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街區】愛上西螺|青年返鄉為老街注入文化新活力

採訪 葉鎮中,撰稿 陳佳利
攝影/剪輯 葉鎮中

因為濁水溪,西螺成為台灣的農業重鎮,不但是稻米與蔬菜產地,也成為重要的水陸轉運中心。街道上,許多精緻建築,印證當時繁華。但也因為濁水溪,西螺沉寂了。曾有的港口優勢因為淤積而消失,商業不再繁盛,老建築有的廢棄,有的修復活化,幾位西螺青年在這些舊空間中,譜寫著新故事…

在西螺鎮的老建築中,最受注目的,是以東市場為中心的延平老街,成排的巴洛克式建築,142棟日治時期存在至今的街屋,構築獨特的時代氛圍。

這天,老街中最高建築-鐘樓,傳出了悠揚樂聲。雲林縣文化處、螺陽文教基金會與屋主合作,用音樂溫暖這全台唯一的鐘樓老街屋。狹長型的街屋,中段有天井調節採光與通風。這棟鐘樓原本屬於金玉成商行,經營鐘錶珠寶業,除了把行業直接表現在建築體上,處處都有別出心裁的設計。



來自台中的屋主,買下鐘樓之後,移居西螺,將一樓改造為咖啡屋,與遊客分享老鐘樓的美麗。鐘樓對面,就是延平老街的重心,西螺東市場。

東市場在2009年修復完成,原本販賣魚肉蔬菜的功能移轉到外圍街區,鎮公所與螺陽文教基金會合作,慎選店家,發展文創產業,帶動了東市場的文藝風。



進駐的藝術家當中,擅長手繪插畫的馬哈,是道地的西螺人,年輕時離鄉發展,在東市場活化後,找到歸根的機會,經營小店面。回來,有更多的時間重新認識家鄉。她打算一筆一筆,畫下西螺的美麗建築。

同樣是回鄉青年,李朝倉以廢棄兵營為基地,發展藝術空間,也為西螺寫故事。他用來自濁水溪的水與土,建造天然材質的土角厝,在勞動過程中,用心靈與雙手接觸家鄉的溫度。他也帶著朋友走進濁水溪,聆聽家鄉的聲音。

從台北返回雲林的,也在西螺找到歸屬感。

Eric租下前身是廣合商行的百年老屋,變身為米糧行,以安全為前提修復,特意保留部分舊牆面,讓空間有新有舊,交疊出歷史的溫厚。「我跟房東溝通,這樣的建築物,是屬於社會的共有財,必要把共有財保留下來。」ERIC說。



不約而同,三位回鄉青年都看見老建築的價值,從中獲得力量。

西螺的發展,形塑了老建築的面容,這些幸運保留住的歷史空間,變成了肥沃的土壤,滋養了駐足的夢想家,陪伴西螺,匯聚力量,迎向下一個時空。

集數
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