轉型,傳統蛋農仍不看好。

雞蛋的友善生產系統,分為三種類型,除了雞隻可以到戶外活動的放牧型,還有室內平飼系統,母雞住在環控的雞舍內,搭配自動化集蛋系統。以及豐富化籠飼系統。相較傳統的格子籠,豐富籠讓雞有較大活動空間,也在籠子裡設置棲架、沙浴區、磨爪地墊和產蛋區,一向被視為兼具生產效率和動物福祉的折衷方案。

今年五月來台訪查台灣蛋雞產業的美國動保人士Aaron Ross則指出,目前的世界潮流,都是建議農民從格子籠直接轉型到平飼或放牧系統,不要再投資豐富化籠飼設施。豐富籠不僅棲架高度受限,沙浴區和產蛋區的設計,也無法讓雞完全展現自然行為。因此,歐盟已經宣布將在2025年,淘汰豐富籠飼系統,全面改成平飼和放牧,完全不再使用任何型態的籠飼。

友善雞蛋市場增加

 

民間團體積極協助農民媒合通路,今年五月,台灣知名通路商宣布成立友善雞蛋專區,支持生產平飼和放牧雞蛋的農民,幾家連鎖餐飲業者,也逐漸增加友善雞蛋的採購比例。看見市場的趨勢,不少農民開始投入友善生產。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主任陳玉敏認為,改變現有的產業雖不能躁進,但農政單位的政策應該要有清楚的願景。歐盟就是在訂出時間表之後,讓產業有十年、二十年的緩衝期,有了清楚方向和政策工具,才能慢慢引導產業轉型。

根據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助理教授楊育誠,今年發布的一份雞蛋消費行為研究,有半數的消費者,在購買雞蛋時會注意蛋雞是養在格子籠,或者是友善飼養,超過七成的消費者,對雞天生的自然行為有所認知,例如築巢、理羽、沙浴等。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所統計的友善雞蛋市占率,也已經從2012年不到1%,六年來增加到7%。面對逐漸成長的友善畜產品市場,民間團體自主發起農場訪視與稽核行動,人力和資源卻十分有限。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名譽教授李淵百認為,鼓勵畜產相關科系畢業生、畜牧技師等專業人才,實地投入產業,輔導農民提升生產品質,是當務之急。

民間團體、農民和消費者,一點一滴推動產業的改變,讓格子籠中的母雞,可以有不一樣的命運,政府何時才能加快腳步?

學科
動物, 生活
縣市
  • 屏東縣
  • 內埔鄉
  • 台灣
關鍵字
友善雞蛋, 雞農, 友善動物, 人工養殖, 傳統雞舍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陳寧
攝影 葉鎮中 許中熹,剪輯 葉鎮中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工作人員
陳寧
葉鎮中
工作人員標籤
採訪報導

地下水誰保護?

摘要
民眾對自來水水質的不信任也反映在加水站的興盛上。彰化縣大街小巷幾乎都可以看到加水站,民眾不辭辛勞地上街買水飲用。據統計彰化縣平均每一萬人就有6.1個加水站,密度幾乎是全國最高。

走進屏東縣高樹鄉泰山村,放眼望去是整片的鳳梨田,這裡的好山好水,吸引許多人來這裡經營有機農場。泰山村在群山與平原的交界,居民從早期就開始取用地下水,出產的泉水更是名聞全台。

泰山村位於高屏溪自來水水質水量保護區範圍內,自來水公司更直接在這裡鑿井抽取地下水送到馬兒淨水場,供應附近六個村莊飲用。不只提供自來水,還有六家民間業者在這裡鑿井抽水,水車一輛接著一輛販售到高雄市與台南市。業者並不清楚地下水源究竟從哪裡來,只知道地下水的水量跟降雨有關,枯水期時水量明顯減少,很顯然受到地面水的補注。

一年前寧靜的村莊開始浮動不安。2017年六月居民發現業者大興土木,才知道金屬刀具公司將在這裡設廠。刀具工廠距離自來水公司的水井只有四百公尺左右的距離,居民很擔心工廠一旦設立,很可能會污染水源。

依據自來水法,自來水水質水量保護區內不可設置污染性工廠,但業者表示刀具生產過程不會排放工業廢水,只有生活污水。經過審查縣府認定工廠不屬於污染性工廠。2017年七月,福鑫刀具廠有條件通過環評,但自救會查詢工廠生產資料,認為廠商在環評書中有所隱瞞,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業者則表示案件已進入訴訟程序,不願接受採訪。

