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播出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1626年,西班牙人占領北台灣基隆,在和平島建立第一座城堡-聖薩爾瓦多城,做為拓殖台灣的據點,與當時荷蘭人在台南建立的熱蘭遮城遙相對峙,因此有「南大園、北社寮」的說法。隨著時光推移,聖薩爾瓦多城早已不存在,只能從古地圖中,推測它的位置,可能在現今台船造船廠的廠區下方。

不過學者在古地圖中發現,城堡附近還有一座西班牙人興建的教堂,位置可能就在平一路的停車場下方。從2011年開始,清大人類學研究所所長臧振華與西班牙學者合作進行試掘,2016年發掘出教堂的一角與四具墓葬,除了歐洲人遺骸,還發現原住民孩童的甕棺。

2019年,在基隆市文化局委託下,清大考古團隊延續發掘計畫,諸聖教堂的全貌逐漸展開。從遺址現場的地基可以看出,教堂的內殿與主體,以及扶壁的遺構,推估教堂內面積超過200平方公尺,占地面積超過350平方公尺。根據荷蘭史料,荷蘭人擊敗西班牙勢力時,曾將島上的四百多個西班牙俘虜囚禁在教堂,可以想見這座教堂的規模。

在歐洲傳統中,教堂往往也是墓地,考古團隊發掘至今,在教堂內外總共發現十五具墓葬。墓葬中還發現一種稱為卡拉瓦卡的十字架,是典型十七世紀在西班牙流行的十字架樣式,教堂外側墓葬也陸續出土。墓葬方位分別呈南北向與東西向,推測可能是不同殖民時期來自不同國家的傳教士。為了解這些人究竟來自哪裡,考古人員將一根根人骨取起來清潔保存,並取出一部分送到德國做DNA鑑定。


被稱為卡拉瓦卡的十字架,是典型十七世紀在西班牙流行的十字架樣式。圖片提供 清大考古團隊  

遺址出土的除了遺骸,還有歐式扣環,跟中國交易來的瓷器、青花杯、安平壺等。不過遺址包含的不只是荷西時期,往下挖掘,還有四百年到兩千年前的鐵器時期文化層,甚至距今三千多年的圓山文化層。

考古學者在遺址發現清朝時期房舍的殘跡,就緊鄰著教堂,還發現了日治時期的酒瓶。從圓山文化到日治時期,不同時期人類生活的痕跡,就這樣同時呈現在眼前。

和平島遺址也是平埔族巴賽人生活的證據。在諸聖教堂遺址發掘的同時,2019年,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在和平橋附近施工,工程剛開挖就發現大量史前遺物。考古人員在這裡發現疑似煉鐵爐的構造,堆砌煉鐵爐的砂岩,在高溫煉鐵後被燒成紅色,外面還沾附許多鐵碴。在目前台灣所有考古遺址中,只有十三行與漢本遺址曾發現煉鐵爐,之後若被確認,將是台灣出土的第三座煉鐵爐。

西班牙文獻中曾經記載,和平島的巴賽人擅長交易,交易物品是一種紅白色的珠子,考古遺址中果然發掘出一顆顆精緻的瑪瑙珠,印證了當時西班牙人的紀錄。

經過四百年的通婚,和平島上的原住民早已漢化,但有些角落還是保有巴賽人的文化印記。像這座擺放在社頭福德宮裡的人耳香爐,就是170年前,巴賽人的作品。基隆原住民文化會館館長潘江衛,是巴賽人的後裔,會館裡蒐集也複製許多原住民的古文物,對於正進行中的考古發掘,他充滿期待。

過去大家提到和平島,聯想到的是新鮮的海產、奇特的地質景觀,其實和平島的歷史故事同樣迷人。隨著考古現場的發掘,歷史不再只是文字,而是具體可見的事物,和平島公園的經營團隊和當地的文史工作者,合作舉辦導覽活動,讓更多人認識考古遺址的價值與意義。

和平島考古遺址是西班牙人台灣拓殖留下的唯一證據,讓我們更了解大航海時期的歷史,呈現出台灣多元而豐富的文化面貌。在文化部的歷史場景再造計畫中,基隆市政府提出「大雞籠歷史場景再現整合計畫」,範圍涵蓋基隆港東西岸與和平島,諸聖教堂遺址是其中一個亮點。

因應未來停車場空間不足,市府也提出交通串聯改善計畫。不過,另一個重大建設即將落腳和平島,中央政府計畫在台船基隆廠設置潛艦園區,對於聖薩爾瓦多城遺址的保存,是否會產生衝擊?基隆市文化局文化資產科科長郭麗雅表示,今年會啟動遺址的指定程序,範圍除了諸聖教堂,也會包括聖薩爾瓦多城遺址。

和平島的遺址有如一扇窗,讓我們認識北台灣精彩的過去,未來聖薩爾瓦多城與諸聖教堂遺址,如何找到更好的保存方式,成為基隆重要的觀光與文化資源,值得拭目以待。

學科
文化
縣市
  • 基隆市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張岱屏
攝影 許中熹 陳添寶 陳忠峰,剪輯 許中熹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跟著雲林科技大學師生的腳步,進到位在斗六市區的日式老屋,彷彿走入了時光隧道。這棟超過八十歲的老屋,是日治時期圖南株式會社宿舍群的其中一棟,2019年底剛完成修復,正等待下一步的再利用計畫,還沒有正式對外開放。

