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門前有遊客

採訪/撰稿 陳寧
攝影/剪輯 陳添寶

當居民們善意的打開大門,迎接來到家門前的遊客,一起欣賞過去只有他們獨享的美景,遊客帶走了美好的回憶,卻留下了無法處理的難題…

屏東縣泰武鄉的萬安溪,經歷八八風災重創後,兩年前,人潮逐漸回流,成了夏天消暑戲水、烤肉的勝地。但是許多遊客卻將垃圾、廚餘留在河岸邊,不僅散發惡臭,也引來大量蒼蠅,萬安部落的青年會成員,於是發起淨溪活動

萬安部落青年會副會長顏旭華說,兩年下來他們發現,越撿溪邊的垃圾卻越多,因為遊客以為有人固定整理,於是就更不願意自己把垃圾帶走。當外地來的孩子在溪中開心戲水,部落裡的孩子,卻是每到夏天就要去撿垃圾。部落青年只能無奈的在溪邊掛上布條,呼籲遊客一起維護環境

在萬安溪下游,位在大武山腳下的萬巒鄉,有個保存了大量傳統建築的客家聚落五溝村,這裡獨特的湧泉溼地,不但擁有豐富生態,也吸引許多遊客前來體驗天然的漂漂河。

但五溝村辦公室、五溝社區發展協會和五溝水守護工作站等在地團體,今年六月卻聯合發出一篇聲明,希望遊客不要在未經預約的情況下,前來五溝水溼地戲水。

村民們擔心,遊客在不熟悉地形的情況下,影響水中生物的繁衍,希望來到五溝村的遊客,能有專業社區導覽員帶領,不要只是來戲水,也能深入認識這裡的文化和生態價值。村民們也打算透過公民會議,訂出每天進到社區的遊客上限,以維護溼地景觀。

不論是掛布條來表達心聲,或者發出聲明謝絕過多遊客,萬安部落和五溝村的居民,都是在逼不得已的情況下,才用這樣的方式,來維護自然生態和居民的生活。在花蓮秀林鄉銅門部落的太魯閣族人,卻選擇發起更激烈的抗爭。

2014年6月,銅門部落居民在通往慕谷慕魚生態廊道的道路上,進行封路抗議。因為近十年來,大批旅遊業者以九人座巴士載送遊客進到溪谷,造成垃圾、廢氣污染,並且阻礙部落族人上山耕作的道路,已經讓他們無法忍受。

就在封路抗爭一個月後,麥德姆颱風來襲,慕谷慕魚步道內發生崩塌,花蓮縣政府才不得不封閉步道一年,禁止遊客進入。 

今年6月,慕谷慕魚重新開放,縣府雖然禁止遊客再用開車的方式進入步道,只能步行進入,卻取消了原本一天六百人的入山人數限制。從開放以來,每到假日,入山人數幾乎超過一千人,遊客的停車空間缺乏規劃,有時候甚至會停到部落裡面,新政策反而為族人帶來新的困擾。

銅門部落會議發言人拉高・迪迪也指出,去年步道內發生崩塌的地點,目前並沒有進行任何維護,加上步道內收訊不佳,遊客進入仍有危險性。他們希望未來縣府能將經營管理的權力,交給部落,提供緊急醫療、遊客諮詢等服務,不但能增加部落的就業機會,也能讓遊客來到慕谷慕魚,可以有更舒適安全的旅遊環境。

爆紅的旅遊景點,一旦缺乏規劃,接下來在地居民往往得面臨,讓人頭痛的塞車和交通問題。除了慕谷慕魚遭遇這樣的問題,台東池上伯朗大道金城武樹周邊的交通問題,也讓居民苦惱

雖然2014年11月開始,池上鄉公所已經實施全年交管,遊客車輛不得進入伯朗大道,但每到農忙季節,當遊客的腳踏車數量一多,還是會影響農民的大型農機進出,造成交通打結。 

此外,在這片稻田耕作的農民,大多住在197縣道沿線的四個村落,進出都必須經過這條線道,偏偏因為這裡距離伯朗大道很近,聚集了許多腳踏車業者,使得外來的人潮、車潮都擠在這裡,發生過好幾起農民和遊客擦撞的交通意外。

長期關心池上公共議題的池潭源流協進會前理事長賴永松指出,不管是197縣道或靠近台九線的位置,都不適合經營腳踏車出租業,就目前的情況也可看出,大量遊客已經影響當地農民的生活。這群關心池上的公民團體,也一起討論出新的方案,希望能將腳踏車出租業者,引導到有更大停車腹地的大坡池和客家文化園區,來舒緩伯朗大道這片稻田旁的交通壓力,這個方案也初步獲得鄉公所支持。

但其他住在觀光區的民眾,就沒有像池上鄉民這麼幸運了。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副教授戴興盛建議,面對觀光產業對在地社區造成的衝擊,唯有公部門適度的把管理權交給社區,尊重在地居民的想法,才可能找出有效的解決之道。他認為,政府的力量有限,因此更應該放手讓社區和非營利事業組織,有更多的空間和法令依據,實際參與觀光區的經營管理。

缺乏規劃的觀光行為,造成的文化、生態衝擊,往往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嚴重。不管是政府,旅遊業者或者是遊客,都必須多一份對在地居民的尊重,才能讓觀光產業,朝著永續經營的方向邁進,居民的大門,也才會願意一直為遊客敞開。

集數
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