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播出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台灣檜木其實已經元氣大傷,差不多摧毀了95%以上,所以在1998到2001年,無論如何,棲蘭那片要搶救下來。」成功大學台文所所長陳玉峯回憶。

發生在深山的事,左右你我賴以為生的水源與空氣。二十年前,搶救棲蘭檜木運動,阻擋了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以下簡稱退輔會)進行枯倒木整理作業。二十年後,這場跨世紀搶救行動,對台灣有什麼影響?棲蘭山的檜木,是否平安無恙?

退輔會伐木政策 引發森林保育爭議

宜蘭縣的棲蘭山區,是蘭陽溪與大漢溪的源頭,保有原始的檜木森林,在這樣的森林中,有一種特殊景象。退輔會森保處總技師張明洵說「棲蘭山的檜木,很多都成大字形生長,底下一個洞,那個洞是當年的媽媽或祖母,完成傳承使命,死亡後腐爛,站在枯倒木上長成的檜木,就形成一個洞。」祖孫三代都在同一個地點生長的景象,稱為『三代木』。

倒下的樹,是形成三代木的基礎,也是退輔會當年進行枯倒木整理作業的目標。退輔會森林保育處處長鄭仰生表示,將枯立倒木移出就有新的空間,讓森林快速長出小苗。

為什麼棲蘭山由退輔會管理?1959年,政府為了安置開闢中橫的官兵,將大甲溪與棲蘭山林區,總共87,000多公頃的原始森林,交由退輔會管理,其中棲蘭林區,大約有45,000多公頃。1959至1985年,退輔會在棲蘭山區開闢總長71.8公里的林道與支線,完成後開始伐木,籌措安置榮民的經費。總共砍伐了7,000多公頃,造林9,000公頃,造林樹種以柳杉為主。

1991年,政府實施天然林全面禁伐,棲蘭山的伐木作業劃下句點,在這之前,退輔會早在1987年,就開始在天然林中,進行枯倒木整理作業,直到1999年,總共執行了十二年,面積約813公頃,相當於三十二座大安森林公園,原本退輔會打算申請第三期的五年計畫,邀請學界與環保人士上山勘查。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指出:「第一次森林運動非常重要的關鍵人物賴春標,看到枯倒木整理的問題,揭露出來。」

當年曾到過枯倒木整理現場的山林保育工作者賴春標表示,枯立倒木的採伐只是一個名詞,退輔會是用這樣的名詞,在做擇伐,擇伐、枯死木以及缺頂木。

刀下留住棲蘭木  國家公園難產

「刀下留木!」1998年12月27日,搶救棲蘭檜木運動第一次上街遊行。

退輔會是否假借名義砍伐檜木,當時遭到檢察官,以涉嫌偽造文書與砍伐生立木起訴偵辦。退輔會森保處總技師張明洵表示,現場的枯倒木都經過核准,沒有找到任何一棵生立木被砍,最後被起訴的同仁,全部無罪處理。即使如此,枯倒木事件仍在環保團體與學界,引爆論戰。

張明洵表示:「天公伯種樹就種在倒木上面,小苗長得慢, 因為上面沒有養分,但可以搶到陽光,更有競爭力。可是人把小苗種在土裡,一樣有陽光,長得會比天公伯種得更快。」

成功大學台文所所長陳玉峯表示,所謂枯立倒木整理就是林相改良,把天然林改變成為人造林,要全部長成統一的檜木森林。經營管理山林土地並不是設計一大堆方法,巧取豪奪自然生態資源。

1999年6月30日,退輔會停止枯倒木整理作業,不過,搶救棲蘭檜木的遊行並沒有停下。1999年12月25日,發起第二次遊行。2000年12月30日,第三次遊行,訴求成立馬告國家公園,並建立與當地原住民共管機制。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說明,1999年雖然枯倒木整理預算被刪除,棲蘭還是有危機,基於台灣的保育體制,真正具有完整制度的是國家公園,所以開始催生馬告國家公園。

馬告,是棲蘭山的泰雅族語,為了保護森林而催生馬告國家公園,這項訴求,在當時得到政治人物的承諾。但因為牽涉到原住民傳統領域,贊成與反對的意見互相拉扯,最後承諾沒有兌現。李根政回憶,後來馬告國家公園的預算在2003年被凍結,到現在,十五年過去。

從喧騰到寧靜,馬告國家公園流產,棲蘭檜木林保住,備受爭議的枯倒木整理區,小樹苗靜靜長大。

萬頃森林與千種植物的家 棲蘭邁向世界遺產潛力點

除了伐木後造林的9,000多公頃,枯倒木整理作業的813公頃,棲蘭山區還保有15,900多公頃、以扁柏為主的原始檜木林。台灣歷經七十多年的伐木,原始檜木林幾乎砍伐殆盡,目前只剩下25,700多公頃,有一半以上,位在棲蘭。

特殊的地質條件與終年雲霧繚繞的氣候,加上數千年的孕育,除了扁柏與紅檜,這裡還有1,000多種植物,當中完全沒有受到人為擾動的鴛鴦湖,保存著完整的扁柏老熟林,大樹身上住著許多附生植物,包括全台數量稀少的特有種:台灣一葉蘭。

