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播出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每天一大早,順子第一件掛心的事,就是趕來農場餵飽雞員工,在雞吃早餐同時,撿拾牠們的工作成果。雞員工在有機農場裡扮演重要角色,不但要生蛋、除雜草,還提供市民來農場體驗的素材。農場裡另一組員工是蜜蜂,每當白千層花開,牠們就會飛到對面的樹林,採擷風味特殊的白千層蜜。

欒丕維原本是學校教官,為了一圓田園夢,提早退休,全心投入有機農場經營。跟他一樣的還有曾金柱博士,他曾經因為意外癱瘓,之後在農場找到新生。農場裡有塊他細心培育的肉桂樹區,飄散台灣本土各種肉桂的芬芳。曾金柱也運用獨到的嫁接手法,培育出可以同時長出番茄、甜椒、辣椒的茄科植物。農場裡除了各種特用作物,還有高經濟價值的無花果等等。有機專區另一端,農民楊明樺正在雜草蔓生的菜園裡,採收草叢間的菠菜和芹菜。與草共生的青菜、豐富多樣的水果、果園下奔跑的雞、飛舞的蜜蜂…,就是中崎有機農業專區的日常。是農民們十年來一點一滴改善環境、改良土壤,才達到的成果。

2009年農委會為了推動有機農業,利用台糖或退輔會的土地,在全台設置了十三處有機專業區,當時的高雄縣政府也響應中央政策,出面向台糖公司承租橋頭糖廠附近31公頃土地,規劃為中崎有機農業專區,邀請有經驗的有機農戶來耕作。許多農民放棄原本的農地來到中崎,因為對他們來說,有機專區相對封閉,不用擔心鄰田污染,簡直就是塊寶地。

十年過去,這塊寶地卻因為科技產業用地需求逐漸擴張,即將被規劃為科學園區用地。為了因應科技產業升級、台商回流,科技部提出「科學園區十年規劃」,推估到2030年,產業用地需求將增加600公頃,南科未來十年用地需求,將增加370到400公頃。在科學園區十年規劃架構下,2019年政府規劃設置高雄橋頭科學園區,占地達262公頃,計畫引進半導體、智慧機械等產業。

為了讓社會重視橋頭科學園區開發,對有機農業與生態的衝擊,2020年,農民和民間團體曾多次在中崎有機專區舉辦活動,高雄鳥會也支援生態導覽,帶民眾認識生活在這裡的嬌客,包括草鴞、紅嘴黑鵯、褐頭鷦鶯等等。

不過民間團體的努力,難以撼動巨大的開發壓力。為了平息中崎有機專區的爭議,2020年8月,農委會與中崎農民協議,以換地的方式,在距離3公里外的燕巢區台糖農地上,規劃新的有機農業示範專區,讓農民搬過去耕作。然而一年過去,政府當時開出的承諾,和後續的發展似乎出現落差。滾水生態循環農業促進會發起人楊登旭指出,不但專區面積從52.5公頃,縮水成38公頃,營運中心的規劃、期程、經費等等也都不明確。

其實除了中崎有機專區遷移爭議之外,橋頭科學園區預定地內,還有其他的有機農戶。楊安和在這裡耕作長達27年,用心經營近一甲有機棗子園,也即將因為科學園區而消失,但楊安和的農場並不在有機專區範圍內,徵收後能去哪裡耕作,他也沒答案。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認為,過去工業區的設計方式,是一種抹平式的設計,並不考慮原本土地上的植被與紋理。他建議開發單位重新設計園區,將原有的有機農場和果園等地景,盡可能保留,規劃成為蔬果可食公園。

2021年6月28日環保署召開橋頭科學園區專案小組審查,一級保育類東方草鴞是關注的焦點之一,民間團體代表和環評委員都認為,要維持草鴞等鳥類的活動繁衍,目前規劃的綠地面積,顯然是不足的。

專案小組最後做出結論,橋頭科學園區環評報告書補件再審。不過對於已經在這裡耕耘十年,甚至二十多年的農民來說,他們只想問問政府,對農民的承諾能不能兌現?有機專區的希望又會在哪裡?

 

學科
農業
縣市
  • 高雄市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張岱屏
攝影 顏子惟 陳添寶 劉啟稜
剪輯 陳添寶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台南安定有位校園空拍達人黃明寶,說他是達人一點都不為過,早在無人機法規實施前,黃明寶即跑遍台南,透過空拍機的俯瞰鏡頭,錄下台南270所國中小學的校園景象,將這些影片放上網路,免費分享讓民眾觀賞。

從黃明寶的影片中可以看到,靠近丘陵地的校景,四周圍鬱鬱蔥蔥,校景一片青翠欲滴之色,讓人心曠神怡。不過,當鏡頭移至操場高空,磚紅色的人工草跑道,反而顯得突兀,「大概90%的學校都是鋪PU」,退休國小教師黃明寶說。

PU跑道乾淨美觀,又能少花力氣保養,台灣學校爭取闢建。那麼國外呢? 其他國家的學校操場,也都蓋PU跑道嗎?

台南虎山實驗小學校長林勇成,同時也是國家環境教育獎的得主,極力在推動提倡「Eco School生態學校讓土地呼吸」的觀念。林勇成攤開國外學校的衛星俯瞰圖,指出德、法等國的學校操場,往往是大片空地,美、日學校也幾乎是草地或是空地,「世界各國看下來,你就會發現台灣怪怪的」,「台灣怎麼跟人家都不一樣?」

林勇成分析,學校PU跑道的造價不一,平均花費大概是新台幣五百萬,以台南市270所學校為例,每間學校花五百萬蓋PU,總共要花13億元。他接著補充說明,PU跑道經過日曬雨淋,師生在上頭奔跑,終究會損毀、會折舊,若以十年來分攤,每年折舊費用逾1億元,以地方財政來看,「這是個無底洞,因為永遠所有的學校都在找錢」。

高苑科大建築系主任謝育穎,同時身兼教育部學校體育設施興(整)建輔導委員。他指出,當輔導委員到學校訪視操場跑道建設,第一個問題一定是:「這邊會不會積水?」,積水若不改善,PU會一再出狀況,校方就得不斷補丁、刨鋪;另外包商鋪設的方式和跑道材質,也都會影響PU跑道的壽命。

PU跑道除了成本花費,也有危害環境的疑慮。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表示,PU是聚氨酯化合物,其實就是一種塑膠,一旦破損,處理方式就是送進焚化爐焚燒,用久磨損,塑膠微粒也會流進水域或海洋。

虎山國小家長會長盧禹銓也指出,PU跑道興建時,黏著劑會揮發出化學物質,對學生的健康不好。PU不透水性,落葉和濕氣讓跑道容易長苔打滑,小朋友活動潛藏危機。

 

儘管PU跑道已成台灣校園操場首選,但台南的地方學校決定走自己的路,2014年虎山實小率先推動草地操場和跑道,並發起「草地操場聯盟」,吸引全市21所學校加入。台南志開實驗小學即是草地操場聯盟的成員之一,校長王念湘表示,草地操場會隨著四季更迭及雨水多寡,而有翠綠或枯黃的景色變化,這樣的過程讓學童了解體會,生活水源的珍貴。