這些老宿舍的身世,之所以有機會重見天日,其實是因為發生在2012年的一場大火,其中一棟老屋,被燒到只剩漆黑的骨架。不過,宿舍群不僅沒有文化資產的身分,也缺乏相關的文獻資料。當時擔任雲林縣文化處處長的劉銓芝決定,盡力爭取資源進行修復,首要工作,就是調查出宿舍的歷史。

在劉銓芝邀請下,建築師呂政道一頭栽進了調查史料與老屋修復的工作,他發現這群宿舍,可說是台灣咖啡發展歷程的一段縮影。

1999年921地震後,受到重創的古坑鄉,為了重振在地經濟,重新發展咖啡產業,也讓張景科找到返鄉契機。歷經二十年的耕耘,古坑咖啡已經成為台灣咖啡的代名詞,不過古坑種植咖啡的歷史,最早可以回溯到日治時期,張景科的家族,和咖啡的淵源,也遠比二十年還要長。

日治時期,圖南株式會社在古坑的荷苞山一帶,種植了70公頃的油桐樹和咖啡。戰後,國民政府接收圖南株式會社,更名為「雲林縣經濟農場」,咖啡園卻一度荒廢。直到1958年,在美援資金挹注下,農復會決定重啟古坑的咖啡種植事業,並在斗六成立咖啡工廠,加工古坑生產的咖啡生豆。張景科的父親,就曾在咖啡工廠中工作。

當時斗六的咖啡加工規模,可說是全東亞最大,比人還高的巨大烘豆機,十分壯觀。咖啡工廠的榮景,因美援而起,也隨著中美斷交而熄燈。咖啡工廠停業後,廠房隨後拆除,只剩下這片員工宿舍群,靜靜守著這段從圖南株式會社到雲林縣經濟農場的時代記憶。

張景科重回古坑投入咖啡事業後,一邊研發烘豆技術,也和古坑鄉公所的職員,一一找到當年曾經參與經濟農場和咖啡生產的耆老,著手收集相關歷史檔案。

歷經五年的工程,圖南宿舍群首先完成了第一棟宿舍修繕,對於已經燒毀的另一棟宿舍,則採用搭建鋼梁骨架的方式,讓訪客回憶它過去的樣貌。

在許多人奔走下,曾經為台灣咖啡產業付出的耆老,他們的故事,即將以新的面貌,呈現在人們面前。一棟老宿舍,不只串聯起產地和市區,也串聯起台灣咖啡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學科
植物, 文化
縣市
  • 雲林縣
  • 古坑鄉
  • 雲林縣
  • 斗六市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陳寧
攝影/剪輯 葉鎮中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興建於1962年的東市場,曾因為921地震造成建物結構受損,再加上啟用至今,已經超過鋼筋混凝土建物的五十年使用年限,斗六市公所於是開始規劃拆除,希望進行商業開發。2019年8月,斗六市公所強制封閉東市場,由於沒有規劃一處完整空間,攤商們只能四散各地,另起爐灶。公所提供的安置方案,除了不符合攤商們的使用需求,他們也擔心東市場的人氣,會因此沒落。

縣府的文資審議機制,成了保留東市場的最後一線希望。但是歷經2019年5月和7月,兩次現勘與審查會議後,東市場拆除,幾乎已成定局。

爭議漸漸在地方上發酵,文史工作者、學者紛紛加入調查,訪查在地耆老,查閱舊報紙等史料,有別於前兩次文資審議結論,他們意外發現,東市場其實不只是一棟普通的鋼筋混凝土建物。

戰後的台灣,公共衛生知識尚未普及,在世界衛生組織及美援挹注下,1950年代,國民政府開始在台灣推展一系列衛生示範計畫,希望改善餐館、學校、住家環境,同時也在全台打造七座示範性的公有市場,斗六東市場正是由環境衛生試驗所和斗六市公所合辦的示範市場之一。

對當地耆老來說,示範市場每個月都有中央派來的檢查員,進行衛生檢查,過程十分嚴格。不過隨著環境衛生試驗所在1983年裁撤,由中央發動的衛生檢查制度停擺,當年的示範市場,漸漸變得跟其他傳統市場一樣髒亂、老舊。

近年來,不少傳統市場紛紛進行了改造行動,例如台北市士東市場,以明亮、整潔的空間,吸引已經習慣到超市買菜的消費者,重回菜市場。雲林的西螺東市場,還有近日剛完成修復的土庫東市場,則化身文創市集。老市場除了拆除重建,還有沒有其他的可能?

發起搶救行動的民間團體認為,斗六東市場如果能保存下來,重新改善市場內的環境,不但可以成為很好的在地飲食文化教學場域,也有機會帶動斗六市其他公有市場的改變。在民間團體提出和斗六東市場相關的新事證後,2019年11月5日,雲林縣文化處舉行第三次現勘與文資審議。文化處預計在這份研究報告出爐後,將第三次文資審議中所提出的新事證,進行更詳細的探討,進一步審查,決定東市場的去留。

一座老市場,承載的不只是攤商的生計,也記憶了在地民眾的生活和歷史軌跡。它還有沒有機會,拒絕遭到時代淘汰的命運?