因為特別,鴛鴦湖被農委會劃設為自然保留區;整個棲蘭山區五萬多公頃範圍,劃為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一萬五千多公頃的原始扁柏林,則被文建會推薦為世界遺產潛力點。

棲蘭檜木林的核心區以道路管制加以保護,目前有三個地點開放民眾進入,棲蘭與明池森林遊樂區和歷代神木園區,都以ROT的形式,由民間企業經營。

台灣發生過三次森林運動,第一波,以丹大濫墾事件為起點,促使政府禁伐天然針葉一級木;第二波,起因是六龜的櫸木事件,促成全面禁伐天然林;第三波森林運動,終止退輔會的枯倒木整理,奠定天然林不再被砍,也建立台灣人對森林的新觀點。李根政表示,過去台灣人對原始森林的生態瞭解,極為有限,這連續三年的運動,啟蒙了很多人對檜木或森林的瞭解。

二十年,棲蘭山從林場變為世界遺產潛力點。退輔會的角色從伐木轉為保育,負責管理的森林開發處,也在2001年更名為森林保育處,改制為公務機構。對於壽命長達數千年的檜木,二十年很短,然而用來喚醒台灣人對森林的保護意識,這二十年很漫長。

學科
山林
縣市
  • 宜蘭縣
  • 桃園市
  • 新竹縣
關鍵字
檜木, 棲蘭山, 退輔會, 國家公園, 馬告, 伐木, 保育, 森林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 柯金源 陳佳利,撰稿 陳佳利
攝影 陳添寶 陳慶鍾 劉啟稜 柯金源,剪輯 陳添寶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來到台灣最南端,屏東恆春半島,夜晚,許多遊客湧進墾丁大街,逛街的人潮和穿梭的車潮,將街道擠得水洩不通,這是大多數人印象中的墾丁。對陸蟹研究學者劉烘昌來說,真正吸引人的地方,是在海岸林。

走進黑暗的林子,劉烘昌拿著手電筒,在樹上、在地下,東找找西找找,1994年他開始在恆春半島研究陸蟹,二十多年來,每到陸蟹繁殖季節,他就會準時到香蕉灣海岸林報到。

一隻毛足圓軸蟹緩緩爬下礁岩,碰觸到海水的陸蟹媽媽,奮力抖動腹部,數十萬隻蟹寶寶誕生了,這是陸蟹生命史上最動人的一刻,也是牠們與海洋切不斷的鏈結。雖然大多數陸蟹已經長住陸地,但是牠們的童年時光,還是必須在海裡度過,如果幸運沒成為其他海洋生物的食物,經過約二十五天的浮游期,才會再返回陸地。

生物天堂帶動觀光 開發進駐毀生態

香蕉灣海岸林,曾是迎接陸蟹新生命最熱鬧的產房之一。劉烘昌曾經一個晚上在一百平方公尺的樣區內,可以觀察到約五十隻大型陸蟹,超過三千隻的小型陸蟹在這裡釋幼,這裡是全台灣陸蟹種類最多的地方,三十多種陸蟹生活其中,多樣性高居世界第一。不只香蕉灣,屏東滿州港口溪一帶,可能是中型仿相手蟹全世界最大族群量的所在地,估計甚至有達到百萬隻。


2002年屏東滿州港口溪中型仿相手蟹集體釋幼的盛況

為什麼恆春半島會成為陸蟹最喜歡的棲息環境呢?主要是棲地多樣性高,熱帶海岸林茂密,有些地方還有湧泉,陰涼潮濕,食物充足,加上有完整的珊瑚礁生態系,因而成為陸蟹天堂,也是許多海洋生物的樂園。

生態美景,吸引大量遊客前來,根據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的統計顯示,造訪遊客從一年兩、三百萬人次,逐漸攀升,到了2014、2015年是最高峰,約有八百多萬人次,各種遊憩壓力隨之而來。

陸地上快速的開發建設,飯店、民宿、賽車場、餐廳,從吃、住到玩,各種觀光及休閒設施紛紛設立,就連大型BOT案也進駐,還有各式的水泥化工程,入侵河川兩岸,人們鯨吞蠶食陸蟹的棲地,家慢慢地不見。

就連陸蟹的育嬰房-海洋,也不一樣了,大量泥沙廢土沖刷至海中。2001年,我們紀錄到恆春半島的海面上黃水橫流,海底黃泥厚達三十公分,許多珊瑚被覆蓋無法呼吸。十多年後,沉積物的影響持續發生,珊瑚一再承受苦難,健康狀況走下坡,整體珊瑚覆蓋率大約減少三分之一左右。


畫面來源:2018年蔡永春教練拍攝恆春海底畫面

消失,像一種毒氣蔓延,在沒有知覺中,侵蝕著每吋神經。

現在來到屏東滿州的港口溪,滿是陸蟹的繁盛景象,早已不復見。曾經,這裡是讓陸蟹研究者劉烘昌驚艷的世界級寶地,如今百萬紅蟹大軍,剩下不到五千隻,90%以上的族群量已經消失。