屏東泰山村的案例突顯了地下水管理的爭議,在台灣飲用水水源約89%來自地面水,11%是地下水。飲用地下水的地區包括屏東縣、雲林縣、彰化縣等等。其中彰化縣的自來水高達八成是地下水,全縣共有164口自來水深水井,但是這些自來水井周圍並沒有劃設保護區,有些水井就位在工業區內或工廠附近。

彰化是全國違章工廠最多的縣市,過去不肖業者將廢水加壓打入地下的案件時有所聞,民眾對地下水品質欠缺信心。2014年彰化縣和美鎮就曾有業者要在自來水井附近設電鍍工廠,引發居民抗爭。

民眾對自來水水質的不信任也反映在加水站的興盛上。彰化縣大街小巷幾乎都可以看到加水站,民眾不辭辛勞地上街買水飲用。據統計彰化縣平均每一萬人就有6.1個加水站,密度幾乎是全國最高。

飲用水管理條例從1972年公布至今,地方政府只針對地面水,公告飲用水保護區或是飲用水口一定距離,對於地下水的部分,幾十年來都沒有公告。2018年7月13日,水資源保育聯盟到彰化縣政府陳情,他們指出根據自來水公司資料,彰化縣的自來水質跟台北相比,在總溶解固體量、硬度、導電度等方面都比較差。呼籲縣政府為保護地下水應該公告飲用取水口一定距離,並嚴格追查工廠污水的流向。

在屏東縣高樹鄉泰山村,自救會為了保護地下水,主動向縣府提議要求依照飲用水管理條例公告更嚴格的飲用水保護區。6月29日屏東縣政府在高樹舉辦說明會,環保局承辦人員認為泰山村已經屬於自來水水質水量保護區,若再公告飲用水取水口一定距離,水質檢驗標準都是一樣,看不出有什麼好處。針對縣政府承辦人員的說法,環保團體則反駁,依法公告之後,地下水水質監測標準完全不同。會後縣政府承辦人員坦言,屏東市區有許多自來水井,一旦創下先例可能會造成連鎖效應,將影響土地開發利用。

對於行政機關來說公告為飲用水水質保護區,未來土地使用會受更嚴格的限制,牽一髮而動全身。但環保團體認為,在我們對地下水流向還沒有完整調查前,還是應該回歸飲用水管理條例,劃設取水口一定距離,嚴格保護水源。

地下水是許多地方的飲用水更是救命水,面對民眾對水質保護的要求,行政部門能不能提出有效策略?重拾民眾對自來水的信心,還有待檢驗。

學科
水文
縣市
  • 屏東縣
  • 高樹鄉
  • 彰化縣
  • 和美鎮
關鍵字
水源水質保護區, 飲用水

走進屏東縣高樹鄉泰山村,放眼望去是整片的鳳梨田,這裡的好山好水,吸引許多人來這裡經營有機農場。泰山村在群山與平原的交界,居民從早期就開始取用地下水,出產的泉水更是名聞全台。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張岱屏
攝影 賴冠丞 陳忠峰,剪輯 陳忠峰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涌翠閣的地方創生

摘要
日本興起地方創生思維,以地方人力結合在地產物,透過創意巧思,提升地區的文化與經濟,讓人口回流,振興地方。在雲林虎尾,一間保留下來的歷史老屋,成為地方創生平台,將文化與農作進行連結,開展屬於台灣的地方創生。

雲林涌翠閣的小庭園,正在舉辦藝術開展的茶會,藝術家與遊客齊聚一堂。涌翠閣有著氣派的建築風格,彎繞的屋身和漫長的通廊,過去成為虎尾郡高級招待所,戰後接收做為宿舍,住滿十幾戶居民,直到道路建設計畫,老屋面臨拆除,2010年被搶救下來。

涌翠閣指定為歷史建物,並且修復完成,計畫找尋新的經營者,蔣耀賢、商毓芳夫婦,結束過去在高雄歷史建築的經營工作,來到雲林生活,一年前接手承租經營。他們過去推動過藝術村計畫,希望讓老屋成為一個地區沙龍,成為藝術家聚集、展示的地方。

在老屋大廣間裡,藝術家鄭元東透過絹絲畫,以輕柔姿態,訴說不同的愛情故事。在老屋小浴室,展出小小藝術家的畫展,呈現多元的文化風格。涌翠閣開幕後,吸引許多遊客,就連家住附近,從未看過老屋原貌的年輕人,也慕名前來。

蔣耀賢希望獨立進行老屋經營,擔心過多公費補助,反而妨礙自主性。他建議不能全部當成營利空間,而是恢復老屋的生活態樣,讓更多喜歡老屋的朋友,感受舒緩的老家感覺。經過一年營運,涌翠閣計畫在週年慶時,舉辦一場宴會,除了重現過去招待所空間的使用樣貌,也結合在地農業的地方創生精神。