學科
開發, 文化
縣市
  • 雲林縣
  • 斗六市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陳寧
攝影/剪輯 葉鎮中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這邊有一條裂縫,先記起來。」檢測人員所在的位置,是中山高速公路圓山橋箱梁內部的一個箱室,整座圓山橋,這樣的箱室有兩百多個,平時是密閉的,需要進行檢測的時候,檢測人員會事先開啟通風設備,確保空氣流通,進入箱梁時,身上還要攜帶監測空氣的工具。

拿著手電筒,沿著牆面仔細檢查,有裂縫就拍照,完成一個箱室,再爬往另一個。往橋板與橋板連接的鉸接點前進,空間越來越小,人已經站不直,只能半蹲著往前走。圓山橋的主橋長度有671公尺,完成檢查需要四個工作天。檢測結果會上傳到高公局的橋梁管理系統。

1977年底完工通車的圓山橋,跨徑達到150公尺,依據高公局的資料,比照那時候全世界同類型的工程,是非常少有的巨大工程。現在每天有二十萬輛以上車次經過,是高速公路在大台北地區最重要的橋梁。

大部分的橋梁,是兩年進行一次檢測,圓山橋的檢測頻率比一般橋梁還要高。但是這座當時採用先進工法興建的橋梁,在通車第二年(1978年),就出現鉸接點沉陷的問題。2019年,累積沉陷量已經達到64.5公分。高公局北區養護工程分局內湖工務段段長劉法親表示,原因可能是混凝土的潛變或乾縮,或是鋼鍵鬆弛,這是複合性的問題。

高公局分別在2000到2005年和2014到2018年,使用電子儀器監測圓山橋的沉陷情況。內湖工務段段長劉法親表示,垂直變位已經慢慢在收斂,長期的趨勢是穩定的,不影響行車安全。

橋梁和人一樣,要面臨生老病死的生命週期,雖然目前圓山橋的沉陷趨於穩定,更重要的是防患未然。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名譽教授陳振川表示,這座橋沒有替代性,下面是基隆河,因為防洪頻率,已經沒有地方建新的橋墩,持續老劣化,總有一天要拆掉重建,應該要及早準備。內湖工務段段長劉法親回應,改建跟延壽都是選項,高公局有做很嚴謹的分析,評估後會知道走哪個方向對大家是最有利的。

與圓山橋同一時期興建,採用相同工法的松山橋與民權大橋,也同樣面臨沉陷的問題。台北市新工處維護工程科王志良科長說,除了外力的變位以外,造成的原因應該是混凝土的乾縮、潛變,還有溫度的影響。

發現民權大橋沉陷,台北市政府從2013年開始進行橋面板的觀測,左右兩側的沉陷量有些許差異,分別是28公分與26公分,變位的曲線已經趨緩。台北市政府在2019年委託顧問公司進行評估,提出兩項改善建議,接下來要怎麼做,目前還沒有定案。

除了混凝土潛變,老舊橋梁還面臨結構老劣化、鏽蝕、河川沖刷與耐震能力不足等問題。九二一地震之後,交通部多次提升橋梁耐震規範,不符合目前規範的橋梁,必須進行補強。面對四十多歲的圓山橋,高公局希望透過定期維護與耐震補強,來延長它的使用年限。

以交通量極大的台北市為例,三百多座橋梁當中,有39座不符合目前的耐震標準,從2011年至今,持續進行耐震評估與補強,陸續完成了37座,目前只剩下環河南路高架橋與建國高架橋,還在進行橋柱鋼板包覆等措施。

新建的特殊橋梁,橋管單位會建置監測系統,圓山橋與民權大橋等橋梁,因為沉陷問題而有機會進行監測,然而大部分的老舊橋樑是沒有的。

隨著時間推移,老橋數量會越來越多。台北科技大學工程學院院長宋裕祺說,台灣有29800多座橋梁,橋齡大於五十年的占5%到6%,橋齡三十年以上的占50%,有一萬多座。照顧老舊橋梁最要緊的是經費,需要的費用將會隨著時間增多。

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名譽教授陳振川擔憂的說,這已經不是單一座橋的問題,影響到整個社會、國家,目前用於老舊橋梁的維護經費,遠低於新建工程。以鄰近的日本為例,公共建設維護與更新經費,早在十年前就已經比新建工程經費還要多。

陳振川也提醒,關鍵的公共設施,不只有橋梁,還有隧道、堤防、水庫、還有地下管線,這些都是很基礎的公共建設,哪些是最重要的,就應該先花經費去體檢。

老化是生命終結的前奏,公共設施需要仔細檢驗,判斷哪一些可以透過維護來延壽,哪一些不敷使用、必須重建,已經刻不容緩,不能再等。

學科
科學, 城市
縣市
  • 台灣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陳佳利
攝影 張光宗 顏子惟 鄭嘉明,剪輯 張光宗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這幾年,屏東的檳榔園,開始變得不一樣,高高的檳榔樹下,住進了新鄰居。可可是熱帶作物,全世界主要產地,都集中在南北緯20度之間,位在國境之南的屏東,是全台灣最適合可可生長的地區。

不過,可可雖然喜歡高溫炎熱環境,卻又怕陽光直曬,農民嘗試在檳榔樹下兼種可可,給可可樹半遮蔭的環境。為了呵護可可果,給它恰到好處的陽光,農民得經常修剪枝葉,以免葉子太過茂密,遮住陽光。