王念湘也認為,草地跑道對學生運動並沒有多大妨礙,體育課跑步競賽,師長就推出石灰罐畫白線,要打球就擺上球門或壘包,後端維護就是澆灌、播種、鋪草、割草,「學校師生都會做」,「PU鬆脫,你要去把它剷除,還要籌錢補丁,草地操場都不用」。

針對PU人工跑道與草地跑道的選擇及良窳,謝育穎認為應該因地制宜打造不同材質的跑道,「學校有田徑隊訓練需求」、社區長者需要運動健走場域」,PU跑道有其必要性。

虎山實驗小學校長林勇成指出草地操場大幅活化學校土地空間的使用,「不受PU跑道繞圈圈限制」,世界趨勢都是一塊土地或一塊草地,而非繞圈圈的操場。他認為PU跑道原是供競技訓練使用,中小學以遊戲活動為主,爭相鋪設,是否合適值得商討。建議「百人以下小校可優先考慮草地操場,不一定要花五百萬」,讓校園空間更多元利用,孩子在戶外活動,更能大口呼吸。

學科
生活, 城市
縣市
  • 台灣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錢志偉
攝影/剪輯 葉鎮中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別人考古,挖的都是輝煌的歷史,但這裡,風頭水尾,除了幾十年前是燃燒、酸洗廢五金的大本營之外,有什麼呢?

沒錯,他們要挖的就是這一頁歷史。

1960年代,高雄港拆船業興盛的年代,很多電子廢棄物從國外進口,聚集在二仁溪沿岸,拆解、燃燒、酸洗,挖出廢五金裡的貴重金屬。高雄市茄萣舢筏協會顧問蘇水龍說,當年這裡挖出來的黃金會做成條塊,模仿香港有名的珠寶店,景福樓的黃金條塊出售,而且成色很足,很難分辨。還有一種叫做鈀金,當時大約是黃金價格的三分之一。這些利益,就是拆解廢五金,為什麼當年在二仁溪沿岸風風火火的原因。

但是,金子拿走了,卻留下了垃圾。

1986年,二仁溪出海口的蚵仔,因為吸收了廢五金洗出來的銅離子,變成綠牡蠣,引起社會大眾對燃燒廢五金的關注。1993年,台灣全面禁止廢五金進口。2008年,水利署要做二仁溪沿岸堤防,挖出了許多當年的廢棄物。直到現在,還沒有清理完畢。

施東佑和朋友們以考古方式,挖掘了一個兩公尺見方、130公分深的坑,過往的污染都還堆疊在裡面。這裡的廢棄物,其實就是世界電子產業發展的歷史。單單以電路板來說,可以看到最早的陶瓷材質、木片材質,到現在的塑料材質。

施東佑在電路板等廢棄物大量堆疊的下方,發現了往河岸傾斜的大石塊堆疊,也就是說,從這些堆疊的大石塊到目前的河岸,大約十幾公尺的泥土地,很可能就是當年的電子廢棄物,加上後來傾倒的建築廢棄物等各種垃圾,再加上河水送來泥沙,漸漸固化而成的陸地。

長期關心二仁溪污染情形的中華醫事科技大學護理系副教授黃煥彰說,「比較擔心的是裡面的銅、戴奧辛,如果長期下雨之後,它還是很有機會被帶到二仁溪裡面。我們要求政府,我們已經講了三、四年,應該是先挖,用太空包裝起來,然後找個地方暫存,或就直接整治。」

水利署第六河川局在2021年3月分完成調查,二仁溪河岸包括支流三爺宮溪匯流處等地方,還有有害廢棄物7627噸、污泥以及包含電路板在內的廢塑料等三萬多噸,大約還需要十五億元的經費來清運。

成功大學考古學所助理教授莊家銘說,「一般我們講到考古學,都是發掘過去很輝煌的歷史,可是同時我們也忘記,過去我們也做過錯的事情。我們希望毫無掩飾地把它挖掘出來,把事實真相呈現在大家面前,才知道我們曾經做哪些事情,那些錯誤,我們不應該再犯。」

學科
公害, 文化
縣市
  • 高雄市
  • 茄萣區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 呂培苓 許中熹
撰稿 呂培苓
攝影/剪輯 許中熹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在網路上成立社團、召集同好,一群未曾謀面、原本互不相識的年輕人,共同成立了好植地團隊,以志工身分,發揮所長,運用圖資與資料分析,篩選出台灣有2300筆綠覆率比較低的公共用地,再依據這些地來估算,都會區還有種下270萬棵樹的潛力。

樹木可以涵養水,但是種樹需要水,近期旱象嚴峻,為了就近取用放流水,他們以水資源回收中心為目標,在內湖污水處理廠旁,找到一塊高速公路匝道下的地,這塊地屬於台北市政府,委由高速公路局管理。好植地召集人劉哲瑋說,對生物來說,這邊是滿好的生態跳島,靠近基隆河岸,區位滿重要的,希望增加原生植物的種植,為鳥類棲息做一些考量。

另一位志工李思賢拿出手機,點開iNaturalist的App,紀錄現有的綠樹。他的專長是資料整理,為了方便各地志工上傳資料,他建置網站,廣納全台各潛力點的相關資料。

新北市淡水水資源回收中心旁,這裡是公司田溪的出海口,河海交接,是當地人賞夕陽的好地方。也是好植地志工的建築師陳江河說,還沒有填埋前,這裡是很豐富的潮間帶環境,曾經有綠蠵龜、珊瑚礁、藻礁,二十年前為了興建污水處理廠和焚化爐,運了很多土方來填埋。

風與鳥送來種子,這二十年,大自然已經種出一片次生林。這裡冬天東北季風強,夏天太陽大溫度高,另外還有鹽分問題,逆境耐受度必須很強,附近自然長出的植物,就是最好的樹種參考。沿著排水溝兩旁,有些喬木生長,這塊地的其他空間,希望能再多種一些樹。陳江河推測,填埋的土壤條件不會太好,種樹有先天上的難度。

雖然有先天困難,也有後天優勢,除了排水溝有水,淡水水資源回收中心,每天排放四萬噸放流水。志工正與水資源回收中心協調,希望能把放流水引到綠地裡面,建置生態池,種植原生植物。透過人為力量,加速自然生態恢復的速度。另外,接近住宅的區域,規劃種植景觀性的原生植物,納入居民需求,另一端已經有次生林的區域,就放任自然演替。

有地、有想法,還需要人力和資源。圖資顯示,這塊地屬於新北市政府,而且願意提供給民間認養,好植地團隊媒合在地企業來幫忙。期待這塊綠地未來變成海岸林的型態,讓這個地方多一個森林公園。

淡海綠地開始動起來,好植地團隊參與的另一個計畫,已經在植樹節當天種下希望。這片位在桃園平鎮公園的綠地,期待在現有空間中多種一些喬木。

拿起鏟子挖樹穴、混拌土壤、介質與肥料,大部分志工今天是第一次種樹。這片地將種下600棵光臘樹,企業不只承擔種樹費用,也承諾三年內會持續進行養護,確保小樹順利長大。

2020年3月成軍的好植地,一年後,終於為土地種了樹。桃園市政府盤點出1529公頃土地,預計三年內種下61萬棵樹。不只桃園,包含全台各地,好植地團隊將繼續協助,希望提升綠覆率。陳江河說,一開始覺得種樹是為了環境,到最後是為了自己、為我們的下一代,唯有把環境顧好,身心才會健康。

