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播出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鳳凰颱風帶來的大雨,讓馬太鞍溪暴漲溢流,萬榮明利村低窪地區遭到大面積漫淹。

想收到最新推播,加入我們的島line社群


從馬太鞍溪溢出的泥流,沿著缺口處漫入台九線道路。

鳳凰颱風路徑曲折,氣象預測經過菲律賓後,將會90度轉向直撲台灣,颱風登陸前,花蓮已經降下大雨,政府擔心馬太鞍溪造成災情,在11月10日對溪流兩岸居民進行疏散避難,居民進入各地收容所。


光復國小的教室成為簡易的安置收容處所。

光復鄉大馬村居民陳先生一家人,住進光復國小收容所,簡易的收容環境,生活十分不便。對於不斷躲避災害,頻繁進入收容所,他希望能夠快點確定,中繼或安置計畫。

居民疏散後的光復街道,店鋪全關,空無一人,上次受災嚴重的阿陶莫部落,在災後就成立部落的巡守隊,疏散時進行家戶巡查,避免有人留在紅色警戒區。巡守隊另一項工作,就是守護部落嚴防小偷,災區已經發生多起竊盜事件。

馬太鞍溪再度溢流  萬榮鄉明利村受災


明利村低漥處的住家,遭到大量土砂衝入。

當大家都擔心,大水會再度重創馬太鞍溪南岸光復鄉,10日下午卻在北岸的萬榮鄉明利村,發生嚴重災情,大量泥水沖入部落,淹沒房舍與農地。明利村村長林萬成勘查災情,發現大水從馬太鞍溪部落上方尚未布設堤防之處沖入,流進大排後,四處溢流,造成部落低窪處,許多房子與農地,遭到泥水淹沒。


明利村村長林萬成查看社區大排,擔心大水隨時越堤到村莊。

大水在萬榮國中前,溢流到台九線,大量泥土覆蓋路面,造成道路中斷,同時掩埋鳳林農地。明利村村長林萬成表示,當初河床淤高,擔心大水從堤防末端的缺口沖入,就一直提醒政府。中興大學水土保持系終身特聘教授陳樹群表示,馬太鞍溪上游發生大面積崩塌,大量土石進入溪流,河床不斷墊高,造成兩岸都有溢流風險。(延伸閱讀:當大雨下不停,該如何防範馬太鞍溪再度釀災?|ft.中興大學水土保持系終身特聘教授陳樹群)


從空拍畫面可見,馬太鞍溪的滾滾泥水從部落上方尚未布設堤防之處,流向村莊。

12日上午,馬太鞍溪水再度暴漲溢流,水利署與花蓮縣政府等官員,聯合勘查災區,指示進行缺口防堵與居民疏散。明利村村長林萬成看見村落受災,心中相當難過,表示政府早知道,卻沒動作,就是人禍。水利署長林元鵬說明,現今重要是解決問題。目前嘗試用大型鼎塊先進行封堵,同步在主流河道挖出一條深的流路,雙管齊下,希望讓水改道。


怪手不停地疏濬,避免河床持續淤高。​​​​圖為2025年9月29日資料畫面

居民後續安置收容 該何去何從

12日下午鳳凰颱風登陸,花蓮雨勢變小,13日上午解除警戒疏散,居民陸續返家,光復街區店鋪開門,回歸日常生活。堰塞湖災情時,被網友稱呼為「跑贏洪水的拖鞋阿公」蘇建昌,回到殘破的家園,農場內依舊有積水,他自嘲是光復堰塞湖。


蘇建昌因在923堰塞湖災情時,穿著拖鞋奔逃而成名,被戲稱為「拖鞋阿公」。

光復志工「拉布布」家住台北,災後一直留在光復幫忙,他記錄佛祖街一帶的淹水情形,表示需要作好排水系統。蘇建昌希望將社區內的淤積泥土,清運去作堤防,再分區防災,進行復建,慢慢讓居民回歸耕作,才有可能恢復正常生活。

當蘇建昌還在談未來遠景,手機傳來緊急通知,馬太鞍溪又形成新的堰塞湖,剛回家的居民,又需要回到收容所避難,面對簡易收容所與殘破家園。不斷來回奔波的避難人生,他的心中滿是無奈,更擔心老人家受不了折騰。