雲林是地瓜生產大縣,產量全台第一,許振興專門租地生產地瓜,品質優良。租地面積高達一百多公頃,為的就是能穩定貨源,提供大企業使用。許多食品加工業者,成為許振興的固定客戶,讓他可以專心生產農作。

林進誠是雲林知名地瓜食品業者,希望透過食品加工技術,提升地瓜的食用價值。切開地瓜蛋糕,以不同品種地瓜,發揮巧思,構成美麗色澤,呈現不同口感味覺。希望以地瓜為本,創作更多食品,為雲林農作找尋出路。

雲林農友蔡綉佳的溫室中,有著不同品種的番茄。為了照顧家人,選擇回鄉務農,接受政府輔導訓練後,已經務農十年。一開始,農園以慣行農法種植,後來漸漸轉為友善農法,透過照顧土地,培養地力,讓農作自然生長。賣相不好的番茄,她也發揮創意,加工成特色食品。

涌翠閣週年慶開始,在舞蹈家吳文翠的舞作下,參與賓客陸續進場。茶點時間的食品,有林進誠提供地瓜蛋糕。蔣耀賢以產地酒精神,介紹雲林的甘蔗酒,表達土地復耕精神。

晚間,舉辦老屋宴會,金黃燈光下的美麗光影,再現過去風華,晚宴的餐飲,都是當地餐飲業者與在地農民提供,有創意西點、美味芋頭,特別是前菜就送上蔡綉佳的冰心番茄,用酸甜滋味,打開賓客味蕾。涌翠閣的老屋美食盛宴,吸引許多慕名者前來,覺得歷史空間與在地食物結合,相當有意義。

夜色中,老屋散發溫馨光芒,傳出優美琴聲,訴說著一棟老屋的新生力量,一群人以多元思維,結合在地力量,為土地找尋生機,開創屬於雲林的地方創生之路。

 

熱門事件
學科
文化
縣市
  • 雲林縣
關鍵字
古蹟文創, 古蹟活化, 文化資產, 老屋保存, 地方創生, 歷史建物, 在地農業

日本興起地方創生思維,以地方人力結合在地產物,透過創意巧思,提升地區的文化與經濟。在雲林虎尾,一間保留下來的歷史老屋,成為地方創生平台,將文化與農作進行連結,開展屬於台灣的地方創生。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郭志榮
攝影/剪輯 張光宗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翻轉耗能建築

摘要
選購保溫杯或買冰箱,你一定會注意它保溫保冷的效果,但是買房子的時候呢?一棟棟耗能建築,到了夏天就成了吃電怪獸。其實改造耗能建築並不困難。究竟有哪些妙招,可以讓房子退燒,健康又省荷包呢?

走進台北士林這條小巷,一整排都是三四層樓的透天厝,其中一戶綠意盎然,樟樹、柳樹、茂盛枝葉,就像是替房子撐起一把綠色洋傘。

屋主趙先生六年多前搬到這裡,為了解決房子西曬問題,他先是種樹,不但自己家種,還幫左右鄰舍種,幫鄰居的房子降溫。光是種樹還不夠,外牆做外遮陽,窗戶外也加裝碳化竹簾和電動百葉簾。

不但外牆和窗戶要散熱,趙先生也設計屋子的通風路徑,屋子後方天井的冷空氣進入室內,由下而上利用空氣對流原理,讓熱空氣從上方排出。家人幾乎全天在家,但是一天當中開冷氣的時間只有三、四個小時,夏季一個月電費只要1400元,相較於沒有做隔熱的鄰居,一個月電費高達6000元,省下的電費非常可觀。

另一位住在大樓的石小姐,則是營造屋頂農園,鋪設隔熱層,讓屋頂不再發燙。除了屋頂隔熱,利用外遮陽,外掛黑網、彩色網或竹簾,都是幫房子降溫的好方法。

強迫關冷氣不是節電的好方法,幫建築散熱、隔熱,才是省電王道。台灣90%以上的建築都是水泥構成,水泥蓄熱能力強、隔熱能力差,這些熱能會以輻射方式不斷釋放,夏天很多房子室內牆面都超過35度。因為房屋隔熱太差,大家只好冷氣全開,造成都市溫度不斷飆高的惡性循環。