另一個研究基地香蕉灣,更成為他的傷心地,近年來香蕉灣海岸林又有外來種黃瘋蟻肆虐,不只大型陸蟹減少九成以上,小型陸蟹更剩下不到1%。

二十多來,劉烘昌看著陸蟹被各種危險步步進逼,相當憂心,其中台26線海岸公路,將海岸林一分為二,使得棲地更加破碎化,成為陸蟹媽媽的生死關卡。

延伸閱讀》穿梭島嶼20年 陸蟹闖天關

民間官方總動員 盼幫陸蟹找活路

月色中,大腹便便的陸蟹媽媽,開始往海邊前進,準備生產,每年5到9月,是陸蟹釋幼的高峰期,剛好遇上暑假的旅遊旺季,車流量大,橫越二十公尺寬的四線車道,是產婦們最大的挑戰,過馬路就像一場實境版的生存遊戲,為了孩子,牠們必須勇敢關闖。

到底有多少無辜生命,因為車禍喪命,有沒有方法可以減少傷亡?從民間到官方一起想方設法,幫陸蟹找活路。透過路殺調查,希望更清楚掌握有多少陸蟹,命喪車輪下,哪些路段是最容易發生車禍的地點,在陸蟹下海釋幼的高峰期,志工會在部分路段進行交通管制,短暫讓路給陸蟹媽媽。

改變需要勇氣,行動可以帶來希望,劉烘昌表示,十幾年前常看到陸寄居蟹用瓶蓋、玻璃瓶等廢棄物當家,現在幾乎看不到了,原因是許多社區居民,會在固定地點放置貝殼,幫陸寄居蟹設立專屬的房屋仲介所,「以前在港口溪河口,可能一個晚上要看到一百隻的陸寄居蟹,有點難度,近幾年一個晚上可以看到上千隻。」劉烘昌說,在所有種類的陸蟹中,只有陸寄居蟹朝正向發展,是黑暗中的那點微光。


早期以塑膠瓶蓋當家的寄居蟹


早期以燈泡座當家的寄居蟹

 

當恆春半島的陸蟹族群不斷下探谷底時,唯一只有在後灣海岸,陸蟹種類及數量仍在穩定成長,2007年劉烘昌調查時發現九種陸蟹,現在已經接近三十種,而這片陸蟹新天堂,原本是京棧飯店的預定地,經過長達十一年的搶救行動,2018年通過以地易地的方案,由政府提供海生館旁的停車場土地,業者也同意易地開發,終於保下陸蟹在恆春半島最後的桃花源。

「對我來講,當然是開心的一件事,只是後灣海岸林的面積大概五公頃左右,最多有五萬隻陸蟹族群,如果恆春半島只剩下後灣的狀況是好的,我覺得還是風雨飄搖。」劉烘昌說出他的喜悅與擔憂。

2018年10月,屏東滿州的港口溪有些騷動,一隻隻字紋弓蟹的幼蟹們,正奮力上溯溪流返回陸地的家,字紋弓蟹原本是台灣溪流普遍常見的物種,隨著河川整治與污染等環境破壞,族群數量減少很多,這是研究人員與當地居民,近十年來見到最大量的一次幼蟹上溯。

不過超過數十萬隻的盛況,對照二、三十年前,仍遙遙不及過去,估計一隻大型的陸蟹,最老可以活到五十歲,如果牠每年順利生產一到兩次,一輩子可能會產下千萬隻小寶寶,只要其中有兩個孩子能好好長大,陸蟹族群就有機會順利延續,然而現在連千萬分之二的機會都不到。

劉烘昌回想早期研究陸蟹,是看到生命誕生的喜悅,發現陸蟹種種生態行為的驚奇,現在則是見證陸蟹走向絕境。為了活下來,陸蟹得一關闖過一關,牠們還在進行最後的奮戰,人們也在努力,希望陸蟹的故事,不會在恆春半島謝幕。

學科
動物, 海洋, 開發
縣市
  • 屏東縣
  • 恆春鎮
關鍵字
陸蟹, 螃蟹, 遊憩, 海岸林, 路殺, 恆春半島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于立平
攝影 陳慶鍾 陳添寶 顏子惟 柯金源,剪輯 陳慶鍾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相較於淡水河,二仁溪的命運更是坎坷…

在蘇水龍記憶中,兒時的二仁溪,是條充滿生命力的河流。60年代高雄港拆船業發達,有商人將美國的電子廢棄物也運過來,找台南灣裡的業者處理,開啟二仁溪的廢五金年代。

當時台南灣裡與附近村莊,幾乎家家戶戶都投入廢五金產業,回收其中的黃金白銀,蘇水龍也曾參與其中。很長一段時間,二仁溪兩岸瀰漫著酸臭煙霧,業者二十四小時不間斷地燃燒電纜線,酸洗廢水直接排放到河裡。直到90年代政府禁止廢五金進口,嚴格取締二仁溪沿岸的熔煉業者,廢五金時代才終於結束。但是河川污染問題並沒有獲得解決。

台灣黑龍江 起死回生

我們的島在2002年曾經紀錄二仁溪污染的嚴重程度,那時兩岸還是層層疊疊的廢五金,河水顏色如墨汁般濃稠,最嚴重的河段在支流三爺宮溪。

同年政府進行二仁溪整治,2005年成立跨部會、跨縣市的二仁溪污染整治小組,光是為了清除廢棄物就花了幾十億。其中規模最大的整治工程,是2008年的廢五金清除計畫,十多年來在政府與民間共同努力下,二仁溪逐漸改善。