水利署長林元鵬表示,面對馬太鞍溪的治理計畫,評估建構大型堤防,但是陳樹群擔心,可能還是有溢流風險。居民認為馬太鞍溪堰塞湖,始終成為災害隱憂,應該想辦法解決。

馬太鞍溪淤積土砂量大  未來增添災害變數


馬太鞍溪河床上仍有大量土砂,存在隱憂。

花蓮太魯閣燕子口形成堰塞湖,工程團隊進入疏導解危,參與計畫的陽光福頭目,說明當時工程的驚險。有了燕子口堰塞湖成功解危經驗,對於光復災害,他們組成勘查隊,開著推土機探勘河床路線,評估重機具進入工作的可能性。

馬太鞍堰塞湖發生災情,專家指出現今問題不只是堰塞湖致災,還有河道淤積的大量土石,都會形成新的災情變數。馬太鞍溪災害延續中,居民不斷避難奔波,但是面對大自然的地質變動,難以人力扭轉阻擋,就必須在安置與重建政策上,顧及生活力求完善,讓居民免受災害的苦痛。


明利村旁的大排,滿水位後就會淹至社區。

 

 

 

編輯/林燕如
 

縣市
  • 花蓮縣
  • 萬榮鄉
  • 花蓮縣
  • 光復鄉
關鍵字
堰塞湖, 馬太鞍溪, 花蓮光復, 鳳凰颱風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工作人員
郭志榮
陳慶鍾
張光宗
林書帆
陳添寶
工作人員標籤
採訪報導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到了晚上八點,蘇澳宛如孤島,主要道路被洪水切斷,國軍與消防隊開始進行緊急撤離。類似景象2010年也曾出現。為什麼蘇澳再度淹水?歷經十五年,水患治理是否原地踏步,沒有向前?

想收到最新推播,加入我們的島line社群

颱風與東北季風共伴 驚人雨量急降冬山和蘇澳

造成這次淹水的,是11月罕見的颱風–鳳凰颱風。氣象署指出,鳳凰與東北季風共伴,將驚人雨量集中在宜蘭縣。冬山鄉單日雨量逼近800毫米,蘇澳也突破11月雨量紀錄,單日降下648毫米。


鳳凰颱風帶來的驚人雨量,讓冬山鄉成了一片汪洋。

氣象專家賈新興分析,關鍵在四小時內集中降雨:「真正的大雨集中在傍晚六點後,短短四小時就下了一半以上的雨量。」這對蘇澳來說是難以承受的。(延伸閱讀:鳳凰颱風的降雨,宜蘭為何雨這麼大?|ft.台灣整合防災工程技術顧問公司總監賈新興)

白米溪暴漲,使排洪更加困難。蘇澳最熱鬧的市區,越晚水越深。市區水深一度達到2公尺以上,變電箱爆炸、居民受困。


蘇澳市區淹水。

11月12日清晨,陽光露臉,水退得快,洪水過後留下的泥沙亟待清理。蘇南路、中山路、中原路等災區,四處可見居民在清理泡水的家具、廢棄電器,家家戶戶忙著從一片泥濘中重新站起。

「昨天晚上六點水從後面湧進來,不到一小時整條路都淹掉。」居民林先生指著牆上的污痕,「退水後大概就剩現在這高度。十五年前也是這樣,一樓整個被淹掉。」另一個開餐館的店家站在滿是淤泥的廚房前,無奈地說:「冷凍設備泡過水都報廢了,至少一個月後才能重新營業。」


居民林先生指著牆上的污痕,說明淹水高度。

中原路上的居民黃小姐回憶:「六點多發現淹水,我們立刻搬東西到二樓,但水位上升太快,只剩四個階梯就到二樓了。」

大水讓生活停擺,也讓不少家庭承受高額損失。一名五金行老闆苦笑,「金屬泡過泥水就賣不了,損失幾百萬跑不掉。」(【島在現場】鳳凰颱風--宜蘭蘇澳受災嚴重|2025.11.11-12)


大水退去後,路面滿是泥濘,蘇澳居民忙著整理家園。


宜蘭蘇澳鎮最熱鬧的中山路,商家門口堆滿報廢的泡水家具、雜物。

2010年梅姬颱風歷史重現 

類似災情發生在2010年,當時梅姬颱風與東北季風產生共伴效應,蘇澳雨量測站最大累積雨量達到1167毫米,導致蘇澳市區淹水面積高達166公頃,深度最深達到3.3公尺。這次鳳凰颱風蘇澳的淹水面積76公頃,水深最深2.4公尺,兩場颱風的降雨情況幾乎相同,內水加上外水,都超過50年防洪保護標準。(延伸閱讀:【梅姬颱風】大水患~蘇澳遇襲事件簿)