可可樹在種植三到四年後,才會開始結果,有穩定產出。成熟的可可果,外表呈現繽紛色彩,有綠,有黃,有紅,剖開之後,裡面整齊排列著飽滿、潔白的可可豆。

採收後的可可豆,必須經過繁複的發酵、加工過程,才能化身為香甜可口的巧克力。屏東是世界上少數擁有完整產業鏈的巧克力專區,從種植、加工到銷售,都有專業者投入。近幾年,更陸續得到國際賽事肯定,可可樹的種植面積也持續增加,目前已經將近三百公頃。不過,取出可可豆之後,剩下的可可果莢,卻成為讓農民困擾的農業廢棄物。

許多研究單位開始投入研究,希望找出除了傳統堆肥處理方式外,其它能為可可產業加值的方式,也解決農業廢棄物的問題。

除了把果殼、果皮萃取物,用來製作成美妝保養品,可可果殼也可以製作成生物碳和活性碳。不過,對國內製造活性碳的業者來說,從國外大批進口椰子殼,成本反而更為低廉。從廢棄物中找到有價值的資源,在技術上已經有許多突破,成本卻往往高出許多,如何把這些技術商業化,是推展循環經濟的一大考驗。

循環經濟的另一個考驗在於,有些素材,對一個產業來說是廢棄物,對另一個產業來說可能是資源,要怎麼把跨產業之間的橋梁搭起來?

在屏東,農漁業就業人口占比高達15%,食品加工業也十分興盛,為了將一級產業到二級產業的加工生產過程,從線性經濟轉變為循環經濟,位在屏東市,剛啟用不久的農工循環基地,未來將扮演跨產業的媒合平台。透過食農體驗和產品展示,讓民眾了解可可除了製作成巧克力,也有其他的用途。

如何讓這條從產地到餐桌的旅程,能夠更友善土地,一顆顆可可果,不只是巧克力,也蘊含了循環經濟的潛力。

學科
農業
縣市
  • 屏東縣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陳寧
攝影/剪輯 葉鎮中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根據農委會2018年的調查,全國遊蕩犬隻數量估計有十四多萬隻,在實施零安樂政策後,加強流浪動物認養,成為各公立收容所的重要工作。

台南市動物之家善化站,重新規劃親善空間,希望提高認養率。這天,市民賴先生和家人來到動物之家,想認養喜愛的動物。認養前,動物之家組長張佳玲會進行認養動機、條件、能力的溝通,減少認知落差。經過挑選,他們認養了一隻幼貓,希望能陪伴小孩一同成長。因為環境限制,多數家庭傾向認養流浪貓,造成收容所內,犬貓比例懸殊。

為了提升流浪犬的認養率,動物之家思考擴大認養範圍,從家庭延伸到校園、農場等工作場所,讓流浪犬變工作犬。於是邀請專業馴犬師,來為流浪犬展開職業訓練,希望找到毛小孩的第二春。

訓練師黃連發有多年馴犬經驗,針對工作犬的職業訓練,最基本就是服從。不一定每隻都要訓練成溫馴乖巧,有時也會刻意保持犬隻野性,符合不同工作場所的需要。

拉拉原本是台南動物之家的流浪犬,台南市德南國小認養了牠。剛到學校的拉拉,原本還很調皮,到處亂咬物品。隨著時間過去,在老師們的教導下,拉拉成為一頭個性安靜穩定的校園犬。

下課時間,「找拉拉」成為學生們的熱情活動。一年級新生剛進入小學,也能透過拉拉的陪伴,適應學校生活。雖然小朋友過度的熱情,有時也讓拉拉難以承受,老師會適度進行生命教育,讓學生學習同理心。

妞妞是另一隻台南動物之家的流浪犬,被台南市溪美派出所認養後,成為警局的一份子。在派出所擔任守望工作,有時也會陪警員一起巡邏。穿著警局為牠訂做的制服,協助勤務的好表現,也讓許多派出所紛紛提出認養申請。

根據農委會統計,全國公立收容所可收容流浪犬數量,總計可達七千多隻。2019年9月份,二十二個縣市,已經有八個縣市收容爆量,新竹縣容留比甚至高達278%,情形相當嚴重。特別是收容所內,越來越多傷犬,在難以送養的狀況下,變成了安養院。嚴重爆滿,延伸出來就是照顧人力不足,降低動物福利,甚至犬隻傳染病等問題。

台灣流浪動物救援協會長期從事流浪動物救援工作,在各地設有收容中心,不斷尋求更好的收容空間,照顧這群流浪動物。面對國內有十四多萬隻遊蕩犬,公立收容所收容量才七千多隻,比例相當懸殊。動保團體建議,可以由政府提供處所、資源,委由民間照顧,以公私協力方式,共同解決流浪動物問題。

台灣許多濕地環境,每年冬天迎來大批候鳥,流浪犬騷擾野生動物的問題一再出現。目前處理流浪動物,除了收容與認養,部分採行結紮後原地釋放的方式。一旦放到野生動物棲地,就可能造成與野生動物衝突的問題。

台南市野鳥學會理事長潘致遠表示,站在保護野生動物的立場,像海邊的水鳥會被流浪狗追逐,山裡的穿山甲、鼬貛、石虎等,會被野狗追、襲擊,他不太贊成結紮後原地野放,應該還是要在人類的住所附近,不管是收容所或讓民眾領養。

