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能的選擇題|布袋鹽田發展太陽光電爭議

採訪/撰稿 陳寧
攝影/剪輯 張光宗

嘉南沿海廣大的鹽田,在政府眼中,是適合大面積發展太陽光電的絕佳地點,也是成千上萬候鳥,選擇度冬的棲息地。當再生能源和生態保育產生衝突,這個難題該如何解決?

沿著台十七線來到位在嘉義的布袋鹽田,在路邊停下仔細觀察,就能發現鹽田裡聚集了一群又一群遠道而來的水鳥,別有一番熱鬧景象。

布袋鹽田近年來鳥況越來越豐富,在這裡度冬的黑面琵鷺數量也逐年增加,長期關注布袋生態環境的在地居民邱彩綢說,布袋的鷗科跟雁鴨科調查數量,占全台第一名。因為鷗科跟雁鴨科都分布在潮間帶,當潮間帶受到破壞消失,剛好鹽產業廢曬,釋放出大量土地,讓牠們選擇來這裡休息。

野鳥的度冬新天堂,如今卻可能變調。政府預計在2025年將再生能源發電比例,從現在的2%提高到20%,太陽光電要達到20GW,需要再裝設超過三萬公頃的地面型發電裝置。為了快速達成目標,各部會和地方政府分別盤點出可利用土地,嘉義布袋和台南七股總共803公頃的鹽田,被選為基地。能源局主秘蘇金勝表示,私有土地的整合難度高,鹽田剛好是大片國有土地,可以很快施作完成。

布袋鹽田共分為五區,目前只有面積最大的這區,在2007年由營建署公告為國家重要濕地。其餘能源局預計開發的四塊鹽田,經過調查,都有黑面琵鷺度冬覓食、休憩的記錄,國際鳥盟也將五塊鹽田,涵蓋八掌溪口的區域,都認定為重要野鳥棲地IBA。

完整保護IBA範圍內的棲地,才能保護整個區域的生物多樣性。但IBA不具有法律效力,沒有被畫入國家重要濕地內的這幾塊鹽田,不需環評,只要向營建署申請土地使用分區變更,就可以施做光電設施,民間團體即使有疑慮,也無法在審查過程中著力,讓他們十分著急。



從人類的觀點來看,廢曬鹽田是需要設法活化再利用的閒置土地。從鳥的觀點來看,人類退出之後空出來的鹽田,卻是海岸潮間帶漸漸受到破壞、消失後,僅存的安身立命之地。

有候鳥棲息的廢曬鹽田,被選為發展太陽光電的基地,布袋鹽田不是第一起。位在高雄市的永安濕地,原本是131公頃的廢曬鹽田,1980年代台電買下後,沒有立刻開發,積水的鹽田發展成黑面琵鷺等超過一百種鳥類的棲息地,2007年,營建署公告為國家重要濕地。

但就在同一年,台電規劃在此設置全亞洲最大的太陽能電廠,引發環保團體抗議,永安鄉民也擔心填土開發會影響濕地滯洪功能。在未經環評的情況下,台電開發了9.5公頃的光電專區,現在這個區域已經不再有候鳥棲息。

在行政院的最新規劃中,嚴重地層下陷區域、掩埋場,都是發展太陽光電的目標。2017年2月,台北市福德坑環保復育園區內,占地三公頃,全台灣首座設置在掩埋場的太陽能電廠正式啟用。陸地不夠用,在水庫、滯洪池、埤塘等水面發展浮動式水上太陽能,也成為新方向。

儘管水上光電廠前景看好,目前政府推動太陽能發電,仍以大面積、集中式的規劃為主,而鹽灘地、水庫、滯洪池或不利耕作的地層下陷區,都是位在用電量相對低的非都市區域,電力經過長程運輸不但造成損耗,更會受到饋線不足的限制。

在能源轉型的關鍵時刻,要繼續依賴集中式、排擠其他野生動物生存環境的大電廠模式,或者開始努力找出自主發電、參與綠能的方式,這道選擇題,考驗著所有作為能源消耗者的公民。

集數
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