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播出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嘉義市蘭井街一排七連棟木屋曾經作為旅館使用,後來分別出售,形成獨立店面。

想收到最新推播,加入我們的島line社群

嘉義市蘭井街,街上保留一口荷蘭井,見證開發歷史,日本時代臨近東市場,街道繁榮。街上一家中藥行開設在老木屋裡,房屋保持過去樣貌。蘭井街整條都是木構建築,中藥行第二代店主殷裕祥,回憶居住在木屋的生活,其實還不錯。

嘉義木構建築群 形成木都1.0


南華大學建築學系教授陳正哲,長期推動老建築保護工作,希望重新恢復木構建築的價值。

嘉義過去鄰近阿里山林場,運用大量木材興建房屋,形成嘉義木都1.0的歷史景觀。南華大學建築學系教授陳正哲,長期推動老建築保護工作。他發現嘉義木屋數量龐大,成為城市特色。

木造建築與世界接軌 邁向木都2.0

因為建築技術的轉變,木屋的保存問題,加上土地開發利益,木構建築快速消失。陳正哲希望重新恢復木構建築的價值,創造木都2.0的風華,並且在運用自然建材的思維下,接軌世界新趨勢。

蘭井街中藥行的第一代店主殷銘鐘,在藥鋪裡招呼慕名而來的客人。過去老建築是七連棟構造,連棟木屋曾作為旅館使用,後來分別出售,形成獨立店面,木屋隱藏在招牌之後,陳正哲用老屋卸妝思維,讓房屋恢復原來容貌。


蘭井街中藥行的第一代店主殷銘鐘(左二),招呼慕名而來的客人。

七連棟老木屋啟動改造,帶動地區保存風潮。一棟清代歷史建築,保留華麗木雕廳門,以及傳統斗拱支架,也申請老屋修復。工人細心拆除增建的水泥結構,老屋修復採取修舊如舊的做法。

結合都市更新 以修復取代拆除

嘉義市推出「嘉有木屋計畫」,補助老屋修復改造,像是透過木頭外部火燒碳化,防止蟲蛀的燒杉技法。老木屋的改造,重要在保留舊有木構,延續空間利用,像是過去的傳統柴薪舖,現今變成時尚咖啡店。蘭井街、忠孝路附近的街區,成為嘉義市老木屋密集區,大量進行木屋修復改造。


當地傳統柴薪舖,利用燒杉技法將木頭外部火燒碳化,防止蟲蛀。


柴薪舖外觀保留舊有木構,內部空間則改造成時尚咖啡店。

醬油行老闆許錦益,示範以前如何用繩子綁一打醬油,回憶過去生意興隆,這裡曾經是製作蔭油的知名店家。醬油行後來結束營業,家族後代希望修復老屋,保留過去的記憶,未來老屋將交給年輕人去使用,讓木構房屋世代傳承。


曾在當地經營醬油行的老闆許錦益(右二),示範早期如何用尼龍繩綁一打醬油。


醬油行結束營業留下的木構房屋,家族後代希望修復保留。

就像住宅改造一樣,輔導團隊製作各類建築模型,設計符合屋主需求的房屋,只有實用的空間,才能永久被使用與保存。許家老屋透過房屋修復,形成一個新起點,帶動附近老屋加入改造。過去老屋修復,多半屬於文資保護的工作,但是陳正哲的輔導修復團隊,結合都市更新,讓一般民宅以修復取代拆除。(延伸閱讀:父親留下的老房子|沒有文資身分也能自己修老屋)

老屋修復產業 匠師培育成課題


隨著老屋修復數量增加,形成一個經濟產業,但是修復匠師需要培育。

老屋修復因應現代防災法規,必須在結構上做出改變,才能住的安心。隨著修復數量增加,形成一個經濟產業,但是修復匠師需要培育,還要能習慣遊牧式的工作型態。

建於1960年代的嘉義市興中市場,有著木構店舖和一家老戲院,現今面臨拆除,引發民眾關心。大量老木屋,無法獲得文資保護,也無修復補助,就只能不斷破敗消失。民樂街上一排連棟街屋,已經殘破崩落,部分還有住人,一直希望進行修復。


建於1960年代的嘉義市興中市場,有著木構店舖,以及一家老戲院,現今面臨拆除危機。

長期推動老屋修復,但是搶救數量只是少數,面對龐大的木構建築群,陳正哲希望透過自治條例,形成共識。

老木屋保留城市歷史,也是居民的生活空間,透過修復再造,提高木構房屋的使用,以及居住的舒適度,開創木都2.0的新價值,並且推動未來以木構建大樓,走向木都3.0的新時代。(延伸閱讀:對地球以愛木|木構高樓風潮興起,看看這些用木構造蓋的高樓!)

 

 

核稿/廖婕妤;編輯/林彤恩、林燕如

學科
文化
縣市
  • 嘉義市
  • 東區
關鍵字
老屋, 修復, 都市更新, 歷史建築, 木構建築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工作人員
郭志榮
葉鎮中
工作人員標籤
採訪報導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想收到最新推播,加入我們的島line社群

根據業者的公開資料顯示,這座申請設立的掩埋場,預計占地近25公頃,掩埋量達245萬立方公尺,包括一般廢棄物與一般事業廢棄物。基地位於麒麟里水頭段的山坳地,跨過稜線就能到魚池鄉,屬於南港溪上游的集水區。


南投埔里鎮麒麟里的這一處山坳,是廢棄物掩埋場的預定地。


根據業者公布的資料,掩埋場預定地在重要的水源地上。

一座掩埋場攪動水鄉命脈


埔里茭白筍農,有的會抽地下水來灌溉筍田,有的則會直接引南港溪溪水灌溉。

「茭白筍在我們埔里,養大很多人,因為水質乾淨啊!」筍農黃苗娟指著自己剛採收的茭白筍說,當地會抽用乾淨的地下水來灌溉筍田,有的則會直接引南港溪溪水灌溉。對他們來說,水質就是作物的命脈。

埔里鎮和魚池鄉的茭白筍田總面積,超過1700公頃,占全台產量九成,下游的珠仔山社區便是埔里三大產區之一。社區理事長陳秀鳳直言,「如果茭白筍受到污染,全國居民吃的茭白筍都會被影響,這不是只有我們地方的事情。」


南投埔里鎮和魚池鄉的茭白筍田總面積,超過1700公頃,占全台產量九成。

除了茭白筍,埔里還盛產香菇、明日葉、咖啡等農作物,皆需仰賴潔淨水源灌溉。種植明日葉已逾四十年的農民蔡念樺無奈表示,「我們這裡沒有自來水,都是抽地下水灌溉,連平常喝的水也是用地下水。如果掩埋場蓋下去,我們就睡不著了。


