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相關文章

地方拚創生|找出地方特色作為發展動力

2019-12-23

地方創生是什麼?當政府全力推動地方創生,提升台灣各地方社區、聚落及偏鄉的發展,一股巨大的翻轉力量,正在各地展開。地方創生會將台灣帶往何處?各地區又有何不同思考?

台灣農地往哪去|當農地不停長出工廠

2019-12-23

農地工廠合法化後,爭議並未平息,國土計畫成為各方寄望的工具,重整台灣農地使用的秩序。但是縣市推動國土計畫,究竟是增加保護或加速開發?成為值得關心的課題。

搭一座理解山林的橋──我看《檜木林》與《神殿》

2019-12-02

1896年,林杞埔(今南投竹山)撫墾署署長齊藤音作組團欲攀登玉山主峰,卻誤登玉山東峰,隨行的林學博士本多靜六採集了第一份紅檜標本,將近八十年的台灣檜木砍伐史就此揭開序幕。1899年,阿里山作業所嘉義出張所書記石田常平,在阿里山發現一片由紅檜、扁柏組成的巨木林,歷經二十多年砍伐後,1935年日本政府在阿里山設置一座樹靈塔,有研究者指出,設置樹靈塔主因並非懼怕樹靈作祟,而更有可能是1934年日本訂定...

與人類世的森林共存的行動方案

2019-12-01

我來到樹林,希望深刻地體驗生活,面對生命的本質,並從中學習它所要教我的事。我不希望到了生命結束時,才發現自己從未真正活過 ~梭羅.湖濱散記 2005年我曾跟著促發森林保護運動的賴春標老師走進「扁柏神殿」,彼時台灣三次森林運動已經尾聲,民間團體抗爭結束,政策轉為全面不再侵擾天然林,馬告國家公園最終因為涉及原住民傳統領域而未能設立,賴老師的策略從抗爭轉為教育,希望延續培養一群保護珍貴天然林的種子...

【文章】新森林運動-讓台灣人成為山的子民

2019-11-25

近日,行政院宣布了「山林解禁」五大政策,開始要鼓勵人民親近山林,鼓勵孩子冒險、探險及溯溪等活動,贏得了山友與各界的掌聲,這確實是正確的方向,但是如何避免加重消費自然的疑慮,需要好好討論「山林教育」的內涵和執行,才有辦法落實蘇貞昌院長在記者會所標舉「向山致敬」的精神。 除了目前提出的「登山能力與自主管理、無痕山林」之外,筆者認為,應該讓登山不只是登山,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時,...

白帶魚的紅綠燈|一起來認識白帶魚產業

2019-11-25

中秋過後,台灣東北海域,入夜燈光閃爍,這是釣白帶魚的好季節。這幾年,白帶魚的銷量很大,台北、宜蘭、基隆,大約有250艘釣白帶魚船。

幫浪浪找工作|流浪犬變身工作犬

2019-11-25

妞妞原本是一隻流浪犬,在被台南市溪美派出所認養後,成為工作犬,協助勤務,同時成為員警的好朋友。台灣流浪動物問題嚴重,全面推動零安樂政策後,收容所多數爆滿。於是,透過職業訓練,媒合適當的工作環境,擴大認養範圍,幫助流浪動物找到新的家園。

塑縛怎麼解?|那些賣場的一次性塑膠

2019-11-18

方便的塑膠,包住了食材的新鮮、衛生,但也把大自然包得喘不過氣來。我們能不能設法解開食物的塑縛,讓我們的環境不要負擔這麼大?

農地上的日不落國|違章工廠能否落日?

2019-10-14

烈日下,怪手開挖著位在彰化鹿港,已經休耕一段時間的農地。原本應該種滿稻米的農地,因為灌溉水源受到電鍍廠偷排的污水污染,高濃度的重金屬,就這樣進入良田。

燃燒的未來|氣候變遷下台灣該怎麼辦?

2019-09-23

2019年5月,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飆破415ppm,是人類在地球出現以來的最高紀錄。氣候變遷受害的是年輕人的未來,9月20日,全世界約150個國家的學生、上班族,響應瑞典少女桑柏格的號召,發起罷工、罷課,呼籲各國政府立即採取行動。台灣的碳排放在全世界排名第22,排放量相當可觀,面對全世界新生代發起的氣候運動,政府、企業與民眾又該如何面對,積極減碳?

地震國的建築-921地震20周年系列報導

2019-09-23

1999年,一場規模7.3的地震,造成十萬間房屋全倒或半倒,兩千多人死亡、一萬多人受傷。二十年過去,建築法規是否跟上腳步?還有多少學校、賣場、飯店,面臨耐震能力不足的風險?

莫拉克十年系列報導-預知大崩塌

2019-08-05

2009年,高雄市甲仙區小林村發生大規模崩塌,四百多人死亡。大規模崩塌發生的頻率雖然不高,一旦發生,卻會釀成巨大災害。經過十年的調查,全台灣像小林村這樣的地方有多少?政府與學界在這些大規模崩塌潛勢區,做了哪些監測?在災害發生前,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頁面