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農業的缺口

採訪/撰稿  李慧宜
攝影/剪輯  陳添寶

2008年,是台灣的安全農業年。經過三年的等待,國內的農產品,終於走進產銷履歷的時代!三百個產銷班的試驗,兩億元政府預算的補助,和經過產銷履歷驗證的農產品,能不能讓民眾吃得安心?幫助農業順利轉型?進而重建這片土地的生態環境呢?在政府大聲疾呼推廣新農業運動的這個時刻,讓我們一起來檢視,安全農業的缺口到底在哪裡?

吃,是人生大事,買吃的東西,也是一門學問!走進賣場,蔬菜、水果、漁產、豬肉、稻米,各種食物琳瑯滿目,不過大多數的人,知道如何選購安全食品嗎?從民國97年元旦起,農產品產銷履歷就會告訴你。

行政院農委會企劃處副處長胡忠一表示,產銷履歷制度規範生產者、通路業者和零售業者,把產銷過程可能發生的風險,忠實地依照良好農業規範的準則記錄下來,並上傳到資訊平台上公開給消費者追蹤查詢,如此才能做好最完整的風險管理。這同時表示,蔬菜用了什麼農藥?豬隻吃了什麼飼料?產銷履歷上,通通查得到。

國內知名量販業者大潤發的企劃副理何默真強調,目前在他們的賣場上,幾乎都是產地直採的葉菜類產品,其中,產銷履歷的產品被稱為溯源商品,它有一個產銷履歷的標示。像她手邊的這包油菜,就是漢光合作社提供的綠天使品牌產品,在這包油菜的標章裡,有產銷履歷農產品的標章,消費者藉由標章上的二維條碼,可以上網追溯產品的生長過程與用藥施肥記錄。

雲林縣的漢光果菜生產合作社,民國78年成立,參加農戶259戶,耕地面積200公頃,一年最高運銷量,曾高達三萬公噸,成績亮眼,是國內優良的農企業團體,在96年被政府選為產銷履歷制度的示範單位。

為了有效掌控品種、數量,降低農民生產成本,播種的工作,有穴盤真空自動播種系統幫忙,育苗的責任,則是交給自動化育苗場的專人負責。在產銷履歷的計畫性生產流程中,各類蔬菜貨源穩定,種植過程公開透明。

到目前為止,漢光合作社有25位農民、50公頃農地,通過產銷履歷驗證。管控中心辦公室的牆上,貼著農民與農地最近的生產資料。各種顏色的小紙片,代表不同的農作物,紙片上,有種植品項、播種日期和驗證號碼。

49歲的林聰明,是漢光合作社的資深社員,最近,他正忙著採收格蘭和白菜。自從加入產銷履歷後,林聰明不能再像以前,用藥施肥都自己憑經驗決定,現在的他,一切都要遵守管控中心的管理。

漢光合作社的配藥室,共有25個大箱子,這些都是農民的專屬藥箱。配藥師會依照處方箋,提供農民合法的農藥種類,和安全的使用劑量。該合作社理事主席廖丁川解釋,要管理農民合理用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用藥的決定權統一回歸到管控中心,而中心管理用藥有三大原則,那就是禁藥不能用、未推薦農藥不能用、嚴格管控用藥時間與採收日期。同時,採收前三天,漢光合作社的生化檢驗室,會快速檢驗有機磷劑和氨基鉀酸鹽類兩大管制用藥。

嚴格管理田間作業,管控中心統一記錄生產流程,漢光合作社既有的組織基礎,撐起了產銷履歷的招牌,漢光經驗,在政府推動政策的過程中,從來沒有缺席。可是回到消費市場,產銷履歷卻沒有為漢光合作社帶來傲人成績。

生鮮食品是量販業者的火車頭產品,只要培養消費者固定到該賣場的生鮮區採買,就可以帶動其他商品的買氣。看著眼前整片的蔬果區,何默真坦白地表示,產銷履歷才剛剛發展,在賣場上佔比非常非常小,目前只有十幾個品項的葉菜商品在賣場上販售,有產銷履歷的商品營業額,不到大潤發一年營業額的0.02%,大概只有三百萬上下。

賣場的貨架上,有超過七成的蔬菜,由漢光合作社提供,但是其中有產銷履歷標章的蔬菜,卻少得可憐,跟CAS吉園圃生鮮蔬果比較起來,產銷履歷農產品的價格沒有提高,也沒有受到消費者的青睞。這樣的現象,使得大部分農民,遲遲不敢往產銷履歷的方向,邁出第一步。

