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水備忘錄

採訪 蕭靜美 比恕依
攝影 達卡爾 張國樑 張岱屏

進入21世紀第二年,台灣已經宣告加入水世界的戰局。台灣是全球排名第十八位的缺水國,每人所得的降雨量只有世界平均值的六分之一,山高水急的地形條件使台灣成了留不住水的島嶼。

說起來有點荒謬,北部正苦於無水可用、努力抗旱,而南部卻已經發生溪水暴漲沖垮橋樑的慘劇,不穩定的水文,讓政府在民國五十年到八十年間不斷增建水庫以調節水量。

居民的抗爭及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優良壩址難尋,蓋水庫的政策暫時中止,但是水荒發生時,現有水庫水量仍然供不應求。曾經在產業轉型過程中,支撐起工業、創造經濟奇蹟的農業也被迫休耕。

隨著工商業發展、人口增加,台灣每年用水量已在四十年內成長了一倍,人口增加,用水量相對增加,平均每人每日生活用水350公升,比起先進國家如英國150公升,明顯偏高許多,而當地面水不足,地下水就成了另一個取水來源。

事實上台灣所使用的水,一半以上來自地下水。日據時期,水利工程師鳥居信平,為了灌溉農田,在屏東林邊溪的河床底下設計了一個長250公尺的地下集水廊道,隨著經濟重心轉移,這條水道漸漸乏人問津,直到屏科大丁澈士教授著手研究,才喚醒這條在歷史中沈睡的水道。

丁教授所提的地下水銀行的概念,目前還在研究階段,地下水庫的計畫,在台灣本島尚未成熟,不過在民國75年第一座地下水庫在澎湖完工,但是運行至民國80年開始有鹽化的現象。

因為沒有高山森林涵養水源,澎湖每年平均水蒸發量是年雨量的2倍,旱季來臨地面水庫供水量不足,因此將水蓄存在地表下減少蒸發,是澎湖非常重要的替代水源。而地下截水牆滲漏是這座水庫最大的問題,中央地質調查所定期監測地質變化,作為截水牆修補的重要依據。

澎湖馬公一天的需水量大約23 ,000噸,有地面水庫及地下水庫,以及49座深水井水源供應,每天不足的供水量仍然超過一萬公噸,加上觀光人潮的壓力,水的問題成了每個澎湖人心中的惡夢,海水淡化廠的成立暫時解決了缺水的問題。

從過去台灣的水文歷史、地面及地下水的利用,到海淡技術的開發,這些或許能夠暫時解決缺水的問題,但是長遠來看,如果生活用水比例仍然過高,再多的替代水源恐怕都不夠用。 

「節約用水」聽起來俗氣的口號,卻是一個缺水國度應該有的態度,而不是等到不缺水,又再度選擇遺忘無水之苦。

集數
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