種植明日葉的農民也擔憂興建掩埋場,會污染地下水,影響灌溉。

生態與民生用水憂受害

掩埋場周圍野溪會匯入南港溪,當地青年吳宗澤帶領暨大附中師生實際到現場走讀溪流,認識家鄉生態。根據去(2024)年專家調查,南港溪尚棲息多種台灣原生魚類,包含了粗首馬口鱲魚賓,其中不乏接近保育等級的纓口台鰍,以及具有當地特色的明潭吻鰕虎。居民擔憂,一旦掩埋場運作,這條溪流的生態恐將走向衰退。


南港溪有台灣特有種纓口台鰍。畫面提供/林文隆

南港溪除了被引水至南烘圳、珠仔圳,供農民使用,下游還有埔里第一淨水場,現今使用地下水供給埔里的民生用水,吳宗澤指出,「如果上游水源受到污染,難保不會慢慢下滲影響地下水,進而可能對埔里民生用水帶來一些威脅。」

居民憂焚化爐的飛灰固化物進駐

麒麟里里長黃戊寅憂心,除了一般廢棄物,可能還包括焚化爐飛灰或爐碴等有毒的廢棄物,加上掩埋場的場址是一個自然形成的窪地,雨水會往下流入南港溪,一旦廢水往下滲透,會對當地水源造成很大的污染。

南投縣環保局局長李易書說明,開發單位申請掩埋的廢棄物種類,為營建廢棄物,像是土、土石、磚瓦,未來也可以協助南投縣政府來處理飛灰固化物,飛灰固化物屬於一般事業廢棄物,也沒有像外界傳會有爐碴。

「若掩埋場核准設立,依法需鋪設雙層以上不透水布,並設廢污水處理系統,掩埋時也會分區進行,做好污水防治,不會造成水源污染。」他也表示,甚至未來在環評階段,民眾也能要求業者要設立第三層、第四層防水布。


南投縣環保局表示,如果廢棄物掩埋場開發案通過,依法需要有防治措施,包含鋪設兩層不透水布。圖為資料畫面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指出,飛灰是焚化爐的空氣污染防制設備收集下來的物質,含重金屬與戴奧辛,儘管經過處理「水泥固化後」可被視為一般事業廢棄物,但時間一久也可能釋出毒性。


看守台灣協會指出,透過水泥固化後的廢棄物,經過長時間掩埋,也可能會釋出毒性。圖為資料畫面

「即使掩埋過程使用不透水布阻隔,仍有可能出現破裂滲透的風險,國外甚至有許多掩埋場最後變成污染場址。」謝和霖認為,選址非常重要,由於掩埋場預定地是河谷地形,下雨時地表逕流的方向,會流往南港溪,並不適合蓋設掩埋場。

延伸閱讀》我家旁邊是垃圾場|新竹關西垃圾掩埋場污水滲出衝擊環境

埔里居民發起守護水源行動

令人納悶的是,掩埋場設立位置為水頭段,是重要的水源地,為何可以興建掩埋場?南投縣環保局局長李易書指出,因為該地並非水質水量保護區,業者得以依法提出申請,但農水署對此也有憂慮,南投縣政府表示,未來進入二階環評會嚴格審查。

面對水源危機,埔里鎮33個里已聯手發起連署,上千份連署書送交鎮公所,黃戊寅里長表示,希望當地不要蓋設廢棄物掩埋場,這不只是麒麟里的事,全台都應該關心,居民守護的不只是水源,更是世世代代的命脈。

相關新聞》埔里南港溪上游擬蓋掩埋場 農民憂污染灌養茭白筍水質

 

核稿/廖婕妤;編輯/林彤恩、林燕如

學科
農業, 開發
縣市
  • 南投縣
  • 埔里鎮
關鍵字
事業廢棄物, 灌溉, 地下水, 污染, 廢棄物, 掩埋場, 筊白筍, 南港溪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工作人員
謝承恩
陳慶鍾
工作人員標籤
採訪報導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每逢七月盛夏,台南市左鎮區處處都能看到有人在採收破布子。

台南市左鎮區,每逢七月盛夏,總會有一兩個禮拜的清晨,處處看到有人在採收一種金黃果實。破布子,也有人稱呼樹子,產於台灣、中國南方沿海地區和中南半島、印度、菲律賓等地。左鎮地質乾燥時硬如石塊,下雨時鬆軟成泥,是典型的「白堊土」,本該貧瘠,但遇上生命力強大,適合粗放的破布子,反而長得不錯,在山坡地或家戶門前,都能生長。


左鎮的地質乾燥時硬如石塊,下雨時鬆軟成泥,是典型的白堊土,適合粗放的破布子生長。

加工處理耗時 兩種吃法各有擁護者


破布子的保鮮期短,採收當天就必須處理,最費時的步驟就是需要手工將泡在水中將果實一粒一粒摘下。

破布子的特別之處,在於它不能鮮食,會有明顯的澀味和黏稠口感,所以必須經過繁雜加工,才能乾煎或入菜。跟其他蔬果相比,它的保鮮期特別短,採下就必須當天處理,或是不可去除果蒂冷藏,否則氧化後果皮就會乾硬,黏液也會凝結,失去食用價值。


摘下破布子的果實後,再水煮兩到三個小時,並依個人喜好調味、裝罐。

加工破布子最費時的步驟,就是需以手工,泡在水中將果實一粒一粒摘下,通常會是一家子人,或號召左鄰右舍,閒話家常中合力進行。將破布子摘完已經耗費半天,而後將果實水煮兩到三個小時,熟透後加入食鹽,並依個人喜好加入薑、蒜頭或花生調味。或者也可以加入大量蔭油、豆瓣醬等,熬煮成破布子漬,裝罐真空。兩種吃法各有擁護者。

想收到最新推播,加入我們的島line社群

台灣最早紀載於清代文獻 南科考古館有三千年前的碳化種子


文獻記載來看 ,台灣人以破布子入菜 ,至少有兩百多年的歷史。

有關台灣的文獻中,最早提到破布子的,是1741年的清朝文獻《重修福建臺灣府志》,當中記載:「破布子樹(葉似梧桐而小,結實如苦苓子,和鹽煨熟有膠,可以為蔬,能消食積)」可見台灣人吃破布子,至少有兩百多年歷史。