為了挽回二仁溪的環境,蘇水龍與漁民組成高雄市茄萣舢筏協會,和環保團體合作,認養原本堆置廢棄物的河岸濕地。在協會的維護下,曾經被廢五金荼毒的河岸濕地,現在是彈塗魚、螃蟹、草蝦的樂園,偶爾還有民眾偷偷來放置捕魚器具。

早期二仁溪的漁民都用四手網捕魚,這幾年四手網重現河面,捕獲的魚類可以作為河川生態指標。過去河裡只能見到大眼海鰱這類高抗污染性的魚種,近年來一些低抗污染性的魚蝦開始出現。

2002年二仁溪河段100%都屬於嚴重污染,到了2017年嚴重污染河段減少到19%,雖然有進步,但污染程度在全台河川中還是前幾名,其中污染最嚴重的支流三爺宮溪,占二仁溪流域總污染量的六成五。三爺宮溪沿岸許多工廠污水並沒有接管做妥善處理,更令人詫異的是,二仁溪其實還有許多陳年的廢五金堆置在岸邊。


2018年殘存的電子廢棄物仍卡在消波塊 

陳年廢五金 三億清除費無著落

根據台南市環保局與當地環團的調查,至少有三處地點有大量的廢五金,其中一處位於仁德區,八八風災時就已經暴露,到現在都沒有處理;另一處在南萣橋附近,可以看到許多廢五金浸泡在水中,經年累月沖刷下,有害物質流入河水,沉積在底泥中,持續威脅二仁溪的生態,環保局人員表示,這些電子廢棄物有一萬多噸,清除經費高達三億,目前還沒有清運計畫。第三個地點在出海口附近,環保團體多年前就已經發現,最近因為暴雨沖刷又再度曝光。

這三處電子廢棄物該由誰處理?清除經費從哪裡來?都還沒有著落。黃煥彰認為,政府的前瞻計畫與其花大錢做表面的綠美化,還不如將這些經費用來處理河川真正的問題。

二仁溪雖然一步步復原,但仍存在著難以徹底解決的痛處,直到現在,我們還持續地付出成本。

三十年過去,蘇水龍依舊駕著船在二仁溪航行,河水裡有幸福,也有感傷,對於二仁溪,他始終懷抱願望:希望下一個十五年,能看到二仁溪成為一條生態豐富的、美麗的、親水性的河流。

學科
水文, 公害
縣市
  • 高雄市
  • 台南市
關鍵字
二仁溪, 污染, 廢五金, 仁德區, 整治, 廢棄物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張岱屏
攝影/剪輯 陳添寶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我們來到台灣第一大河-濁水溪。這是二十年前濁水溪的景象:孩子們在溪水裡玩耍、農民撐著竹筏將竹子運送到下游、鐵黑色的溪水流過密布的水圳,滋養著彰化雲林這片台灣最重要的穀倉。

濁水溪不只是一條河,也是農民的命脈。

當時,台灣最大的引水工程-集集攔河堰還沒完工,直到2001年集集攔河堰開始運轉,將濁水溪的水源統籌分配給農業、民生與工業,從此改變了濁水溪的命運。

集集攔河堰截水二十年 濁水溪變貌

集集攔河堰運作二十年後,濁水溪面貌完全改觀。攔河堰以上是大片沙洲,淤積量超過50%,攔河堰以下卻是一片片突起的岩石,刺入眼簾。為了保護攔河堰與堤防,政府做各種保護工、投放消波塊,但還是被侵蝕掏空。

濁水溪水經由渠道流進林內分水工,在八卦池進行分水,其中一條工業專用的水道,將水源源不斷地送往麥寮離島工業區。

集集攔河堰的興建,原本是要讓農民有穩定的水源可以灌溉,但是運轉至今,對許多雲林農民而言,面臨的卻是穩定且常態性的缺水。少了濁水溪的補注,地下水位下降、土壤乾涸,農地越來越難耕種。幾十公尺外的水圳裡雖然有水,但農民眼睜睜看著圳水從田邊流過,就是沒辦法取用。水圳沒有水,農民跟農田水利會反映也無效,為了自救,農民只能自己花錢,鑿井灌溉。

政府部門強調,供給六輕用水每天34萬噸,只占集集攔河堰全年供水量的5%。但以季節來看,濁水溪豐枯期水量懸殊,每年2到5月枯水期,六輕原本並沒有水權,而透過農田水利會調撥農業用水給六輕使用,但此時正是一期稻作插秧,農民求水若渴的時候。鑿井是萬不得已,大部分的農民還是期望能利用濁水溪的水灌溉,讓富含營養鹽的泥水,滋養農田。

竭水之河 荒漠揚塵滿天沙

集集攔河堰帶來的另一個後果,是揚塵。由於較粗的礫石被攔河堰攔截,只有細沙隨河水而下,在河口堆積成約六平方公里的濱海沙漠。這幾年政府進行濁水溪揚塵的治理,包括水覆蓋、綠覆蓋、河道整理、稻草覆蓋等等,但揚塵問題沒有明顯改善。另一方面因為水量不足,河川與河口的生態也瀕臨崩解。

集集攔河堰像是一道緊箍咒,緊緊束縛著濁水溪的生命,環保團體認為,二十年過去,該好好評估攔河堰的去留。

河川的面貌,反映我們對待她的態度,曾經她是垃圾的集中地;曾經她是污水最好的去處;曾經我們極盡所能的擷取,不在乎她是否奄奄一息。二十年來因為許多人的努力,我們的河川有些得以重生;有些卻還在死亡邊緣掙扎。下一個二十年我們能不能還給河川、還給下一代,一個人與河共生共存的未來?

