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仙師傅的緩慢農法

採訪/撰稿 郭志榮
攝影/剪輯 張光宗

農村青年王貴仙,在城市闖盪多年後,回到故鄉,進行生態農作的生產。由於身體行動不便,加上生態農作的管理費工,他摸索出一套緩慢農法,用觀念和技術,在困苦之地,開創出美麗的農業願景…

雲林縣口湖鄉的農民王貴仙,在老家的廣場上,整理日曬花生,他說不用機器烘乾,採取天然日曬,花生會越曬越香。他原本在都市開設水果行,因為家族農地缺人耕作,決定回鄉務農,朝向友善環境的生態農業發展。



來到王貴仙的稻田,他開始下田除草,環顧四周卻發現,別人的稻米已經收割完成,他的稻子才開始結穗。原來緩慢耕作的背後,有著水資源利用以及不抽地下水的保育思維。因為身體不便,他不容易彎腰除草,於是就想出用腳踩的方式,將雜草當成吸管,把地底養分吸上來再踩踏入土,成為最佳的自然肥料。

為了進行生態耕作,王貴仙以水果發酵製造微生物菌養液,灌溉提供稻作養分。這天記者跟著他載運養液到田間灌溉,卻發現車後載滿米酒。他笑說米酒不是給人喝的,而是給土地用的。

王貴仙就像農地點子王,克服困難,一直有新招實踐他的緩慢農法。不過這些都非憑空想像,而是他重返校園,將學習到的農業知識,配合實際經驗發展出來。



幾年下來,王貴仙的農場種出名聲,開始受邀演講。他到一所小學,向學童介紹故鄉的花生產業。在校園的小小農園,他指導學生種植花生,學生半玩半學,開始接觸生態農業,學習思考故鄉的環境問題。

到了稻子成熟時刻,旁邊已無稻作,鳥類專吃他的農地。王貴仙不想用網傷鳥,就想出用老鷹風箏來嚇鳥。一根根柱子打入土地,一個個風箏揚起天空,趕走吃稻的鳥類。但在田中卻也有一些鳥類,每年固定來做巢,把無毒生態田當成最安樂的家園。

為了介紹故鄉農業,王貴仙結合環島廚師活動,在自己的農園旁,辦起田園辦桌,由名廚以當地農作,製作美味的食物。享用美食後,王貴仙安排故鄉小旅行,讓大家認識故鄉口湖。 

在耕作技術的研發,種植品質的堅持下,他相信慢工出好物,只要讓農作物適時耕作,慢慢成長,終究會種出好農作。但這樣的緩慢農法,卻也面臨農作比別人晚上市的銷售壓力。一位老朋友來到農莊,看著他從都市回到鄉村的堅持,他說這是貴仙師傅的個性,比別人累,也要堅持心中的夢…

集數
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