節氣過了夏至,暑氣越來越強烈,烈日當頭,汗流浹背時,大樹遮蔭的清涼感,是建築物無法替代的。善用科技找地、以嚴謹思維種樹,每個環節都經過審慎評估,以理性支撐種樹的浪漫,都會環境會更宜人一點,對其他生物也能更友善一些。
 

學科
生活, 城市
縣市
  • 台灣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陳佳利
攝影 陳添寶 張光宗
剪輯 陳添寶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朱逸文拍攝,黃明威&王銘顯建築師 提供

2020年底新開幕的嘉義市立美術館,前身是公賣局嘉義分局,鋼筋混凝土的三層樓老建築,沒辦法通過921地震之後的建築法規,建築為了讓建築減重,拆掉部分混凝土外牆,因為地震的衝擊波力道,與建築的質量息息相關。

「外牆要恢復的時候,我們選擇最輕質的材料,就是木頭,就是目前最先進的,我們稱之為CLT的建材,它只有混凝土重量的五分之一左右,所以整體建築物的重量會減輕大概三分之一。」美術館建築師王銘顯說。

木材還有什麼最先進的CLT嗎?先說,現在世界各國的木構房屋,可以蓋到二十多層,你相信嗎?這跟我們的經驗值很不一樣。台灣對木構建築的印象,大多在日治時代的一、二層木構房屋。那麼,這些木構高樓是怎麼建成的呢?要砍很多大樹嗎?

答案是:不必。

所謂的新式木材,是一種組合式的木材,大概有CLTGLT兩種,CLT是直交式集成板材(Cross-laminated timber)、GLT是結構用集成材(Glued-laminated timber)。兩者都是組合的概念,不同於簡單的合板,每個組合單元的強度,都是事先判定,經過電腦計算,再把不同的板材組合在一起。

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副教授蔡孟廷,跟我們介紹了世界上的木構高樓。

美國威斯康辛州密爾瓦基的Ascent,總共有25層樓。Brock Commons大樓,在加拿大溫哥華,18層,2017年完工,是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學生宿舍。


Ascent 美國威斯康辛州 ,照片提供 日經建築編《世界新式木造建築設計》


Brock Commons,加拿大溫哥華,照片提供 日經建築編《世界新式木造建築設計》

La Senei Musicale,在法國巴黎,2017年完工,是佇立在塞納河中,擁有六百個席位的音樂廳。巨大的蛋形結構,考驗著木構造計算的精準度。


La Senei Musicale 法國巴黎,以上三張照片提供 日經建築編《世界新式木造建築設計》

這股愛木風,只是建築界的新時尚嗎?並不是。它是友善環境的建築之道,建築師王銘顯說,單單以材料來比較,蓋一坪RC的房子,大約會產生一噸的二氧化碳,但是相反的,木頭卻是在吸收並且儲存二氧化碳。

五年前,台中市長林佳龍提出種一百萬棵樹的政見,王銘顯就寫信給林市長說,「雖然種了一百萬棵樹,固定了大概三萬八千多噸的二氧化碳。但是,因為我們只要蓋一坪RC的房子,就會產生一噸的二氧化碳,所以我們只要蓋九棟15層的大樓,這個三萬多噸的二氧化碳,就被消化掉了。」

當木頭被砍下來造屋、做家具以後,就形同是一種「碳匯」。因為樹木行光合作用,捕捉二氧化碳儲存在樹身,造屋、做家具,就把碳固定下來;然後,林地再種新苗,年輕的樹木生長快,捕捉二氧化碳的量大。

台灣大學森林系前系主任王松永說,「柳杉在一公頃的面積裡面,二十年生的,每年可以固定12.3公噸左右的二氧化碳;四十年生的,每年固定大約8.5公噸左右;到了六十年生的,就變成6公噸左右,逐步在遞減。」所以王教授主張,樹木吸收二氧化碳最大量的年紀之後,就可以伐木更新林地。

大家熟悉的綠建材名詞裡,有一個項目叫做「生態綠建材」,台大實驗林管理處森林作業組長王介鼎說,「一般我們講的生態綠建材,就是這個建材從森林砍出去之後,我們再造林,,苗木吸收二氧化碳,再進行光合作用,再長起來,所以是一個可再循環的,再生的木材。」推廣木構就是著眼於木材是「可再生」的材料。

木造房屋會不會很容易發生火災?台科大副教授蔡孟廷說,其實木構造有一個消防救災的優勢,那就是木材燃燒會產生碳化層,而且產生速率是固定的,每分鐘0.6到1公釐,依據樹種不同,一小時大約是4到5公分,「所以我們到一個火場,火燒了多久,就可以馬上估算,到底剩下的這些木頭,有沒有辦法再支撐這棟建築結構。可以幫消防隊在進入火場時,有一個概念。」


台科大副教授蔡孟廷表示木材燃燒會產生碳化層,依據樹種不同,可計算出建築物支撐時間

另外,印象中認為木材容易招來白蟻,王松永教授說,「要達到木材的纖維飽和點以上,大概在30%以上的含水率,白蟻才會來。當然在乾燥狀態下,有一種乾木白蟻,但是乾木白蟻族群很小。」教授說,注意室內通風,門窗接縫不要漏水,還有常常敲擊木作家具,白蟻就會避開。很多老建築因為是水泥牆面,水泥會吸濕,更要注意通風問題。

其實,木材本身會吸濕,在很多木作的室內空間,反而會降低溼度,人住起來就比較舒服;另外,木材的熱傳導係數低,不像水泥或混凝土牆壁很會吸熱,這也是嘉義市立美術館拆掉RC牆面,改作木造的原因之一,因為可以節能。


台東池上車站


台中大墩國小體育館


台灣森科總部


高雄那瑪夏民權國小

 

 

 

 

 

 

 

 

 

這股愛木風,吹進台灣,鼓吹愛木,不是為了建造一棟木構的101來傲視全球,而是為了盡到地球公民的責任,固碳、減碳,所以對地球,以愛木。

學科
生活, 城市
縣市
  • 台灣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呂培苓
攝影 許中熹 陳慶鍾 葉鎮中
剪輯 許中熹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20201年5月15日星期六,行政院上午10點45分,嚴正宣布台北市、新北市,進入防疫三級警戒。這天,起得晚的市民,一覺醒來,驚覺「世界變了」。

同日下午兩點,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證實,確診新冠肺炎的本土個案,首度攀升、突破百例,達180人。雙北市民到各大賣場瘋搶物資。生鮮食物、罐頭等民生物資,塞爆購物車。

新冠肺炎終究還是燒進了台灣,雙北升三級警戒的隔天,5月16日星期日,全台再新增206例本土確診。國軍兩度出動化學兵團,消毒萬華街道。白天時段,幾乎所有店家大門深鎖,到了夜晚,也不再流光溢彩。

17日周一,新增本土個案再飆高,達到333例。雙北趕在中午前,率先發布高中職以下的學生、學童,從5月18日,停課到5月28日。

但新冠病毒不只在北台灣竄流,彰化、高雄等縣市都出現病例。5月18日星期二,全台再新增240例本土案例。情勢緊張,中央宣布全國各級學校都要停課、改採居家學習。

5月19日星期三,再宣布新增267例本土個案,連續五天本土病例破百,全國正式升到防疫第三級警戒。20日新增286例本土,21日新增312例本土,到了22日,單日新增321例本土,另外還從塞車採檢案例清倉出400例本土個案,「校正回歸」到上週,因此16日到21日的確診數都再上修。

疫情拉警報,全台進入全民抗疫狀態。原本,我們「以為」很安全的台灣,怎麼演變到這個地步?

