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豆漿的研發人黃沂雯卻發現,要找到國產黃豆,一豆難求。過去,台灣從南到北的田地裡,都有黃豆的蹤跡。在低價進口黃豆競爭下,本土黃豆逐漸在市場上消失,有一群農夫,正試圖讓黃豆重新在台灣土地落地發芽。
花蓮羅山村是台灣第一個有機村,除了有機農業,村子裡也積極發展觀光,用當地泥火山噴發的滷水做豆腐,成了最大的特色。磨好的豆漿煮沸去渣,加入滷水持續攪拌凝固,擠去多餘水分,就是一塊板豆腐。
羅山村林家長期經營豆腐體驗活動,由於黃豆使用量越來越大,林爸爸乾脆自己種起黃豆。有機黃豆的種植,卻也替林家帶來許多額外的工作。
年初返鄉的兒子林益誠表示,種有機不能灑農藥、除草劑,除草、抓蟲樣樣都得用手工。而種植有機黃豆需要更多人力,甚至是有機水稻的三倍。如果不是青年返鄉,在農村人力逐漸老年的當今,很難撐起有機黃豆的種植。
同樣是小面積種植有機黃豆,嘉義東石蔡一宏也面臨這些問題。除此之外,通路也讓農夫傷透腦筋。種植的前三、四年,蔡一宏找不到願意收購的廠商,即使產出渾圓飽滿的豆子,也只能堆著發愁。
幸好這幾年來,糧食自給及基改議題浮上檯面,消費者越來越重視這一塊,讓一些原本進口黃豆的進口商,改買本土黃豆。
越來越多人向蔡一宏買黃豆,蔡一宏索性號召東石農友一起種。種黃豆的收益比水稻高,今年已經有五十幾位農友加入種植,蔡一宏也與農民分享他的種植經驗,提供自己做的肥料。由於有機門檻比較高,蔡一宏先鼓勵農民轉作黃豆,行有餘力者再一起種有機。
相較於單打獨鬥的種植方式,高雄美濃打的是團體戰。美濃在今年年初由農民與農會合作,種植無毒黃豆,今年六月收成後,市場反應良好。
美濃農會表示,鼓勵農民種植黃豆,不僅能提高農民收入,也能解決每年第一期水稻生產過剩的壓力。由農會提供技術和通路,解決農民的兩大苦惱。從種植、收割到烘乾,都由農會提供機械協助,農民只需負責種植期間的田間管理。
現在有越來越多人種植黃豆,而市場上也不乏支持本土黃豆的加工業者。兼賣進口以及本土有機黃豆的加工業者黃孝誠,用行動支持本土黃豆,但他坦承,本土黃豆正在起步階段,產量小、品質尚不穩定,加工業者願意收購加工,但消費者願不願意買單,才是關鍵。
豆漿業者黃沂雯也指出,豆子供量不穩,有時要用黑豆替代,但消費者會覺得這是業者要克服的問題,不應該停止供應或改用進口豆。黃沂雯補充,她接觸過許多農夫,都有意願種植,只是要有更多消費者願意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