學科
水文, 農業
縣市
  • 南投縣
  • 彰化縣
  • 雲林縣
關鍵字
濁水溪, 集集攔河堰, 灌溉, 缺水, 揚塵, 河川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張岱屏
攝影 賴冠丞 陳添寶 顏子惟,剪輯 陳添寶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六十多歲的林金連,是台中私立黎明幼兒園園長兼校工。這1800坪的校地,平時多靠他一個人打理。這所學校的前身,是林金連爺爺創設的私塾「靜修書房」,爺爺去世後,家族為延續他的教育精神,原想設國民小學,但查遍所有法令,都是禁止私立興學,最後在法令限制下,選擇設置幼稚園。經過三代傳承,已經有107年的歷史。

經營幼兒園超過四十年,原想就此終老,但九年前,幼兒園涉入市地重劃爭議,為了避免影響學生,林金連停止招生。原來熱鬧的校園,變得寂寥。

黎明爭議  自辦重劃程序有問題

寂寥的源頭,要追溯到1986年,台中市政府將環中路以東1400公頃土地,都劃為住宅區。當時規定優先發展區開發超過六成,後期發展區才能跟進。開發始終只聞樓梯響,引發後期發展區地主不滿抗議。

台中市地政局長張志祥表示,因為龐大的地主壓力,市政府在2004年時,進行台中市第三次都市通盤檢討,「便把這1400公頃土地,從後期發展區變更為整體開發區。」張志祥說,當時市政府的都市計畫,將整體開發區切成十四個單元,但難以決定何者先行開發,且缺乏經費,「所以當時都市計畫就開放說,鼓勵民間來自辦重劃。」

2006年,由長億集團主導的重劃會開始籌備,2008年確定,將市政路以南、龍富十路以北186公頃,都劃入重劃範圍,成為全台最大的自辦重劃區。黎明幼兒園坐落其中,但林金連為了保留小朋友對學校的記憶,始終拒絕參加。

黎明幼兒園建築產權分屬林金連七個兄弟姊妹。建物呈ㄇ字型。所在土地一共有ABC三塊,其中BC兩塊約六百坪農地,因遺產爭議,在2002年先售出。不過地主仍給予幼兒園持續使用。重劃後,BC兩塊土地,被編為公園綠地,中間有馬路通過,至於A區則編為住商用地,林金連不明白,為何周遭學校都被排除,只有幼兒園被圈入重劃範圍。

逢甲大學土管系副教授何彥陞指出,這是因為,不同於公辦,自辦市地重劃的程序,規範七人以上地主籌組籌備會後,劃定重劃範圍、研擬重劃會章程草案,召開重劃會成立大會,只要有二分之一的地主同意或重劃面積過半,就可以開始執行,而這往往是自辦市地重劃的爭議起點。

協調不成 法院判勝訴卻遭強拆

在不知情情況下被劃入重劃的林金連,不肯讓步,重劃會根據「獎勵都市土地所有權人自辦重劃辦法」第三十一條規定,對林金連提起「拆除地上物」訴訟。法院認為,市政府應該先進行調處,判重劃會敗訴。台中市政府於是在2011年介入協調。協調未果,市府沒有做出結論,重劃會卻開始分配土地。

2013年5月,最高法院以市政府沒有做出調處結論,判重劃會敗訴。但2015年,最高法院發回高院更審,認定地政局已經調處結束。雙方進行民事訴訟。高等法院在2016年認定幼兒園敗訴。就在同時,大法官釋字第739號,認為自辦重劃的獎勵辦法,有違憲法保障人民財產權與居住自由之意旨。儘管如此,黎明幼兒園依然收到強拆公文。

2016年11月21日,法院強制執行拆除黎明幼兒園,林金連誓死保衛,四方來援。在眾人阻擋下,台中市府舉辦「四方協調會」,多給幼兒園半年時間協調所有權問題。2017年6月,最高法院廢棄高等法院的拆除地上物判決,發回更審,內政部也完成《釋字739號》修法,但2018年9月更三審判決,幼兒園依舊敗訴。


畫面來源:公視新聞網

收到敗訴通知後,林金連將紅漆潑滿全身,到台中市政府抗議,要求市長林佳龍給個說法,但市府一直沒有回應。林金連在今年11月初,悲憤離家,失蹤多日再現身時,已與林佳龍的座車相撞。這場意外,依舊未能替幼兒園帶來轉圜。

