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旁的火葬場

採訪/撰稿 郭志榮
攝影/剪輯 陳志昌

雲林口湖有豐富的水產養殖業,和風景優美、生態豐富的濕地環境,讓地方發展有著無限可能。當火葬場興建計畫,為地方帶來陰影,居民擔心污染,擔心觀感,更擔心葬送鄉里未來,他們喊出濕地不要變屍地,希望永保地方美麗…

雲林縣口湖鄉位於西部濱海,是個農漁牧混合的鄉鎮,沿海居民曾傑鴻的家族,依賴水產養殖為生。這裡沒有工業開發,是西部海岸處處工業區下,難得的一塊乾淨海岸,乾淨水質成為養殖業的優勢。

不過養殖超抽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成為環境隱憂。幾十年前,因為颱風引發的海水倒灌,造成多處下陷的低窪地區積水。成龍村的積水區域在長期演化後,成為一片自然濕地,名為成龍濕地,在政府補貼私人農地下,維護了濕地樣貌,提供生物棲息。



有生產、有生態,構成口湖景致,讓遍遠的濱海鄉村,有著朝生產與生態發展的機會。但是一項由鄉公所推動的火葬場計畫,引發居民憂慮。火葬場預定建在成龍濕地旁,以原有的靈骨塔園區,擴大開發區域,成立殯葬園區,成為雲林縣第二座火葬場。但是居民質疑,第一座火葬場使用率不高,為何又要蓋第二座?

火葬場可能帶來的空氣與水污染,讓人擔心,但是更困擾的是離火葬場不到五百公尺成龍國小,未來辦法事的聲音和焚燒的煙霧,都將影響學生。居民吳安仁十分擔心,於是結合鄉親發起反火葬場行動,並且利用網路,突破地方勢力的干擾。

口湖青年曾霆羽,在台北寶藏巖從事藝術工作,從網路得知家鄉要蓋火葬場,相當憤怒。他擅長彩墨畫,於是決定用繪畫表達對故鄉自然美好的懷念。他的妻子李孟書也是藝術家,無法了解政府為何總要毀掉美麗的地方。

成龍村最鄰近火葬場預定地,村子裡正舉辦第六屆成龍濕地國際環境藝術節,邀請國內外藝術家前來創作。觀樹教育基金會協助居民經營成龍濕地,已經八年。大伙建立了養殖池,推動不抽地下水的生態養殖模式。

在村子另一頭,舉辦反火葬場大遊行的團體,正討論如何表達居民訴求。民眾聚集到廟前廣場,拉起布條,舉著紙牌,書寫心中的憂慮與恐懼。

針對口湖鄉公所要興建火葬場,雲林縣政府表達不支持態度,表示一切都是計畫,也未經環評程序,不是說蓋就能蓋。

抗議隊伍來到鄉公所前,成為口湖史上最多人的抗爭。警方拉起拒馬,阻擋人群。群眾則用行動劇,諷刺一意孤行的鄉公所,並要求鄉長蔡永常出面說明。不過鄉公所只派出秘書收下抗議書,並表示將持續推動興建,會送出計畫書,進行環評程序。



成龍濕地藝術季開幕,正好與反火葬場抗爭遊行同一天,讓今年的藝術季有著不同風味。觀樹教育基金執行長洪粹然表示,這不只是反火葬場,更展現地方對於未來的期待。

遊行之後,曾霆羽陪著爸爸來到養殖池,幫忙餵文蛤。對於火葬場設立可能影響家族養殖事業,父子倆一說都有氣。而吳安仁也不解,沒落許久的故鄉,從水產養殖到生態觀光,漸漸找到出路,為何鄉公所堅持要興建火葬場? 

火葬場抗爭依舊持續中,鄉民上街寫下地方抗爭史,透過各界幫忙,改變了地方開發派的影響勢力,要保留故鄉的美好和濕地的生態。

集數
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