然而又是誰先開始吃破布子的?長期研究植物生態,曾任台大植物標本館館長的郭城孟,以宏觀的視角,想像先民遷徙境況。他認為破布子最原始的創意,可能是有一群人沿著海邊走,剛好沒東西吃了,就想辦法讓看起來不能吃的植物,變得可以吃。


南科考古館從3000多年前的大湖文化,持續到1000多年前的蔦松文化,再到300多年前的西拉雅文化,都有破布子碳化種子出土。

位在台南市新市區的南科考古遺址群,目前考古發現,在距今約3000多年前的大湖文化時期,持續到1000多年前的蔦松文化,和300多年前的西拉雅文化,都有破布子的碳化種子。因此也有考古學者推測,破布子樹可能是史前人類的燃料,在燃燒過程中把種子給留了下來。

不敵進口低價挑戰而減產 異常氣候也影響結果良率


25年前,台灣引進巴西改良種,讓同一棵破布子樹能持續生產十年以上,也長出較大的果實。

曾經,台灣的破布子農民為了追求穩定產量,每隔三四年就需重新種植,二十五年前,蘇強水與連瑞明引進巴西改良種,讓同一棵樹能持續生產十年以上,也生長較大的果實。不過目前破布子的人工培植面積,受到進口低價挑戰而縮減,以台南市東山區大客里為例,從興盛時期到現在,已經有九成廢園,或轉作其他經濟作物,總產量從20幾萬斤,到現在已不足兩萬斤。


破布子的人工培植面積,受到低價挑戰而縮減。

另一方面,繼續種植的農民,正受到異常氣候的考驗。以往破布子成熟期落在六、七月,近年來由於氣候暖化,延後到七、八月才能採收。破布子也像其他果樹,秋冬需要足夠低溫,才能將能量從生長葉子轉變為生長花苞,調節過程順利與否,關係著當年收成。而後續開花授粉期間,降雨水量多寡,也會影響結果良率。


雨水量多寡會影響破布子結果良率。影像提供/蘇晉寬

破布子之所以叫「破」布子,有一說是在粗放的情況下,常有受蟲害而殘破的樹葉,加上長年採收造成許多傷痕,一身破爛,但它卻還是保有韌性。在先人的智慧與巧手下,這種歷盡滄桑的植物,化酸澀為甘甜,成為台灣飲食文化裡的特殊記憶,多層次的鹹香,是從台灣土地長出來的好滋味,還需仰賴更多人的關注與傳承,才能長存在你我的餐桌上。

 

核稿/廖婕妤;編輯/林彤恩、林燕如

學科
植物, 農業, 生活
縣市
  • 台南市
  • 左鎮區
關鍵字
民間植物, 破布子, 果實, 農產加工, 料理, 考古, 品種改良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工作人員
張瑜珊
宋慧昱
工作人員標籤
採訪報導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導演黃虹棋回到熟悉的家鄉官田,透過鏡頭親身觀察到菱角農民林丙火受到限水政策、人力短缺與自然生態劇烈變遷的困境。影片試圖以「水田、農人、生態」三面向構築產業面貌,引領觀眾一窺菱角不為人知的背後故事。 ​

 

學科
農業
縣市
  • 台南市
  • 官田區
關鍵字
官田, 菱角, 水雉, 氣候變遷, 生態, 環境映像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導演/黃虹棋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鹿野篇|轉租或自營管理 在地NPO經手超過40間空屋活化


吉井先生一家買下鳥取縣鹿野町的閒置空屋,DIY打造自己的家園。

幼兒園剛下課的小朋友,開心回到家裡,這間房子是吉井先生一家人,一起打造的夢想之家。小家庭原本住在東京公寓,但夫妻倆想住獨棟房子,因為兩人的家鄉在鳥取縣和隔壁的兵庫縣,找了一陣子之後,發現鳥取縣的鹿野町,有適合的房子,為了孩子就學安定,決定買下閒置空屋,並且DIY整修。

小林先生是協助吉井家庭定居鹿野的重要幫手,多年來,他和他的夥伴,積極協助想定居鹿野的外地移居者,或租或買找到適合的房子。時間再往前推,將近30年前,小林先生和多位在地青年,思考怎麼讓家鄉有更好的發展,共同成立NPO組織「因州鹿野城市再造協議會」,其中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好好活化地方上的空屋。


多年來小林先生和夥伴,積極活化地方空屋和協助想定居鹿野的移居者。

走在鹿野町,整齊的街道,清澈的水流,一排排古樸老建物,附近還有溫泉,是個讓人身心放鬆的小鎮。小鎮設立於四百年前,日本戰國時代,目前還留有護城河遺跡和老街輪廓,不過人口老化與外流,讓空屋越來越多。多年來,如果聽到有房子要被賣掉,小林先生會想辦法跟屋主聯絡溝通,爭取把房子保留活化。

夜晚來到有250年歷史的老房子用餐,原本屋主已經打算賣掉這間老屋,經過小林先生等人的協助,先轉租做為住家,後來改成餐廳。老房子的繼承人因為都搬到東京,無力維護老屋,本來想無償捐給市政府,不過被拒絕,協議會知道後,跟屋主承租,並且想辦法找到最好的使用方式。雖然鹿野空屋很多,不過多年來,對於如何活化在地老屋和空屋,協議會還是希望不要太急躁。


這間已經有250年歷史的老屋,原本屋主已經打算賣掉,經過小林先生等人的協助,先作為住家,後來改成餐廳。

多年來,協議會協助超過40間空屋活化利用,有的是跟屋主承租,轉租給移居者;有的是承租下來後自營管理,整理為餐廳、商店、民宿或舉辦活動的空間;也會僱用員工提供工作機會。因為不是以營利為主要考量,協議會的自營商店,目前大多沒有獲利,只能透過轉租的收入支撐運作。採訪前,協議會剛剛收到一筆超過台幣一百萬的捐款,也大大鼓舞他們更堅持信念。


來到鹿野學習務農的白川先生,在小林先生的幫助下,找到適合居住的地方。

 


來自法國的藝術家,少年時期就透過漫畫知道鹿野,這次駐村,他找到和漫畫中一樣的場景,並在現場作畫。

鳥取縣位處日本本州西部山陰地方,總面積在47個都道府縣中排名第41;總人口55萬,是全日本最少。2018年中央公布鳥取縣的空屋約四萬戶,空屋率15.5%。不過鳥取縣進一步調查發現,實際上沒有居住的空屋,已經降到1萬5000戶。為了活化空屋,鳥取縣19個市町村,有17個設立官方的空屋銀行,2023年總登記件數300多件,官方掌握願意釋出的空屋件數比例不高。不過鹿野町單單透過民間力量活化空屋,成果相當好,也經常分享運作理念和方式。


