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關鍵字

南溪的呼喚|攔水築壩的生態疑慮

2006-06-05

南溪是宜蘭南澳的主要河川,四年前因為生態破壞嚴重,鄉公所進行封溪護魚,護魚的結果生態是否回春,還在觀察期,一項規劃中的水力發電計畫,可能就要斷送南溪的美好生態。

違法電廠|被勒令停工的世豐電廠

2006-05-15

世豐水力發電廠,位在花蓮縣卓溪鄉,電廠取用豐坪溪的水發電,工程施作後,經由居民檢舉,環保單位才知道,世豐公司動工時間,已經超過環評法規定,主管機關核定後三年內未動工,必須做環境影響差異分析及對策影響報告。

茂林曲流探密

2006-05-08

群山圍繞的高雄縣茂林鄉,象徵魯凱族群生生不息的氣息,濁口溪橫貫整個鄉,溪流的下切力強勁,不僅是魯凱族人的生命之泉,也像一把鑿子,雕琢出茂林曲流合抱,蜿蜒如縷的河谷地形。

最後的桃花源|國家公園與原住民的愛恨情仇

2006-04-03

國家公園與原住民之間的衝突一直存在著,十幾二十年來大小衝突不斷,其中尤其是東埔,更曾經發生過一些衝突事件,像前任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張和平處長很努力做了很多改善原住民生活的措施,但卻因為一句酒後失言「一顆老鼠屎搞壞一鍋粥」引起東埔原住民強烈不滿而下台,究竟東埔與玉管處之間的關係該如何解決?

司馬庫斯的願望

2006-02-27

一直想探究司馬庫斯部落共營的社造模式,但是上山之後才發現,遷校成為當地居民的憂慮,畢竟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孩子的未來,他們放棄私產進入共營,為的就是群聚力量,給孩子們最大的資源。校園遷校像揮不去的夢魘,打破司馬庫斯原有的寧靜,成為居民最深的擔心,讓部落在千山之外,向世界發出微弱的呼救。

回歸自然

2005-11-21

隨著時代的演進,人口增加,工業革命之後,人類群居的地方成為水泥叢林、高樓大廈,現代人的生活起居必需消耗大量的電力與能源,使用的建材在生產過程中製造大量二氧化碳,建材越來越高科技。直到1970年第一次能源危機,人們才開始從食衣住行中省思如何省電節能,於是才逐漸興起了「綠建築」的概念,然而在製作台灣綠建築專題中卻發現---其實古早的時候,不論是平埔族、原住民或是漢人們所蓋的房子,原本就是綠建築,其中蘊含太多就地取材、冬暖夏涼、自然環保又省電節能的智慧。

上山下山難

2005-09-19

當國土復育成為環境生態的救急藥方,一個立意良善的政策,卻在偏遠山區面臨巨大的阻力,在新法未立、舊法懈怠下,山林生態的民宿違建與農地濫墾更加惡化,居山的民眾在天災年年來襲,面對上山家園殘破、道路難行,下山遷村無望、生活不易的情形下,徬徨的不知未來……

蘭嶼。另一種注視

2005-08-15

小龍,一位蘭嶼的年輕人,多年前曾寫信給總統,為遷走蘭嶼的核廢請命,但是核廢未走,小龍看見蘭嶼的新危機顯現,旅遊狂潮讓蘭嶼不再寧靜,美麗島嶼處處開發,改造成為適合遊客的觀光聖地,蘭嶼不再是達悟人安居的樂園,也背離祖先將蘭嶼稱為「達悟人之島」的意義。

獵人的現代組曲

2005-03-14

林淵源是玉山國家公園出色的巡山員,曾帶著動物研究者上山進行黑熊研究多年。如今常常帶著部落孩童回到舊部落,講述山林古老的傳說。 陳中信是林務局的臨時員工,曾與研究生一起走遍大武山,翻山越嶺三年,只為追尋雲豹的腳蹤。 全公道在部落經營生態休閒農場,他的夢想是讓更多人看見老部落巴庫拉斯與七彩湖的美麗。 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都曾是優秀的獵人。憑藉著獵人對山林的熟悉、對生態的了解,將古老的知識轉化為現代專業的才能。傳統的狩獵文化究竟能否在現代開創新的可能呢?他們的故事或許是一個起點...

丹大狩獵紀事

2005-01-24

去年12月15日到24日,林務局於南投縣信義鄉丹大地區進行開放狩獵試辦計畫,這項充滿實驗性的計畫推出後,不但引起部分保育團體的抗議,在原住民部落內部也引起陣陣漣漪,究竟這項計畫的來龍去脈是什麼,未來可以開展出的對話空間又在哪?

角落台北--尋找寶藏巖

2004-10-25

繁榮的公館商圈,嘈雜的人群、疾駛的車流,一轉進汀州路,卻彷彿進入另一個奇異的天地--一整片老舊的房舍,靜默地攀緣著這小小的山坡。這裡是台北市最後一塊違建聚落,是怎樣的因緣際會,讓這片違建聚落被保存下來,甚至可能成為台灣第一個藝術家與居民共生的藝術村?隱藏在角落的寶藏巖,就要訴說著台北的另一段故事......

觀星守護者

2004-09-27

一早交接班,張光祥就仔細交代阿偉和阿全,今天帶上山的物品。這裡是往鹿林山天文台車子所能行進的最後地點,接下來的蜿蜒山路全得靠他們的雙腳和背膀。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