2010年梅姬颱風也造成蘇澳市區大淹水,深度最深達到3.3公尺。圖片為/資料畫面


鳳凰颱風和梅姬颱風淹水面積比較。資料來源/水利署第一河川分署,地圖來源 Google Earth

蘇澳三面環山,一面臨海,周圍山勢陡峭、集流時間短,洪峰會快速集中到下游,當豪大雨來襲,急速湧入的不只周圍山頭的水,還有來自白米溪的溪水,蘇澳市區地勢低窪又腹地狹小,因而容易淹水。


蘇澳三面環山,當豪大雨來襲,急速湧入的不只周圍山頭的水,還有來自白米溪的溪水,市區地勢低窪又腹地狹小,因而容易淹水。

蘇澳溪分洪道計畫待經費到位,會是最佳解方嗎?

白米溪與圳頭坑溪匯流之後稱為蘇澳溪,流經蘇澳市區進入蘇澳港,沿岸堤防大部分達到50年防洪標準,但是有一段堤防,因為白米橋、過溪橋、鐵路橋等橋梁的梁底過低,高程限制之下,只有25年防洪標準,若要加高堤防必須改建橋梁,但改建難度非常高,這也是宜蘭縣政府提出蘇澳溪分洪道計畫的原因之一。

蘇澳溪屬於縣管河川,梅姬颱風災後,宜蘭縣政府希望複製員山子分洪道的成功經驗,以200年防洪標準來規劃蘇澳溪分洪道工程。預計在蘇澳溪主流蓋一條長度2.4公里的分洪道,把80%的洪水引導到內埤海岸南側出海。每次分洪可減少10萬立方公尺土砂進入蘇澳港、降低港區淤積,同時補充內埤海岸的砂源,預估能使淹水面積減少57公頃。


宜蘭縣府以200年防洪標準,來規劃蘇澳溪分洪道工程。圖片為/資料畫面

這項計畫由行政院在2023年3月核定,當時經費54.13億元,預計2027年完成,後來受到疫情及烏俄戰爭影響,原物料價格上漲等因素,宜蘭縣政府在2024年再提送修正計畫,經費增加到75.68億元,並且延長計畫期程到2028年,目前還在行政院審議中。兩年多來規劃設計與用地取得程序持續進行,並等待新增加的經費到位,但是對居民來說,這個工程已經讓他們等了15年。


宜蘭縣政府提出蘇澳溪分洪道計畫,預計在蘇澳溪主流蓋一條長度2.4公里的分洪道,把80%的洪水引導到內埤海岸南側出海。

今年9月,內政部跟地方政府合作通過了土地徵收的核定,將在12月完成徵收。行政院長卓榮泰勘災時表示,同意將蘇澳溪分洪道工程納入明年四年1000億的改善縣市管河川工程計畫裡,會盡快核定修正增加的經費。宜蘭縣代理縣長林茂盛表示,期待中央跟地方一起來面對,讓這個案子能盡快的實施。 (相關新聞:蘇澳豪雨溪水暴漲溢流 卓揆:加速核定分洪道工程)

一次災害、一次考驗,蘇澳溪分洪道是眾所期待的解方,但氣候變遷導致的暴雨集中降雨模式,未來的考題恐怕越來越刁鑽。想要順利避開水患,水利工程之外,蘇澳還需要什麼?

 

核稿/廖婕妤,編輯/林彤恩、林燕如

學科
災害
縣市
  • 宜蘭縣
  • 蘇澳鎮
關鍵字
鳳凰颱風, 淹水, 白米溪, 梅姬颱風, 東北季風, 共伴效應, 分洪道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工作人員
陳佳利
于立平
宋慧昱
賴冠丞
林敬倫
工作人員標籤
採訪報導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想收到最新推播,加入我們的島line社群

台南府城曾經有溪流過

攤開1807年的「台灣縣城城池圖」,可以看到台南府城城牆內有兩條主要水系,包括德慶溪、它的支流枋溪,以及福安坑溪。古都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顏世樺表示,這些河流與台南的歷史發展息息相關。