回顧4月20日,華航先是有貨機機師染上新冠病毒,確診人數陸續增加,足跡進入社區。4月29日,提供華航機組員,返台進行居家檢疫的桃園諾富特飯店,出現首例飯店群聚感染。諾富特一館的8樓,同時收一般旅客和居家檢疫機組員,包含機師、空服員,以及飯店主管,還有周遭親屬,累計至少35人染疫。

事件延燒一個多星期,到了5月11日,一口氣再傳出北市蘆洲區有一名獅子會前會長,和宜蘭羅東銀河百家樂遊藝場群聚。兩起本土染疫事件,感染源頭不明,隔天5月12日,再爆出台北市萬華三水街鴻達茶藝館的本土群聚,而且蘆洲和宜蘭等多起本土個案,都和「萬華茶室」有足跡上的連結。

一連串指標案例,等同宣告台灣正式進入社區感染。

台大醫學系教授黃韻如認為,從華航諾富特到萬華本土群聚,看到英國病毒株的變異性,傳染力非常快速,但很可惜台灣過去一年,比較沒有居安思危的心態,甚至活在偏安的角落、一個平行的世界。

2019年底新冠病毒從中國武漢蔓延開來,當時台灣應變的快,成功在邊境,防堵住疫情,國人也有足夠的公民意識,嚴守防疫規範.半年過後島內商業活動逐步回到正軌,觀光解封,民眾的社交、聚會也恢復正常,到了今年2021年,許多人更把握機會,參與民俗繞境、婚宴喜慶。

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點出,國外常談論的一個現象,叫做「防疫疲乏」,當人民處於高張度防疫作為,時間一拉長,反而容易警覺心下降,與跟心態上的鬆懈。

而台灣當前這波本土疫情爆發,新光醫院就扮演關鍵角色,因為獅子會前會長的確診個案,是由院內一名許姓醫師主動察覺,進而通報篩檢出來的。

四月底,新光醫院即要求全院主治醫師,除了加強TOCC諮詢以外,也必須針對病人的病況、臨床症狀加以觀察,如果符合感染COVID-19的徵兆,最好還是加強通報跟採檢。

因此洪子仁分析,能察覺該案,第一個關鍵當然就是華航諾富特的群聚事件發生以後,「就已經有注意到說,群聚的病毒有可能往社區傳播。」

過去一年多,台灣為保全醫療能量不被拖垮,並未採取全面普篩,病人求診時,醫院先檢視的是旅遊史(T)、職業別(O)、接觸史(C),以及是否群聚(C),也就是TOCC評估。但疫情進入本土感染階段,單憑TOCC似乎已經不夠。

染上新冠病毒的輕症患者,症狀和感冒相似度高,像是案1217基隆擺攤婦女,染疫前沒有出國,5月2日陸續出現發燒、咳嗽、呼吸喘症狀,但陸續在同一家診所求診5次都沒被發現,第6次到了醫院,才採檢、確診,但已經成為重症患者。

洪子仁說,「所以現在有人追溯,為什麼診所沒有辦法把1217的個案發現出來?」但他也緩頰表示,基層診所醫師其實相當委屈,因為診所每天都有將近一百萬人次求診,但約二到三成患者都有發燒、呼吸道、腸胃道症狀,「我們也不可能要求這些診所,全部把患者送到醫院做PCR採檢。」

PCR核酸檢測時間一般90分鐘,48小時內取得報告。過去,醫院採檢的數量偏低,像是新光醫院在諾富特群聚事件之前,一天通報採檢數量僅約一到兩位,事件發生後,一天通報採檢的數量,才增長到2、30人。多數診所、醫院亦然, PCR檢測能量吃緊,但如果沒能立即揪出輕症或無症狀者,在各種人流移動的情境下,病毒可能早已四散開來。

「抗原快篩」精準度較低,但最快15分鐘就能知道初步結果,北市萬華、新北板橋、永和、新店、土城等病例數不斷攀升的地區,在疫情爆發後緊急開設快篩站,桃園、彰化等縣市也陸續跟進。只是快篩站,每日可提供的服務量能也有限。


醫院急診戶外篩檢站

有什麼方法可以重新布局?更即時篩出確診個案?洪子仁認為,可考慮由基層診所,提供抗原快篩試劑,針對可能的確診者快篩。

開放基層診所快篩,從前線找出確診者,黃韻如認為,在新加坡有前例可循,但前提是基層診所要有安全、充足的配備,而且要有「分流」的概念,才不會加重負擔、造成混亂。她說,快篩時把有症狀的患者,轉介到防疫專責醫院,所以可以由基層診所,負責快篩「無症狀,但去過熱區的患者」。

病毒一步步攻陷全台,那麼,台灣在多早之前?就有幾條病毒傳播鏈隱藏在社區?短時間內難有答案。目前僅能從快篩陽性率,推判約莫一周前,社區傳播的狀況。以北市的快篩陽性率來看,5月13日5.4%,14日達到11%,15日9.7%,16日10%,接著才有下降趨勢,在5%左右徘徊,不過22日陽性率又攀升到8.5%,台北市長柯文哲決定讓北市20家急救責任醫院全數加入快篩行列。


而黃韻如認為,快篩站只集中染疫熱區還不夠,應超前部署、研判下一個擴散點,以提前在該區域,設置「衛星快篩站」。至於斷開社區傳播鏈,也是當務之急。全台八大行業、娛樂場所都暫時關閉,台北、台中、高雄等都會區,都進一步禁止餐廳內用。

「 有人就在講說,這段時間是你躺在家裡,就可以拯救世界。」洪子仁認為,減少人與人之間的接觸,還是有機會控制住疫情。

非常時期,經不起任何鬆懈,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團隊在近期模擬出萬華社區感染情境,推估在台流行的英國變異株,R0值高達5.5,代表一個人,可傳染給5.5個人。陳秀熙認為,就算實施停課、關閉八大場所,但如果民眾勤洗手、戴口罩的執行率無法達到90%,台灣就可能連續52天,單日確診都超過百例。

面對新的變種病毒,不能再固守舊有的防疫措施,而對於這次疫情爆發的前端破口—諾富特群聚事件,能帶來什麼省思?

華航諾富特飯店在今年二月,就遭民眾投訴,有檢疫和國旅混住狀況。

諾富特飯店緊鄰桃園國際機場,有兩棟旅館,二館有申請為防疫旅館,作為華航機組員外站過夜後,返台居家檢疫的據點。一館則維持正常飯店,但七樓、八樓,卻開放給外籍機師,作為過境的宿舍。經桃園市府調查,諾富特飯店還接待一般旅客,住進「一館」八樓。

諾富特飯店既沒申請一館作為防疫旅館,還讓一般客人和高風險者混住,日前已遭到開罰。歷經一番檢討,諾富特轉型成專責旅館,事件看似告一段落。可是,位在雙北等人口高度密集的旅館,會不會再衍生出下一個諾富特的翻版?

