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山牛之死|陽明山野化水牛帶來哪些省思?

採訪 撰稿 張瑜珊
攝影 劉啟稜 顏子惟 鄭嘉明 陳添寶 葉鎮中 許中熹,剪輯 劉啟稜

2020年12月8日,一隻小牛倒臥在擎天崗的牛棚外,牠前一天傍晚被研究人員發現時,就已經失去呼吸心跳。這是2020年,在陽明山發生的第16起水牛死亡事件,面對牛隻接連死亡卻原因不明,動保單位封鎖現場,並將遺體解剖採驗,希望釐清死因。

2017年,陽管處就曾透過空拍機統計,陽明山至少有三群水牛,分布狀況為磺嘴山至少16隻、頂山石梯嶺19隻,以及擎天崗29隻。2020年9月,擎天崗和頂山石梯嶺的牛隻最少數量,都增加到39隻。

早在日治時期,擎天崗就以牧場型態存在,供農民在農暇時寄養水牛;國民政府來台後,陽明山牧場再改由台北市農會接手管理。隨著機械取代水牛在農耕上的定位,沒被領回的無主水牛,就在山林裡形成野化族群。

陽管處一再聲明,他們並非陽明山水牛的管理人,但面對牛隻大量死亡,仍配合動保處站在防疫角度採檢調查。2020年12月21日,經相關單位分析12隻死亡個體樣本後,初步檢驗結果為營養失衡所致。

動保團體認為,牛隻的生存條件之所以會變差,主要是因陽管處為避免擎天崗人牛衝突,修築刺鐵絲圍籬,限縮牠們的活動範圍導致。

除了圍籬內的擎天崗出現死牛,圍籬外較偏遠的地區,也陸續傳出死訊。根據陽管處統計,截至2020年底,擎天崗至少死去24隻、頂山-石梯嶺8隻,以及磺嘴山3隻,總計共35隻。

照片來源 為牛請命巡牛志工隊臉書社團

從2020年12月2日開始,陽管處依照舊牛路陸續把刺鐵絲圍籬剪出開口,讓擎天崗牛隻有機會向外覓食。後經專家會議討論,決議在遊客較多的西側冷擎步道與北側環形步道,將刺鐵絲換成一般鐵絲,其餘東側、南側則先剪開,維持動態管理。

也有一些牛自己找到出路,沿著稜線南遷到台北市士林區平等里,卻讓當地居民不勝其擾,重現作物被水牛踐踏或啃食的惡夢。里長只好在通報過陽管處和動保處後,先將牠們綁起來,以平息民怨,但也不忘提供足夠的草料和飲用水,等待相關單位發落。

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顏士清建議,對於牛隻未來是否該進一步管理,或該不該繼續留在陽明山,都應以生態保育和動物福利,兩者綜合考量。2021年1月6日,陽管處再次召開跨領域專家會議,針對牛群存續議題進行討論,最後與會專家及相關單位共同認為,水牛確實不適合陽明山的氣候環境,後續將針對牛隻移地安置辦理工作坊,擴大參與討論。

倖存的水牛,究竟能不能等到春天來臨?牠們最初因為人們的馴養與利用來到陽明山,最後又該回歸何處?在牛年正式到來前,這些牛隻用切身的死亡與新生,帶領台灣整體社會,共同思考這個問題。

地點
集數
1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