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農的社運農業

採訪/撰稿 郭志榮
攝影 張光宗 陳志昌,剪輯 張光宗

如果不在街頭抗爭,就在農地打拼,這是洪輝祥的環運人生。歷經二十多年的環境運動,他開始思考透過農業重建土地倫理,進而保護環境,開展農耕助環運的改造工程…

在台灣環境運動史上,屏東環保聯盟的洪輝祥老師,是位環保悍將,為了守護環境,態度無比強硬。在一場屏東後灣陸蟹棲地的旅館開發案上,為了要求環評審查的公正性,他激動發言。

但是回到農地上,洪輝祥卻換上溫柔的一面。陪著工作夥伴,在屏東枋山的農地上,展開年度春耕,進行糯米田的田間管理。

田區農作採取生態種植,工作人員Kivi整理灌溉水口,特別將水位蓄高,防止雜草生長。另一位工作人員漢鵬,則是拿著刷子,怪異的在田間來回刷動,他說這不是在刷洗田地,而是防治雜草的新招式。



一群朋友來到洪輝祥的彩虹農場,這塊美麗農場,位在屏東車城石門古戰場附近,洪輝祥承租作為農耕計畫的基地,開始實驗循環農業的可能性,生產農作餵養牲畜,再利用牲畜糞便製作有機肥,形成循環,讓農場不會產出廢棄物。

場內精密計算所有作物、牲畜的數量,以及土地面積的大小,記錄所得利潤,建立生態系統的經濟模式。洪輝祥強調,唯有恢復農業和生態的共生共利,才可能創造出土地的最大價值。



農場內,管理農場的漢鵬和Kivi,原本都是城市青年,經過家庭衝突,堅決投身務農,希望從親近土地的生活,追尋人生目標。農場有著做不完的工作,漢鵬搬起木板,修補豬舍,防止越長越大的黑毛豬,老是越過欄舍逛大街。大家合力分工,維繫農場運作。

洪輝祥則是在經營農場外,建立起農業銷售平台,除了幫助農友行銷作物,更重要是透過相互結合,讓農友從事友善土地的耕作方式。

來到合作農友的農場,農場主人正收成新種植的黑色蕃茄,她強調味道甜美,並且豐含花青素。一座小小農園,種滿各種蔬果,希望能在不同季節,收成不同作物,更重要是以合理價格分享,打破有機農作總是高價的觀念。但是一座農園,一個人經營,農作管理就已經很忙碌,還要分心行銷更是費時,於是加入生態產銷平台,讓自已能專心務農。 

種植鳳梨的農友吳東興,早期從事慣行農法,因為深受農藥之害,毅然轉型為生態種植,照顧自己的健康。長期下來,農地不施農藥,雜草全靠人工割除,培養健康土地,讓鳳梨在沃土上自然成長。他的堅持與努力,漸漸在水果品質上展現,讓鳳梨有酸甜細膩的風味。吳東興謙虛的說,他是一位只會耕作的農夫,拿筆就很吃力,會種不會賣,行銷就結合洪輝祥幫忙。



在產銷平台中,劉哲瑋負責聯絡農友,還有推廣行銷,他常常和洪輝祥一同到農地,探訪農民,討論問題。劉哲瑋表示,產銷平台獲得的利潤,除了支付工作人員薪資,一部分留作營運基金,洪輝祥老師也會拿去捐助環境運動。

生態農業的推廣計畫,八年來漸漸穩定,洪輝祥又開始推動產地拜訪,以及鄉村小旅行計畫,引入城市居民拜訪鄉村。這些小旅行地點,許多都不是什麼觀光勝地,而是發生環境抗爭的現場,他希望透過接觸認識,瞭解土地的美好與悲傷。



在美麗的屏東後灣沙灘上,洪輝祥訴說著陸蟹棲地,將會蓋上旅館的事件,讓參與朋友理解環境的危難。他認為,應該透過改造居民舊屋,提供住宿,全力保護陸蟹棲地,讓物種繁衍,成為社區生態旅遊的資源。

他也帶著參訪朋友,來到屏東五溝水聚落,讓人們下到水圳,體驗地下湧泉環境。接著來到水圳下游,看見粗暴的開發工程,說明人類是如何傷害環境。

許多小旅行地點,對於城市朋友來說,相當陌生,或者只是新聞事件,現在實際參訪,看見美好,看見破壞,心中更有不同感受。



在南方天空下,洪輝祥進行著環境運動計畫,他陪著農友、帶著朋友,透過在地耕作、鄉村拜訪,重思土地倫理,讓一股綠農新力量漸漸崛起,在相互串聯下,成為守護大地的捍衛者。

集數
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