動保人士強調,流浪犬原放,基本上還是放在人們能照顧的地方,不該是到處野放。針對野地的流浪犬,動物之家嘗試推動原地就業,輔導附近農園、魚塭認養,成為守護土地的工作犬。

幫浪浪找工作,溫馨有趣背後,藏著無盡哀傷,當人類過度繁殖,惡意棄養動物。一隻隻流浪動物,必須透過工作,提高認養機會,尋找一個可以安身,不再驚懼的家園。

學科
動物
縣市
  • 台灣
  • 台南市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郭志榮
攝影/剪輯 賴冠丞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小鄉的總幹事陳昭宏進一步說明,來到木梓會有一種與世隔絕的感覺,「這裡保持很完整樸實的人情味,我聽在地人說,早期的木梓,是平埔族群在遷徙過程中,很重要的路線之一,在日治時期,著名的噍吧哖事件,也有這邊的人一起去反抗,木梓的文化底蘊是很強的。」

木梓位於高雄杉林、甲仙、內門與台南南化的交界處,居民靠山吃山、世代務農。跟台灣大多數農村一樣,這裡在1970年代後,開始明顯出現人口外移的趨勢。耆老王秋財回憶,「民國五十年左右,村子正在發展,人口也比現在多,農閒期間有人拉胡琴、有人會彈月琴,生活很逍遙,後來進入工業社會,村民搬到外地,很多就直接住工廠。」木梓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王勝華是王秋財的次子,他說:「在近二十年,人是越來越少,少到現在的茄興派出所,也將近面臨廢除。」

茄興派出所在2019年10月初,傳出要併入杉林分駐所。早在1999年,木梓國小已經廢校併入杉林國小。現在木梓戶籍人口734人,常住的只剩三百多人。為了提振社區活力,木梓社區發展協會找上小鄉社造志業聯盟,大家決定要為自己,辦一場特別的活動。

火把節的主題,來自當地的自然環境,木梓里內有五處聚落,散布在狹長的山地和丘陵間。小朋友要讀書,走一小時是平常,住遠一點的人,一趟至少兩小時。2018年6月,木梓第一次舉辦火把節,有兩百多人參加,今年社區選在10月10日國慶日擴大辦理,並開放讓外地朋友一起參與。

嫁到外地的木梓女兒潘宜伶說,自己國中畢業就外出工作,離開木梓三十多年,為了參加火把節,一定排除萬難,「因為這是家鄉的大事。」同樣是木梓女兒的葉銀珠也提到,因為火把節漸漸被外人知道,「有名聲就能讓外地人知道木梓!」

傍晚五點後,天色逐漸暗下來。六百多人集中站在北辰宮正前方的廟埕和階梯上,一個傳一個,陸續點燃火把。出發前,大家齊聲喊,「點亮木梓、火把遊庄,歡迎你回家。」

小鄉社造志業聯盟專員葉晏慈是活動主辦人之一。她表示,活動設計是讓大家從白水泉聚落出發,經過紅毛山、木梓,再到茄苳湖。「這段路總共有3.3公里,讓大家一起走一段以前木梓小朋友上學放學回家的路。」遊客詹玲玲受訪時直呼感動,「看到社區從五十年前的事情,挖掘出這個故事,我真的很感動,木梓的故事是要木梓的人去挖掘。」

火把遊庄的終點站,是茄苳湖的玄龍宮。各個社區和附近學校的表演團隊,正等在廟前,要用歌舞、鼓陣、戲劇來歡迎,所有用腳愛山林、以火光照亮家鄉的人。

為了這場火把節,木梓社區發展協會已經籌備半年多。對木梓社區來說,活動辦得成功與否並非重點,關鍵的是,社區居民在過程中,如何從現有的生活裡,展現互動默契、合作能力,也長出集體自信。

葉晏慈說「村民都知道,誰有什麼工具?誰什麼時候會回來?這是在地人的默契。透過辦這樣的活動,讓他們聚集起來,一起討論村莊裡的事情,有助於他們再去幫助自己村莊的人。」

去年6月,火把節後兩個月,木梓社區發現村子還有能量,他們決定在沒有申請政府經費的情況下,開始推動服務老人工作,包含每個月兩次的關懷據點,以及一個月要完成126趟的老人訪視。

木梓的常住人口中,將近一半是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因此社區工作的服務對象,會優先以老人為主。執行服務老人工作的志工有五到八位,農忙時人比較少、農閒時大家都可以出動。

其中最年輕的志工,是來自中國海南島的陳華菊,大家都叫她「小菊」。雖然只有42歲,也不是在地出生的居民,但她卻是社區服務的主力。小菊說,剛來台灣的時候,哭了一個月,很不習慣,現在已經很適應了。「我自己也有公公,去關懷老人,好像我的心也是照顧我爸爸媽媽這樣,如果是有跟兒女住在一起的還好,要是真的是自己住的,我們更會關心,老人自己一個人,很可憐。」

為了探訪火把節起源,居民侯武戴特地從台南南化繞行上山,帶社區夥伴回到木屐寮老家。侯武戴說,以前他讀書的時候,木屐寮去木梓國小上學的學生有十五、六個。不過現在的木屐寮,只剩一戶人家。除了健行的遊客,很少有人來到這裡。

走進老家,有如跨進童年的生活現場,侯武戴回到了過去,興奮介紹早期的生活用品,但一時之間又悲從中來。他流著眼淚說:「我會想起小時候,因為兄弟姊妹多,常常沒有東西吃,我是阿媽帶大的,每次回來都會流眼淚,都會想到阿媽。」