全國一發布三級警戒,台北車站斜對角的商辦混合大樓,有管委會成員,緊急封閉其中一個出入口,因為十多層的大樓,至少有三家旅店,同時還有補習班、宗教場所、公司行號,甚至是一般住戶,夾雜在不同樓層。

雖然各家旅店招牌都貼出告示,強調非防疫旅館,但管委會指出,其中至少有一家業者,接待國外入境的高風險族群,電梯卻長期與住戶共用。而位在北市中山區,更同時有防疫旅館和一般旅館,身處在同一棟大廈。

該防疫旅館的前經理人陳嘉文,已離開管理團隊。他原先是全台第一個投身防疫旅館的業界代表,接待過不少台商、港澳等居家檢疫者,並建立起房務消毒、無接觸服務等SOP,提供給北市作為旅館防疫手冊參考。

陳嘉文說,去年疫情相對單純,旅館也在北市聯醫的督導下,盡力配合防疫、消毒準則,但如今疫情嚴峻,他認為已經不能再用同一套標準,持續開放「非獨棟」旅館接待居檢客人。比如:電梯沒有分流管控,每一層樓電梯門都可開啟,更能抵達其他樓層的商辦空間。陳嘉文坦言,身處在老舊商辦的防疫旅館,動線要和其他住客完全分開,根本不可能。他認為,整個台北市只要不是獨棟的防疫旅館,環境條件不適合做防疫旅館的都應退場。

但隨著確診人數激增,防疫旅館房位需求,也急速攀升。中央已經下令地方政府,持續擴充防疫旅館數量,現階段看不到防疫旅館,有明確的退場機制,北市更宣布會視防疫旅館狀況,將現有的103家規畫成三級,分別收治居家檢疫者、居家隔離者,以及確診者。

至於有多少防疫旅館隱身在混合商辦?北市觀傳局官員強調,都已做了動線上的區分,未提出統計數據。北市旅館公會則推估至少有一成。

疫情當前,政策持續滾動檢討,但又有哪些破洞?是我們沒看到?還是看到了?卻不願正視?

學科
科學, 生活
縣市
  • 台灣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黃怡菁
攝影 陳慶鍾 郭俊麟
剪輯 陳慶鍾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2021年5月下旬,台灣疫情上升,政府單位與民間公司緊急分流,各級學校停課。這樣的措施,能不能阻斷病毒傳播?如果疫情擴大,生活可能會有什麼樣的改變?買菜購物、自我篩檢,要怎麼樣建立生活的秩序?海外台灣人度過疫情嚴重的時期,看看他們的經驗,有沒有適合給台灣做參考,或者做警惕。

李孝文
■德國‧威士巴登

德國目前還在分區動態管理的情況下,經營兩間餐廳的李孝文說,「我們現在就是要連續七天,平均感染人數,每十萬人都要在一百人以下,就可以開放餐廳室外的座位。在兩個禮拜後,假如也是每十萬人感染都在一百人以下,就可以開放室內用餐,但是現在都不可以。」現在就是外帶或者外送。


德國餐廳只能做外帶或外送 畫面提供/鄭孝文


TROBASEOPT公司設置的快篩站   畫面提供/鄭孝文

那麼怎麼買菜呢?「你要去超市買東西,他們大部分都會要求你帶當天的檢測證明, 24小時以內的。網路購物,有一個click and meet,可以在網站上購物,然後自己去店家前面自取,但是不可以逗留,拿了就走。」德國各地有很多快篩站,民眾可以自行前往,沒有次數限制。

李亭諠
■英國‧倫敦郊區


英國政府提供快篩劑讓民眾自行在家就可快篩

李亭諠請兒子Apollo示範如何在家自我快篩。民眾可以上網向NHS(英國國民保健署)免費申請,「假設說你今天申請,隔天就會收到,所以速度是滿快的。什麼樣的人適合用這種快篩?如果你沒有以下症狀,比如說沒有一直咳不停,或是你沒有發高燒,你也沒有聞不到東西或味覺改變,這些基本的COVID-19症狀。如果有上述症狀,那就必須去政府的篩檢站。」快篩出來的結果如果是陽性,就要跟NHS回報,去政府的篩檢站做PCR(核酸檢驗)的檢測。


李亭諠請兒子Apollo示範如何在家自我快篩 畫面提供/李亭諠


如果C和T都出現線條,就代表是陽性  畫面提供/李亭諠

「因為目前打疫苗是在18歲以上,中學生還沒有開放,因為基本上還在臨床實驗階段,所以中學生會被要求,大概就是星期一跟星期四,你要回家做自我檢測。」

英國因為疫情嚴重,倫敦前後大約封城三次,李亭諠說,曾經大家連網路購物都要排隊,要先上網取得號碼,再按時間上網購物。萬一台灣疫情嚴重,確診隔離人數很多。「我們在封城的時候,很多地區會有民間自主的互助,這個互助會可能是在Facebook或透過WhatsApp,也就是說假設你的鄰居,或跟你住很近的人,他剛好不小心染疫了,他必須要居家隔離,住在附近的人是不是可以幫他去採買一些東西,放在他家門口,這樣自己也是很安全的。」

李雪溱 
■荷蘭‧阿姆斯特丹

「我在四月確診,現在已經解除隔離了」,住在阿姆斯特丹的李雪溱說,「我自己的狀況是因為,我的抵抗力非常好,那時候發燒是覺得很奇怪,我很少感冒,所以我立刻感覺到發燒,燒了兩、三天,我就決定去驗。然後在家隔離,因為驗完不能出門,所以我在家待了24小時,收到Email報告說我陽性。」

李雪溱說,知道確診反而比較篤定,等待時間最難熬,「因為在24小時會懷疑到底有還沒有,在有和沒有之間,很難去做接下來的動作,知道就是確診了,接下來就是隔離,快點通知10天內有接觸過的人,接著就休息。」


李雪溱確診期間在家休養 ,可到戶外陽台曬陽光   畫面提供/李雪溱

李雪溱並沒有去醫院,「在荷蘭除非你嚴重到快死掉,不然基本是不會打電話叫救護車,我當下的處理方式就是吃退燒藥,是從台灣帶的成藥,我要是那一天狀況比較好或沒有發燒,可能整天都不會吃藥,就吃維他命C,加上隔離的公寓外面有陽台,曬太陽可以得到維他命D,所以基本上就只有吃健康食品,還有曬太陽跟正常飲食。」

「有個政府專線,可以打電話去問你的健康狀況,比如現在發燒能不能吃有什麼成分的成藥等等,要是沒有人幫忙送食物,他們也有另外提供雜貨服務。」

「荷蘭這邊是說,等到你開始有症狀的10天之後,你就沒有傳染性,我是還有等到12天、13天才打,當他們說可以的時候,我還半信半疑,所以大概15天之後才出門。打專線去跟他說我當下的情形,當下就只有咳嗽,流鼻水、發燒什麼都沒有了,他們評估之後說,我可以出去了。」