鳥取縣和全日本空屋數據比較,資料來源:2018年總務省《住宅・土地統計調査》。

一級建築師渡邉義孝多年來投入日本老屋與空屋的活化再利用,他表示,日本大學的建築系,只會教學生蓋新房子,對於老房子的修建和維護卻沒有關注。不過每一間老房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也值得保留。


渡邉義孝每年多次到台紀錄老房子,從北到南都有他的足跡。

事實上從2011年開始,渡邉義孝每年多次到台灣紀錄老房子,十多年來走訪台灣超過20次,從北到南都有他的足跡。長期關注台日老屋與空屋活化,渡邉義孝說,比起日本,台灣人更在乎老屋議題。不過他真心希望,不論在哪個國家、哪個城市,每間老房子,都能在越來越多人的關注下,再次充滿活力。

延伸閱讀》愛上西螺|青年返鄉為老街注入文化新活力
延伸閱讀》訴說彰化老屋|家鄉美食、特色咖啡再創老街新風貌

學科
文化, 城市
縣市
  • 台灣
關鍵字
金門, 民宿, 日本, 京都, 廣島, 老屋再生, 尾道, 鳥取, 鹿野町, 護城河, 鹿野

請輸入稿頭

國外
  • 亞洲
  • 日本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工作人員
葉明蘭
葉鎮中
工作人員標籤
採訪報導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大海從來不是阻隔,而是我們祖先四通八達的高速道路。台南的地下,不但埋藏許多被遺忘的歷史,也埋藏許多我們不知道的海洋精神。在這個系列報導中,我們試圖探索,從一兩百年到四百年,再到六千年之間,屬於台灣的大航海時代。歡迎大家一起跟著專家學者和阿聰,重新認識我們的祖先,重新認識這塊土地。
 

【地下台南01】遺忘的大員市鎮與熱蘭遮城:一窺400年前的重要國際貿易據點!

來賓|成大建築系副教授 黃恩宇

你是否知道400年前的大員市鎮,也就是如今台南安平一帶,竟然曾經是國際上重要的貿易據點?而你又是否注意過熱蘭遮城牆上留下的鐵剪刀與砌磚工法,以及大員市的城市規劃,其實這都是荷蘭人在台灣留下的痕跡?

「地下台南系列」的第一集,我們邀請到成大建築系的副教授黃恩宇,同時也是進行熱蘭遮城與大員市鎮3D重建圖的重要學者,帶著我們一邊檢視古地圖、一邊走訪安平。推估大員市鎮400年前的生活樣貌為何?荷蘭人在台灣留下了哪些痕跡?而這幾百年來各族群的匯聚與各文化的交流,又如何成為如今我們看到的城市樣貌?讓我們一起「聰到現場」,認識過去的大員市鎮吧!
 

【地下台南02】台南人愛吃甜原來有跡可循?帶你解密府城的製糖產業與歷史!

來賓|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教授 盧泰康

我們對於臺南往往都有一個愛吃甜的印象,但你可曾想過,這項飲食習慣其實可以從數百年前的考古資料中窺見一些蛛絲馬跡嗎?「地下臺南系列」第二集,讓我們一起前進臺南,看看這些與製糖產業密不可分的糖漏、漏罐與瓦漏窯遺跡究竟為何物?而它們分別在製糖產業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我們又可以如何從製糖與糖業的外銷來認識臺灣過去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呢?

節目邀請到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的盧泰康教授,帶我們實際認識各種出土的遺物,也將前往南科考古館,看看其中兩件於臺南歸仁窯出土的大型糖漏,逐步為我們解開台南人愛吃甜的秘密!
 

【地下台南03】大航海時代:從4000年前到400年前的海洋移動史來重新認識台灣與世界的關係!

來賓|成大考古學研究所特聘教授 劉益昌

我們該如何從「世界的大航海時代」來看臺灣,又要如何從「臺灣的大航海時代」來看世界?4000年前以臺灣為中心遷徙出去的南島民族,到400年前荷蘭人來臺後的發展,我們該如何從考古文獻中來認識這個橫跨數千年的南海歷史?又可以從中怎麼重新認識臺灣的主體性?

我們邀請到臺灣考古界的權威,同時也是成大考古學研究所的特聘教授劉益昌來和談談他近年關於「大航海時代」的研究。補足你對台灣歷史缺失的那一塊。

學科
文化, 城市
縣市
  • 台南市
關鍵字
黃恩宇, 盧泰康, 劉益昌, 大航海, 地下台南, 荷蘭, 熱蘭遮城, 臺南, 糖業史, 製糖產業, 糖漏, 漏罐, 考古, 南科考古館, 南島民族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兩坡頂、磚造建築、水泥瓦,正立面中間由一座四階梯進入拱型門,上方有拱形百頁推窗,還有木製校徽。左右兩邊都有上下推拉窗,窗上水平線腳勾勒形似窗楣,環繞建物一圈。新竹市文化局認為小禮堂是新竹女中,舊有校舍唯一的歷史見證,而且建築形式規模保留完整,具有極高保存價值,多年以來,校方也有共識盡量維護保留,並持續在小禮堂內舉辦活動,也讓學生使用。


新竹女中國樂校隊學生常常在小禮堂練習。

維護管理困難 今年三月申請登錄文化資產

90年來,小禮堂內部大致維持原來的樣子,不過上方裝了輕鋼架的天花板,把原來的骨架包起來,地板也整理過。校方表示,可能因為有漏水、滲水問題,窗戶和屋頂瓦片陸續整修更換過,但受限經費和人力,小禮堂的維護管理越來越困難,今年三月新竹女中向新竹市文化局,申請登錄為文化資產。


90年來,小禮堂內部大致維持原來的樣子,不過因為漏水、滲水問題,窗戶和屋頂瓦片陸續整修更換過。

新竹市文化局表示,在文資法修法通過50年以上公有建物,處分前須先進行文資價值評估後,民眾對於文化資產保存的意識提升。2019年文化局做過一次調查,當時已經將竹女小禮堂列冊追蹤,不過一開始與校方接觸,新竹女中不願意文化局介入,心理上可能先入為主認為,一旦指定古蹟就會受到限制,現在校方申請登錄,文化局也樂觀其成。


新竹女中校長林桂鳳表示,先前會覺得如果交給政府之後,會不會未來要使用或規劃時,會失去主導權,所以經過很長時間的討論。

台灣中等教育發展見證 小禮堂盼續存

回溯新竹女中近百年歷史,最初原名新竹州立新竹高等女學校,1945年改名台灣省立新竹女子中學,1958年改為完全高級中學。當年新竹女中的設立,來自於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國際間瀰漫民族自決風氣,日本擔心台灣人也會受到影響,思考改變對台灣的統治管理方式,推出內地延長,試圖將台灣作為日本內地的一部分,達到沒有差別待遇的對待,其中教育最早推行,也因此在台灣設立更多中學校,新竹女中就是其中一所。


新竹女中創立最初原名新竹州立新竹高等女學校。

走過近百年歲月,從一座小禮堂,看到新竹女中的歷史發展,也看到台灣中等教育的演變,再下一個百年,學校希望小禮堂依舊優雅矗立,持續陪伴一代代學生,度過那段無敵的青春歲月。

學科
文化
縣市
  • 新竹市
  • 東區
關鍵字
新竹女中, 日治校舍, 文化資產, 小禮堂, 學生時代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工作人員
葉明蘭
葉鎮中
工作人員標籤
採訪報導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TNVR是什麼?