台中市政府地政局表示,幼兒園不可能剔除到重劃範圍外,「因為它牽涉到其他地主,幾千幾百個地主都參與重劃,來做土地分配了。」

市地重劃的爭議,顯然與重劃會權力過大有關。在現行法令下,不止是地主無法決定要不要被劃入重劃範圍,就連接受重劃,也會有諸多爭議。學者表示,從共同負擔、抵費地處理機制等問題,目前法令都缺乏詳細規範。而在此情況下,自辦市地重劃,很容易變成財團牟利的工具。

為了遏止自辦重劃弊端,台中市地政局表示,未來面積超過十公頃的土地、公共設施未超過30%、公有土地超過30%的,都不得自辦重劃。同時,也會強化地主的參與、舉辦聽證程序。不過學者認為,目前台中市的審查基準,沒有隨著釋憲與修法進行調整,依然不夠嚴謹。此外,目前市地重劃位階太低、規範不清,學者認為有修訂專法的必要,同時,必須更嚴謹地確認市地重劃的公共利益。

11月中旬,聲援黎明幼兒園保留的民眾走上街頭,呼籲台中市政府能緩拆幼兒園,繼續協調。林金連說:「可以提供給小朋友活動場所為何不要,偏偏要把它變成豪宅區、變成高樓大廈,那對孩子有幫助嗎?我願意提供給孩子。如果叫我放棄、變豪宅,我不接受。而且這是未來台灣人民居住權的一種象徵!」

為了幼兒園,也為了捍衛憲法保障的居住權益,林金連說,他還要繼續拚下去。

學科
開發, 城市
縣市
  • 台中市
  • 南屯區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胡慕情
攝影/剪輯 張光宗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孩子到外地大學念書,爸媽最心疼的都是,吃的好不好?還不忘叮嚀,在外面吃東西要注意。但其實孩子在外面吃飯,能夠吃得如同營養專家說的標準,也不容易,因為外面餐廳畢竟為了生意與利潤,重口味還是最受歡迎,那怎麼辦呢?

中興大學今年九月,在男生宿舍開辦了第一個本地學生的校園廚房。有電爐、微波爐、電鍋、烤箱,還有適合清洗食材的流理台。機械所研究生張宏銘是廚房常客,他們有群喜歡共煮共食的同學,「其實要比外食便宜不容易,所以還滿需要共食,大家分擔費用,贏得健康。」生科所林威廷認為,「共煮可以養成團隊合作習慣,也可以磨練領導能力。一個廚房裡面,大家怎麼有效率的分工,很重要。」

不過校園廚房要怎麼管理?首先,廚房使用採實名登記制,還有監視錄影器。每樣電器的使用,同學以冷氣卡插卡,螢幕會顯示花費金額。為了心疼自己的荷包,同學都會有效率地使用,這樣可以節約用電,也避免電器空燒的危險。

而在高雄的中山大學,社會系學生上了食農社會學課程,拜訪小農的生產與販售體系,了解食物與環境保護、糧食自給率與國家安全的關係之後,他們也希望能夠有個可以自煮的廚房。涂菀庭說,「因為沒有便利的廚房,住宿同學大部分還是外食,或用電鍋蒸饅頭、買微波食品加熱。」

在日本名古屋南山大學求學的陳玟馨表示,「留學生是三到四個人共用一個廚房,學校提供瓦斯爐、微波爐、烤箱等」,設備就跟一般家庭一樣。在德國波昂大學念法律的林人一表示「不分外籍本地生,八個人一個廚房,學校提供電爐、冰箱等等。」「除了德國外食比較貴的原因外,學校廚房很便利,所以到德國變得很積極煮飯,以前在台灣住宿舍,頂多買麵包回來夾火腿而已。」

中山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邱花妹開設食農社會學課程,透過學生實地種菜、煮飯,參訪小農等等,深刻體認現代糧食生產與貿易體系,對地球造成的負擔,「2050年,我們會用掉2.8個地球能提供的自然資源。」《戰鬥餐桌的媽媽與家書》作者王南琦,也加入中山大學食農教育行列,「你瞭解你吃進去的每口東西,就會關心土地了,就會知道農地農用的問題,我覺得很多社會問題要回到餐桌上來講。」

學科
農業, 生活, 城市
縣市
  • 台中市
  • 高雄市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呂培苓
攝影/剪輯 許中熹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台灣有個地方,居民收入很少,但每度電的電費,卻是一般住家的兩倍以上,可以說是全台最貴。今年九月底,他們決定自費裝設太陽能板,期望藉由綠能,讓被電費壓得喘不過氣的居民,鬆一口氣。

日月潭邊遊人如織、餐飲店林立,隔著一條街來到邵族的部落伊達邵,老人家在家,卻連飯都捨不得煮。陳賢美是邵族的先生媽(祭司),原本住在日月潭碼頭附近,九二一地震時,房子被震垮,和受災族人一起搬到組合屋。

地震震垮了族人的房舍,但是高額電費卻壓垮了生活,為了省電,沒人敢裝冷氣,連煮飯也是一起煮來吃。居民想出各種方法節電,包括在屋頂開縫隙,利用自然採光,避免開燈。雖然竭盡所能,省了再省,最害怕的還是收到電費單。