邱繼哲自己住家的牆壁,全都舖設1.5公分厚的PS板做隔熱,他還自創雙層窗戶,窗戶間加掛百葉簾,夏天散熱、冬天保溫。

不只是一般住家,許多工廠廠房在興建時都開始採用遮陽、通風等節能手法。桃園龍潭這家髮妝工廠,廠房設計之初,就將當地地勢、陽光與風向納入考慮,建造出冬暖夏涼的建築。廠房剛開始設計時,就根據光線與風向,安排辦公室、會議室和工廠的位置,屋頂還用鵝卵石與土壤層層隔熱,牆面利用垂直綠化與雨水回收降溫,辦公室一年開冷氣的時間不到一個月,每年約可節省140萬電費。

在許多先進國家,對建築的能源耗用都有嚴格規定。以德國為例,從1977年制定建築節能法至今,標準不斷加嚴,新建築物的耗能量降到只有之前的十分之一,德國的房子再買賣或租賃時必須提出能源護照,明確記載空調使用、隔熱等能源消耗狀況。德國還推出一種「被動房」的認證,房屋的外牆跟窗戶,必須達到最嚴格的保溫隔熱標準,讓空調耗電量降到最低。

葉士傑在歐洲讀建築設計,回台灣後決定將德國被動房的概念應用在台灣,他將台北一間舊公寓改造,成為台灣第一間取得德國被動房認證的房子

被動房非常重視外殼的保溫隔熱,窗戶採用隔熱的雙層玻璃外加氣密膜,室內安裝全熱交換機,確保在開冷氣同時也有新鮮空氣。為了精準算出房子的耗能量,德國開發出一套簡單清楚的軟體,房子改造前後可以節省多少電,透過這個程式一目了然。被動房在台灣遇到的一大挑戰是濕度問題。台灣高溫、高濕,跟歐洲的環境大不相同,在降溫外還必須除濕,冷氣使用才會更有效率。

新加坡同樣處於高溫高濕環境,近年來新加坡政府大力推動建築節能,延攬世界各國的人才到新加坡做研發,新加坡-ETH研究中心的未來城市實驗室,就設計了一套既節能又省空間的空調系統。

一般大樓的中央空調,在降溫同時還要降低空氣中的濕度,中央空調的冷水必須維持在6到7度。但是3for2計畫中,將空調分成兩個系統,一個負責引進戶外新鮮空氣,經過熱交換的降溫、除濕後,再從地表緩緩釋出,讓人體感覺更舒適。另一個系統是天花板上的冷水管,由於空氣中水氣降低、冷氣效率提高,空調的冷水,只需要維持在16度。因為冷卻水的溫度不需要太低,這套系統比新加坡大部分中央空調節電40%,此外更大的效益是,它可以大幅減少傳統中央空調管線所占用的空間,增加業者投資意願。

回顧台灣,空調一直是尖峰用電主要來源。邱繼哲指出,我們夏季尖峰用電比起其他季節高出了25%,相差高達6000MW以上,比起三座核電廠裝置容量還多,而空調用電中大部分是用來冷卻建築物,如果能改善建築的隔熱散熱,可以大幅降低尖峰用電。

其實政府在建築技術規則中,對空調的節能、建築外殼的隔熱等也有訂出規定。邱繼哲認為政府雖然有訂建築熱傳透率等標準,但只適用於新建築,而且標準太過寬鬆。對於新建築外殼的隔熱性能,政府是否真有認真查核,也是個問題。

舊有建築方面,建研所表示從2003年開始,政府對中央廳舍與大專院校做建築節能改善的補助,總共花費14.7億,每年可省電費3.2億,不到五年成本就回收。包括建研所所在的大樓也經過改善,才解決了西曬問題。但在私人建築方面的節能改善,目前政府並沒有獎勵機制,一般民眾只能從網站或出版品上,了解相關資訊。

相較其他國家,德國早已定出嚴格的建築節能規範,新加坡也提出優厚的獎勵措施,計畫到2030年,全國80%的建築都是綠建築。台灣在建築耗能上的管理能不能再加把勁?

夏季尖峰、用電飆高,解決電力吃緊的治本之道,要從建築節能著手。讓房子退燒,居住環境會更健康,用電量也才會有下降的可能。

學科
能源, 生活
縣市
  • 台灣
  • 台北市
  • 桃園市
  • 龍潭區
關鍵字
耗能建築, 隔熱, 建築節能, 被動房, 空調系統, 尖峰用電, 綠建築

選購保溫杯或買冰箱,你一定會注意它保溫保冷的效果,但是買房子的時候呢?一棟棟耗能建築,到了夏天就成了吃電怪獸。其實改造耗能建築並不困難。究竟有哪些妙招,可以讓房子退燒,健康又省荷包呢?

國外
  • 歐洲
  • 德國
  • 亞洲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張岱屏
攝影/剪輯 陳添寶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頁面

Subscribe to RSS - 本週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