你是否注意過路上的犬貓,有些一隻耳朵缺了一角?這是牠們已經做過絕育手術的標記,公的標記在左耳,母的則是右耳。捕捉(Trap)、絕育(Neuter)、施打疫苗(Vaccinate)、回置原地(Return),這套流程簡稱TNVR,早在十多年前,就有不同動保團體在推行。


民間團體與公部門合作,地毯式的挨家挨戶找出沒有絕育的母犬。

2012年成立的台灣之心愛護動物協會,將TNVR視為協會重點工作,希望藉此降低遊蕩犬貓繁殖速度,走遍全台偏鄉與離島為犬貓結紮。還記得衝擊篇居民提到時常有人來丟狗的垃圾場嗎?他們會透過自身觀察和訪問居民,找出這種遊蕩犬聚集的地點,架設誘捕籠。


動保團體台灣之心協會的工作人員,帶著飼料走進誘捕籠,目的是誘捕母犬絕育,降低牠們的繁殖速度。

一隻母犬一年生兩胎,一胎平均生下六到十隻幼犬,幼犬滿一歲就有生育能力,優先捕捉母犬,才能提升絕育效率。工作人員會在誘捕籠裡架設自動相機,確認進籠的狗是不是要捕捉的目標。即便現在的科技,已經進展到可以遠端操控關閉籠門,抓狗仍不是一件輕鬆的事。為了降低狗的戒心,工作人員布置好誘捕籠後,會把車開到遠處等待,等個三、四小時卻無功而返是家常便飯,部分警戒心強的野犬,甚至可能要兩、三年才抓得到。

延伸閱讀》走,小島紮貓去!|減少偏鄉流浪貓狗數量

TNVR喊了多年,實際上才剛起步?

2017年,《動物保護法》刪除了遊蕩犬貓進入收容所後,一定期間無人領養就要撲殺的規定,TNVR成為遊蕩犬貓末端減量的少數方法,農委會也開始挹注大量經費補助各縣市政府做絕育,不過台灣之心前執行長劉晉佑卻感嘆:「台灣雖然喊TNVR這麼久,但我要說,台灣其實根本還沒有在認真TNVR,我們才正要開始學怎麼做絕育而已。」


台灣之心協會前執行長劉晉佑認為,台灣在TNVR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劉晉佑指出:「我們必須把經費放在繁殖風險高的遊蕩母犬,可是常常公狗一起做、家裡的小型犬也一起做,沒有把錢花在刀口上。」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陳貞志也觀察到,野犬因為捕捉耗時,少有單位主動捕捉:「假設某單位立下目標一年要結紮兩千隻,但可能一隊人一個月在野外只抓到一隻,這樣沒辦法達標,所以常見的做法是請民眾把自己的貓狗帶來結紮」,這樣雖然可以快速達標,卻也造成野外的狗沒人抓、一直持續生小狗的漏洞。

陳貞志表示,想藉由TNVR讓遊蕩犬族群有感減少,有兩個重要前提,第一是絕育比例要達到80%以上,第二是要持續很長的時間:「如果你只做一年,即使絕育比例達到80%,但隨著有絕育的狗死亡、新的狗遷入,這個比例很快會被稀釋掉,很多國家的研究發現,到了第四年,大多數個體又回到沒有絕育的狀態。」


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陳貞志表示,想藉由TNVR讓遊蕩犬族群減少,有兩個重要前提,第一是絕育比例要達到80%以上,第二是要持續很長的時間。

絕育的速度,必須超過遊蕩犬繁殖速度,但劉晉佑觀察,政府機關在編列相關經費時,時間常常不連續:「常常年頭跟年尾是空窗期,那沒結紮到的狗就在空窗期繼續繁殖,或是做到一半錢不夠了,剩下的就沒做。」

經費要多少才夠、比例有沒有達到80%以上,這兩個問題的關鍵,都是要先知道某個區域到底有多少狗。因此台灣之心在進行TNVR前,會先調查當地遊蕩犬族群、做個體辨識。他們看見TNVR過去的問題,也希望了解採用科學化的執行方式成效如何。

是「TNVR無效」,還是「只做TNVR無效」?

2020年起,台灣之心以苗栗、台中的石虎棲地為核心,進行「全面絕育」計畫,不僅捕捉野外的遊蕩犬,也逐戶家訪,找出放養或飼養在戶外的母犬進行絕育。同時,屏科大研究團隊開始在苗栗通霄鎮、苑裡鎮、台灣之心執行TNR的三個里,進行遊蕩犬族群調查。

研究人員每隔一到兩個月會騎著機車,把看到的每隻狗都記錄下來,進行個體辨識,藉此估算族群數量、絕育比例,並且透過家戶訪查,追蹤這些狗是否死亡或遷移。調查進行三年來,發現樣區的母犬絕育率停留在60%左右,研究人員分析絕育率難以提升的主因,包括因棄養或送養,不斷有未絕育的狗遷入,以及部分放養家犬的飼主不願為犬隻結紮。


研究人員每隔一到兩個月騎著機車,把看到的每一隻狗都記錄下來,進行個體辨識,藉此估算族群數量、絕育比例。

陳貞志強調:「國民教育很重要,如果你只想養一、兩隻,那就早點幫狗做絕育;另外我們的寵物登記制度已經很多年了,但有沒有適當的稽查?這是在政策管理我覺得非常重要的,要不然做再多TNR、花更多資源,都不會有效果。」

2018到2021年,台灣之心也曾在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做TNVR,成功把母犬絕育率拉到80%以上,後續由清華大學研究團隊進行遊蕩犬與野生動物族群狀況調查。計畫主持人顏士清表示:「相較於中山大學2018年期間在壽山調查到100隻幼犬,我們只發現1隻幼犬,所以絕育計畫抑制出生率的效果是非常明顯,可是我們卻看不到整體族群量有顯著下降,這可能是因為壽山鄰近的公園、工廠、停車場有很多遊蕩犬,牠們隨時都會遷入國家自然公園。」


高雄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常見遊蕩犬與野生動物發生衝突。畫面提供:林裕傑

台灣之心過去曾在澎湖執行浪貓TNVR,有效減少當地貓口,但台灣本島不像離島是相對封閉的空間,難以避免新的犬隻移入,導致整體絕育率很難達標。既然如此還該不該繼續做TNVR呢?

