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健康把關(三):食品紅綠燈

採訪/撰稿 王晴玲
攝影/剪輯 陳忠峰

食品安全是民眾重視的議題,但除了從報章媒體中被動地得知不合格食品的資訊,民眾在日常生活中有沒有辦法成為一個主動的角色,為自己的健康安全把關?

2005年九月,台灣出口香港的石斑魚被港方驗出含有可能致癌的孔雀石綠,引起消費者的恐慌。不僅石斑魚出口大受影響,連帶台灣本土的市場,石斑魚也是乏人問津。高雄永安鄉曾經舉辦多次的石斑魚文化節活動,永安的石斑魚養殖面積高達300公頃,雖然他們養殖的石斑魚經過多次檢驗,都沒有驗出孔雀石綠,但仍然不免在這波恐慌中遭受池魚之殃。這種少數個案卻造成集體恐慌的食品安全事件,在台灣經常發生。

衛生署為了減少民眾對於食品安全議題的風險認知,減少民眾因為無知所造成的恐慌,在2005年10月推出了食品安全紅綠燈,根據專家學者對食品議題的風險評估,將發生的食品安全議題給予燈號。綠燈表示無須緊張,黃燈表示要多加注意,紅燈則是暫時建議不要購買。只要上網到衛生署的食品安全衛生網,就可以透過紅綠燈機制,了解發生的食品安全議題的風險程度。

除了主動溝通,目前由中央的衛生署到地方的縣市政府衛生局,也會不定期對市場上的各種食品進行抽檢,了解是否有違法的食品添加物或是衛生問題。台北市政府衛生局的檢驗室,更研發出DIY試劑,提供民眾索取。只要按照指示說明,將不同的試劑滴入一小塊買來的食物,就可以知道食物到底有沒有違法添加物。

檢測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方法之一,但如果食品從源頭管理就一切按規矩,流入市面的黑心食品機率相對會少很多。食品履歷在源頭管理的概念下應運而生,不論是種植蔬果的農人,或是養殖家畜家禽魚類的養殖戶,如果能夠將每次的用藥施肥全都詳細地登記下來,並且做好完整管理,將來食品一旦有問題,可以層層回溯了解到底哪個關卡需要改進。 

從生產者、販賣者到消費者,如何才能確保食品的安全?需要各個環節層層把關。一套完整的食品履歷、遵守法令嚴謹的食品加工,還有消費者安全意識的自覺。買東西前,在食品紅綠燈前多停一停,您也能夠吃得更安心!

高雄永安的石斑魚肉質鮮美,每一尾上市的石斑都是養殖戶花了一年多的心血,但在這波孔雀石綠石斑魚的風波中,永安的養殖戶雖然沒有一家被驗出含有孔雀石綠,但卻同樣受傷慘重。這種集體恐慌的食品安全議題,在台灣經常發生,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媒體渲染方式,受傷最重的都是弱勢農漁民。希望消費者能夠耳聰目明,透過類似食品安全紅綠燈等更多資訊的了解,能夠分辨什麼是風險?什麼是危機?什麼又是不必要的恐慌?

集數
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