吳詠心
■日本‧東京&青森

台灣對於戴什麼等級的口罩,態度很明確,希望大家都是使用外層有不織布的醫療口罩,不過日本很不一樣。

以下是日本内閣官房新型コロナウイルス(新冠肺炎)感染症対策推進室的口罩宣導廣告,除了廣告基調輕鬆有趣,可以看到廣告裡面,有人並不使用不織布口罩。

住在日本的吳詠心對此也感覺驚奇,他很用心注意台灣衛福部的資訊,所以自己都使用不織布口罩,然後他展示了日本現在常用的幾種口罩。

「現在路上看到很多都是這種,它是3D立體的樣子,叫做什麼聚酯纖維,強調它很有彈性。掛耳不會勒到,現在路上一半的人都是戴這種。」

天氣越來越熱,接觸涼感的口罩也出現了,「夏天戴了不會悶熱,不會有濕氣,可是它很明顯沒有過濾層,所以這個頂多就是花粉季時,可以防花粉。你仔細看我手,其實視線都是可以透過去的。這也是強調耳朵舒服,可是一樣對我們這次的病毒是沒有用的。」


依序為透明塑膠口罩、聚脂纖維、不織布口罩    畫面提供/吳詠心

「還有一種就是這種透明的塑膠片,主要是日本服務業非常強調說,要能看到人的表情、笑容,我既不會噴口水出去,又可以讓人家看到微笑,所以很多服務業會希望他們的員工戴這個。可是這個很明顯,連一個過濾層都沒有,而且跟臉都沒有密合。」

鄭安齊
■德國‧柏林

德國對口罩就相當嚴格,「德國是到今年(2021)三月才改用這種FFP2口罩,現在德國你進到日常所需場所,就必須佩戴相當於N95的口罩。另外,你要遵守空間限制,比如說超市,他們會計算,上限可以多少人進來購物。然後要保持社交距離,他們要求你一定要推一台購物車,跟其他人之間保持距離。如果是非日常所需的場所,像是去購物、買衣服,或是去理髮,需要附陰性證明。陰性證明是,你自己在家做的不能算,必須要去外面設的檢測站,會跟你的證件、個人身分識別連動。檢測之後會出一張證明給你。」

那陰性證明的效期呢?「通常是24小時內的陰性證明才有用,大家就會安排行程,比如說,我等下要去理髮、接下來去購物,那我今天一大早就先去檢測站,就可以去所有地方。」


德國賣場限制人數,並要推購物車間隔出距離,還要佩戴FFP2口罩  畫面提供/鄭安齊

在台灣,很難想像日子要這樣過,不會覺得生活很被壓縮嗎?鄭安齊說「他們一直在想辦法跟COVID-19的疫情共處。因為這些國家不像台灣,防守了一段很長的時間,過了很長時間的日常生活,可是這樣一般日常下的生活,在歐洲,其實從去年三月之後就沒有了。」

跟COVID-19疫情共處一年多以後,2021年5月中旬,歐洲國家雖然每天仍然有數百到一、兩千名案例,不過已經慢慢開放解禁。這絕大多數是因為施打疫苗的關係。有些地方要進入室內,甚至會被要求出示疫苗施打證明。

台灣過去一年多來,因為邊境防守成功,大家施打疫苗意願不高,不過隨著這次社區感染擴大,以及英國變種的傳播力道增強,打疫苗還是現今防疫的重要事項。更何況,還必須謹慎以對,傳播更快速的印度變異株。打疫苗雖然不能百分之百的不會感染COVID-19,但能減少重症以及死亡。
 

學科
生活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呂培苓
攝影/剪輯 顏子惟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從2021年5月15日開始,新冠肺炎本土病例在短短七天內,增加了一千八百多例,超越過去一年的總和,疫情突如其來的劇烈波動,不僅發生在台灣,也發生在其他國家。 


外電畫面

原本是眾人期待的東京奧運,已經有超過三十五萬人連署,要求停辦,主要原因就是疫情毫無緩和跡象。印度的疫情也非常嚴峻,確診病例從四月中以來暴增二十幾倍,平均每天都有兩到三千人死亡,火葬場不堪負荷,甚至出現遺體在恆河上漂流的情況。

疫情爆發以來,新冠病毒不但沒有被消滅的跡象,還不斷出現新的變異株,中研院分析全球共享流感數據庫的資料,發現病毒可分為六大類型,剛開始流行的第一型病毒,已經被第六型病毒取代,英國變種病毒就是第六型的子型。


畫面提供 /中研院全球新冠病毒變異即時監測網

中研院院士、病毒學權威賴明詔解釋,新冠病毒屬於RNA病毒,原本就容易發生變異,某些變異株之所以成為主流,是因為它們更強的傳染力。例如變異株B.1.1.7於2020年12月在英國被通報後,半年後已經蔓延到將近一百五十個國家,不僅導致東京奧運聖火傳遞活動被迫取消,也觸動台灣這波本土疫情的爆發。

光靠防守,總有百密一疏的時刻,對抗病毒的戰爭,急需進入下一階段,也就是施打疫苗。國家衛生研究院副研究員郭書辰解釋,疫苗最主要的功能,是讓人體預先產生抗體,雖然目前觀察到,部分疫苗對變種病毒的抗體中和能力下降,但由於原本疫苗的效果就很好,因此還是能提供一定保護率。而且疫苗的功用不僅只是避免感染,即便被感染了,可以大幅降低演變成重症的機率,這對減輕醫療體系的負擔,非常重要。

郭書辰指出,如果台灣要達到群體免疫,疫苗覆蓋率至少要達到六成以上,台灣進口的AZ疫苗、莫德納疫苗,與國產的高端、聯亞疫苗,都必須施打兩劑,才能得到完整的保護力,因此要達到群體免疫,至少需要三千多萬劑。

政府已經外購的疫苗大約有兩千萬劑,5月19日有41萬劑抵達台灣,與先前送達的疫苗合計約72萬劑,至5月20日止,台灣只施打了26萬劑左右,且打完第二劑的人數仍掛零,距離群體免疫的門檻還非常遙遠,加上國際局勢與疫情變化,都可能為後續疫苗取得帶來變數。



新冠肺炎疫情後,印度血清研究所開始負責生產AZ跟輝瑞疫苗,2020年生產至少兩億劑疫苗到全球92國,出口的部分疫苗也被納入聯合國的COVAX疫苗分配計畫,但印度疫情在今年(2021)3月底升高,暫停疫苗出口,連帶影響各國疫苗施打進度。

從2019年底疫情爆發以來,部分歐美國家已先經歷了一波疫情高峰期,也因此較早開始施打疫苗,已經能觀察到疫情暫時得到控制的跡象。美國與英國是施打進度最快的幾個國家之一。


外電畫面

截至2021年5月,英國超過三分之二的成年人,都完成了第一劑接種,兩劑都打完的也有三成七,每日平均新增感染病例,滑落到兩千例左右,死亡數字也跌到個位數。而截至2021年3月有七千萬人施打疫苗的美國,單日新增病例也創下過去五個月以來的新低。但印度變種病毒B.1.617仍持續向外擴散,疫情發展仍充滿挑戰。

目前還沒有證據證明,變種病毒會讓疫苗完全失效,不過國家衛生研究院副研究員郭書辰提醒,疫苗的保護率並不是百分之百,即使打了疫苗,也不能掉以輕心,仍須做好戴口罩、勤洗手等措施。