顏士清強調:「其實抑制出生還是得做,我的重點不是只有批評TNVR無效,重點是不能只靠TNVR,要搭配其他手段,包括移除安置、控制遷入、加強飼主責任等通通都要做。」

《動物保護法》很早就規定不得棄養寵物,但過去並沒有落實執法,根據2011年監察院糾正報告,有19個縣市長達四年棄養罰單掛零。2015年《動保法》修法後,若飼主讓家中犬貓任意繁殖,又未申報免絕育,可處五到二十五萬元罰鍰,但實際裁罰數量也偏低。

農委會表示,近年棄養與未絕育的裁罰數量,已經有所提升,2022年分別有五百多件與一百五十多件。不過畜牧處副處長江文全不諱言,飼養觀念的落差,是執法上的一大挑戰,「有些行為第一線人員不見得完全能罰得下去。」根據農委會寵物登記管理資訊網的統計,在各縣市盤點出的遊蕩犬熱區範圍內,棄養與未絕育的裁罰數,都是零。


根據農委會寵物登記管理資訊網的統計,在各縣市盤點出的遊蕩犬熱區範圍內,棄養與未絕育的裁罰數,都是零。

長期投入遊蕩犬絕育的動保團體,台灣懷生相信動物協會觀察,鄉村地區不少四、五十歲以上的飼主,都不知道有這條要為犬貓絕育的法規,「這在處理遊蕩犬問題上是很重要的一環,如果這些母犬養在戶外,即使有鍊住,一旦發情很容易就會配對懷孕,生了一窩小狗飼主無力負擔,就到處分送,這些拿到小狗的人因為沒有經過篩選,八成也不會是負責飼主,養到不想養了往外一丟,新的野犬就出現了。」相信動物協會執行長郭璇分析。

R回原地?生態敏感區適合嗎?

如果在進行TNVR的同時,能把飼主責任這源頭的漏洞堵上,或許就能取得較好的成效,問題在於,即使絕育率達標,原有的遊蕩犬族群可能也要經過至少十年以上,才會自然消亡,絕育後回置原地的犬隻仍可能攻擊野生動物,要每年重覆捕捉重新施打疫苗也很困難,因此也存在傳染疾病給野生動物的風險。對於已經有區域性滅絕可能的壽山山羌、極度瀕危的石虎而言,可能等不了那麼久。


長期調查遊蕩犬與野生動物族群量變化的顏士清認為整體絕育率降低不能光靠TNVR​​​​​​,需要配套才能奏效。

顏士清認為,像壽山這樣的生態敏感區,最好的做法是將犬隻移除安置,依照他的模擬結果,在維持現有85%絕育率的前提下,每年最少要移除一百隻,才能讓遊蕩犬數量降到最低點。他說明:「一百隻其實是個虛擬值,因為我們在半屏山可以有效確認,一年後有多少隻狗移入,但壽山沒辦法,因為壽山範圍太大,所以我依照半屏山的數字再低估一些,才變成這個一百隻,所以搞不好還是低估的。」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有許多遊蕩犬隻。

2022年起,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委託台灣愛狗人協會,在野生動物較常出沒的區域誘捕遊蕩犬,抓到的狗不再回置,而是收容後設法送養。管理處副處長洪啟源說明,限於經費,只能先設定一年移置60隻的目標:「狗抓到之後帶回去收容,每天飲食用度都需要錢,其實我們給委託單位的錢不夠,他們還要自行募款。」


2022年起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委託台灣愛狗人協會,在野生動物較常出沒的區域進行誘捕。

台灣愛狗人協會理事長顏杏娟認為,壽山犬隻移置最大的難題不是收容,而是部分警戒心強的野犬非常難誘捕。志工林銘祥補充,如果使用吹箭麻醉,在麻醉生效的三到五分鐘,狗如果往樹叢裡衝,很難找到牠們。此外壽山獼猴很多,有時誘捕籠抓到的不是狗而是獼猴,甚至還有不願狗被抓走的民眾,會刻意把誘捕籠裡的狗放走。

種種困難下,截至2022年10月,壽山只移置了20隻左右的狗。雪上加霜的是,壽山還有一個因素會吸引狗源源不絕地遷入,那就是餵養

學科
動物
縣市
  • 台北市
  • 台中市
  • 苗栗縣
  • 屏東縣
關鍵字
遊蕩犬, 流浪狗, 棄養, 放養, 野生動物, 動物保護法,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 獼猴, 石虎, TNVR, 餵養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工作人員
林書帆
陳慶鍾
呂培苓
葉鎮中
賴冠丞
劉啟稜
工作人員標籤
採訪報導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台南市安定區計畫興建九崴南科天然氣電廠,由民間企業使用台糖農場土地。

台南市安定區計畫興建九崴南科天然氣電廠,由民間企業使用台糖農場土地,興建兩期共120萬瓩機組容量的電廠。開發公司表示,選址有供電需求考慮,能就近提供南部工業用電。


離電廠廠區不到2公里地方,有一群新社區,許多居民當初是看上好環境才決定購屋入住,但是現在電廠一來,讓居民都擔心空污問題。

選址所在的台糖農地,除了是農牧特定專用區,種植甘蔗等作物,周遭環境也是許多保育類野生動物的棲息地。距離廠區不到兩公里,還有一群新社區,大都是十多年前興建。張純慧當初就是看好環境,才決定在這購屋成家,但是電廠一來,空污問題讓他擔心子女健康。


選址的台糖農地,有一級保育類的鳥類草鴞。

電廠北邊就是台南市安南區舊聚落,人口眾多,建築繁密,擔心電廠設置會對地方發展造成的衝擊。過去台南市山上區設有一所天然氣電廠,當地學校老師出面說明,電廠對空氣品質造成的影響。

