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石的寧靜革命

記者 郭志榮

大雨中,南投玉峰村的居民,集體走到村外,抗議一座將要設立的砂石廠。村民抱怨說,工廠離學校很近,他們砂石車一定經過村子,工廠聲音又很大。玉峰村旁的砂石廠,只是台灣砂石問題的冰山一角。

長期以來,砂石市場的需求,遠大於砂石來源的供應,在有限的砂石資源下,迫使部分砂石業者為了砂源,以非法設廠、違法開採,甚至黑道介入、官商勾結,來取得沙石,形成層層黑幕,讓正常的市場機制無法運作,甚至破壞國土、危害生態。

其實,砂石資源可分為河砂、陸砂、海砂三種,但是台灣的砂石供應,六成仰賴河砂供應為主。為了因應建設所需,部分砂石業者違法濫採,嚴重影響河川生態,以及油管、水管、橋樑等跨河建築物的安全。河川下游的不當開採,接連引發橋樑與河川安全的問題,政府終於在民國八十三年公告河川下游全面禁止採砂,並且在八十八年成立河川局,組織河川巡邏隊來守護河川。

實際上,河川並非適當的砂石開採區,在河流整治的觀念下,河砂開採只是為了疏濬河道,並非以提供砂石資源為主要目的。台灣的砂石政策大方向,朝向河砂的低度運用,砂石來源從現今六成由河砂供應,規劃到九十五年下降到三成左右。

河砂低度開採,嚴格的管控查報,『陸砂』將扮演主力的角色,經濟部礦物局在十年前,已經開始進行勘查,規畫出二十多處砂石資源區,讓採砂業者在河砂逐減降低開採後,能有一個替代的砂石來源。但是這套陸砂資源的運用,近十年來,一直處在中央規劃良善,地方推動緩慢的窘境。縣市政府不願核發開採砂石的許可,除了擔心居民抗爭,也擔心管理人力不足,這些原因讓縣市政府,對於核淮陸砂開採裹足不前。

今年二月,一部『土石採集法』出爐,針對砂石採取進行全面規範管理。不再只是水利法管理河砂疏浚,陸砂卻是無法可循。法律的規範,讓砂石市場的供需正常運作,開採技術的管理,讓生產與生態維持和諧。

創造砂石生產與環境生態,能夠共存的砂石產業,成為全球共同的課題。台灣也不例外,在國內,也有部分業者,以不同的態度,來經營砂石產業。劉老闆是一位砂石業者,他用不同的觀念來經營一座砂石場,嚐試走出一條砂石業的新道路。

在開採區內,不同於一般採砂區,充滿大量裸露的砂層,這個採砂場卻是多了一些綠意,少了許多灰色塵土。砂石場區採用封閉式設計,砂石車在載運砂石後,直接運到山下工廠進行洗選作業,完全避免公路運輸所造成的危險,以及沿路所引發的民怨。

但是解決砂石問題的重要關鍵是什麼?河砂要維持低度利用以維護安全,陸砂大量開採還有生態爭議,勢必尋找新的砂石來源。四面環海的台灣,更大的砂石資源,其實醞藏在廣大的海床。

砂石是建設的根本,也是國家重要的資源。台灣長期以來,對於砂石資源的開發與分配,一直缺乏有力的法源依據,讓政策無法落實。今年初土石採集法的通過,在明確規範及嚴厲重罰下,砂石產業正進行一場寧靜革命,漸漸告別以往黑與灰的年代,朝向永續資源與生態環保的角度前行。

集數
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