外電畫面

賴明詔認為,未來新冠肺炎可能跟流行性感冒一樣,成為每年都會出現的傳染病,可以確定的是,我們短時間內恐怕無法取得決定性勝利,在同樣想求生存的病毒與人類之間,將是一場長期抗戰,而沒有人,能置身事外。

學科
科學, 生活
縣市
  • 台灣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 林書帆、黃怡菁、呂培苓
撰稿 林書帆
攝影 顏子惟、陳慶鍾
剪輯 賴冠丞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一群在地的高雄大社人,組成「大社環境守護聯盟」,積極督促政府落實大社降乙編,他們也在今(2021)年4月4號高雄反空污大遊行,帶著訴求走上街頭,不過高雄市長陳其邁回應空污議題時,對於大社工業區這個燙手山芋,隻字未提。

遊行隔天,聯盟成員江文宏、方彥鈞,帶著我們走讀大社工業區。儘管是清明假期,仍有工廠煙囪吐煙、運作。「這個防爆牆裡面,就是有六顆丙烯的儲存槽,丙烯就是高雄氣爆外洩的氣體,你看那邊兩百公尺就有民宅,高雄氣爆造成整個高雄市那麼大的傷害,這邊如果爆炸呢?」江文宏對眼前的石化廠,充滿焦慮。

大社工業區的歷史可追溯到1974年,當時行政院長蔣經國推動台灣十大建設,在高雄大社、仁武、林園成立石化工業區,與上游的中油高雄煉油廠,成為台灣第一個完整的石化業聚落。土地利用上,「特種工業區」容許煉油、易爆物製造儲存等高度危險的行業進駐。「甲種工業區」容許中高污染的化工廠營運。「乙種」只准公害輕微的廠商使用。

大社屬於特種工業區,占地約110公頃,1975年落成,是石化下游產業鏈中,紡織、塑膠等重要原料生產地。威權時期沒有環評法規監督,工業區坐落在住宅區隔壁,看似理所當然。可是大社工業區建廠後,多次發生氰氣洩漏,最嚴重曾造成上千位居民中毒。1993年4月,有廠商排放不明氣體,導致多人嘔吐、昏倒。當時居民找不到罪魁禍首,爆發圍廠抗爭。

江文宏帶我們走到工業區的一座防爆牆外,他說這就是1993年抗爭下的產物。當年,經濟部前部長江丙坤為平息居民怒火,緊急南下舉辦協調會,承諾大社工業區25年後,也就是2018年,會配合中油五輕一併遷廠、降編為乙種工業區。江文宏解釋降乙編,就是靠「都市計畫」手段,將大社工業區過渡到沒有煙囪的工廠,達成遷廠或關廠目的,「可是政治上對居民的承諾,卻跳票了...」

政府答應大社工業區在2018年遷廠、降乙編,可是期限到了,才啟動降編程序,儘管2019年高雄市都委會做成了降乙編決議,但還得再送往中央,也就是內政部都委會審議。

如今,工業區的煙囪還是持續「造雲」,廠區內的人行道樹葉,紙巾一抹,是濃黑的粒狀污染物。目前包含國喬石化、中石化、李長榮化工等11家廠商,都還在生產製造,尚未搬離。

江文宏繼續解釋,「因為中央政府一旦決定降為乙種工業區,才是真正塵埃落定,可是從2019年3月高雄市政府做成降乙編決議後,已經整整兩年多,都一直卡在那個地方」。

2019年8月底,內政部先舉行現勘,聽取廠商和居民心聲。產業界表示,高科技、醫用、汽車材料、紡織業、鞋業、機能性高纖維,都是由大社工業區所生產,並形容,民眾「吃喝拉撒睡」都要倚靠這個工業區不可,因此主張大社不要一口氣降為無煙囪的乙種工業區。

經濟部和大社工業區的廠商,都傾向降編為「甲種」就好,但反對的居民看來,這跟維持現狀沒什麼兩樣,甚至還可以擴廠。

江文宏指著工業區密密麻麻的管線,告訴我們,這種管線就是石化廠的特徵,很多製程需要輸送原料,但管線也會造成揮發性有機物質VOCs洩漏。

經濟部工業局曾委託成功大學環境微量毒物中心張榮偉研究員,擔任計畫主持人,對仁武、大社工業區附近居民,進行健康風險評估。可接受的風險位在10的負4次方,到負6次方之間,該報告結果顯示,仁武區敏感孩童承受致癌風險,是一般可接受風險的318倍、大社孩童超過189倍。其中又以丙烯腈的風險貢獻量最高。

2020年11月,內政部都委會舉行第三次專案小組審查,居民和產業、經濟部,再次上演拉鋸戰。會議上,代表廠商的台灣區石油化學工業同業公會總幹事何麗君強調,疫情所需的口罩、防護衣,若缺少石化原料,有再多工具機都沒用。經濟部工業局石化產業高值化推動專案執行長黃國維則說,如果大家沒有取得降乙編的共識,那麼遷廠會對整個台灣產業,造成很大的衝擊。

當天,內政部都委會專案小組,依然沒有做成結論,而是要求經濟部和高雄市政府補件再審,等此案有具體共識後,再進入大會審查。

2014年7月31號這一夜,宛如災難電影在高雄真實上演。地底下埋藏的石化管線,當時就是要將丙烯,從高雄前鎮港口,送往大社工業區的李長榮化工,而發生氣爆。這時高雄市民才終於意識到,這整個城市就是個巨大工業區,地底有這麼多老舊管線,串聯不同的石化工業區與港口。

方彥鈞帶著我們來到民族一路和天祥二路街口,這裡車水馬龍,住宅、學校林立,但地底下,有一條貫穿市區的石化管線,輸送原料。

高雄列管石化管線有71條,其中至少16條,通往大社工業區。最南端可以一路從林園,貫穿市區,往北通往中石化、大連、國喬等化工廠。而其中一條石化管線,更是存在於水管路段的高鐵軌道地底下。

氣爆後,高雄市政府建立管理機制,並開放管線圖資,供市民參閱。但原料和廠商等基本資訊,仍不足以達到全面預警效果。大社居民認為,石化管線源頭的化工廠,如果關掉或遷廠,高雄市民可能就有機會擺脫夢魘。

但在大社工業區上班的2600多位勞工,承包商駐廠人員1000多人。工會怕遷廠會失去飯碗,屢次號召,攜家帶眷走上街頭,反對降編。

長期關注大社爭議的中山大學社會系副教授邱花妹認為,政府始終沒有提出公正轉型,迫使勞工、居民對立,弱弱相殘。由於中油後勁五輕,2015年已如期關廠,她認為中油如何安置勞工?可以做為借鏡。「當時他們是在2013年成立跨單位人力移轉規劃專案小組,該退休的退休,該轉移的轉。」

另外,勞工、廠商也在問,如果真要遷廠,該遷到哪?大林蒲居民擔心,如果未來真的遷村,大社工業區的廠商,就可能進駐大林蒲。

或許大社降編案,牽涉的更是這座工業城未來的產業規劃、轉型?但高雄市政府與經濟部,都拒絕接受訪問,經濟部表示抗旱要緊,暫不回應是否已著手遷廠等相關配套。

但邱花妹提醒,目前氣候危機是重要的時刻和機會,政府應該要去面對、重新檢視高雄市可以容受的,是什麼樣的石化產業?