相關新聞》豐德電廠擬增天然氣用量 補正資料再審


台南市山上區過去設有一所天然氣電廠,當地學校老師表示,電廠會對空氣品質造成影響。

環評要求5月31日前補件再審 需針對空污等居民疑慮進行溝通

電廠開發已經進入環評,2022年9月第一次初審未過,被要求補件再審,包括須訂出空污減量目標及抵換措施,以及相關風險評估,也必須擴大居民溝通,於是廠方在2023年4月再度召開說明會,邀請居民前來討論,不過說明會一開始,就遭到居民強烈抗議。

相關新聞》南科天然氣電廠選址遭抗議 九崴:將積極與地方溝通


廠方於2023年4月再度召開說明會,不過污染的問題和溝通障礙,讓居民對開發廠商失去信任。

立委陳亭妃到場表示,這場不在開發當地舉行的說明會,舉辦有何意義?面對居民氣憤集體退場,電廠主管說明公司計畫縮小發電規模,並推動森林電廠,進行改善調整方案。黃銀姝強調,自救會不是反對天然氣發電,而是反對選址不當,事到如今開發商無心解決問題,只想跑流程。

污染的問題,溝通的障礙,讓居民失去信任,他們希望天然氣電廠能重新選址,遠離社區,保護生態,留下安心生活的環境。

延伸閱讀》四接東移行不行|協和電廠轉型下的那片海

學科
開發
縣市
  • 台南市
  • 安定區
關鍵字
台南天然氣廠, 空污, 九崴電廠, 台糖農場, 工業用電, 環評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工作人員
郭志榮
張光宗
陳樂晞
工作人員標籤
採訪報導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從四月中開始,通往台南左鎮、玉井、楠西等芒果產地的路上,每天都能看到水車來來往往,忙著把從新化虎頭埤抽來的水,送到29個供水站讓農民取用,因為南部已經六百多天,沒有下過大雨,旱象嚴峻之下,全台農損截至四月底已超過五億元,此時正值芒果最需要水的結果期,果農只希望這些應急的水,能多少挽救一些收成。


三個容量十公噸的桶子 ,不到一天就被抽到見底,但這些水也只能勉強保住果樹的一線生機。

在高屏溪畔,工人就著最後一絲天光加緊趕工,把一節一節鋼管焊接在一起,這條長達7.6公里的管線,要把屏東加工出口區11口水井的水,送到高雄應急。截至五月初,南部四縣市僅剩屏東的水情燈號還維持藍燈,高雄與台南已轉為減量供水的橙燈,嘉義則是減壓供水的黃燈。


工人把一節一節的鋼管焊接在一起,這條長達7.6公里的管線,要把屏東加工出口區11口水井的水 ,送到高雄應急。

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總經理彭啟明分析,這波旱象可能比2021年的旱災還要嚴峻。他對照過去降雨數據,指出以往高雄與台南的雨量值,分別是1600、1500毫米左右,但2022年6月至2023年3月,累積雨量都僅剩六百多毫米,等於少了將近三分之二。


南部水情緊張,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總經理彭啟明分析,台南、高雄的雨量只有下了原來的三分之一。

台南、嘉義每日自來水用量合計約130萬噸,主要依靠水庫供水。截至五月初,曾文水庫蓄水量已經跌破百分之七,南化水庫水量也剩不到四分之一,而高屏溪在水情正常時,要提供高雄地區一半的自來水用量,因為乾旱,流量也大幅減少。經濟部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局副局長何達夫表示:「整個高屏溪歷年來平均流量大概是3100mm,去年大概在1600mm左右,將近腰斬。」

延伸閱讀》颱風及春雨消失了嗎?赤道變胖了?
延伸閱讀》多元取水方案 解南臺灣的渴?聽聽主管單位怎麼說

旱象嚴峻,抗旱之水哪裡來?

當地面水乾涸,人們轉而從地底找水。2018年起,南水局陸續在高屏溪沿岸新設五座伏流水取水設施,最新完工的是2021年開始運作的大泉伏流水。目前高雄共有九座伏流水設施,常態性供應約四分之一的自來水需水量。

屏東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名譽教授丁澈士長期推動伏流水利用,他解釋,伏流水就是在溪床下含水層流動的水,含水層下是阻水層,阻水層下的水就算是地下水。


高雄地區有大約四分之一的用水,來自高屏溪沿岸的九座伏流水設施。

伏流水的深度大約在地下20到30公尺,較易受河川流量波動影響。以2021年10月豐水期末期為例,九座伏流水設施合計每日平均可供水50萬噸,今年三月降低為35萬噸。

老天不下雨,只能向地底更深處取水應急,2021年旱災期間,高雄已經開鑿62口深水井,這些備援水井陸續上場救援,地下水抽取量從去年底的7萬噸,增加到30萬噸。

延伸閱讀》如何做到伏流水的永續利用?救命之水的循環再生
延伸閱讀》【伏流水】水的秘密基地-二峰圳重見天日全紀錄


南水局預計今年要在高屏溪沿岸,新增54口抗旱井 來支援高雄民生用水。

鑿井抗旱引發居民擔憂

彭啟明根據降雨訊號研判,南部地區恐怕要撐到五月下旬,才有望等到較大的雨勢解渴。南水局擔憂,若川流量持續降低,將不足以支應供水需求,因此重啟屏東加工出口區11口,原本沒有使用的水井,並計畫今年要在高屏溪沿岸新鑿54口井,支援高雄民生用水。但在屏東里港鄉的14口抗旱井工程,遭到當地居民強烈反對,要求停工。

由於屏東自來水普及率僅六成左右,農漁業與日常生活都高度仰賴地下水,居民反映,近年地下水已經越來越難抽到,必須打更深的井才有水,擔憂抗旱井的開鑿,未來會導致當地無水可用。


居民不滿南水局沒有事先告知,擔憂新鑿的深水井,會讓他們將來更難抽到水。

水利署強調,鄰近抗旱井的五個觀測井,已經設定管理警戒水位,未來抗旱井運轉後,若發現水位低於警戒值,就會停止抽水。此外,這些水井僅供抗旱使用,旱象結束就會封存,而且抽取的是較深的含水層,補注來源會比淺層地下水多,而里港地區又是很好的地下水補注區,因此才會選擇在這裡鑿井。

長期研究地下水資源的陽明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教授張良正說明,屏東平原、特別是高屏溪中上游一帶的地層,以粗顆粒的礫石層與粗砂為主,確實對地下水的補注與儲存有優勢,且粗顆粒地層可以承載更多重量,不易因抽水導致地層下陷。