火把節不只是一場年度活動,更像是嘉年華會,讓木梓人重新看到自己。居民可以重建山上人的自信,滋養山林聚落的發展能量。小鄉社造志業聯盟,也透過一次次嘗試,奠定年輕人進鄉的社區工作模式。

葉晏慈說,「我是不會講客家話也不會講台語的孩子,但是來到這裡,開始學習台灣人的母語。一開始先聊生活上的小事,不一定要跟工作關,就只是關心長輩和他的日常,我很喜歡這樣的生活型態。」劉美辰也表示,「因為認識木梓和老人,有很多拓展自己眼界的機會,從他們身上可以看到不同的生活方法,這些學習是透過工作再回饋到我自己身上。」

想起木梓的火把節,不冷也不孤單,因為黑夜已經不再可怕,大家拿著火把一起走,走向未來也走回過去。總之,回家的路不遠,山上的家還在,這正是山村木梓要說的故事。

學科
文化
縣市
  • 高雄市
  • 杉林區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李慧宜
攝影/剪輯 許中熹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推開鴨舍大門,上千隻鴨子此起彼落,發出響亮叫聲,這裡是畜產試驗所宜蘭分所進行蛋鴨育種的基地。牠們不但有身分證,產下的蛋,也要仔細編號,為的是讓研究人員了解每隻鴨的生長過程,再挑選出表現最佳的種鴨。

宜蘭多雨,水源豐足,加上稻作一年只有一收,養鴨成為農民增加收入的重要副業。1960年代以前,現代化的蛋雞養殖模式還沒引進台灣,鴨蛋曾是台灣先民,最主要的食蛋來源。

1968年,農政單位進一步在宜蘭成立專門研究鴨隻育種的試驗單位,也就是在地人口中的養鴨中心。隨著時代轉變,台灣的雞蛋消費量已經遠遠超過鴨蛋,養鴨盛況也不若當年。不過,台灣的養鴨研究在世界上卻相當知名,連法國的研究單位都特地前來取經。


畜產試驗所宜蘭分所進行蛋鴨育種的基地。

身披淡褐色羽毛的褐色菜鴨,更是知名的蛋用鴨種,雖然體型纖瘦嬌小,生性敏感,容易受到驚嚇,產蛋效率卻是世界第一。

研究人員日復一日,進行育種改良工作,往往需要耗費漫長時間,才能有所進展。除了提升產蛋效率,由於鴨蛋大部分會加工成皮蛋或鹹蛋,蛋殼強度也是農民重視的特性。從試驗場中收集來的蛋,會來到這間實驗室,就像是做體檢,不只要量「身高體重」,測定外表顏色有多綠,還要進行壓力測試,選拔蛋殼強度。

優良的菜鴨品種,不僅為農民增加收益,台灣的鹹蛋、皮蛋加工品,也成功拓展外銷市場,出口至美國、加拿大、日本、香港、新加坡等地,目前每年出口約一千公噸。然而,2015年台灣水禽產業受到禽流感重創,為了加強防範,農政單位輔導農民,從傳統的露天、開放式飼養模式,更改為非開放式禽舍,減少水禽和野鳥接觸的機會。

新建非開放式禽舍,對整體家禽產業來說,可以增加防疫成效,對個別農民來說,馬上面臨的衝擊,卻是飼養成本大幅增加。為了增加土地利用效率,部分業者大概在三四年前,開始採取籠飼方式飼養菜鴨,根據估計,全台大概有15%的鴨蛋,來自這種生產方式。

2019年9月,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公布實地訪查籠飼蛋鴨場拍攝到的影像,呼籲農政單位應該遏止這種不符合水禽天性的生產模式。畫面中的菜鴨,羽毛凌亂、脫落,生活環境惡劣,長期無法接觸水源,腳蹼只能踩在鐵絲籠上,有些出現了乾裂滲血的傷口。

鴨子必須透過接觸水,來滿足梳理羽毛、清潔眼睛與身體等行為,雖然在籠飼環境下,牠們也可以用飲用水來進行理毛,但因為空間狹窄,無法自由展翅,長期下來,對生理和心理健康,都會造成負面影響。此外,籠飼環境中,因為飼養密度高,鴨子的糞便含水量多,禽舍內的氣味和濕度都會隨之上升,罹患疾病的可能性也會因而增加。



彰化縣是台灣第二大的鴨蛋產地,十年前返鄉接手家中的養鴨事業,吳鴻基花費許多心思,打造非開放式的鴨舍,透過自動換水裝置,定時沖洗水池,鴨子媽媽們在室內也能擁有潔淨的戲水空間。

鴨子玩了水,如果再走進飼料槽,會使飼料潮濕,糞便也可能污染飼料,導致變質發霉,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吳鴻基採用高床式的設計,鴨糞、水份可以透過有縫隙的地墊,排進下方的水溝,維持飼養空間的清潔。

不只善待鴨,他也希望減輕員工撿蛋作業的負擔。由於鴨子的蛋箱設置在地面上,撿蛋工作必須長時間、彎腰蹲在地上進行,十分費力,吳鴻基設計出可以懸吊升高的集蛋箱,不只省力,也讓鴨蛋比較乾淨。