一顆顆丙烯儲存槽、一座又一座廢氣燃燒塔、彎彎曲曲一時數不完的石化管線。原本說好2018年就休兵的大社工業區,持續拖著40多年的老舊軀殼,不願退役。居民還要再花多久時間,見證工廠將會落日?還是政府對人民的承諾,如夢一場?

縣市
  • 高雄市
  • 大社區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黃怡菁
攝影/剪輯 陳慶鍾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花蓮縣卓溪鄉 豐坪溪水力發電開發計畫

位於花蓮縣卓溪鄉的豐坪溪水力發電開發計畫,預計興建兩座34.5公尺、44.15公尺的攔河堰,再把水引入引水隧道,利用高低差發電。兩部機組裝置容量分別是一萬八千一百瓩、一萬九千瓩,年發電量1.64億度,約占花蓮總用電量的6%。

部分居民認為,電廠可以為部落帶來發展機會,但也有居民擔憂,引水發電會影響灌溉水源,甚至衝擊河川生態、影響狩獵文化傳承,並質疑當地容易崩塌的地質特性,是否經得起工程擾動?

對於這些擔憂,廠商回應未來若發生水源不足的情形,會以居民灌溉需求為優先,而兩座攔河堰的高度只有石門水庫的十幾分之一,並且是由國內很有經驗的工程公司設計、監造,居民不必擔心安全問題。

其實豐坪溪水力發電開發計畫,1999年就已經通過環評;但在2005年,因開發商世豐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取得開發許可後超過三年才動工,違反環評法16-1條被勒令停工;環保署督察總隊後來證實,廠商2009年補做環境現況差異分析報告後,並未實質復工,直到2019年,世豐被正崴集團收購,才於同年3月恢復施工階段的環境監測。

環評法16-1條的立法用意,是因為自然環境會不斷改變,如果一個開發案通過環評後,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動工,要開工時就必須先確認,環境條件是否與通過環評的時間點,沒有太大差異。

部落居民指出,豐坪溪沿岸的崩塌、淤積情形,都已經與十年前不同,理應再做一次環境現況差異分析,但環保署綜計處長劉宗勇表示,現行法規設計無法要求同一個案子做兩次環現差,若開發行為對環境造成影響,環評法18條可以發揮把關作用。不過前環保署副署長、律師詹順貴認為,回歸到16-1條的立法精神,若一個開發案確實將近十年都沒有動工,還是有必要再做一次環現差。

@花蓮縣萬榮鄉 西寶水力發電計畫

東部河川固然蘊藏豐沛水力,但快速變動的地質與氣候變遷因素,也為電廠開發增加許多不確定性。花蓮縣萬榮鄉萬里溪的西寶水力發電計畫,是另一個例子。

這個計畫是台電從2001年開始推動,預計以4.7公里長的引水隧道,從馬太鞍溪越域引水到萬里溪上的西寶壩發電,不料才動工一年,2004年壩址預定地就發生嚴重崩塌,因地質破碎、下游鳳林鎮、光復鄉等地居民擔心灌溉用水受影響等爭議,電廠預算於2005年被立法院刪除。

2010年,台電取消越域引水工程,提出「萬里水力發電計畫」,預計在萬里溪上興建6到13公尺的攔河堰,將水引入六公里長的頭水隧道,利用落差發電。雖然縮小了工程規模,裝置容量也從7.4萬瓩減少為4.9萬瓩,仍因爭議過大,於2011年被環保署裁定須進入二階環評,目前仍在審議階段。

鳳林鎮居民張國仁,是反對西寶計畫的老將,他認為萬里溪旁的萬榮林道,有多處反覆崩塌,未來電廠興建、營運都須仰賴這條道路,為了維修林道所投入的成本,會讓這個電廠完全沒有經濟效益。

台電營建處處長張劉國表示,以目前的工程規劃,壩址與電廠設備都不是位於地質敏感區,另外會編列三億元經費開鑿隧道,避開崩塌最嚴重的萬榮林道18公里處。考量到電廠興建後,每年將可減少九萬噸二氧化碳排放、減少自西部輸電導致的線路損失6.3百萬度電,萬里水力發電廠仍具開發效益。

萬里溪與豐坪溪的水力開發計畫,都已經爭議多年,近年一方面因為適合設置大型水力設施的地點幾乎都已開發完成,一方面政府也意識到,興建大型堰壩造成的環境與社會衝擊,因此在行政院2020年核定的《能源轉型白皮書》中,提及水力發電未來將朝「小水力」方向發展。

@台東縣海端鄉 關山圳水力發電廠

依據〈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小水力發電指的是利用圳路或既有水利設施,設置未達二萬瓩之水力發電系統。台東關山水力發電廠,是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通過後,第一個利用既有圳路發電的例子,從2019年起,為台東兩千多戶家庭提供民生用電。關山水力發電廠是利用水圳沉沙池與進水口之間十公尺的落差發電,水只是在流進田裡之前先通過水輪機,對灌溉完全沒有影響。


關山水力電廠利用落差發電,溪水通過水輪機仍可流進田裡,對灌溉完全沒有影響。

小水力發電的優點是對環境衝擊小,但相對的裝置容量比不上大型水力設施,按照政府2025年再生能源要占比20%的目標,水力發電裝置容量要從現有的2093MW 提高到2150MW,如果全靠小水力,能夠達標嗎?

台電電源開發處水力電源組組長張膺燦表示,目前台電和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中區水資源局合作,利用鯉魚潭水庫、湖山水庫、集集攔河堰等既有水利設施設置的小水力發電,合計約十個案場的裝置容量僅有25MW左右,與目標仍有一段差距。能源局副局長李君禮則表示,豐坪溪與萬里溪的水力發電廠,完工後都會被列入再生能源水力發電目標裝置容量。


宜蘭蘭陽電廠架設的流速型微水力測試平台

但萬里計畫的裝置容量超過兩萬瓩,並且和豐坪溪水力發電計畫一樣,都會建壩攔水,顯然不符合〈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的定義,與目前的政策方向,是否有所矛盾?

李君禮說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中的定義,指的是「政府獎勵、鼓勵」的水力發電類型,即使豐坪溪與萬里溪的水力發電廠不在獎勵範圍內,仍然算是再生能源。不過地球公民基金會花東辦公室主任黃斐悅、東華大學環境學院榮譽教授夏禹九都認為,台灣沒有大型人工構造物的溪流已經所剩無幾,在天然溪流上建壩,不應該算是再生能源。


宜蘭蘭陽電廠

台灣水力發電的歷史,已經超過百年,如今我們似乎正來到一個十字路口,是要繼續建壩攔水,或是以積少成多的方式,把設置在既有設施小水力的潛力,發揮到最大?為了迎接水力發電的明天,我們又能留下幾條自由流動的河流?

學科
能源
縣市
  • 花蓮縣
  • 卓溪鄉
  • 花蓮縣
  • 萬榮鄉
  • 台東縣
  • 海端鄉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 林書帆 賴冠丞,撰稿 林書帆
攝影/剪輯 賴冠丞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頁面

Subscribe to RSS - 本週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