為什麼伊達邵部落的電費會如此昂貴?原來早期這裡是邵族的水田,1970年代政府為了蓋山地文化中心,強制徵收族人土地,但是文化中心營運沒幾年,就成為廢墟。九二一之後住家毀壞,邵族人回到這塊祖居地自力造屋,經過十九年,有能力重建的都回到原本的住家,沒能力重建的仍有二十多戶,就一直住在這。

邵族人沒有土地所有權,而地方政府計畫將土地BOT另做他用,多年來邵族人無法合法承租或取得祖居地,導致無法申請水電,只能申請臨時用電,所有住戶共用一個電表。

臨時用電費率是以1.6倍計收,族人曾繳過每度十元以上的電費,十多年來總共繳了六百多萬的電費。直到2016年,才終於以農舍名義申請到電力,不過還是二十多戶共用一個電表,以累進電價的最高價(每度六塊多元)來計費。

這幾年有許多部落裝設綠電,邵族人意識到綠電可能是解決高電價的一條出路。2018年,部落管理委員會跟立委與環保團體聯繫,促使台電協助部落改採三段式時間電價。另一方面部落會議也通過,動用部落共同基金,在活動中心屋頂架設5KW的太陽能板,可以提供組合屋白天用電,晚上則使用較便宜的離峰用電。根據台電人員估計,可以省下一半的電費。

雖然只是5KW的光電板,對邵族人來說,卻是部落能源轉型、能源獨立重要的起步。裝設光電板後,一個月來已經替部落省460多度電,這只是第一波,部落希望未來有第二波、第三波,透過社會大眾的協助,一步步邁向能源獨立。

目前太陽光電依規模大小,每度發電成本約在3.5到5元之間,或許這樣的成本,還是有很多人覺得太貴,但是對伊達邵族人來說,卻是相對便宜的選擇。九二一地震的十九年之後,伊達邵終於擺脫電價枷鎖,藉由綠電找到族群自主的可能。

學科
能源
縣市
  • 南投縣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張岱屏
攝影/剪輯 賴冠丞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莫三比克擁有非洲大陸第二大紅樹林,即便如此,這片林帶卻可能消失。隨著氣旋數目逐年增加,人們必須試圖了解這些水上森林,在減緩氣候變遷中所扮演的角色,同時該如何在不危及沿海社區生活的情況下,加以保護。

學科
植物, 濕地

請輸入稿頭

國外
  • 非洲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台糖農地成為許多影城的開發基地,台南沙崙、烏樹林農場,都推動影城計畫,但是基地面積超過一百公頃,讓人擔心破壞農地,還有對農村帶來的衝擊…

導演魏德聖開拍新片(豐盛之城),計畫選址打造熱蘭遮城、漢人聚落、平埔部落,以及開挖台江內海,透過重建歷史場景,呈現荷蘭到明鄭時代的台灣歷史。

台南市政府與魏德聖合作,未來將全數保留重建的歷史場景,轉做文化體驗園區,並以BOT方式招商委託經營,選定後壁的台糖烏樹林糖廠,做為開發基地。基地有99.5%是台糖農地。

市政府在後壁區公所舉辦開發說明會,說明豐盛之城歷史文化體驗園區,將為台南帶來發展。台南市文化局長葉澤山表示,這個園區不只是地方的大事,這也是台灣的大事。

參與居民多數贊成開發,希望提升經濟,但也有人擔心農地開發與環境破壞的問題,認為這是一塊大規模,可以永續的農地。

面對開發農地爭議,魏德聖強調,建立的不是電廠,不是垃圾場,也不是工廠,而是希望建立一個文化歷史的藝文園區,跟土地緊密結合在一起,不是抽離這個土地。魏德聖說明,他主要是拍電影,未來園區經營將組成新團隊。依照促參法規定,園區BOT案必須公開招標、審核,選出經營團隊。

土溝優雅農夫團隊主持人陳昱良,長期在台南後壁守護農村文化,他擔心在農村投入大型園區開發,影響的不只是農地生態,還有周邊的農村結構。他指出,拍電影結合商業投資案,策略看似沒有錯,但當這個投資案坐落在後壁農地上,而且是將近一百多公頃的面積,消息一出去,將有一大票投資者,蠢蠢欲動。

十多年前,後壁區土溝里進行社區營造計畫,陳昱良和多位同學進入農村協助,一待十多年,甚至在農村立業,成立農村美術館,希望緩慢而深入的,幫助農村未來。十多年來,陳昱良不急於農村發展,而是保留文化,因為他認為,那才是農村最珍貴所在。

豐盛之城歷史文化體驗園區,將為農村帶來經濟,也會帶來改變。土溝優雅農夫團隊主持人陳昱良表示,一定會有非常多財團或其他連鎖企業進駐,因為出去玩就是兩件事情,吃跟住,後面的連鎖效應,可能會非常恐怖,所有的地貌、社區聚落結構,都會有很大的改變。

台糖農地蓋影城,不只在烏樹林農場,台南的沙崙農場,也是另一個計畫開發影視的區域。台南野鳥學會理事長潘致遠表示,開發面積大概兩百公頃,但是沙崙農場生態豐富,有黑翅鳶、環頸雉等鳥類棲息,也有瀕危物種草鴞。

沙崙農場在台灣西部平原,有著特別的生態環境。潘致遠表示,目前西半部的平原都已經開發的很厲害,甚至連農田都被切割成小塊,樹林也不多,像沙崙農場這種地方,有農田、有樹林、牧草區,對動物來講,就是一個很棒的地方。

影城開發計畫,有幫助台灣電影產業發展的使命,然而動輒上百公頃的農地,會不會成為以電影為名,造就土地開發之實。廣大的農地,開發成影城基地,發展文化、娛樂的電影之夢,而原本屬於農業、生態的土地之夢,又如何實現?