民國94年,張班長的香蕉班,是參與產銷履歷試驗期的績優班之一,從300班競爭到只剩10班,他們的表現一直很突出。田間環境管理得好,除草劑、化學肥料就能減量,也不需要使用農藥,這不只降低了生產成本,收成的品質與數量,也能維持在水準之上。

鄭明金,七十二歲,人稱澎澎伯是張班長的班員之一。張班長的十個班員裡,有一半以上都是60歲以上的老農,而全台灣55歲以上的農民,則是佔了47%,耕種對他們來說輕而易舉,但是加入產銷履歷制度後,要這些老人拿筆,簡直比拿鋤頭還重。

白天在田裡忙著除草、定植和採收,天色漸暗的傍晚時分,張班長和澎澎伯又趕回集貨場,一起分工合作裝箱出貨。一到晚上班員的聚會時間,就要寫農夫的「家庭作業」了。一張小書桌、一盞小檯燈。澎澎伯一邊說,張班長的太太,一邊把生產流程寫在紙本上,再登錄在電腦的查詢系統裡。三年來,旗山果樹產銷班第36班,就是這樣執行產銷履歷制度的工作內容。只可惜,民國96年的產銷履歷驗證,張班長卻放棄申請,這是因為,產銷履歷農產品的市場詢問度和辨識度,讓農民沒有信心。

一棟房子,靠著一池魚塭,這是屏東縣林邊佳冬地區,最常見的景象。住在這裡的人,有一半以上,是靠養殖業養活全家。養魚、養蝦超過三十年,擁有三甲半的魚塭,出貨量有八成以上是外銷到香港,黃再團是少數有能力,可以申請個別驗證的漁民。

離黃再團魚塭兩公里多的另一邊,是漁民陳登木的魚池。平均一個星期,陳登木就要檢驗追蹤魚池的水體品質。溶氧、水溫、酸鹼值的數據,一一詳記在紙本上,這是漁民的養殖管理,也是漁產品上架後,消費者可以查詢到的資料。

透過蘇明治的協助,林登木正在學習自主檢測水質。而蘇明治,是林邊區漁會的產銷履歷輔導員,他的工作,是協助漁民完成紙本紀錄與電腦登錄。林邊區漁會推廣課課長陳玉玲表示,民國九十六年年初,他們找到五戶漁民配合漁會推廣產銷履歷,並在九月十三號通過集團產銷履歷驗證,接著後續又輔導了三個個別戶,完成產銷履歷的驗證。

林邊區漁會之所以如此積極,是因為民國94年9月,石斑魚孔雀石綠事件,對養殖產業打擊很大,原本一斤兩百多塊的石斑魚,價格跌到一斤七十元。這次衝擊,促使林邊區漁會在民國95年,推出自主品牌,幫助漁民銷售檢驗合格的石斑魚。現在,有了產銷履歷制度,有政府的加持和專家的驗證,林邊區漁會的石斑魚品牌,一定會更有公信力。

林邊區漁會對未來充滿希望,但是,漁民卻沒有這麼樂觀。陳登木說,他的魚塭面積共兩甲七分,土地、堤岸成本不算,魚苗、飼料、電費和人事開銷,平均一年就要付出一千萬以上的變動成本。如果該年度一次的回收,沒有辦法打平一年來的支出,就馬上陷入負債困境。陳登木坦言,這些年來,他已經有好幾次想要轉業的念頭,因為投資金額非常大,實在不能承受像石斑魚孔雀石綠的這類衝擊,他擔心,就算產銷履歷制度上路,也無法解除消費者的疑惑,他實在想不通,為什麼少數不肖業者的行為,就讓整個石斑魚產業一落千丈。

生產者的害怕,政府不能不面對,因為這是一個,建立生產者與消費者信任的機會,也是創造城市與農村對話的具體嘗試。生產者的驕傲與信心,是制度成功與否的關鍵。農委會預計民國104年,將全面實施國產農產品產銷履歷制度,在此之前,一切都還有機會!

側記

人的身分證上,清楚載明統一編號、姓名、出生年月日、父母和出生地。產銷履歷就像農產品的身分證,也有驗證號碼、品項、生產日期、生產者和生產地。食品的這張身分證,是產銷履歷制度最重要的精神,也是一種對消費者負責的生產態度,其中水質檢驗與土壤監測的規範,更是對環境生態有所幫助。但是,站在第一線的生產者,卻看不到產業的遠景。對整體發展來說,產銷履歷制度,是一件好事,可是,農業人口高齡化、生產者信心低落、農業產值逐年下降,這些長久累積的問題,再加上制度推行過程中,生產記錄耗時、產品知名度不夠、價格無法提高的困難,很可能讓好事變壞事,造成安全農業的缺口。

集數
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