1807年的「台灣縣城城池圖」,繪製出台南府城城牆內的主要水系,包括德慶溪和支流枋溪,以及福安坑溪。

顏世樺指出,當初荷蘭人會在赤崁地區興建普羅民遮城,原因之一是德慶溪從這裡流過,淡水取得容易:「後來鄭成功來台,到清代整個府城的市街發展,也大概不出德慶溪跟福安坑溪之間的地帶。」

從小在福安坑溪旁長大的老台南人張家豪回憶,這些溪流大約是在民國六、七十年代陸續加蓋:「因為蓋起來剛好就變成路,也因為那個年代家庭廢水沒辦法處理得很好,政府就乾脆蓋起來,比較聞不到臭味。」他感嘆:「其實沒有比較,沒有傷害。你如果到日本京都去看,就會想到我們小時候,都有溪的那種紋理,現在都沒有了。」


從小在福安坑溪旁長大的張家豪,指著馬路回憶小時候溪流經過的位置。

目前福安坑溪僅存的露天河道,位於建興國中校地和浸信會之間,被一道磚牆阻隔。台南市政府委託工程顧問公司規劃環境改造,讓民眾能更容易親近這條溪流。顧問公司專案經理温健安表示,他們也計畫要去除部分硬鋪面,加強這個區域吸收雨水逕流的功能。


目前福安坑溪僅存的露天河道,位於建興國中校地和浸信會之間,被一道磚牆阻隔。


為了讓民眾能親近福安坑溪,台南市政府委託工程顧問公司規劃環境改造,計畫把紅磚牆拆掉,改用欄桿讓視覺穿透。圖為改造後模擬影像​​,温健安提供

福安坑溪開蓋的可能?

對於府城歷史水文的關注,近年開始在部分民間團體與市民心中萌芽。今年適逢府城建城三百年,古都文教基金會舉辦走讀,帶領大家沿著今天的府前路,走一段福安坑溪流經的路。不少人對於自己腳底下就是過去的河道,感到十分驚奇。


古都文教基金會舉辦走讀,帶領民眾認識福安坑溪曾經流過的地方。


雖然已經變成一條看不見的溪流,福安坑溪在城市中還是留下不少蛛絲馬跡。

參與走讀的蕭小姐表示:「很多時候會覺得不知道自己跟這塊土地的連結是什麼,如果能更瞭解這個城市原本的樣貌,就好像可以連結到以前祖先的生活,會覺得原來我是可以去溯源的,跟這塊土地的連結、歸屬是很深的。」

另一位台南市民高小姐說,自己居住的社區也有舉辦認識福安坑溪的活動,除了希望更多人藉由這條溪,瞭解台南歷史,他也思索,如果福安坑溪能有部分重新開蓋,是否可以降低當地在大雨時淹水的機率?

台南市政府曾委託古都文教基金會,進行福安坑溪開蓋的前期調查規劃,他們為此多次進入地底探勘,發現除了少部分家庭污水排入,福安坑溪具有穩定、清澈的水源,可能來自地下水。


古都文教基金會曾多次進入地底探勘,發現除了少部分家庭汙水排入,福安坑溪具有穩定、清澈的水源,可能來自地下水。

基金會執行長顏世樺認為,如果家庭污水能接管或截污處理,開蓋應該有一定程度的可行性:「否則我們也不希望為了開蓋,還要用自來水補注、特別設置過濾設施等等。」他指出,開蓋最大的困難點是占用河道的增建建築:「當然適度的溝通、補償或是其他引導作為是必要的。」

張家豪認為,如果福安坑溪要開蓋,可以優先考慮台南地方法院舊址、現今司法博物館前的河道,因為該區道路寬敞,也不會影響到住戶:「先有一絲光進來,其他地方像德慶溪,以後也是有可能打開。」

古河道存在的意義,不僅在於了解歷史,也在於它為當代提供的環境與生態價值。福安坑溪等溪流的故事,未來還會持續被書寫下去。

延伸閱讀》城市地底的秘密河流──台北市大灣古河道

 

核稿/廖婕妤,編輯/林彤恩、林燕如

學科
水文
縣市
  • 台南市
關鍵字
城市河流, 水圳, 德慶溪, 福安坑溪, 走讀活動, 都市更新, 古河道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工作人員
林書帆
陳添寶
工作人員標籤
採訪報導
Subscribe to RSS - 本週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