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圈找活路

採訪/撰稿 張岱屏
攝影/剪輯 陳忠峰

在早期交通不發達的年代,造橋鋪路是被歌頌的政績,被認為是極大的功德。但是近年來,開路引起爭議的狀況,時有所聞。當道路開發衝擊環境、影響居民生活,該如何權衡得失?又是誰能決定?

台南市西港區,是個有著兩萬多人口的小鎮,台南市政府為了紓解西港到麻豆過路的車流,計畫興建一條外環道。為了興建這條長1.85公里、寬24米的外環道,市政府計畫徵收沿線台糖農地、水利會土地、私人農田跟民宅。當地居民憂心,開路將破壞生活環境,組成反西港外環道不當開闢自救會。

自救會成員詳細研讀市府擬定的可行性評估報告,發現諸多問題,例如市區道路服務等級,應該是可容忍的D級,報告卻寫成E級。自救會也指出,目前西港車流都匯集到西港大橋,未來如果又加一條外環道,可能使西港大橋交通更混亂。

反西港外環道不當開發自救會會長鄭敦哲表示,政府應該先運用各種交通手段,改善西港市區交通,而不是靠一條外環道。另外讓地方居民覺得不公平的是,在路線定案之前,居民根本缺乏參與管道。許多地主直到協議價購,才知道自己的家或農田,將因道路被徵收。

去年西港自救會向內政部陳情抗議,內政部決議市府必須先做交通改善手段,道路工程保留再議。西港外環道的狀況其實不是個案,在新竹市也有道路因為徵收民宅與農地引發爭議。

新竹市政府計畫興建北二高茄苳交流道向東聯絡道,連接新竹縣寶山鄉,這裡前後都已經是二十米的大道,中間靠原本八米左右的道路相連,地方政府認為,這條路開闢後,可以串連新竹縣市區域路網,促進地方發展。

然而根據市府資料,道路闢建前,周遭道路服務水準已經是A級,顯示車流量並不大,而道路闢建又要經過山坡地保育區與水污染管制區,必須實施環評。另一方面,道路興建將經過一座張家祖厝,居民在此定居五代,政府要拆屋徵地,引發地主抗爭。

除了台南西港外環道,新竹茄苳交流道延伸道外,近年來備受爭議的路段,還有花蓮193縣道拓寬、穿過地質敏感區的台中東勢豐原快速道路等等。這些道路都是經過中央政府生活圈道路系統建設計畫核准的案例。

早在1990年代,政府就開始推動生活圈道路系統建設計畫,計畫一直延續至今,由交通部與內政部營建署分別負責補助。以民國104年到民國107年這一期為例,補助經費共六百億。

環保團體認為,生活圈道路的審查過程缺乏公民參與,公路局或營建署只是做紙上審查,難以了解現場狀況。公路總局則表示,每年都會做滾動式檢討,地方上有爭議的道路,如果無法在期限內解決,會被要求退場。

從今年開始,交通部將不再補助直轄市生活圈道路的興建預算,改由汽燃費重新分配,位於桃園、台中、台南等生活圈道路計畫,將脫離生活圈道路的審查機制。未來,地方政府必須更審慎思考開路必要性,中央政府必須持續把關,居民必須有更多參與決策的空間,才能真正替生活圈找到活路。

集數
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