學科
農業, 開發
縣市
  • 台南市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郭志榮
攝影/剪輯 張光宗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標題格式設定用,請拷貝貼上後設定字型大小、顏色等

走進台北士林這條小巷,一整排都是三四層樓的透天厝,其中一戶綠意盎然,樟樹、柳樹、茂盛枝葉,就像是替房子撐起一把綠色洋傘。

建築外牆加裝隔熱 解決西曬問題

屋主趙先生六年多前搬到這裡,為了解決房子西曬問題,他先是種樹,不但自己家種,還幫左右鄰舍種,幫鄰居的房子降溫。光是種樹還不夠,外牆做外遮陽,窗戶外也加裝碳化竹簾和電動百葉簾。

不但外牆和窗戶要散熱,趙先生也設計屋子的通風路徑,屋子後方天井的冷空氣進入室內,由下而上利用空氣對流原理,讓熱空氣從上方排出。家人幾乎全天在家,但是一天當中開冷氣的時間只有三、四個小時,夏季一個月電費只要1400元,相較於沒有做隔熱的鄰居,一個月電費高達6000元,省下的電費非常可觀。

另一位住在大樓的石小姐,則是營造屋頂農園,鋪設隔熱層,讓屋頂不再發燙。除了屋頂隔熱,利用外遮陽,外掛黑網、彩色網或竹簾,都是幫房子降溫的好方法。
 

替建築降溫 省能源也省荷包

強迫關冷氣不是節電的好方法,幫建築散熱、隔熱,才是省電王道。台灣90%以上的建築都是水泥構成,水泥蓄熱能力強、隔熱能力差,這些熱能會以輻射方式不斷釋放,夏天很多房子室內牆面都超過35度。因為房屋隔熱太差,大家只好冷氣全開,造成都市溫度不斷飆高的惡性循環。

邱繼哲自己住家的牆壁,全都舖設1.5公分厚的PS板做隔熱,他還自創雙層窗戶,窗戶間加掛百葉簾,夏天散熱、冬天保溫。

不只是一般住家,許多工廠廠房在興建時都開始採用遮陽、通風等節能手法。桃園龍潭這家髮妝工廠,廠房設計之初,就將當地地勢、陽光與風向納入考慮,建造出冬暖夏涼的建築。廠房剛開始設計時,就根據光線與風向,安排辦公室、會議室和工廠的位置,屋頂還用鵝卵石與土壤層層隔熱,牆面利用垂直綠化與雨水回收降溫,辦公室一年開冷氣的時間不到一個月,每年約可節省140萬電費。

德國房子有護照 清楚標示能源消耗

在許多先進國家,對建築的能源耗用都有嚴格規定。以德國為例,從1977年制定建築節能法至今,標準不斷加嚴,新建築物的耗能量降到只有之前的十分之一,德國的房子再買賣或租賃時必須提出能源護照,明確記載空調使用、隔熱等能源消耗狀況。德國還推出一種「被動房」的認證,房屋的外牆跟窗戶,必須達到最嚴格的保溫隔熱標準,讓空調耗電量降到最低。

葉士傑在歐洲讀建築設計,回台灣後決定將德國被動房的概念應用在台灣,他將台北一間舊公寓改造,成為台灣第一間取得德國被動房認證的房子。

被動房非常重視外殼的保溫隔熱,窗戶採用隔熱的雙層玻璃外加氣密膜,室內安裝全熱交換機,確保在開冷氣同時也有新鮮空氣。為了精準算出房子的耗能量,德國開發出一套簡單清楚的軟體,房子改造前後可以節省多少電,透過這個程式一目了然。被動房在台灣遇到的一大挑戰是濕度問題。台灣高溫、高濕,跟歐洲的環境大不相同,在降溫外還必須除濕,冷氣使用才會更有效率。

中央空調 看不見的吃電怪獸

台灣,空調一直是尖峰用電主要來源。邱繼哲指出,我們夏季尖峰用電比起其他季節高出了25%,相差高達6000MW以上,比起三座核電廠裝置容量還多,而空調用電中大部分是用來冷卻建築物,如果能改善建築的隔熱散熱,可以大幅降低尖峰用電。

相較其他國家,德國早已定出嚴格的建築節能規範,新加坡也提出優厚的獎勵措施,計畫到2030年,全國80%的建築都是綠建築。台灣在建築耗能上的管理能不能再加把勁?

夏季尖峰、用電飆高,解決電力吃緊的治本之道,要從建築節能著手。讓房子退燒,居住環境會更健康,用電量也才會有下降的可能。

 

學科
能源
縣市
  • 台灣

請輸入稿頭

影片網址
播出標籤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張岱屏
攝影/剪輯 陳添寶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頁面

Subscribe to RSS - 本週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