不過張良正也提醒,即使抗旱井取水的含水層比民用井深,但地下水彼此是相通的,如果民用井距離抗旱井非常接近,短期內還是有可能因水位下降必須花更多電費抽水。他建議應詳細調查抗旱井兩到三公里範圍內,是否有民用井,以及這些井的水位在抗旱井運轉後有沒有變化。如果確實有造成影響,應該提供合理的補償。

延伸閱讀》中央要鑿井找水源 為何屏東里港人會反彈
延伸閱讀》鑿井救旱象!台灣豐沛的地下水該怎麼抽、怎麼補、怎麼管理是關鍵


長期研究地下水資源的學者張良正,分析高屏溪中上游的地層,以粗顆粒的礫石層與粗砂為主,對地下水的補注與儲存有優勢。

救命水要源源不絕,補注不能少

不論是地下水或伏流水,都要仰賴雨水補注,由於連續數年豐水期降雨量偏低,抗旱井預定地附近的五個觀測井,水位幾乎都是2019年以來的歷史新低,而在氣候變遷趨勢下,老天爺的臉色越來越難捉摸。彭啟明表示:「根據IPCC(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預估,到2050年之後,影響台灣的颱風有機會變少,可能從每年三、四個減少到一、兩個,這對台灣的水資源運用是非常大的警訊。」

南部地區的豐枯比,原本就高達九比一,如果未來降雨變得更少、更集中,該如何在豐水期讓更多雨水入滲?丁澈士解釋,在河川沖積扇的扇頂地區,地層以透水性良好的粗礫石為主,是進行人工地下水補注的優良地點。


屏東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名譽教授 丁澈士說明,伏流水是河床下方的淺層地下水,多少會受到河川流量影響。

位於林邊溪沖積扇扇頂的大潮州人工湖,就是一個地下水補注設施,它在2018年啟用,原屬於台糖萬隆農場的一部分,因為土壤透水性很高,當年種甘蔗時為了保水,還做過土壤改良。丁澈士說明:「我們把這層改良過的土壤刮除後所進行的研究顯示,這裡的土壤透水性非常高,每天最多可以入滲十七公尺左右。透過引水道將林邊溪溪水引入人工湖,估計每年大約可以引入一億五千萬噸的水到地底蓄存,是牡丹水庫設計容量的五倍。」

延伸閱讀》如何做到伏流水的永續利用?救命之水的循環再生

抽取量黑數成管理隱憂

地下水資源就像是一座地底金庫,除了把錢存進去,也要釐清我們從裡面領了多少錢。早期民間鑿井沒有任何管制,為了更明確掌握用水量,《地下水管制辦法》允許2010年8月前已開鑿的水井,可以有條件申請合法化、補辦水權登記。即便各縣市都有自己的納管計畫,但目前有水權、裝了水表的水井,推估只占了全台水井的十分之一。


陽明交通大學 土木工程學系教授 張良正認為,台灣地下水應該進行有效地監控與統計,以便掌握用水量。

張良正認為,水井管理進展緩慢的原因之一,是多數地方政府並未收取水權費:「如果一項資源是免費的,對這項資源的管理,就很難有進一步的投資進來。」不過屏東當地協助民眾申請水權的代辦業者觀察,一般人一聽到要收水權費,第一個反應就是「我在自己土地上花電費抽水,為什麼政府還要干涉那麼多?」他認為「應先做輔導,讓民眾了解地下水資源是國家的,應該要使用者付費,不要說馬上就跟他收費。」

延伸閱讀》鑿井救旱象!台灣豐沛的地下水該怎麼抽、怎麼補、怎麼管理是關鍵

開源之外,也應思考如何節流

用水需求成長,是另一個水資源管理上的挑戰。水利署預估,2036年南部四縣市的供水缺口分別是嘉義是3.1萬噸、台南22.5萬噸、高雄9.2萬噸、屏東4.3萬噸。尤其是高雄、台南都將有高耗水產業進駐,預期工業用水將大幅增加,其中台南工業用水預估在十五年後,從每日29萬噸增加到61萬噸,成長兩倍以上。


高雄、台南都將有高耗水產業進駐,預期工業用水將大幅增加。

水用得越多,水費理應要越高,2023年2月,經濟部終於宣布,每年11月到隔年4月的枯水期,單月用水九千度以上的用水大戶,超過九千度的部分將課徵每度3元的耗水費。但以目前工業用戶水價一度12元來看,加上3元後仍遠低於再生水一度20至30元的成本。地球公民基金會董事長李根政認為,耗水費每度3元不僅偏低,也規範不到九千度以下的大用戶。


地球公民基金會董事長李根政認為,耗水費每度3元不僅偏低,也規範不到九千度以下的大用戶。

此外,過去對於企業使用再生水的約束力,僅限於環評承諾。水利署說明,《水源供應短缺之虞地區使用再生水辦法》,將修正為《開發單位使用再生水辦法》,也就是對於企業使用再生水的要求,不再僅限於缺水地區,未來一定規模以上的開發行為,都要使用一定比率的再生水。針對多少規模的開發案須使用再生水、使用比率等細節,預計將在2023年5月辦理相關法規草案預告。

李根政強調,節水不僅是工業的責任,台灣的水價長期偏低,一般用戶的水價也應該要有區別的調整,如果是用水低於平均值的家戶,水價可以不漲或只漲一點點,用水高於平均的家戶,則應劃分不同的級距調漲。


李根政強調,節水不僅是工業的責任,台灣的水價長期偏低,一般用戶的水價 也應該要有區別的調整。

李根政指出:「如果你每天平均用水超過兩百公升,可能就超過全國人民的平均值。新加坡已經訂定人均家庭用水在2030年要降到130公升的目標,我們不應該只規定企業在旱象發生時節水5%、7%,不論工業或民生,平常就要節水。」

四月下旬,南台灣終於迎來一場稍大雨勢,然而主要水庫的進帳,仍然十分有限。在氣候變遷的時代,想要用水無虞,恐怕不能只是等待老天下雨。加強節水及有效的管理,才有可能在下一場大旱來臨時,不再臨渴掘井。

延伸閱讀》多元取水方案 解南臺灣的渴?聽聽主管單位怎麼說
延伸閱讀》每次只能仰賴雨水來解旱?| 水資源的收支帳 供需如何做到平衡?

學科
水文, 農業
縣市
  • 台南市
  • 嘉義縣
  • 屏東縣
關鍵字
屏東, 抗旱井, 乾旱, 農損, 地下水, 伏流水, 工業用水, 耗水費

請輸入稿頭

播出標籤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工作人員
林書帆
劉啟稜
許中熹
陳慶鍾
工作人員標籤
採訪報導
頁面
Subscribe to RSS - 本週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