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島死魚之謎|潛入大海找答案

記者 陳慶鍾 郭志榮 陳佳珣
攝影 陳慶鍾 陳志昌 陳忠峰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的鄭明修老師,捎來一個訊息,並且夾帶圖檔,圖片是綠島岸邊的死魚,每天都有,而且魚都很大,這在之前,綠島從來沒發生過,我們很想了解魚類死亡的原因,因此在天氣許可的狀況下,前往綠島跟著海巡以及學者出海找答案。

綠島擁有一片繽紛多樣生命的海底世界,然而現在卻變了樣,海岸不斷地漂來死魚,而且都是大型魚類,這在綠島是非常罕見的情況。長年在綠島潛水的李興輝說。海底下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讓仰賴海洋生活的居民內心是憂心忡忡,「以前在潛水時,常能看到一大群魚群,但是現在魚群都不見了。」

海中載浮載沉的死魚,在綠島掀起風暴。從去年12月中旬開始,在綠島北邊就有死魚漂上岸,而且都是大型魚類,一開始居民不以為意,因為過去每當海況不好、氣候惡劣,就會有魚死亡,居民會撿拾來吃,但不同的是,這次的魚都是大魚,而且當每天都有死魚不斷漂上岸,居民心裡開始擔心這些魚能不能吃,學術單位、漁業單位開始介入,希望釐清死魚之謎。

這兩個月來,死亡的魚種就高達二、三十種,其中鸚哥魚和鼻魚是主要的魚種,最大的都有超過60公分。在綠島出生的蔡居福船長,從小到大也沒有遇過這種情形,看過漂上岸的死魚,想著會不會只是冰山一角,他決定出海了解海底的狀況。結果發現在柴口附近海域的景象讓人相當擔心,不僅大魚死光,就連珊瑚也無可避免地死亡。

李興輝還說到,綠島燈塔附近更是嚴重,整個海溝都是死魚,甚至連龍蝦都死掉,這是往常潛水不可能看到的事情。但魚的死因還無法確定,但依照蔡居福船長的經驗,認為毒物的可能性比較大,魚吃了毒物,會慢慢地死亡,不像是用電魚或炸魚一樣會立即死亡。

海生館研究人員孟培傑,在綠島進行珊瑚的研究,採取海水樣本是工作之一。他使用採水儀器取了不同深度的海水,現場測量溫度、酸鹼度和溶氧量,初步並沒有發現任何異常,而進一步的物理、化學以及毒物的分析,則是回實驗室之後會做後續的檢測。

但是在所有的水質檢測資料出爐後,卻沒有發現異常狀況。而澎湖水產試驗所也接受委託,對死魚進行解剖,從20幾尾的樣本中發現,魚體外觀與內臟都很完整,初步排除電魚、炸魚的可能,也沒有遭受細菌病毒感染的跡象,但卻有一些特別的徵狀值得討論。

「可以在腹腔看到肝臟有產生黑斑,消化系統沒有食物,腹部體壁相當的薄,可以看在死之前,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沒有進食,體脂完全耗盡。」檢驗人員說。送檢的魚體還有一個特徵,就是有鰓蓋紅腫的現象,造成魚本身無法進食。

澎湖水試所也送了一百多個檢體到農委會農藥試驗所分析,結果並沒有發現有毒物質。雖然沒有毒物反應,澎湖水試所人員還是認為,這次死魚事件可能和毒物有關。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的鄭明修老師,在整合所有的資訊後,也判斷可能是毒物造成的,但對於為什麼在魚體和水質中都檢測不出毒性反應,鄭明修說,一般農藥、毒藥,在陸地時,會殘留在動物屍體上,但假如是水溶性藥物,會經過海水化學物質的融合,容易消逝不見。

綠島死魚事件尚未落幕,現在還是有零星的魚漂流到岸邊,學者建議綠島北部海域的魚暫時不要吃,現在能做的就是海底撈針,潛入大海找尋死魚之謎的答案。

集數
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