為了讓消費者能瞭解生產者的用心,一路輔導吳鴻基生產鴨蛋的芳苑鄉農會,決定自發性的,先開始推行當地鴨蛋產品的分級與標示。

農委會表示,目前各類經濟動物中,已經針對蛋雞、毛豬和乳牛,制定友善飼養指南,下一步即將拓產到水禽類。針對籠飼鴨蛋的爭議,農委會也指出,目前仍希望農民採取平飼方式生產,對於小部分採用籠飼系統的農民,未來則會成立專家輔導團,和農民溝通,引導他們轉用平飼方式生產。對於有意願從籠飼改為平飼的鴨蛋生產者,將以低利貸款方式,協助轉型。

台灣的鴨蛋加工品正在申請輸出歐盟,飼養型態是否符合動物福利規範,也是歐盟評估的重要指標。曾經,台灣藉著養鴨研究的實力,站上世界舞台,台灣的蛋鴨產業,能不能迎來另一個展翅高飛的機會?

學科
動物, 農業
縣市
  • 宜蘭縣
  • 彰化縣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陳寧
攝影/剪輯 葉鎮中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2019年9月,二十位布農族協作在花蓮南安登山口集合,簡短祭拜後,開始往大分前進。這是由花蓮縣文化局舉辦的登山嚮導技能培訓計畫,參與成員大部分都是高山協作,除了提升嚮導的專業技能,還特別請耆老包爺、作家沙力浪擔任講師。「這不只是嚮導訓練,也是一趟尋根的旅程」沙力浪說。

經過佳心後,首先看到的是喀西帕南事件紀念碑。1915年,布農族人為了反抗日人沒收槍枝,襲擊喀西帕南駐在所,十位日本警察死亡。這個事件如同導火線,激勵拉庫拉庫溪流域的布農族人,發起一連串的抗日事件。

一路上的紀念碑,除了刻著日本巡查的姓名,有的也刻著阿美族,甚至被誤殺的布農族人的名字。沙力浪在解說這段歷史時,特別強調,過去登山客走八通關古道東段時,放眼所及都是日治時期的紀念碑、駐在所,代表著日本殖民時代的觀點,而當代布農族必須從自己的觀點來認識、訴說這段歷史。

這次嚮導培訓計畫的族人都來自花蓮縣卓溪鄉,夜晚老中青同聚一堂,他們大部分都做過揹工或山區工程,對這條路十分熟悉,但專程來了解自己家族,甚至整個族群的歷史,這還是第一次。

從南安到瓦拉米再到大分路,程長39公里,協作們走過崩塌地,走過多美麗駐在所整齊的石牆,還要爬過一段陡坡。經過三天路程終於抵達大分,中央山脈的心臟地帶,沿路可以看到水鹿、山豬等動物打滾、喝水的水塘。

大分是布農族東遷的第一個據點,早年聚落龐大,附近總共有十一處建築群遺址,其中一處遺址族人稱Qaqatu。保存最完整的一戶家屋,石牆長達21公尺,疊石工法非常細緻。由於布農族家屋內部是木構造,可以往外延伸擴建,推測這戶人家應該是隨著人口增加,規模也越來越大。包爺回憶,耆老曾說這裡的家族有二十多人,一直到1970年代,還有族人在大分種植小米等作物。參與學員有些是大分家族的後裔,這次才知道自己祖居地確切的位置,親眼見到家屋,內心滿是感動。

如果說大分舊聚落保存著布農族最精緻的石板遺跡,距離大分3.3公里遠的華巴諾,則是日治時期駐在所的典型,直到現在,不論是駐在所雙拼官舍、砲庫,都還保存良好。砲庫內的三吋速射砲是帝俄製造,日俄戰爭時被日本俘獲後,推上台灣的高山,成為攻打原住民的武器。在炮火攻擊下,日本人假借和談,邀請布農族人,最後大分部落二十三個布農族壯丁全遭殺害,此後日本人便完全控制拉庫拉庫溪流域。

夜晚,協作們的歌聲迴盪在山間,雖然遷移下山八十多年,但布農族人始終保有在山中生活的能耐。過去不論是動植物調查、山難救援、工程施作等,都必須仰賴他們的知識與技能。

八通關東段目前有登山企業社進入經營,許多登山團體走這段行程,都會聘請專業的協作與嚮導。卓溪鄉布農族人也組成登山協會,希望能在自己的傳統領域,開創新的工作機會。沙力浪指出,當更多年輕人回到山上工作、說自己的故事,也就代表著族人對傳統領域主權的展現。

揹起沉重的背架,布農族人依舊走在祖先的道路上。回顧過去,這裡有族群共同的記憶與情感,放眼未來,登山產業有機會讓更多族人加入,回到自己的傳統領域、發揮專業,定位出自己的座標。

學科
山林, 文化
縣市
  • 花蓮縣
  • 卓溪鄉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攝影/剪輯 賴冠丞
撰稿 張岱屏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已經負責多起農地整治工作的工程師表示,污染濃度最高的地方,通常是在引入灌溉水的入水口,調查出整塊地的污染濃度後,再計算出,要往下挖出多少乾淨的土壤,來混合污染土。

工廠和農地緊密交織,是台灣鄉間獨有的景觀。農民耕作,不只看天吃飯,更多了不定時爆發的污染風險。彰化縣是全台灣受到重金屬污染農地面積最高的地區,在彰化市、和美鎮、鹿港鎮,總共有超過六百公頃受污染農地。

2013年起,檢方、警方和環保單位,在北彰化聯合執行四波查緝行動,總共搜索近30家電鍍業者,其中有合法工廠,有取得臨時工廠登記證的業者,也有未登記工廠。未經處理的電鍍廢水,以繞流排放的方式,偷天換日,繞過環保單位監測的排放口,進到灌溉溝渠,最後流入農地。為了找出不法業者偷排的位置,稽查人員經常晝伏夜出,也必須鑽進充滿毒水的下水道,進行蒐證。

雷厲風行的查緝行動過後,有些業者遭到判刑,入監服刑,環保署更透過行政訴訟,向電鍍業者求償總額超過兩億元的土壤污染整治費用。


洋仔厝溪流域旁的頂番婆區域,又稱為水龍頭的故鄉。全世界有一半的水五金產品,從鑄造到電鍍,都在這面積六平方公里的聚落內,一氣呵成。經濟奇蹟背後,卻是環境沉重的負擔。重返當年曾經風聲鶴唳的洋仔厝溪旁,這一帶的違章電鍍業者,幾乎已經絕跡。有些在廠房前,貼上大紅色的遷移啟事,通知客戶,他們已經移到彰濱工業區的電鍍專區,設立新廠。

檢警環強力執法,成為電鍍產業升級與轉型的一大推力,十幾年前乏人問津的彰濱工業區電鍍專區,如今已經規畫到第三期,不僅土地搶手,還有許多正在興建中的廠房。

不過,環保單位近年來重點查緝的電鍍、皮革等高污染產業,只是冰山一角,根據經濟部統計,全台總共有3.8萬家未登記工廠。農委會也進行盤點,違章工廠總共占用了高達1.4萬公頃的農地。

2010年,經濟部修改工廠管理輔導法(簡稱工輔法),開放2008年3月14日以前既存的低污染違章工廠,補辦臨時工廠登記,並輔導合法,期限為2017年6月2日。總計約有7400間工廠取得臨時登記。到了2014年,7400間臨登工廠中,卻只有約50家成功轉型為合法工廠,達成率不到千分之一。眼看臨登工廠的大限即將來臨,經濟部再次修法,將輔導期限延長到2020年6月2日。

2016年政黨輪替後,宣布將再次修改工輔法,希望徹底解決違章工廠問題。少了議場上的壁壘分明,不同黨派的立委,在違章工廠業者所舉行的記者會上,展現出支持修法的共識。

然而多年來,政府對於違章工廠輔導成效不彰,該拆除的始終文風不動,民間團體質疑,這次的修法,不過是要讓違章工廠就地合法。

2019年6月27日,立法院召開臨時會,針對爭議多時的工輔法,進行第二次協商,民間團體聚集在立法院大門前,抗議修法。立法院前的另一側,則有一群支持政院版工輔法的違章工廠業者,前來呼籲希望法案應該盡速通過,和反對方對峙。

歷經多次朝野協商,工輔法修正案,於當天晚間三讀通過,新法最終加入了二十年落日條款,限制低污染的未登記工廠,必須在二十年內提出改善計畫,以取得「特定工廠登記」。中高污染工廠,則另訂輔導期限,輔導業者轉型、遷廠或關廠。

此外,政府也宣示2016年5月20日後,不得再有新增的違章工廠,如有新增,即報即拆。實際上執法情形又是如何?我們實地跟著彰化環盟的成員,前往彰化鹿港地區訪查,赫然發現,經濟部在2019年7月,在社群媒體上發布,已經進行斷水斷電處分的一處違章工廠,疑似已經重新接上電,正在準備營運。

一年多來,環保團體總共聯合檢舉了近40家,2016年5月20日後新增的違章工廠,有些案件是民眾主動找他們陳情,也有些是環保團體自行蒐證。但檢舉的結果,多半是中央、地方互踢皮球,最終石沉大海。

違章工廠為什麼拆不動?不只是單純的治理失能,也不只是地方政府缺乏人力和資金,更反映出工廠業主和地方民代間盤根錯節的共生關係。數萬家違章工廠,要怎麼輔導、怎麼管?經濟部僅回應,相關子法仍在研擬中,婉拒受訪。

然而,違章工廠造成的環境風險,對公共安全的威脅,卻持續發生。

2019年10月3日凌晨,一間位在台中大雅,專門生產免洗餐具的違章工廠發生大火,兩名消防員在救災過程中,不幸罹難。為了節省成本,違章工廠大多是結構簡單、速成的鐵皮工廠,只要燃燒到四百度以上,就會塌陷,消防員工作權益促進會一再呼籲修改消防法,如果鐵皮廠房內無人,就不應派遣消防員進入室內救災,以免造成人員無辜犧牲。此外,違章工廠先天消防安全規格就不如合法廠房,水源不足、救災不易,讓第一線消防員暴露在極高的風險之中。

工輔法修法後,真的就能為農地止血療傷?又或者只是把問題,再拖延二十年 ,留給下一個世代繼續承擔?

學科
農業, 開發, 公害
縣市
  • 台灣
  • 彰化縣
  • 鹿港鎮
  • 彰化縣
  • 台中市
  • 大雅區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陳寧
攝影 葉鎮中 顏子惟,剪輯 葉鎮中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頁面

Subscribe to RSS - 本週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